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6:脱贫不忘***(精选文档)
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不忘初心 > 文章内容

0606:脱贫不忘***(精选文档)

2023-03-14 16:42:54 投稿作者:网友投稿 点击: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0606:脱贫不忘***(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0606:脱贫不忘***(精选文档)

脱贫不忘******

六盘山见证沧海桑田。

2020年底,作为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的宁夏,正式宣告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

数字为证:全区9个贫困县(区)全部脱贫摘帽、1100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80.3万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通过近40年的艰苦奋斗,“贫穷”与西海固渐行渐远,“落后”不再是西海固的代名词。成功翻越脱贫路上的“六盘山”,宁夏书写了中国减贫奇迹的精彩篇章。

(一)

曾经的西海固,到底有多穷?

20世纪20年代,西海固地区遭受了地震和旱灾两次大的灾荒。据史料记载,“海原大地震的创伤还未治愈,灾情特别严重,寸草不生、颗粒无收,老百姓把树皮草根都吃光了,人瘦得只剩下一副皮包骨,每日都有人饿死。”

新中国成立初,西海固的景象是“山是和尚头,沟里没水流,耕种山梁峁,刮风浮土跑”。

西吉县西滩乡林家沟村67岁的马有清老人描述当时的生活状况:“剁开一粒黄土,半粒在喊渴,半粒在喊饿。特别是一到春秋两季,黄风裹着黄土,席卷贫瘠的土地,让人一见便深觉生活无望。”1972年,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人员在当地考察后,称西海固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

自治区扶贫办副巡视员马振江,如今依然记得自己第一次走进西海固老乡家里的场景:抬头看山光秃秃、低头瞧田颗粒无收。走进一间间破旧的屋子,坑坑洼洼的炕席上,卷着一床破破烂烂看不清颜色的棉被。一家老小围在灶台边,将土灶台上挖出的几个窟窿当“碗”用,吃着没滋没味的菜糊糊……一口锅和一床破旧不堪的铺盖,成为当时很多贫困村民的全部家当。没水、没电、没路,村里很多老人终其一生都没有走出过大山,就连喝水、填饱肚子都成难题,更别提看得起病、上得起学。

西海固的贫困,引起党***、国务院的高度关注。

1982年,国家启动“三西”农业建设专项扶贫计划,西海固作为“三西”地区之一,拉开了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扶贫开发的序幕。近40年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自治区历届党委、政府坚持将扶贫开发摆在重要战略位置,坚持不懈、持续发力,历经“三西”农业建设、“双百”扶贫攻坚、千村扶贫整村推进、百万贫困人口扶贫攻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五个阶段,推动实现从输血式、救济式扶贫向造血式、开发式扶贫转变,从分散帮扶、普惠扶持向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转变,走出了一条符合宁夏实际、具有宁夏特色的脱贫攻坚之路。

经过多年的努力,西海固山青了、水秀了、人富了,人居环境和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

(二)

38年前,123万人生活在宁夏中南部十年九旱、交通不便、自然条件极其恶劣的大山深处。经过38年的努力,先后有百万贫困群众搬出大山、下到平川,安家落户在宁夏近水、沿路、靠城的区域。

5月17日,走进永宁县闽宁镇,到处洋溢着勃勃生机。设施大棚里、果园里,农民在忙活;扶贫车间里,妇女在直播带货;葡萄酒生产线上,农民变身产业工人……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动人画卷铺展开来。

夜幕降临,闽宁镇原隆村华灯初上,大街小巷的霓虹、万家灯火的温馨,嬉笑的孩童、健身的老人,一切仿佛一杯醇香的美酒,让64岁的老人马文祥品着品着,眼睛湿润了。

马文祥一家作为闽宁镇第一批移民,30多年前走出西吉县的大山,开始了新生活。不知多少次,看着眼前繁花似锦正青春的闽宁镇,心头那些拓荒跋涉的往事便会清晰浮现,在历史与现实的切换中,马文祥总会感慨地重复一句话:“感谢******,感恩******的好政策。”

1996年,党***、国务院决定实施东西部对口扶贫协作,福建和宁夏确定对口扶贫协作帮扶关系,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担任福建省对口帮扶宁夏领导小组组长。

1997年4月,******率领福建省党政代表团来宁夏考察并参加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第二次联席会议。在宁夏期间,******连续6天深入宁夏贫困地区走访调研,详细了解吊庄建设、窖蓄微灌技术实施及梯田、土圆井、淀粉厂、学校等建设情况,一路访贫问苦、一路思量谋划,提出了在西吉移民吊庄玉泉营建设闽宁村的设想。当年7月15日,闽宁村在玉泉营的一片戈壁滩上破土动工。奠基当天,******专门发来贺信,坚定地说:“今日的干沙滩,明日要变成金沙滩。”

马文祥在心里立下誓言:一定要在这片土地上扎下根子、活出样子。

此后,******同志亲自部署、亲自推动闽宁协作,先后5次出席联席会议、3次发表重要讲话,对闽宁扶贫协作作出顶层设计,明确指导原则、合作机制,既运筹帷幄,又躬身实践。

从由闽宁村发展而来的闽宁镇到西海固再到宁夏全域,闽宁对口扶贫协作制度历经多次完善、不断成熟,从资金援助、教育和医疗资源帮扶上升到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导向的产业 当前隐藏内容免费查看帮扶,靶向帮扶终于拔尽穷根。

25年来,福建省30多个县(市、区)、85个乡镇、134个村(社区),先后与宁夏9个贫困县(区)、105个乡镇、129行政村点对点、一对一开展帮扶,选派援宁干部11批183名、专业人才2000人次到宁夏传导理念、传播技术、传授方法;福建企业在宁夏发展适销对路的特色产业,把“小菌菇”“小葡萄”“小菜心”等一个个小项目发展成了带动贫困群众增收的大产业、好产业、优产业。

在闽宁对口扶贫协作强力推动下,闽宁镇从昔日荒无人烟的“干沙滩”,果真变成了******同志预言的“金沙滩”——绿树成荫、良田万顷、经济繁荣、百姓富裕,移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由搬迁之初的500元跃升至2020年的14961元,成为我国贫困地区通过对口扶贫协作走向全面小康的成功典范、对口扶贫协作“闽宁模式”的样板。

(三)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当年流行于老一辈西海固人中“吃了上顿愁下顿”的俗语,已永远成了历史。

西海固地区人民从家无隔夜粮,到解决温饱,再到步入全面小康,见证了中国******人的使命担当和坚定执着,见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和磅礴伟力。

啥叫好日子?现在就是好日子。

工厂里上班,每月领着几千元工资;合作社里养着羊,每年有分红;孩子们上大学,毕业后找份好工作;家里住房宽敞,出门有车代步,老人身体健健康康……坐在敞亮的小院里,石嘴山市惠农区燕子墩乡海燕村村民杨世明满意地唠起了自家的好日子。

回望走过的路,成绩满满;眺望未来的路,前景光明。80.3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100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的宁夏,工作重心已从消除绝对贫困转向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从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转向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宁夏将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农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脱贫攻坚接续乡村振兴,新征程已开启。”马振江说,宁夏将围绕产业、就业、社会融入3件事,靶向治疗、精准施策,全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紧盯加快产业就业帮扶、配套基础设施、改善公共服务、整治人居环境、健全保障体系、推进文明建设6个重点,抓住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强化基层治理这个关键,支持红寺堡区创建全国易地搬迁移民致富提升示范区,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

5月初,海原县郑旗乡吴湾村,刚种上西芹和覆膜玉米的马应国正在地里忙乎。以前,马应国因家庭人口多、残疾人多,生活贫苦。2015年,马应国家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政策、资金、技术的全方位帮扶下,马应国养殖华润基础母牛、种植西芹,2年就打赢脱贫翻身仗,年收入达10万元。

“党的恩情比天高,脱贫不忘******。”日子越过越红火的马应国对未来充满憧憬。


推荐访问:脱贫 不忘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