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心得体会9篇
位置: 首页 >心得体会 > 文章内容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心得体会9篇

2023-05-11 18:36:03 投稿作者:网友投稿 点击: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心得体会9篇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心得体会篇1

  近日,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校长(院长)陈希在《求是》杂志发表题为《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文章。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关键在于完善科学严密的组织制度。我们要严格落实中央对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作出的重大部署,不断夯实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为高质量落实赶超和新时代新铁长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聚焦思想政治建设提升组织力。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引导教育广大党员干部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终身追求,不断提升政治意识、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树牢“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确保党的各项决策部署落细落实落深。要把好发展党员“政治关”,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严把党员“入口”,不让目的不纯、言行不一的人进入党员队伍;畅通党员“出口”,加强党员管理,实施不合格党员认定处置,按规定将不合格党员清除出党员队伍。要提高本领。提升组织力的实质就是把党的正确主张变成群众的思想认同、政治依赖和行动自觉。针对性进行学习培训,不断增强学习本领、政治领导本领和群众工作本领,把党的理论创造性地转化为工作思路和实际措施,更有效地组织动员广大人民群众自觉贯彻党的决策部署。

  聚焦组织建设提升组织力。要扩大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有效覆盖。对符合组建党组织条件的,要做到应建尽建,确保每一名党员都纳入党组织的有效管理。要常态化开展党内教育。不断结合铁长实际,化整为零用好“党员e家”、微信等新媒体平台抓好学习,强化活动创新、假日结合、现场指导,推动“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更贴近党员有温度。要扩大党内民主,激发党员主体意识。要充分尊重党员主体地位,通过全面推行党务村务公开,增加基层党组织工作的透明度,扩大党员对党内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和监督权。

  聚焦作风建设提升组织力。要牢记宗旨意识,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时刻注意“群众生产,群众利益,群众经验,群众情绪”,时刻替人民群众着想,义不容辞地以最坚定、最自觉、最实在的行动为人民谋幸福、为发展作贡献。要推进“软”功“硬”做。对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每一目标、任务、标准、进度等要素做到细化、量化,建立工作台账、责任清单,达到可定义、可检查、可复制、可推广、可追溯目的。要强化纪律约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和市委2号文件精神,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从纪律上约束干部。修改完善级绩效管理考评方案,探索推进党建工作与工资绩效挂钩、与人事任免接轨等机制拉大绩效二次分配差距,充分调动乡村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

  聚焦中心工作提升组织力。要整治农村人居环境。以农村“空心房”整治拆除为载体,推动村党支部广泛宣传动员,推动村干部走进各家各户,做好统一思想工作。要引导党员在完成治理生活垃圾、厕所粪污、生活污水,提升村容村貌等重点任务中发挥带头带动作用。要组织群众人人出力、全面参与,引导村民讲卫生、除陋习,自觉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要强化乡村治理。抓好阵地建设,整合现有资源,统筹规划利用,突出红色党建元素,悬挂统一标牌,悬挂党旗党徽,配齐活动设施,做到制度上墙、内容丰富,确保党建工作“有室议事”,并落实村干部坐班值班制度,确保村级组织活动场所门常开、人常在、事常办。同时,进一步理顺领导体制,加强村党支部对其他各类组织的领导,推动村党支部书记、党支部班子成员兼任或党员担任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组织负责人。加强村党支部对服务群众资源的整合利用,以村党支部为主落实上级提供给农村的公共服务和资金项目。要找准基层党组织服务改革发展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加大党建促中心工作力度,推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中当好组织者、推动者、先行者,不断提升党组织组织力,为推进“客家本草小镇”和“宜居宜业宜游城郊山地休闲小镇”建设贡献力量。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心得体会篇2

  党的领导是全面的。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是对我们党的领导地位的准确界定,有利于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有力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形成和巩固这样的良好局面,就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好《决定》对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提出的3个方面的要求。

  第一,完善党领导人大、政府、政协、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武装力量、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社会组织等制度,健全各级党委(党组)工作制度,确保党在各种组织中发挥领导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把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比喻为“众星捧月”,指出“这个‘月’就是中国共产党”。国家治理体系是由众多子系统构成的复杂系统,这个系统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人大、政府、政协、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武装力量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社会组织等机构和组织都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政关系问题历来是各方面关注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无论党政关系进行过怎样的调整,但有一条是不变的,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处理好党政关系,首先要坚持党的领导,在这个大前提下才是各有分工,而且无论怎么分工,出发点都是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目前,对党的全面领导问题,认识上已经解决,党和国家机构及各类组织都注重抓好落实,但在制度化上还有大量工作要做,迫切要求我们加大党内相关法规的制定和完善力度,切实把党的全面领导制度覆盖到所有机构和组织,使之成为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一致遵循。

  第二,完善党领导各项事业的具体制度,把党的领导落实到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各方面。党章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坚持对人民解放军和其他人民武装力量的绝对领导等,都作出了明确规定。党的____以来,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建设步伐加快,党中央已经印发了《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政法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重大事项请示报告条例》、《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条例》等一大批重要党内法规。但要看到,党领导各项事业的具体制度在不少领域还没有形成制度成果,需要全党全国各条战线、各个领域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要坚决落实党章要求和《决定》精神,坚持事业发展到哪里,党的领导制度就跟进配套到哪里,不断完善党领导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外交工作等制度,更加有力有序有效地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

  第三,完善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党和国家所有机构履行职责全过程。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启动的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工作,把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作为首要任务,从机构职能上解决党对一切工作领导的体制机制问题,解决党长期执政条件下我国国家治理体系中党政军群的机构职能关系问题,把党的全面领导贯彻到党和国家机关全面正确履行职责的各领域各环节,成效是显著的,但不能就此止步。要按照党中央要求,进一步巩固和拓展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成果,在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上持续发力,推动党和国家所有机构把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作为首要职责,推动各方面协调行动、增强合力。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心得体会篇3

  一、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事关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和根本保证;

  二、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必须贯彻党的领导是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这一本质要求;

  三、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必须完善权威高效的制度执行机制。

  70年令世界刮目相看的伟大成就、70年一个个感人至深的奋斗故事、70年沧桑巨变的内在逻辑,使中国人民从切身经历的发展变迁中、从历史和现实的深刻认知中,明白了为什么“党是领导一切的”,明白了什么是“道路决定命运”。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的深化,与日俱增着信党、爱党、跟党走的深情。事实是真理的依据。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主心骨,是复兴征程上的坚强领导核心;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引领中国走向繁荣富强。作为共产党员,一定严格要求自己,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紧跟时代步伐和党的领导,发挥模范先锋作用,在平凡的岗位中积极创造,用实际行动为社会增添光彩。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心得体会篇4

  10月3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发布。全会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长风破浪会有时。值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正阔步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上、中国共产党正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迈步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长征路上、中国共产党正极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刻实践中,必须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底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中国共产党自成立的第一天开始,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我们党高高飘扬的旗帜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后,马克思主义依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上最靓丽的政治底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之所以不断发展壮大,其中的一个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之所以不断成熟与完善,其中的一个原因就在于其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作为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灵活运用、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将之付诸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成功范例,是中国共产党灵活运用、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将之付诸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重大创造。实践表明,只有在不断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才能获得源源不断、连绵不绝的理论力量;只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才能更加立足于科学实践,才能更加贴近民意与民情,才能更加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需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实践进行深刻思考的理论结晶,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发展、完善的指导思想,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党的领导是中国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开拓和发展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是领导者、开创者和建构者。早在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就为在一穷二白的中国大地上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而不懈奋斗。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尽管走过很多弯路,遭遇过很多挫折,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社会主义制度仍然焕发着勃勃生机。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带领我们党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同时从国际国内现实情况出发,从人民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出发,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之所以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之所以能够在面对重大风险和挑战时从容不迫、处乱不惊,之所以能够在各种重大斗争考验面前“不畏浮云遮望眼”、游刃有余、举重若轻,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方向愈益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制度优势愈发明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才能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总之,历史和现实一再表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制度优势才能切实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证。

  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取向。判断一种制度的优劣,关键要看这种制度在为谁服务、为谁谋取利益和幸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一以贯之的初心,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重要的价值取向。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立虽然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时代的因素,但更深刻的原因在于人民,是人民群众的利益、需要和呼声倒逼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应运而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创新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时,极力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积极顺应人民期待、积极回应人民呼声,恪守“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和价值取向。比如,在住房问题上,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在民众的健康问题上,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从长远发展和时代前沿出发作出重要的制度安排;在养老问题上,强调“老有所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在实现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上,大力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完善收入分配调控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在贫困问题上,强调要采取稳定脱贫措施,建立长效扶贫机制,把扶贫工作锲而不舍抓下去。事实上,正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得到人民的广泛认同和支持,才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也正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才在新时代彰显出为人民谋取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磅礴动力。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制度层面的实践目标。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伊始,就一直致力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央苏区时期、延安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治理都堪称典范,其中的成功经验和惠人启示值得充分借鉴和吸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加强和改善国家治理成为重要的战略任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社会治理取得显著成效。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制度层面的实践目标。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加强党对社会治理的领导,极力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大力与反腐败作斗争,建设风清气正的和谐社会生态,大力推进脱贫攻坚,积极改善和保障民生,深入开展扫黑除恶斗争,加大环境保护与生态治理力度,加大社会治理机制体制创新,以党风政风的好转来带动社会风气的好转。当前,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要始终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突出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加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要树立制度自信,极力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不断革除其中的体制机制弊端,锐意进取,开拓创新,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而巩固、更加成熟而定型。正所谓历久弥新,在极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焕发出迷人而耀眼的光芒。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心得体会篇5

  近日,《求是》杂志刊载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问题》。文章见解深刻,从实行社会主义制度而非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如何看待改革开放前后两个不同历史时期社会主义实践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几个方面展开论述,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资本主义,而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社会主义。

  文章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能带领中国人民摆脱压迫,走出苦难,资本主义行不通,社会主义行得通,都具有历史必然性,是历史的结论,是人民的选择。如果没有新中国,没有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改革开放很难进行;没有实行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的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大好局面。改革开放前为改革开放后提供了重要的思想、物质、制度条件,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经验;改革开放后是对改革开放前真理的坚持,吸取经验教训,不断改革,修正错误,以便更好的推进党和人民的事业发展。正是两者相辅相成的关系,促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诞生,不能改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仍然是社会主义的事实。

  身为党员干部,要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必须认清“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客观事实,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一方面,在改革开放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坚持“四位一体”总体布局,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称之为社会主义;另一方面,进行现代化建设,需要结合发展需要,借鉴外国经验,但绝不能犯“邯郸学步”的错误,不能“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要在博采众长、适应发展需要的同时,保持社会主义不变质。认清我国社会主义仍处于初级阶段,为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制度和理论,从而在保持社会主义本质的基础上推进创新,探索出一条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真正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不是别的什么主义”。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现实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仍然是社会主义。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心得体会篇6

  “您当选中国国家主席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作为世界上如此重要国家的一位领袖,您是怎么想的?”

  3月22日下午,作为70后的意大利众议长菲科,向习近平主席发问。

  习近平主席回答道:这么大一个国家,责任非常重,工作非常艰巨,“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此段答问,连日来引发国内外各界人士热议。

  以“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诠释了习近平主席践行“初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体现了一位共产党人的博大胸襟、伟大情怀、高尚品格。“无我”是放下小我,追求“大我”的境界要求。党的历史一再证明,越是忘我、无我地为人民做事,人民越是信赖他,敬仰他,跟他走。对于广大党员干部来说,“无我”是一种正义的呼唤、无声的命令,是新时代里完成各项目标任务、不断完善自我的必然要求,是团结带领广大群众,闯过“沟坎儿”,啃下“硬骨头”,实现“共同富裕”,过上“美好生活”的不二法门。

  “无我”体现出共产党人的坚韧。难关难过,关关过,难行能行, 事事行,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便将儒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与马克思主义一往无前的精神叠加在一起,成为一念救苍生,证得“无我”的光辉典范。夏明翰的“主义真”,陈毅的“意如何”,无不展现着共产党人牺牲小我、追求大我,服务人民、坚韧不拔的精神。

  新时代党员干部处于和平年代,不必经历战争年代那种血与火的洗礼,但是面对各种机遇和挑战,同样需要靠坚韧不拔的精神,以“无我”提升人生境界,攻克“新难题”,啃下“硬骨头”,突出重围,打开局面,拥有实实在在、经得起后人评说的政绩。

  “无我”彰显出共产党人的情怀。明代王阳明认为,人心,本就是天理,要想让它不被污染,只要一个“无我”也就够了。先贤圣人的许多优点也只是因为“无我”而已。孔子周游列国,颠沛流离,永远只是为播撒文化的种子,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一念坚定而执着,这一念“无我”而心系苍生。老一辈革命家,在困厄中保持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是因为理想信念的支撑,这是因为经过了马克思主义的洗礼而放下了小我。

  杨善洲以“只要生命不结束,服务人民不停止”立言;以“担任地县领导30多年,没有为女儿办调动,没有为家属办农转非”立德;以“绿了荒山,白了头发,留下价值上亿的林场全部交给当地群众”立功,正是以“无我”的境界彰显出共产党人的家国情怀。成为激励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

  “无我”蕴含着共产党人的担当。行百里者半九十。如今改革再出发的中国,已进入攻坚克难期,越是接近成功,越感行路之艰难,就越是需要“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勇于担当的干部涌现。鲁迅曾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现在与过去相比,党员干部的工作条件要好很多,权力也大得多,个人待遇也有很大提高,但权力不是一种荣耀,而是一副担子意味着领导责任,新时代同样需要,不以富贵贫贱死生“动其心”的坚韧,需要追求真理,坚持正义,将个人荣辱贫富生死置之度外的担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恪尽职守,勇于负责,特别是出了问题要有严于责己和承担责任的勇气,我们的领导干部要时刻牢记,党和人民把我们放在领导岗位上,是为人民干事而不是做官的,群众利益高于一切,领导责任重于泰山。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理应成为每个党员干部的座右铭。以无我完善自我。以无我的状态在中国的发展中勇于担当,奋发有为。交出无愧于时代,令人民群众满意的答卷。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心得体会篇7

  制度是治理的基础,治理是制度的具体现实应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经过长期探索和实践发展起来的优秀制度。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抗疫斗争伟大实践再次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具有的显著优势,是抵御风险挑战、提高国家治理效能的根本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与根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过程,是在制度推动下不断实践、不断探索的过程,也是社会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行了具体部署,明确了“中国之治”的根基,提供了“中国之治”的具体方案。深刻理解十九届四中全会的精神实质,发挥我国的制度优势,进一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加快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是我党面临的重大课题。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须坚持以党的科学理论为指导,明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始终不忘我们从哪里出发,要向哪里去,在惊涛骇浪中保持正确的前进方向。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要

  不断强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强领导核心地位,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力量的领导核心作用,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担当起引领、设计、组织责任,从根本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贯穿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过程。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适应新形势、完成新任务,将这一思想武器贯彻到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方方面面。必须明确聚焦重点,按照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体系建设,全面深入理解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的深刻内涵,明确把握重要任务要求,科学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并努力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治理效能,全面贯彻到重点任务和重点任务的要求之中。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制度建设的目标要求,推进各方面制度从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向更加完备、更加巩固、更加优越转型,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更加巩固、优越性更加彰显。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须坚持改革创新。新时代惟改革创新者进,惟改革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是中国制度完善的动力之源。必须按照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强制度建设的要求,既维护现有制度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又根据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需要,适时调整完善现有制度尤其是国家急需的各种制度,不断满足社会发展

  的新期待;必须坚持制度与治理的有机统一。制度不能只停留在纸面上,必须与治理有机结合才能展现其生命力,这是我国制度建设的重点所在、关键所在,我国现今的制度体系就是治理与制度长期结合长期探索的经验总结。实现制度与治理有机统一,进而有效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并倒逼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复兴图强的时间表,已进入至关重要的“下半程”。新时代,全党上下必须众志成城,牢牢把握时机,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将发展我国的制度优势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强化制度建设的顶层设计,为系统集成、协同高效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砥砺奋斗。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心得体会篇8

  钢铁经过高温淬火之后才能提高它的强度与硬度,正如制度的执行也需要一把火来淬炼才能提升工作成效。党的制度缺乏有效落实,对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造成重大影响。因此,必须要有一套权威高效的制度执行机制来保障,推动党的各项制度的落实落地。

  制度意识需要“正火”。执行制度需要实践历练,更加需要思想上的升华。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制度是学习的保障,做党的全面领导制度的忠实尊崇者,必须坚持做到“学习,学习,再学习,实践,实践,再实践”。紧密结合当地的党员干部的学习情况实际情况,组织开展不同形式的理论学习,不断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不断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做好制度的践行者和推动者,切实强化制度意识,维护制度权威,执行制度条例,以制度意识上的强化提高党的全面领导制度的能力和水平,更好地落实执行制度条例。

  制度完善需要“退火”。退火是钢铁预先强化的步骤,制度完善也需要预先经过理论支持,实践验证,才能做到完善、明确、具体。每一项制度的制定都必须要讲究规范科学,有发展性,必须要明确细化,简单明了,便于操作,必须适合当下发展形势,这样执行制度才能有条不絮,得心应手。总而言之,顺应新时代,积极稳妥的用长远的目光着眼于未来发展方向,不断探索实践,落实整改,制度才会不断发展,不断贴近实际,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制度监督需要“回火”。回火是需要配合淬火和正火来强化钢铁的性能的重要技术,执行制度和制度意识则需要制度监督来提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制度一经形成,就要严格遵守,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执行制度没有例外,坚决维护制度的严肃和权威性”。执行制度需严格遵守制度条例,不能在这个问题上面去做选择、打折扣,挑战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在监督的过程中不仅要找问题,提建议,也要看成绩,多鼓励,要保证党员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刚刚好的“火候”才能正相关发展,达到制度监督下执行制度力度提升和制度意识强化的双赢局面。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执行便是最为重要的环节,为执行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加一把火,制度的生命力才会更加的旺盛,才会为党的全面领导制度添砖加瓦。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心得体会篇9

 


推荐访问:心得体会 领导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心得体会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感悟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心得体会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体会心得文章 心得体会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心得体会1000字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心得 关于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心得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心得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感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