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央人才工作会议9月27日至28日在北京召开,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坚持党管人才,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为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好人才基础。
学习贯彻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心得体会【5篇】
乡村振兴关键是人才振兴,人才兴则农业兴,人才强则农村强。要深刻认识人才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打好人才“组合拳”,打造人才“强磁场”,打入振兴“强心剂”,充分发挥人才的先进性与灵活性,组建一支爱农业农村,懂科学技术,善经营管理,有乡土情怀的人才队伍,助力乡村振兴。
对于人才的引进与使用,不能只追逐“后浪”,更要看重“前浪”,既要引进“青年人才”补充年轻血液积极创新,又要注重“银发人才”的保护,老一辈人才经验丰富,更能发挥传帮带的先进作用,可以带领青年人才避开“认知弯路”,跨过“误区鸿沟”。积极搭建人才培养创新平台,推进科研创新平台聚集,依托本地优势打造高水准平台,开展教研活动,吸引更多的人才,真正达到肯来、能来、爱来,为乡村振兴助力。在本土人才挖掘方面,因地制宜,根据本地现实发展状况、各个领域对人才的需求程度等方面,本着党管人才的原则,努力挖掘有能力、敢担当、闯劲足、有眼光的助力乡村发展的乡村人才。搭建校地合作培育平台,为农村青年提供学历教育和技能素质提供平台,保障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让真正有理想、有闯劲、敢创新的农村人才变得更加有能力。
把好“关口”选人才。人才的引进与选拔关系着一个地区未来的路线规划与发展质量,只有在准入门槛上下足功夫,严格把关,才能让真正有才能的人走进乡村,走向大众。第一要把好“学历关”。对本地选拔与外地引进人才的学历等“硬件”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把控,防止让一些徒有虚名的“伪人才”钻空子,在资格审查程序上有针对性的对学历、成绩、专业等一一筛查,保障其真实有效性。第二要把好“人品关”。在政治审查的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要尽职尽责,对引进的人才现实表现情况及人际关系等进行深入了解,选拔引进政治立场坚定,个人作风优良,专业素质突出的高水平高素质人才。第三要把好“实践关”。乡村振兴拒绝“纸上谈兵”,需要用实际行动来践行使命和担当,让那些表太多、调门高、行动少、做事缓的人靠边站,要保护那些敢担当人才的闯劲。第四要把好人才“待遇关”。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可行的福利保障机制,切实保障人才切身利益,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
精心“呵护”培人才。为激发人才创业强动力,精心培育各领域优秀人才,可利用先进的人才帮扶模式,选派科技特派员及产业指导专家深入贫困村开展技术指导和科技培训,提高农业种植技术及专业栽培知识,线上线下齐头并进,可通过线上短视频平台广泛宣传,专业农用APP开展教学;
线下可与各村委会及时沟通成立农学专班进行培训,多渠道多途径开展,便民利民;
还要注重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加大对各乡镇农户的培训力度,举办高素质农民培训班培训基层农业人才。同时,通过优化“两个环境”确保人才扎根。一是优化人才引育“硬环境”,引进重点基础发展规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重大农业课题项目,为现代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科技人才基础;
引进知名专家学者、成功农户等为本地发展出谋划策。营造栓心留人“软环境”,围绕人才引进、培养和激励不断创新体制机制。进一步吸引各类人才返乡创业,提高人才福利待遇,有效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加快推动乡村振兴发展。
提供“舞台”用人才。要秉承用好人才的宗旨,使好人才发挥真效用。将人才智力转化为发展动力,积极开展区域协作,与本地发展程度相当、实力相近的乡镇达成联盟,因地制宜地使用人才,将人才本领有效发挥,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及农业技术的提升。引进先进的技术工艺,攻克核心技术,通过与发达地区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全力打造以本地为核心的经济产业带,合力发展经济,促进乡村振兴。为人才发挥才能提供“用武之地”。求发展还需将人才技能转化为引领动能,依托高校打造实训基地,将科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保证人才吸收足够的“光”“热”来展示自我,通过这种方式带动培养充满乡土情怀的本土人才快速成长,让农民变成“专家”。发现和培养人才的最终目的还是使用人才,要因地制宜选用人才,推动人才区域化培养共建共用,实现“县有专家、镇有骨干、村有能人”,不断地通过“请进来、派出去”拓宽人才选用机制,打通人才引进渠道,为实现乡村振兴蓄力、助力,形成发展合力。
学习贯彻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心得体会【5篇】
近年来,乡村人才外流和缺失日趋严重,大量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部分村庄甚至出现“老人村”“空心村”现象。“千秋基业,人才为本”,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乡村振兴这张“全局图”亟需广大人才大施所能、大显身手、各级党组织不妨念好“三字决”,在选用人才、培育人才、留住人才三个层面下真功夫,聚天下人才而用之,激活乡村人才振兴“蓄水池”。
念好“选”字决,立足实际挖掘人才“矿藏”。建立健全乡村振兴本土“人才库”,有针对性加以培育,把更多“土专家”“田秀才”培养成为村级党组织带头人。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导向,按照换届选举的法定程序,注重从致富能手、退役军人、高学历人才等群体中选出群众信得过、肯为群众办实事的党支部书记,选出“领头雁”,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活力和干劲,作为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组织保障和智力支撑,打造本土“生力军”。积极联络外省外县本土人才“回流”,加强与外省外县外乡籍贯的企业家沟通联系,鼓励他们回乡访问考察,投资兴业。 念好“育”自决,激发乡村人才队伍内生动力。乡村振兴必须以农民自身素质提升为前提,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变村民为股民。要着眼于“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这一目标,对接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需求,大力开展职业教育、就业培训、耕读教育,推进产学研用,强化协同育人,完善农村本土人才孵化培育链条,培育更多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能创新的新型职业农民。对于基层干部、科技人员、乡村教师等,可探索挂职交流、定向培养、挂包服务等方式,促进人才流动,妥善考虑他们在生活保障、后续发展等方面的诉求。关心爱护农村青年干部的思想和生活,帮助解决后顾之忧,让愿意留在乡村的人才留得安心、干得踏实,真正发挥顶梁柱的作用。 念好“留”字决,搭建返乡人才干事创业“平台”。农村要积极引才引智,吸引人才返乡下乡创业。与城镇相比,乡村自有其独特优势,优质绿色农产品在市场上需求旺盛,乡村旅游、农村电商中不乏投资风口,青山绿水、清新空气亦是不少人记忆中的乡愁。降低融资门槛、加强税收优惠,为返乡人才提供干事创业平台、资金、技术等“硬举措”;建立人才定向回引、服务保障、选拔使用等制度机制,打造让他们在工作上有保障、生活上有盼头的“软环境”,让人才能真正扎根在农村。 栽下梧桐树,迎来金凤凰。人才是治国的基础,是事业成败的关键。乡村振兴,说到底是人才的振兴。我们必须更加坚定地实施人才振兴战略,大力“招才”“引才”,用心“惜才”“留才”,念好乡村人才振兴“三字决”,汇聚起乡村振兴的强大力量。
学习贯彻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心得体会【5篇】
“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千秋基业,人才为本”,干好人才工作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至关重要。各级党组织不妨用好“三个锦囊”,在引进人才、培育人才和选用人才三个层面下真功夫,全面深化人才工作,真正开创“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的良好局面。
要广开引才大门,紧扣地区发展所需,引进金融经济、智能制造、城市规划、工程类等紧缺性和高层次人才,以强有力的人才服务释放出发展“新动能”;
畅通人才引进渠道,通过与高校“定制化”培养人才、校园招聘等多形式多渠道发现人才,让人才与发展需求深度契合,形成良性的人才“引”与“用”的机制。
锦囊二:在“培育”人才上下功夫,强化人才培养。“育才造士,为国之本”,人才的快速成长除了自身的努力,还离不开组织的悉心培养。在引进人才之后如何培育人才也是值得深入研究与探索的重要课题。各级党组织要加大人才培育培养力度,分类施策,为人才制定科学的培养计划,安排专业能力强和实践锻炼丰富的领导干部或骨干力量作为“一对一”结对导师,为人才的成长“保驾护航”;
创新培育方式,通过组织专题培训班、赴高校培训、开展技能大比拼、人才论坛等多种形式,促进建设政治过硬、具备领导现代化建设能力的干部队伍。
锦囊三:在“选用”人才上下功夫,实现人尽其才。“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如何让人才成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也是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各级党组织要在人才的选用上下功夫,推动实现“智力转化”。“干部成长无捷径可走,经风雨、见世面才能壮筋骨、长才干”,要为人才搭建成长的平台,让“英雄有用武之地”,结合人才专业背景和技能,将人才分类安排到急难险重岗位去锻炼与磨练,在岗位锻炼中不断激发人才的“内生动力”和干事创业的活力;
要有用才的胆识,坚持严管与厚爱,尊重其个性特点,多些包容,让人才能放开手脚、轻装上阵,实现个人价值;
基层是练兵场,要让人才到基层一线去接地气,去深入了解基层情况,为基层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引导人才在基层实干中不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成长为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优秀干部。
学习贯彻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心得体会【5篇】
职业教育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促进就业创业创新、推动中国制造和服务上水平的重要基础。近日,在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加快职业教育发展步伐,需要畅通技能人才成长通道,让职教技能人才在社会上有“地位”、在教育培养中有“层色”、在社会发展中有“天地”,加快形成有利于技能人才成长的环境氛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
提升职业教育一技之“长”。“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制约职业教育长足发展的另一个因素是办学和人才培养质量水平参差不齐、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脱节、专业设置同质化现象等造成的职教特色不鲜明。传统“课程+实践”的培养方式,重理论轻实践,课堂授课与企业实际需求息不对称,面对层出不穷新技术、新业态显得“捉襟见肘”。使以技能见长的职业教育面临理论不专、技能不优的尴尬境地,难以有出类拔萃的“一技之长”。“打铁还需自身硬”,破解职业教育技能培养之痛,需要着眼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瞄准技术变革和产业优化升级的方向,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训结合,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把课程设在生产线上,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大力推行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研究人才培养方案。打造一批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和高水平实训基地,建设高水平、高层次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注重学生工匠精神和精益求精习惯的养成,努力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让更多青年凭借一技之长实现人生价值。
拓展职业教育就业之“宽”。就业质量是评价职业教育质量的核心标准之一,好就业、就好业才是硬道理。面对技能人才就业空间窄等痛点问题,需要不断完善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并重。持续推动具备条件的高职院校向职业教育本科院校转变、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变,构建中职、高职、本科职教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加快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建设,健全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和转换制度,有序开展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和转换。深入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鼓励职业教育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实现“学历”和“技术技能”双提升。同时,加大职务职级晋升和工资分配向一线岗位和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倾斜力度,多措并举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待遇,实现高质量就业。让技能人才在广阔天地、大有可为。
学习贯彻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心得体会【5篇】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人才是第一资源,是推动高质量发展最需要最核心的要素。地方和企业就如何吸引、引进、用好、留住有价值的人才掀起了人才“争夺战”,战斗的有力武器是人才政策,而关键是落实与否,只有真正落地见效的人才政策才是有正向激励作用的,不落实或打折扣在人才眼中只是一纸空文、只是光打雷不下雨的造势,不仅会失去人才的信任,还会遏制人才的长远发展。因此,人才政策制定后仍要持续注入强大推力,让“落地见效”“开花结果”成为评判标准,才能有效激发人才的聪明才智与创造活力,实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要创新宣传方式,通过传统与现代传媒相结合、政策宣讲与以会代训相结合等方式,不断扩大覆盖面;
要拓展推介渠道,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典型人才现身说法等方式,有效提升影响力。要以“三顾茅庐”的胸怀和魄力,营造出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
政策保障要多方协助,让人才在企业“落得下”。政策千万条,落实第一条。人才政策不能因为保障部门步调不一、互相“打太极”,导致“选择落实”,或者长期“正在落实”,“一张卡跑断腿,一张纸盖满章,一件事十家管”的后勤保障只会让人才摇头,让企业叹息。要谁对口谁就是人才的“店小二”,对于人才和企业在住房保障、子女入选、配偶安置、医疗保健、政务办理、金融服务等方面的服务单位要及时到位;
要因人而异、精准服务,针对各类人才特别是高精尖缺人才,明确单位指定专人,开展“管家式”“保姆式”服务;
服务保障要互相补台,服务无界限,定期会商解决人才和企业难题,做到有求必应,让人才口口相传、时时可见,让企业遇难题能有单位可依、有肩膀可靠。
政策优化要多谋善断,让人才为企业“干得好”。一时红利留不住人,哪里的体制活,哪里才是人才干事创业的沃土。政策不能“进了婆家就完事了”,停留在“雨过地皮湿”,要持续给力,保持“润物细无声”。政策要因时而变、随事而制,要尊重企业主体地位,以“用人不疑”之心态“放手”,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作用,做到全力支持不干涉,真正让人才尽情施展才华;
强化企业与人才的交流,打通企业人才梯队与人才政策分类标准衔接渠道,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开辟“快车道”;
“水深则鱼知聚,林茂则鸟有归”,要不断优化政策,让人才与企业融合并进,以才引才、以资引才,发挥出人才政策的“磁场效应”,形成“企业聚人才、人才兴企业”的生动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