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院士心得体会10篇
位置: 首页 >心得体会 > 文章内容

农民院士心得体会10篇

2023-05-06 16:12:03 投稿作者:网友投稿 点击:

农民院士心得体会10篇

农民院士心得体会篇1

  朱有勇,奋斗在脱贫攻坚主战场的“农民院士”!12月2日晚上9时,他的先进事迹发布后,引起云南省高校、科研院所广大干部职工和师生的强烈反响和热情点赞。大家纷纷表示,向“时代楷模”致敬!向朱院士学习!坚守初心,勇担强农兴农使命,为云南省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应用的贡献。

  学榜样,增添前进动力

  “他是农民教授,亦是农民院士,把农民装在心里,把学问种在田里,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他牢记初心和使命,以共产党人的担当和攻坚精神,助力云南人民脱贫致富,在云岭大地上唱响了脱贫攻坚的时代最强音。”昆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黄风感慨地说,朱有勇院士是我辈之楷模,是祖国之荣光。

  “新时期的农业科学家是什么样的?朱有勇院士用他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的言行给出了响亮回答。”昆明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临床二大班的黄胄表示,要将朱有勇院士精神作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不断传承和发扬光大,让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一起学时代楷模,做优秀青年。

  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杨俊涛说:“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向朱有勇院士学习,增强自己的道德责任感,努力成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积极、最活跃、最充分的青年先进代表。”

  云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的杨舒涵认为,朱有勇院士的先进事迹深刻诠释了科学家、科学成果应该如何为人民服务,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提供了优质、可行的思路和方法。作为青年学者,一定要用行动示范解决顽疾,而非只是对老百姓纸上谈兵,务必戒除功利之心服务人民,未来的路,怀揣敬仰,踏实前行。

  “朱有勇院士把论文写在了祖国的大地上。”云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教授寸亚玲表示,将以朱院士为榜样,继续立足本职,开拓进取,用自己的光和热照亮他人。

  云南农职学院园艺技术二班学生李昊表示,朱有勇院士的先进事迹极大鼓舞了农业院校的学生,未来一定要努力掌握好专业知识,把青年学子的青春汗水和报国之志写在大地上。

  “观看完朱院士的事迹后,我脑海中最先浮现的一个词就是‘无私’,他用自己的一身绝技造福一方百姓,不图名不图利,他常说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比写在纸上更有价值,看到自己的科技成果漫山遍野开花结果,心里的欣慰,是发表论文无法比的!”云南中医院大学党委宣传部陈楠提出,作为高校的一名工作者,应当做到心中有责任、肩上有担当、身上有功夫,守正创新、积极作为,积极投身到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去。

农民院士心得体会篇2

  影片讲述了为改变澜沧县蒿枝坝的命运,心怀党和人民,一心想要以科技回报国家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向工程院立下了军令状,带着团队前往澜沧蒿枝坝。

  因为各种原因,蒿枝坝的部分村民秉持着“贫富皆安”的理念,对致富事业处之泰然。朱院士立即发现自己不仅要给这里带来能够致富的技术,更要帮这里的人民改变思想,燃起斗志。骨子里透露着坚定与倔强的朱院士开始深入村民的生活,寻求每个村民的心结,借助录音笔进行隔空对话,聆听他们的心声,最终一一解决了他们的心结。当村民树立起信心和勇气,朱院士才得以带领他们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扶贫先扶志”,算是《农民院士》的第一级格局。

  随着朱院士带领村民从脱贫到致富,本片提升到了第二级格局——“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这是基于原型人物朱有勇的特有格局。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在大众眼中就是国家重点培养的顶级人才,是广大年轻人的学术偶像,是不得了的“大人物”。他的论文能在国际上拿奖,他的科研成果能让企业开出10亿人民币的价码。然而,他同样也是一名不忘初心的“农民”,心系着养育他的土地。这份情怀,因为朱院士身份上的巨大落差,被放得更大。

  更难能可贵的是,《农民院士》并没有陷入对成绩的简单赞美中,而是将格局进一步提升。在村民拍卖三七的时候,有些购货商一时上头,喊价越来越高。此时,朱院士做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举动。他叫停了拍卖,制止了购货商继续往上喊价。原来,朱院士是站在国家的格局上来做出此举的。虽然三七的销售价拍卖得更高,能让蒿枝坝的村民得到更多的收益,但是这份成本必然会通过一系列的商业运转后转嫁给消费者。朱院士的初心,不仅是让一个蒿枝坝富起来,更是要让全中国的老百姓都能用上高品质低价格的好三七。这份格局,不得不说是处于一个更高的level啊!

  致敬时代楷模,传承榜样力量,坚守初心的朱院士让我们看到了什么是真正的大格局,什么叫人民的幸福。“农民在前,院士在后”,一部《农民院士》让我们对国家顶级人才有了全新的认识。有如此优秀的人在带领着大家前进,我们一定可以稳步迈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农民院士心得体会篇3

  朱有勇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我国著名的植物病理学专家。他始终牢记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事业,主动来到深度贫困的“民族直过区”承担扶贫任务,带领村民发展特色产业,改变了当地贫困落后的面貌。他致力农业科学研究,取得多项重大科研成果,立足农村实际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创办院士科技扶贫指导班,为云南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培养了1000余位科技致富带头人。他情系三农,扎根边疆,挂钩联系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以来,深入村村寨寨,跑遍田间地头,与少数民族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受到各族群众真心爱戴和社会各界高度赞扬,被亲切地称呼为“农民院士”。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模范教师”等荣誉称号。

  这众多荣誉的背后,是他不忘初心,扎根基层,苦心钻研的深刻体现。在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后他曾说“这比拿多大的奖项、给多少钱都更让我高兴。”“能帮农民兄弟解决问题是幸福的事”。这种不忘初心,淡泊名利的精神,配得上他获得的一切荣誉。

  不忘初心,信念坚定,以祖国强大为一生奋斗目标。朱有勇辛辛苦苦做了几十年的科技工作,本该退休颐养天年的他却主动去找活干,而且干的还不是一般的活,啃的是扶贫的硬骨头,在条件艰苦的穷乡僻壤大山沟里一干就是五年。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一名先进分子,就应站在高处,胸怀全局,以看到还有贫穷的群众自己也吃不下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幸福、祖国强大为自己毕生的奋斗目标。

农民院士心得体会篇4

  在全国上下埋头苦干、万众一心,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之际,中央宣传部2019年12月2日在北京向全社会宣传发布朱有勇的先进事迹,授予他“时代楷模”称号。

  朱有勇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我国著名的植物病理学专家。

  他始终牢记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事业,主动来到深度贫困的“民族直过区”承担扶贫任务,带领村民发展特色产业,改变了当地贫困落后的面貌。

  从事研究的30年来,朱有勇带领科研团队开创性地研究了作物多样性控制病害的效应、机理和推广应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他创建的“水稻遗传多样性控制稻瘟病理论和技术”和“生物多样性控制植物病害理论”,经过国内外数千万亩的示范推广后,获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标志该成果的学术论文于2000年在《自然》杂志全文发表。

  朱有勇寄语农大学子们,“人倦了,天远了,唯有山水相依,守候着那束透过红尘的梯田之光。”

  与土地相亲,与农民相亲,是农家儿子朱有勇的普通情怀,也是科学家朱有勇从未变过的人生坐标。因为热爱土地热爱农民,他才放弃国外优厚的生活,回到云南搞科研;因为热爱土地热爱农民,他独辟蹊径找到了作物品种多样性控制病虫害的有效方法,并在传统技术基础上进行创新,建立了一系列作物多样性控病增产新技术;因为热爱土地热爱农民,他才30年如一日地坚守在该科研领域,将这项技术在农村大面积推广应用,全国11省市累计推广1.2亿余亩,使百万农民从中受益。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正如草原上的火在一点一点地燃烧,一点一点地影响着我们这些年轻人。对于创新来说,方法就是新的世界,最重要的不是知识,而是思路。2005年获得国家减少发明二等奖,获得云南省科技技术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不是凭借着创新精神,他怎能获得如此高的成就。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事物都是创造力的果实。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反思,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去坐,我想,可以从朱有勇身上得到启发。

  朱有勇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的忠诚践行者,是打赢脱贫攻坚战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是奋斗在脱贫攻坚主战场的“农民院士”。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学习朱有勇科技扶贫的先进事迹和忠诚担当的崇高精神,积极投身攻克深度贫困堡垒,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的伟大事业,为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胜利作出应有贡献。

农民院士心得体会篇5

  朱有勇院士是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我国著名植物病理学家。朱有勇牢记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主动投身脱贫攻坚事业,带领团队扎根深度贫困的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用科技成果带动村民发展冬季土豆、林下三七等产业,培养了1400名科技致富带头人,被誉为奋斗在脱贫攻坚主战场的“农民院士”。近日,中央宣传部向全社会宣传发布朱有勇同志的先进事迹,授予朱有勇同志“时代楷模”称号。

  “朱有勇同志是云岭大地涌现出的时代楷模,是我们身边最直接、最现实、最生动的学习榜样。”中共云南省委书记陈豪在座谈会上表示,我们要向朱有勇同志学习,模范践行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自觉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奋斗,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真心实意为老百姓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要向朱有勇同志学习,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继承和弘扬科技战线的优良传统,争做党的“三农”政策的宣传员、农业科技的传播者、科技创新创业的“领头羊”、乡村脱贫致富的带头人,以科学技术助力脱贫攻坚、促进乡村振兴。要向朱有勇同志学习,满腔热情地致力于科学研究,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增强国家担当和社会责任,提高自身创新能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深入研究云南省经济和产业发展亟需解决的科技问题,为加快创新型云南建设贡献聪明才智。要向朱有勇同志学习,忠实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加快发展现代化教育,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引导广大教师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

农民院士心得体会篇6

  朱有勇的智慧常常令同行击节叫好,而他又一直用自己的智慧解决农民生产中的问题。作为前辈,荣廷昭这样评价朱有勇:“他来自农村,是农民的儿子,对农业、农村、农民有一种天然的、深入骨髓的感情。所以他对农民的问题想得透彻,既要贴近科技前沿,又要能够解决生产问题。他有着服务‘三农’的情怀,选取了很多高原特色农业的技术难点在攻关。如解决三七连作问题,提出在松树林下种植三七,在迪庆香格里拉干冷河谷种植葡萄助藏族群众脱贫等,都是实实在在地为云南农民做实事。”

  三七种植需要育苗一年、移栽两年后才成材采收,但种植过一轮三七的土地中就含有了很多病、虫,三七长势越来越差。过去的研究都是有什么虫“治”什么虫,效果并不好。朱有勇关注这个问题后,一改以往思路,聚焦土壤修复,经过反复试验,探索了一套成熟技术,用于育苗实现同一土壤的连续“耕作”,且在天士力等两家大型企业开始了“工厂化”育苗。对于这种创新工作思路的做法,吴伯志评价:“朱院士在选择课题和搞科研时,都充分显示出了他过人的聪明与智慧。”

  朱有勇第一个提出在低热河谷区种植冬季马铃薯。这种智慧实现了农民增收。以前云南的马铃薯种植都是春播秋收。现在,德宏、普洱、西双版纳、红河、临沧等地的低热河谷大面积种植冬季马铃薯,曾经搁置的“冬闲田”变成“效益田”,亩产平均3.3吨的马铃薯为农民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荣廷昭说,朱有勇尊重年纪大的同志,扶助年轻的同志,所以能团结同行一起做事情。提到中国工程院对口帮扶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的事情,他说,朱有勇是带头人,也是桥梁和纽带。如今,院士们的研究成果已经在澜沧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了。

农民院士心得体会篇7

  《农民院士》片中,因为观念上的差异,朱院士及其团队在科技扶贫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随着与村民相处的深入,朱院士努力融入村民,用真心与行动一点点改变着当地农民的思想与观念。在此过程中,高高在上的院士成为了纯朴、善良的村民心中“了不起的农民院士”;而那群原本缺乏内生动力的农民也成长为一群相信科学,充满自信的新时代农民,走向了脱贫致富的道路。面对新旧思想观念的碰撞,于荣光饰演的“农民院士”朱有勇如何开展科技扶贫?高泰宇饰演的新一代中国青年创业者如何在精准扶贫中,实现理想,一展抱负?《农民院士》可谓特色鲜明,看点多多,极具现实意义。

  怀揣“以国家之务为己任”的志向,激扬“以身许国,何事不可为”的担当,到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电影《农民院士》从朱有勇挂帅扶贫,从调研到实操再到为澜沧农民打开新生活、新世界的这一段心路历程,反映了他的执着与担当,弘扬了他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激发出对标先进、比学赶超、奋勇争先、争做典型的昂扬斗志,展现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国家强大支持下,贫困是一定可以战胜的,人民的生活必将越来越好,用科技扶贫的丰硕成果谱写了一曲时代赞歌。

农民院士心得体会篇8

  朱有勇院士是中国工程院一位卓越的科学家,三十几年来他坚持从事植物病理学方面的研究和教育工作。在全国扶贫的政策推行中,中国工程院成了xx省澜沧县的挂钩单位,时年60岁的朱有勇,自告奋勇带着团队前往澜沧蒿枝坝扶贫一线。

  朱有勇院士长期扎根xx省澜沧县扶贫一线,将科研成果积极应用于扶贫事业,走出了一条科技扶贫、产业脱贫的新路径。老乡们亲切地称他为“农民院士”。

  值得一提的是,朱有勇院士出生于xx个旧,毕业于xx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他生在xx,在xx成长成才。他将家乡的养育之恩铭记在心,当家乡需要他的时候,即使已经60岁,仍然义无反顾地投身于家乡的脱贫攻坚事业中,可见他对家乡真诚的赤子之心。

  2019年,朱有勇被授予“时代楷模”称号.2021年,朱有勇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电影《农民院士》真实还原朱有勇同志的精准扶贫事迹,向观众展现了这样的主题:贫困是一定可以战胜的,人民的生活必将越来越好。

农民院士心得体会篇9

  向“时代楷模学习”,牢牢把握精准。打好脱贫攻坚战,成败在于精准。援宁干部深入推进精准政策,按照因地制宜、因村因户因人施策的要求,扎实做好了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就业扶贫、危房改造、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生态扶贫等精准扶贫重点工作。各级党员干部必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等“六个精准”,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问题,不搞大水漫灌,不搞“手榴弹炸跳蚤”,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扶贫到点上扶到根上。

  向“时代楷模学习”,注重激发内生动力。贫困群众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援宁干部坚持依靠人民群众,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持扶贫和扶志、扶智相结合,培育贫困群众依靠自力更生实现脱贫致富意识,培养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技能,用人民群众的内生动力支撑脱贫攻坚。各级党员干部要改进帮扶方式,多采取以工代赈、生产奖补、劳务补助等方式,组织动员贫困群众参与帮扶项目实施,提倡多劳多得,不要包办代替和简单发钱发物。

  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对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农民院士心得体会篇10

  《农民院士》片中,因为观念上的差异,朱院士及其团队在科技扶贫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随着与村民相处的深入,朱院士努力融入村民,用真心与行动一点点改变着当地农民的思想与观念。在此过程中,高高在上的院士成为了纯朴、善良的村民心中“了不起的农民院士”;而那群原本缺乏内生动力的农民也成长为一群相信科学,充满自信的新时代农民,走向了脱贫致富的道路。面对新旧思想观念的碰撞,于荣光饰演的“农民院士”朱有勇如何开展科技扶贫?高泰宇饰演的新一代中国青年创业者如何在精准扶贫中,实现理想,一展抱负?《农民院士》可谓特色鲜明,看点多多,极具现实意义。

  怀揣“以国家之务为己任”的志向,激扬“以身许国,何事不可为”的担当,到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电影《农民院士》从朱有勇挂帅扶贫,从调研到实操再到为澜沧农民打开新生活、新世界的这一段心路历程,反映了他的执着与担当,弘扬了他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激发出对标先进、比学赶超、奋勇争先、争做典型的昂扬斗志,展现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国家强大支持下,贫困是一定可以战胜的,人民的生活必将越来越好,用科技扶贫的丰硕成果谱写了一曲时代赞歌。


推荐访问:心得体会 院士 农民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