党员干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观后感心得体会[5篇]
位置: 首页 >心得体会 > 文章内容

党员干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观后感心得体会[5篇]

2023-03-14 09:42:07 投稿作者:网友投稿 点击:

【摘要】中央人才工作会议9月27日至28日在北京召开,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坚持党管人才,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为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好人才基础。

中央人才工作会议观后感心得体会【5篇】

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时强调,要创新人才工作政策、体制机制、方式方法,积极营造拴心留才的良好环境。“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打破人才流动障碍,破除人才发展的约束,建立开放、包容的人才机制和环境,方能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并实现人才资源高效配置。

  “改革发力”破除“引才”障碍。一时红利留不住人,哪里的体制活,哪里才是人才干事创业的沃土。聚焦人才发展中的重点难点,从体制机制上改革人才政策,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才能推进精准创新、系统创新。要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转变人才理念,在引才上确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观念,量力而行、量体裁衣,既要向外引才借智“扩大增量”,又要注重本土人才培养“盘活存量”,让引才政策对接城市发展“真需求”。要保障和落实用人主体自主权,提高人才横向和纵向流动性,健全人才评价、流动、激励机制,以“发展高地”营造“人才洼地”,最大限度激发和释放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让更多的优秀人才进得来、留得住、干得好。

  “服务助力”疏通“留才”梗阻。聚才引才,重在服务留才。只有对人才付出真心、倾注真情,注重“感情投资”,才能充分激发人才活力。要因人而异、精准服务,针对各类人才特别是高精尖缺人才开展“管家式”“保姆式”服务,及时解决人才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处理好留住和用好人才“最后一公里”问题。人才评价体系要与时俱进、革故鼎新,敢于破除“四唯”桎梏,纠正不当风气,避免“一刀切”不“合脚”,让评价回归本源、让科研回归本位。同时,协调跟进人才激励成果转化机制,让人才在创新成果运用中有份额、有收益,实现一流人才一流待遇、一流贡献一流报酬,源源不断地将人才红利“变现”,激活人才资源“一池春水”。

  “思维导力”打破“用才”藩篱。
“人能尽其才,则百事兴。”形成地区人才“磁场效应”,不在于人才的多寡,而在于能否把当下的人才用好盘活。一味“重学历而轻能力”“重资历而轻业绩”“重引进而轻使用”,必然导致用才“灯下黑”现象,造成人才资源的埋没和浪费。要形成强烈的人才意识,尊重人才的特殊禀赋和个性差异,杜绝“孩子都是自家好”的“本土论”,或是“舶来品至上”的“外来论”,对人才要充分信任、放手使用。用人单位是各项人才政策的“落脚点”,也是各类人才施展才干、实现价值的主战场。要坚持以用为本,注重锻造人才,坚持重心下移,鼓励和引导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向重点产业集聚,坚持把“好钢用到刀刃上”,因才定岗、扬长避短,使人才用当其时、用当其位,实现人才价值与岗位效能需求的最大化。


中央人才工作会议观后感心得体会【5篇】

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提出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任人唯贤的方针,就是强调选拔干部、任用人才既要重品德,也不能忽视才干,要方方面面、扎扎实实做好选人用人工作。

  坚定不移守牢“政治关”,在思想上把好方向。“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随着时代发展,干部队伍建设标准越来越高,选人用人工作机制越来越严,但无论时代背景如何变化,党的政治建设始终是一个永恒的课题,“政治关”始终是干部选拔任用的第一关。选什么人用什么人,事关党的前途命运和事业兴衰成败,要坚持把“政治过硬”作为选人用人的第一标准,不搞“近亲繁殖”,不搞“团团伙伙”,狠刹“任人唯亲”的歪风邪气;
坚持把旗帜鲜明讲政治摆在干部教育的首要位置,让党员干部在坚持制度自信中找准定位,认清“为谁服务”的职责;
坚持把提升政治素质贯彻落实到干部成长的全过程,着力选好干部,用好人才,打造出一支政治过硬、堪当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坚定不移把握“主抓手”,在管理上突出实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力量来自组织。新时代我们党要想不断增强自身组织优势,离不开强有力的干部保障。坚持教育管理下苦功。领导干部以身作则、以上率下,做好人才“压担”,鼓励深入基层“墩苗”,把德才兼备的好干部培养出来。坚持制度建设下真功。各级党组织要坚持以公平公正公开为核心,在严格按照党的干部考核制度办事的同时,注重干部考核机制创新,通过将平时考察和日常了解纳入考核标准,全面准确反映干部德才素质。坚持公平公正下实功。干部作为党执政兴国的宝贵财富,要公正公平对待每一位干部,关心关爱每一位干部,让那些作风务实、踏实肯干、成绩突出的干部有舞台、有激情,让那些敢担当、敢创新、敢作为的干部有胆识、没顾虑,使其真正把精力投入到谋事干事上。

  坚定不移拧紧“责任链”,在作风上真抓实干。我们党坚持将从严管理贯彻落实在作风建设的每一个过程,其结果毋庸置疑,我们绝大多数干部在政治上都是靠得住的,他们啃得了硬骨头,打得了硬仗,但反观少数干部,仍存在不少问题:有的不谋事,不作为,“推、拖、糊”现象明显;
有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严重,“守初心担使命”仅仅停留在口号上;
有的贪污受贿,置人民利益、党性原则于不顾;
有的对国家政策阳奉阴违,甚至以权谋私,严重违法乱纪,等等。这些问题从表层上看是失职行为,内里却是“毒瘤”,危害极大,要严肃对待,一以贯之以零容忍态度,发现就不重用,要让其“回炉”,让位给那些善谋事、敢担当、会作为的人作为。


中央人才工作会议观后感心得体会【5篇】

人才是推动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党和人民事业兴旺发达的宝贵财富。“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只有经历过实践锻炼,人才才智运用地“恰到好处”,才能迸发出新时代人才的“绚烂花火”。

  丰富相适程度,增加活力“倍数”。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相一良马而万马奔腾。人适其事、事适其人是留才的“公约数”。组织部门要当好人才“猎头”,做到精准用才,为人才“量体设岗、量身定位”,精心为人才搭建施展才能、发挥才智的舞台,不断激发人才创造力。要提质用才,抓好用才的基础建设,抓实用才的提升行动,不断挖掘人才的潜质,变“小才”为“大才”、变“良才”为“优才”,促使各类人才在创新创造中增长才干。

  直面突破挑战,智力发展添“合数”。千秋基业,人才为本。选育用人才,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和更加务实的做法,大胆打破不必要的限制,让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才有用武之地,不被“无形的枷锁”捆绑住,能够大展身手。在人才政策设计方面,要做到有的放矢,针对不同人才的不同需求打造不同的“人才礼包”,真正实现贴肉服务,把工作做到人才心窝里去,拴住人才的心。

  培育人才热土,做好人才选择“质数”。人才需要良好的平台“摆渡”自己,这一过程既是自身价值的体现,也是“加油站”。打造留才热土,让人才可以在这片土地上“指点江山、挥斥方遒”,保证人才生活工作“热情不减”“激情不降”。找招录方面,对于基层服务岗位,要适当放低“门槛”,不以学历、年龄等硬性条件制约,广泛吸纳愿投身基层一线的“有志之士”。畅通人才职级晋升渠道,结合中央有关办法,制定“一人一方案”,确保人才培养有规划、有方向,保障人才成长进度“无阻碍”。


中央人才工作会议观后感心得体会【5篇】

近年来,各地党委、政府在引进、培育高端人才上铆足了功夫,从众多引才政策上可以看出,高端人才一般是指国家、省、市级领军人才、取得高级职称(职务)的人才和取得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且获得相应学位的国内外高校毕业生等,但大部分地区的高端人才队伍多以高校硕士研究生为主,硕士研究生初入社会便从“职场小白”一跃成为“高端人才”,要让他们“接足地气”,才能克服“水土不服”的现象,使高端人才这个“香饽饽”在工作岗位上贮能释效、发光发热。

  在熟悉地方发展情况上下功夫。俗话说,多接地气,才能说话有底气。高端人才在知识储备上占据优势,但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却了解不足,要创新建立高端人才列席旁听地方两会、党代会机制,将高端人才分小组作为特邀旁听人员下沉至各代表团、界别小组,快速了解地方各领域的具体情况,推动高端人才主动融入、助力地方社会经济发展。

  在导师帮带传授经验上下功夫。一位良师代表着正直的为人、专业的指导和丰富的经验,高端人才这个头衔,对于硕士研究生们既是光环也是压力,有些高端人才刚出象牙塔时满怀干事创业之心,但在工作岗位上不得章法、四处碰壁,最终消磨了意志。要建立导师帮带制度,由高端人才所在单位指定一名政治过硬、作风过硬、技能过硬、业绩突出的带头人作为高端人才的帮带导师,结合高端人才岗位、特长、性格制定帮带培养计划,帮助高端人才向好发展。

  在调研献策助力发展上下功夫。深入基层调研是高端人才了解地情、联系群众、推动工作和自我学习提高的良好时机,要充分发挥高端人才搞调查研究的天然优势,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专业特长选定调研课题,推动高端人才通过走访座谈、实地查证、邀请专家指导等方式深入基层调研,形成具有实践运用价值、决策参考价值的调研报告、建议方案,并将调研活动成果转化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举措。

  高端人才是人才队伍中的稀缺资源,各地要做大高端人才发展空间,向上突破培养方向,让高端人才“吸饱雨露”,向下拓宽培养渠道,让高端人才“接足地气”,才能推动高端人才队伍良好发展。


中央人才工作会议观后感心得体会【5篇】

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发展和竞争,人才已贯穿于各项事业的始终——党的建设离不开组织人才,脱贫攻坚离不开基层人才,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离不开医疗人才……那么,应如何涵养人才“活水”,焕发人才的活力呢?

  人才应“活”在其源头。“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大至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小至一个地区、一个部门,要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乃至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必定有一套科学的人才选拔任用机制体系,有一个人才为先、惜才爱才的发展理念,有一个激励人才干事创业的广阔平台。能够做到政策上吸引、行动上支持、环境上鼓励,就如同打通了一条与人才源泉直接相连的渠道,会有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奔涌而来。人才的根本牢固了,还需要注意修剪其“枝叶”。从思想上,要遴选对党忠诚、矢志不渝的人才;
从作风上,要挑选务实肯干、清正廉洁的人才;
从行业上,要选择专业对口、素质过硬的人才;
从类型上,更需要开拓型、创新型人才;
从个性上,更需要坚韧不拔、勇于斗争的人才;
从发展上,更需要适应现代社会、熟悉基层治理的人才。只有在广纳人才的基础上加上人才“过滤网”,才能收获有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利于提升国家现代治理水平的人才。

  人才应“活”在其尽头。所谓的“尽头”,一方面是指少数人才没有经受住考验,在思想上“腐化变质”或能力上“心有余而力不足”,影响了整体的纯洁性和战斗力,需尽快将其移除。另一方面则是指人才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的流动,正如江河汇入海洋,而海洋经阳光暴晒后又蒸发为水汽回归江河一般,这是一个必然的、合理的过程,它促进了生命的循环、激发了奋斗的活力。但目前有个别部门、地区以爱惜人才为名,人为阻碍了人才的流动,不仅使本部门、本地区的“活力”有所迟滞,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才的发展。究其根本这是没有全局意识的表现,仅仅着眼于当前的、本部门或本地区的利益,没有站在长远的、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高度去看,因而“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殊不知,人才离开后,还会沉淀下经验和智慧的结晶,更会有后来者不断巩固、不断完善、不断提升。

  人才的“源头”与“尽头”,不是互相对立的,而是统一于为人民服务、增进人民福祉的,统一于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统一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


推荐访问:观后感 工作会议 心得体会 党员干部 中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