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完整文档)
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调查报告 > 文章内容

绍兴市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完整文档)

2023-12-04 11:45:02 投稿作者:网友投稿 点击: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绍兴市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绍兴市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完整文档)

 绍兴市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 来源:市文广新局

  2007-10-31 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应有之义。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内在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当前,绍兴市农村文化设施状况如何?农村文化建设是否适应形势发展和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农民期盼什么样的文化?农村文化建设中尚存在哪些困难和问题?新农村文化建设怎样搞?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对全市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一、绍兴市农村文 化建设基本情况

  绍兴市是长三角地区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日益富足,农村文化事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成绩与问题同在,挑战与机遇并存。

  (一)主要成绩与做法

  绍兴市已有四个县(市)创建成为全国和省级文化先进县,有国家一级图书馆 4 个,有31 个乡镇获“浙江东海文化明珠”称号、19 个乡镇为市首批“文化示范镇乡”,还有 113个为市级文化特色村。

  1 1 、抓发展规划,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几年来,绍兴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视和扶持农村文化建设的政策文件。如《中共绍兴市委绍兴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文化强市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指出:“要以兴建文化设施,拓展文化阵地为重点,实施城乡统筹发展工程”。绍兴市文化强市建设领导小组下发了《绍兴市 2005 年至 2007 年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规划》,提出了到 2007 年底,全市 70%以上的乡镇的文化活动中心的面积达到 1000 平方米以上,70%以上的村建有文化活动中心,面积在150 平方米以上。2006 年 6 月,绍兴市委市政府又适时提出了《关于加强推进“新农村文化繁荣工程“的实施意见》,扎实推进农村文化“三个一批”(一批文化设施、一批文化活动、一批文化队伍)建设,为新农村文化建设再上新台阶提供了强大活力和保障。各县(市、区)也都出台了相应的政策规划,如诸暨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工程的实施意见》,将在二年内投资 2000 多万元,大力改善农村文化建设的整体面貌;
嵊州市委市政府制订了《嵊州市文化建设发展规划(2004—2010)》,提出了要统筹市区、集镇、乡、村四级文化网络,构建越剧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村落文化五个平台,实施越乡文化“六百工程”(百个民营剧团、百支文化特色队伍、百个职工之家、百个农村文化活动中心、百个社区文化活动角、百个文化示范经营场所),真正让老百姓在富起来的同时也乐起来的总体目标。

  2 2 、抓阵地建设,为农村文化建设打下坚实的硬件基础。2001 年来,全市已累计投入10 多亿元,极大地推动了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建成了一批标志性的重点文化设施,如绍兴县在 2002 年至 2005 年期间,县镇村三级用于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达 4 个多亿,投资1.85 亿,兴建了全国一流的“三馆一广场”(即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和文化明珠广场);

 杨汛桥镇投资 3500 万元,建成了全国一流的镇文化活动中心,建筑面积达 17000 多平方米,内设影剧院和游泳馆;
诸暨市把文化设施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范畴,全市 1248 个行政村已建造了 880 个篮球场、1315 个宣传窗、100 多套体育健身设施。

  3 3 、抓活动载体,为农村文化建设增添发展活力。2001 年始,绍兴市开展了文化、科技、体育“三百特色村” 创建活动,使之成为推动村落文化建设重要载体。在积极开展“浙江东海明珠工程”创建工作的同时,结合绍兴实际于 2004 年起还开展了“绍兴市文化示范镇(乡)” 创建工作,大大推进了镇乡文化设施建设,也带动了村级文化设施的全面推进。以百场演出进广场,千场戏曲进社区,万场电影进农村的“百千万工程”为载体,推动农村文化活动的深入开展,为人民群众捧上了“文化大餐”。积极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市级分中心和各县(市、区)分中心相继建成,并逐渐拓展到中心镇、骨干村以及学校、企业等,使广大农民群众能享受丰富的文化信息。与此同时,绍兴市深入开展了以民族民间艺术为主要内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全面开展了农村文化资源的普查、抢救与保护工作,经初步统计,全市已普查了 3358 个项目,在专家论证的基础上,建立了第一批市级保护名录 80 项,有 10 个项目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6 年 6 月,绍兴市委市政府还专门召开了全市新农村文化建设现场会,对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先进典型进行总结,对今后的新农村文化建设进行了全面的规划和部署,为全市新农村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存在主要问题

  近年来,虽然绍兴市的农村文化建设发展较快,但与当前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还不相适应。在农村文化设施和农村文化队伍的建设等方面,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1 1 、农村文化设施普及不够,发展失衡。对照省文化先进县创建标准,文化馆、图书馆面积分别要求达到 2500 平方米以上,我市有三个县级文化馆和一个图书馆不合格;
越城区则没有图书馆和文化馆;
各县(市)图书馆、文化馆之间发展也很不平衡,绍兴县图书馆的建筑总面积是新昌县图书馆的 16 倍,新昌县文化馆目前办公用的桌子、椅子等基本上是 70年代建馆以来沿用至今,仅有的 1 架钢琴也是企业赞助,其他文艺设施更是少得可怜,连开展广场文化活动都因缺少音箱设备而采用高音喇叭。全市共有36个文化站有站无舍,占1/3;
有 52%的文化站站舍在 150 平方米以下,有的挤在一些破旧的祠堂庙宇,有的还是借用其他房屋,作为临时站舍,且站舍设施大多较落后。不少文化站的同志感叹,改革开放以来各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最没有变化的就是文化站。在村级文化设施中,尽管个别比较先进,但总体落后的面貌也没有根本改变,全市 1242 个村没有文化活动室,占全市行政村30%。

  2 2 、农村文化队伍人员缺少,素质偏低。当前,我市农村文化队伍整体素质不够高,存在着数量不足,学历偏低、年龄偏大,青黄不接的现象。目前我市文化站编制数 438 人,但在编人员只有 217 人,占编制总数的 78%。我市文化站管理人员的文化素质也欠高,主要表现在:一是学历较低,大专(含)以上只占 53%,高中及中专占 42%,而高中以下却占到 15%;
二是专业技术职称不高,全市文化站管理人员中高级职称仅 1 人,中级只占 24%,76%为中级以下;
三是年龄老化,45 周岁以上的文化管理人员占 37%,30 周岁以下仅占 16%。文化站

 管理人员不能集中精力从事文化工作的情况也非常突出,各乡镇(街道)名义上都配备了文化站管理人员,但有的在编不在岗,有的身兼数职,无暇从事文化工作,大多工作人员从事乡镇(街道)中非文化站业务的工作,新昌县 23 位在编文化站管理人员中,仅有 2 位是专职从事文化工作,新昌县梅渚镇的文化站长另兼任文书、出纳和卫生三职,其他许多文化站长作为联村干部到村里工作等,大多数文化站干部处在“荒自己的田,种别人的地”的境地。村级文化管理队伍更是薄弱。目前全市共有村级文化管理人员 3633 名,平均每千名农民不到 1 名文化管理人员,且有 66%是兼职人员,人员素质也是有待进一步提高;
全市平均每个行政村拥有的文体队伍不到 1 支,平均近百名农民中才有 1 人参加业余文体队伍。

  3 3 、农村文化活动内容缺乏,需求不足。据调查,当前绍兴市老百姓享受文化生活主要还是看电视、听广播和棋牌娱乐等,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及产品在性质和形式上仍然较为单一,远不能满足广大农民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产品越来越多样化的需求。因此,农村公共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供给不足,资源总量偏少、质量不高,仍然是当前的突出问题之一。

  (三)主要原因分析

  1 1 、农村文化工作重视不足,投入偏少。尽管对于农村文化建设上级有要求,群众有需求,但重经济轻文化的思想在农村基层领导层面不同程度地存在,认为经济出成绩出效益,文化只投入不产出,因此在具体工作中,存在着“文化说说重要,做做次要”,经济与文化“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在《省发展改革委、省统计局关于印发 2003 年浙江省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报告的通知》中,2003 年文化事业经费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全省为 6.11%,绍兴市为 3.79%,在全省 11 个地市中位居第 10 名。财政投入的不足,使目前我市的农村文化建设与绍兴的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与文化强市建设目标不相适应,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不相适应。不少乡镇对各项农村文化建设政策的贯彻执行尚未真正到位,造成了总体上乡镇文化阵地比较简陋陈旧和不平衡,如诸暨市第一经济强镇(2003 年列浙江省第六)的店口镇,曾经是浙江省的东海文化明珠,而其文化站现在是有站无舍;
新昌县澄潭镇 1995 年被授予“浙江省东海文化明珠乡镇”,第二年由于资金缺乏,镇政府将原文化楼出让给信用社。

  2 2 、农村文化政策执行困难,落实不够。近年来,中央、省、市都出台了一系列文化经济政策,但落实情况却是不尽人意,文化经济政策执行不力是一种较普遍的现象。《国务院关于支持文化事业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中明确规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征文化事业建设费:各种营业性的歌厅、舞厅、卡拉 OK 歌舞厅、音乐茶座和高尔夫球、台球、保龄球等娱乐场所,按营业收入的 3%缴纳文化事业建设费;
广播电台、电视台和报纸、刊物等广告媒介单位以及户外广告经营单位,按经营收人的 3%缴纳文化事业建设费。”对于这一规定,我省杭州、宁波等市均有明确的返还比例,每年文化部门能得到 2000 多万用于基层文化建设,而绍兴市的税收返还政策至今尚未完全落实。文化部规定乡镇财政每年用于文化事业的支出不得少于总支出的 1%,但绍兴市不少乡镇文化经费支出不到这个比例,人均不足 0.5元。

  3 3 、农村文化管理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当前,绍兴市的农村文化站管理体制,大多采用编制在县(市、区)文广局,福利待遇主要依托当地乡镇,造成了文化站管理人员工作不

 能到位、精力不能集中,文化工作附属于乡镇中心工作。特别是在乡镇机构改革后,不少文化站并入社会事业服务中心,基层文化工作的组织管理职能相应弱化,许多文化站难以尽到组织引导、艺术辅导的职责,使农村文化活动停留在自发的、散乱的、无组织状态,难以发展壮大。另外,许多文化站在运行机制上也缺乏活力,面临只依靠政府投入而难以维持生计的窘境。

  4 4 、农村文化消费观念淡薄,意识不强。我国传统文化中提倡“量入为出”和“无债一身轻”的消费观念,这在绍兴市农村表现得很突出。由于文化素质和收入水平普遍较低,农民对文化娱乐和旅游等精神产品的消费需求也很小。农民消费呈现典型的简朴性特点,在相当长时期内都具有强烈的储蓄倾向,一生的花费主要集中在建房、婚丧嫁娶、子女上学等少数几件大事上。平均每月用于文化消费支出在 100 元以下的农民占到 75%以上。可见,农民崇尚节俭的观念基本没变,重物质消费、轻精神消费依然是绍兴市农民基本的消费行为特征。

  二、加强绍兴市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措施

  针对当前绍兴市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要突出以下“六个抓”,着力做好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规划、投入、示范、队伍、管理、培训、考核等环节。

  1 1 、抓规划,明确新农村文化发展目标。《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农村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是,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经过 5 年的努力,基本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律的农村文化建设新格局。县、乡、村文化基础设施相对完备,公共文化服务切实加强。农村文化工作体制机制逐步理顺,现有文化资源得到有效利用。文化队伍不断壮大,农民自办文化更加活跃。文化产业较快发展,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基本解决。农村文明程度和农民整体素质有所提高,文化在促进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这为我们制订新农村文化发展规划指明了方向。根据这一新农村文化发展总目标,前不久,绍兴市出台了《关于推进新农村文化繁荣工程的实施意见》,提出了要努力构建“五大体系”,即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农村文化阵地示范体系、农村文化队伍培训体系、农村文化资源传播体系、农民文化权益保障体系;
要基本实现“四化”格局,即文化设施规范化、活动形式多样化、组织机构网络化、服务对象社会化的农村文化建设新格局;
要扎实推进“三个一批”建设,即一批文化设施、一批文化活动、一批文化队伍建设。

  2 2 、抓投入,落实新农村文化资金保障。发展农村文化事业,投入是难点,也是关键。经费不足已经成为制约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瓶颈。当前,要发展农村文化,就必须加大经费投入的力度,加强对投入经费的计划和管理,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财力支撑。要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经费,健全农村文化投入机制。要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要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投资保障机制,每年从财政预算中划拨专项资金用于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和活动经费支出,确保公共财政对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支出;
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多元化投入的新模式,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农村文化建设,逐步形成政府投入为主,集体、个人、社会相结合的多渠道、多层次、多体制的投资格局,保证农村文化建设所需经费。结合当前实际,要因地制宜开展“以文补文、多业助文”活动,如采取“城乡手拉手”、“文化

 结对扶贫”等多种方式,广泛吸收社会各界的财力、人才,联合运作,达到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的目的。同时,要积极探索投入机制改革,对政府和集体的农村文化建设投入可采用项目评估、以奖代补等方法,提高投资效益。要采取减免税费的办法,鼓励民间资金投资农村文化建设,兴办民营文化,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繁荣农村文化市场。

  3 3 、抓示范,创新新农村文化活动载体。要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以活跃农村文化生活,让健康向上的生活格调充实群众生活,占领思想阵地,使广大农民群众在参与活动中各展其长,各得所乐,共同得到先进文化的熏陶。如充分利用节假日、双休日和农闲季节,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出发,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特别是要开展一些形式较为新颖、思想内容健康向上,易于群众广泛参与的文化活动。文化站的活动应具有导向性、示范性,注重质量和效果。农村群众性文化活动,要强调主题鲜明,特色浓郁,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当地文化活动的质量和水平。开展“一乡多品”、“一村一品”特色文化活动,发掘和开发当地传统民间文化资源,发展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之乡;
开展全民健身,竞技比赛等活动,促使广大农民群众的体质不断增强。积极开展老年文化活动,丰富老年人的文化生活,满足老年的精神文化需求。当前,要以“浙江东海文化明珠”、“绍兴市文化示范镇乡”等为龙头,重点抓好文化特色村、文化示范社区、文化示范户等评选活动,不断推进农村文化活动的创新和发展。

  4 4 、抓管理,健全新农村文化服务网络。要通过创设服务载体,打造覆盖市、县(市、区)、镇(乡、街道)、村(社区)的基层文化网络,推进县(市、区)文化馆和图书馆、乡镇(街道)文化站、社区(村)文化室、文化示范户等四级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要结合数字图书馆建设,积极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实现市、县(市、区)、镇(街)、村(社区)四级文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推动数字化文化服务进乡村;
积极开展民族民间艺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与保护工作,努力构建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县(市、区)四级保护体系。要在全面贯彻实施“2131 工程”基础上,整合电影放映资源,在原有各流动电影队的条件上,建立和发展以数字流动电影放映服务网为载体的新型电影发行放映体系,营造和培育良好的农村文化氛围,更好地将电影文化的普及和科技推广送到农民群众中去。

  5 5 、抓培训,加强新农村文化队伍建设。要重点抓好以下几支队伍建设:一是农村文化管理队伍,包括文化馆、文化站的文化管理人员,积极探索建立新的用人机制和管理办法,解决镇乡、街道文化站人员老化、素质不高、队伍不稳的问题,把文化干部的工资待遇纳入镇乡、街道财政预算,解决文化干部的后顾之忧;
二是农村文艺表演队伍,包括全市 6 个专业剧团演员的培养以及文艺下乡队伍的建设等;
三是文化经营者队伍,通过规范和引导,不断提高他们的经营素质和管理水平;
四是文化指导员队伍,通过有计划分期分批地培训,来努力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真正做到农村文化工作层层有人管,环环有人抓。注意发挥民间艺人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中的积极作用,逐步建立和完善民间文艺团体注册登记和监督检查制度。要通过改革文化队伍的育人、选人、用人机制,不断培育各类文化活动人才并发挥他们的作用。

 6 6 、抓考核,明确新农村文化工作责任。要针对当前农村公益性文化设施相对比较落后的现状,把建造一定数量的公益性文化设施纳入各级政府的目标考核之中,并努力做到“五纳入”:纳入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体制机制改革,纳入各级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同时要切实加强农村文化工作考核力度。尽管目前绍兴市的农村文化工作已引起了各级领导的重视,但是有的县(市)还没有将农村文化建设列入对镇(乡)的岗位目标责任制,或者是所占的比重太小,没有引进足够的重视,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农村文化建设工作目标的落实。据了解,有的县(市)把文化工作列入县(市)对乡镇的岗位考核,或虽列入,比分仅占 1—2 分,甚至只是“精神文明”栏中的一小部分,这样的考核效果不好,使许多领导对文化工作认为是可有可无,甚至是题内损失题外补。

  三、处理好新农村文化建设的 “ 四对关系 ”

  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正如火如荼地展开,也暴露出了不少新的问题。我们需要特别注意处理好以下“四对关系”:

  1 1 、处理好 “ 硬 ” 与 “ 软 ” 的关系。硬件是基础,硬件不硬,阵地落后,就无法满足农村群众正常的文化生活的需求,当前及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仍然需要把设施建设放在第一位。但光有硬件不行,软件是保证,丰富的文化活动内容,多彩的文化活动形式,才能使文化阵地这个硬件更“硬”。因此,农村文化建设需要“软硬兼施”,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2 2 、处理好 “ 送 ” 与 “ 种 ” 的关系。当前农村文化生活缺乏,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下乡,对于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必将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仅有的几次文化下乡活动,始终难于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前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需要我们加强对农民自办文化的扶持力度,积极鼓励民办文化的健康发展,由“送”文化向更多的“种”文化方向发展。要建立鼓励扶持面向农村的文艺创作和生产的奖励制度,完善对农村文化工作的激励机制,加大对农村优秀作品的投入力度,鼓励农村文艺创作,力争涌现出更多更优秀的作品和个人,推动农村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

  3 3 、处理好 “ 管 ” 与 “ 导 ” 的关系。农村文化建设,管理是基础,引导是关键。一方面,要做好农村文化建设的管理文章,从规章制度、人才队伍、体制机制等方面加强管理和改革。另一方面,需要通过典型示范、奖励激励、政策扶持等,从创新农村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入手,加强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组织和引导,使其朝健康的方向发展。如何引导农民自办文化,如何自觉抵制当前农村比较盛行的封建迷信活动,如何引导农民健康的消费观念,如何提升农民群众文化鉴赏水平,如何维护农民群众的文化权益等,大有文章可做。因此,加强管理与组织引导实际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也体现了“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精神。

  4 4 、处理好 “ 雅 ” 与 “ 俗 ” 的关系。中国文化历来有“雅文化”与“俗文化”之分,但“雅”与“俗”是相对而言的。在广大农村蕴藏着大量的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大量的民俗文化需要加以抢救和保护,许多优秀的民族的传统文化需要继承和弘扬。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之一,同样赋予了更多的时代内涵。生态文化、网络文化等新兴的文化理念应运而生。对待当前各类文化资源,更多地倾向于雅俗共赏,处

 理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真正光大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又勇于吸纳世界上的一切先进的文化,并在此基础上自主创新,更好地建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在世界文化多元化的格局中发出应有的光辉。


推荐访问:绍兴市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 绍兴市 文化建设 调查报告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