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菲世界读后感450字,供大家参考。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450字1
暑假在家闲来无事,就把以前在上学买的书整理一下,发现有好多书自己竟然没有好好的读完,都是听老师说要看什么书自己去买来了,结果随便翻几页就扔在那里。心里实在有点过意不去,就决定在这个假期里好好弥补一下。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哲学启蒙书,她用深入浅出的文字想我们每个读者展示了哲学从古到今的发展历程。从苏菲在信箱中取出的一封写着:“你是谁?”的信开始,在艾伯特的指点下,苏菲从哲学的摇篮雅典出发,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有了初步了解。她对文艺复兴时期的认识包括达芬奇的绘画、莎士比亚的戏剧、古登堡的印刷机……涉及艺术、科学、建筑、数学等许多方面。至于近现代,艾伯特的“哲学函授课”包含了康德、黑格尔、弗洛伊德乃至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看这样一部作品,让我看到了全人类的文明。在苏菲的所到之处,到处都凝结着文明的精华。看过之后,我已经不仅仅是学到了一些东西,更重要的是心灵的震撼。
“我思故我在”可读完全书的我却很茫然,我存在吗?不过是在这个时段、在这个特定的空间的相对存在罢了。试问,多年以后,一切都归于湮灭之中,我会存在?渺小的我会存在过,或曾经存在过?真不敢相信“恐惧”竟是我读完书后的第一感觉。我不知道他人读此书的过程中是否会有这荒谬的感觉。这是我真实而自觉荒谬的心灵体验。讫今为止,《苏菲的世界》是让我感觉最奇特的书,真的,在以往没有任何一本书会这样让我沉迷其间而深感“恐惧”,读后对这“恐惧”深感荒谬。要解决这种恐惧这中荒谬就只有通过自己的思考,通过思考来更加清楚的认识这个世界,这大概也是作者的最终目的吧
我原本以为哲学是一门不切实际的学问,但当我读完全书后才发现哲学其实是最贴近现实生活的,哲学是“关于天底下每个人都关心的一些问题的学科”。哲学所要解决的都是还没有科学方法可以证明的问题——诸如善与恶、美与丑、生与死、秩序与自由等。我认为哲学不是科学,因为它没有什么精确的公式来计算、来衡量。哲学是对未知事物或不确切认识的事物的假设性解释,是追求真理的开路先锋。在我们的这个世界,仅有科学而无哲学,仅有事实而无洞察力和价值观,是不能使我们免于浩劫和绝望的。科学给予我们知识,然而只有哲学才给予我们智慧。
心里面想的还有很多,但不知道怎么来更加明白的表达,也许只有我们自己亲身读了此书后才能和我一样感受到《苏菲的"世界》带给我们的震撼!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450字扩展阅读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450字(扩展1)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苏菲的世界》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马儿为什么叫马,何为马,在没读这本书前,我从来都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可能是某一时间,爸爸妈妈拿着一张图片或是我偶然间从电视上见到这种东西,爸妈对我说,那是马儿,我从此就认识那是马了吧,每天总会见到许多人,许多事,我却从未提出一句:为什么?不只是我,每个人都把这个世界想得太过理所当然,世界的多姿多彩,仿佛与我们无关。对此,作者用了一个很生动的比喻,宇宙就好想魔术师从帽子中拉出的一只兔子,而我们人类则是兔子毛皮深处的寄生虫。我们都在兔子的毛皮深处舒服的躺着,对魔术师的"秘密毫无兴趣。只有哲人,不停的顺着兔子的细毛向上攀爬着,想探究魔术师的秘密。我们比哲人们缺少的只是一颗好奇心,一颗智慧的头脑。
哲学家们不停的爬着,同时也不停的呼唤着沉睡的人们,他的呼唤只能唤醒少数有头脑的人,而赢得大多数人的厌恶,苏格拉底最总最终将生命献于哲学服毒自尽,耶稣亦如此。我佩服他们的勇气于精神。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德谟特里克斯在没有任何先进设备的情况下,仅靠好奇与思索提出原子理论,柏拉图的两个世界论,亚里士多德的黄金中庸。我思故我在。一千年,两千年,中世纪,浪漫主义。慢慢我陷入整个欧洲哲学史,开始时很茫然有很多的不了解,越来越发现,其实哲学离生活并不远,我可能不了解一些地域,一些风土人情,但思想是没有限制的。人面对生活的态度也是互通的。苏菲最终只是希德书中的一个虚拟人物,我们又是谁呢,苏菲又是智慧的意思,苏菲的世界是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也唤醒我们生活的智慧。十三岁第一次读苏菲,懵懵懂懂。第二次,第三次,我会收获更多。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450字(扩展2)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苏菲的世界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1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关于哲学方面的故事,所以读起来难免有些枯燥,但是,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样坚持读了下来,让我懂得了许多人生的道理。
打开邮箱,拿出那封神秘的信:你是谁?在苏菲问自己的同时,同样的问题在她心中响起:我是谁?或许,是这个世界的常识在作怪,可是仔细想想,又不像。我是谁?世界从何而来?,带着与苏菲相同的问题,我试着从她的角度重新认识世界。看世界从无到有,看生命的意义。
苏菲思索着,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笛卡尔,康德,马克思,达尔文这是一群思想先行者:中世纪、文艺复兴、巴洛克时期那是许多满载智慧的年代。
我原本以为,哲学是一本枯燥乏味,甚至有些不切实际的学问,但是当我读完这本书时,我就明白了,哲学到底是什么。哲学也可以证明许多:美与丑,善与恶,生与死科学能给予我们知识,然而,只有哲学才能给予我们智慧。
我还有许多想问,但却不知道怎样来表达,或许只有你和我一样读了本书之后,才能感受到《苏菲的世界》带给我们的震撼!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2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哲学启蒙书,作者用轻快而又有点沉重的手法把我们带进了一个奇妙的哲学世界。
《苏菲的世界》讲的是:一个十四岁的少女苏菲不断接到了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向谜团一样向她展开。“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在一位神秘导师艾伯特的指引下,苏菲开始思索。然而,事实的真相比她想象的更离奇——自己居然是别人虚构的人物!
“上帝是一个魔术师,地球只是被他从魔术帽里拉出的一只白兔。哲学家永远站在白兔的细毛顶端,对万物都有好奇心;而大多数*都忙于生活琐事,好奇心受到了压抑,就陷进了兔子的皮毛深处。”艾伯特说。没错,确实是这样。如果十岁的小明和妈妈同时看到爸爸飞了起来,小明也许会叫:“妈妈你看,爸爸飞了起来!”而妈妈可能会尖叫一声,把手中的瓶子摔在地上。为什么他们会有不同的反应?因为妈妈已经习惯了这个世界,而小明却只是有些惊奇而已。
《苏菲的世界》是智慧的世界,是梦的世界,它展示了西方从古至今的文化、哲学,唤醒了每个人内心对生命的赞叹和好奇。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450字(扩展3)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1
《苏菲的世界》对于许多人来说都是一本很好的哲学入门书,作者乔斯坦?贾德用生动的语言为读者描绘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从哲学的角度向人们解释了是世界与大自然等的形成与发展。告诉人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故事由一个14岁的小女孩苏菲接二连三收到一些怪信件拉开序幕,“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这些看似很普通的问题让苏菲在迷茫中开始思考,并在哲学家艾伯特的引导下开始学习西方哲学。苏菲在一次次的书信中穿越时空,从哲学的摇篮雅典出发,从神话、命运到启蒙,从苏格拉底到柏拉图,从黑格尔到马克思,从文艺复兴到浪漫主义,贾德借一次次信件提出疑问,将苏菲一点点引入其中,跟随着苏菲的脚步,也让我不由自主跟着苏菲一起困惑,一起思考,一起学习。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450字(扩展4)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10篇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1
苏菲的世界是智慧的世界。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是理所当然,这部哲学书让人怀着对生命的崇敬和对人生的思考,让我们在经营生活的同时学着成为一位思想家。“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这两个听起来简单却神秘莫测无法回答的问题你想过吗?这本书常让我读到一半便问题重重,不得不再仔细地回头。却也大大地激发了我的好奇心就好像在读一部侦探小说,脑海中不断映出“为什么?”。
百科全书上写有人信仰上帝的存在,可是“上帝是否存在?”
很多人说人死后灵魂会升上天堂,可是“人死后是否还有生命?”
没有书籍能够回答,除了我们思考、思考、再思考。
有哲学家说人死后会透过某种形式存在,要不就不再存在,如果我认为人死后会住在一颗星星上,会活在一朵云彩中,当我们敲开每朵云,可以拜访这朵云的主人吗?这样带有好奇的思考还叫哲学吗?亚里士多德说“人与动物有许多相同的特征,但最明显的不同是:人会思考。”
哲学的种种问题被每一种文化关心着,历史上,有不同的人对这些问题提出过不同的"答案。哲学家如同魔法师,用自己的想法,好奇而产生的念头给出不唯一的答案。所以乔斯坦·贾德说:“成为一个优秀哲学家的唯一条件就是要有好奇心。
婴儿,刚刚落于这个世界,对于周围陌生的一切都好奇着,她们闪亮的瞳孔正向世界传递着“为什么”,可惜的是婴儿不会写,不会说,不然一定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他们只需提出问题就好,都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困难得多,提出问题是一种创造力,是一种好奇心。
在我们一天天长大时,似乎对世界开始习惯,认为一切理所当然,其实不然,这是我们缺乏了婴儿时代的好奇心的一种表现,我们缺乏了提出好奇心的能力,所以哲学家比常人所多的只是孩子的视角。
当你在钢筋混凝土中来回穿梭,在城市喧嚷中来回奔波,是否要静下来,找回一份好奇心,思考哲学问题,不再认为世界的理所当然呢?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2
这本书讲的是一个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发现了一封神秘的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就这样,在一位神秘导师的引导下,苏菲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佛洛伊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与此同时,苏菲不断接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前展开。在一位神秘导师的指引下,苏菲开始思索,她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谜团。然而,事实真相远比她所想的更怪异、更离奇……
《苏菲的世界》不同于像《论语》这样以*时生活的素材来给人哲学领悟的书,它是通过介绍西方哲学史的发展来一步步使人认识哲学,从中学习哲学。而对于像我一样什么都不懂的读者来说,我从读这本书开始就同苏菲一起上起了哲学课。从“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这看似很普通却让人深思的两个简短而奇怪的问题开始,跟着“神秘老师”开始了我的“哲学之旅”探索之路。
对于以前没有读过关于哲学书的我,第一次看《苏菲的世界》并没有觉得很困难的感觉,反而是很熟悉、很实在的感觉,让我更加喜欢哲学这一门课程。从前总觉得哲学类的书很无聊、很古板,不过《苏菲的世界》却是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史发展的历程。让我们哲学的初学者更加热爱哲学。书中由前苏格拉底时代到萨特,以及亚里士多德、笛卡儿、黑格尔等人的思想都通过作者生动的笔触跃然纸上,并配以当时的历史背景加以解释,引人入胜,让人无法自拔,一看下去就想一直看。
哲学是一个很抽象的学问。它是以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为对象的思想认识活动,是从世界万物中发现、界定、彰显和产生人类思想认识活动这个本源事物,获得本源事物和非本源事物的知识,建立事物一元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满足人类提高思想认识能力、解决思想认识问题需要的本源事物。而在《苏菲的世界》中,讲述了整部西方哲学史,虽非学术性着作,但它是一本捍卫哲学的书,正因为其大众化,它也就代表了大多数人的看法。这本书不在探讨哲学上的某一特别思潮或历史,而是尝试对每一派别,作概论式的介绍,并说明它在今日的地位。可以说是一本集学术界一般看法的摘要录。
为什么有很多人觉得哲学是不切实际的呢?为什么现实生活中很少有人静下心来好好思考一下那些哲学性的问题呢?我想,或许是因为他们已经对这个他们生活的世界习以为常、失去了探索的好奇心了吧。说到这让我想到作者一个用的很好的比喻:“这个世界就像是魔术师从他的帽子里拉出的一只白兔,当然这只兔子极其庞大。”我们每个人都出生于这只兔子的细毛顶端,大家刚开始对于这场令人不可置信的戏法都感到惊奇,并且努力地想把兔子看个完全。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也就顺着兔毛慢慢深入兔子的毛皮,并且窝在舒适柔软的兔毛深处尽情享乐。当大人们的心灵逐渐习惯了世界上的一切的规则,当他们不再像孩子一样看到什么都觉得好奇,觉得所有的东西都那么不可思议而又理所当然,当他们过惯了喧嚣吵闹、灯红酒绿的生活,他们便不再去追求那与他们似乎毫不相干的哲学,便不愿离开温暖舒适的兔毛深处,不愿像哲学家一样尽力去爬上脆弱的兔毛一看究竟。就是这样子,世界上的大部分人们都不会再去思考像“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这样的问题了。
人生,其实并不只是一个柴米油盐酱醋茶的世界,也不应只是金钱、荣誉与成功的.世界,它更应该是一个充溢着理想与奋斗、追求与梦想、好奇与探索的世界。不要认为所有的事物都是必然,为什么纸张便是白的?你又是谁?天地到底有多大?它又是怎么来的?世界上第一个细胞是怎么诞生的?从无到有,这本身便是一种不可能。一切都充塞着无穷无尽的问题。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3
终于在放假结束前吧《苏菲的世界》这本书看完了,这真是一本探索人内心的书。
没有事先对它了解与认识的情况下开始读这本书的感觉,就像我是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小孩子进入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大人的世界中。一个全新的世界,哲学的世界。《苏菲的世界》不同于像《论语》这样以*时生活的素材来给人哲学领悟的书,而是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发展的历程。由前苏格拉底时代到萨特,以及亚里士多德、笛卡尔、黑格尔等人的思想都通过作者生动的笔触跃然纸上,并配以当时的历史背景加以解释,引人入胜。就像评论家所说的,对于那些从未读过哲学课程的人而言,此书是最为合适的入门书,而对于那些以往读过一些哲学而已忘得一干二净的人士,也可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充满智慧的奇书,首先,作者在书中创造了两对人物:少女苏菲和她的哲学老师艾伯特;少女席德和她的父亲。然而这两对人物真真假假,虚虚实实,让你在扑朔迷离中跟着作者一路去思考“我们是谁”、“我们为何在这里”这些问题。你是谁?可爱的小苏菲看到这个命题时仓皇失措,在镜子面前反复的追问。我想大多数人开始都会有这种感觉,因为无法给自己一个清楚的定位。那我和他人的区别在哪里?姓名?外貌?思维?倘若我换个姓名整下容换种思维方式,那我就不是我了吗?这是人存在的意义问题,初看似乎有些迷惑,但是我想,作者正是将我们生活的世界当成透明的,并与一些可能存在而我们未发现的“可能性”结合在一起才写的这本书。
翻开第一章,你会立刻被苏菲收到的匿名信“你是谁”所吸引,也正是“你是谁”这个问题带着苏菲走进一个哲学的世界。接着你又会接触到例外一些明信片,那是一张张需要苏菲代转席德明信片,之后各种怪事在苏菲身上发生,当然苏菲的哲学老师也跟着浮出水面。当整本书看到一半时,你会被故事角色的真实性搞得脑袋发胀,到底苏菲和他的哲学老师是现实的还是席德和她的父亲是现实的,这是你就会不知不觉和庄子有同样的感慨——自己到底是梦到庄子的蝴蝶呢,还是梦到蝴蝶的庄子。我想这也是作者要达到的目的吧。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当你看完全书,一切都会水落石出的。其实仅仅看书的目录你就会觉得很有意思,如“伊甸园......在某个时刻事物必然从无到有......”、“少校的小木屋......镜中女孩的双眼眨了一眨......”、“中世纪......对了一部分并不等于错......”等,这些小标题有时是为我们说明一些哲学观点,有时是为了向我们透露苏菲将要遇到的神秘事件。
另一方面,这也是一本西方哲学的发展史书,看完之后可以感觉到哲学的发展与科学的进步是密不可分的,它与人类文明的足迹点滴相印,因此与其说是在看一篇哲学史,倒不如说是人类文明的通史。在浩瀚的历史文明的发展史中,每一个我不过是道星光、一点水滴。书中有一段深夜里在教堂以小时为单位计算历史进程的对白再明白不过,如果把文明是当成是一天,那么各个阶段的发展便有了一个更加明晰的概念。
《苏菲的世界》给我带来的感悟是:对待世间万物都要抱有一颗善于发现的心。它将人们内心对生命的渴望唤醒。让我们用心去发掘去探索身边的事物,做一个善于发现生活的人。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4
一封神秘的来信,打乱了十四岁少女苏菲的日常生活。信上只有两个问题: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
从这一开始,苏菲在一位来无影去无踪的神秘导师的引导下开始思考。跟着神秘导师的一封封来信,苏菲从对哲学的一无所知到了解哲学是什么。从了解到哲学是什么,到思考各位哲学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
与此同时,苏菲不断地发现一些怪异的极不寻常的.事。但她也满足了她的愿望与她的哲学导师艾伯特见面。她还不断的见到席德父亲写给席德的明信片,无比奇怪的出现在她那里。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底缓缓展开。
苏菲运用少女与生俱来的悟性与后天学习到的种种知识,企图去解开这些不可思议的谜团。然而事实的真相远远比她所能够想到的更加怪异,更加离奇。
他们只是生活在少校的心里,少校写给席德的礼物里。少校是他们这个世界的上帝。苏菲和艾伯特意识到这一点,并且准备离去。从少校的心灵里跑到所谓的真实世界里去。
在离开之前,艾伯特进行了一场哲学演讲,趁着少校不注意偷跑进真实世界,遇到了各种童话人物。他们对于真实世界是隐形人、是幽灵。他们没有真正的活过,但是他们也不会真正的死亡。
《苏菲的世界》是智慧的世界,是一本充满童话性的书,也是一本哲学的目录。她使我了解自然派哲学家: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弗洛伊德等一位位哲学大师的故事与经历。很多学派,犬儒、斯多葛、伊比鸠鲁……了解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知识。她将唤醒每一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对生命的好奇心。也是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和好奇。她教会了我要有批判性的思考态度,而不是在不了解事情真实情况下就妄下结论。要用理性思考方式,而不是一味考本能和直觉。要有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和观点,但同时也要有接受其他正确观点的态度。
《苏菲的世界》以一种极为简单有趣易懂的方式使我们学会了原本枯燥乏味难懂的哲学道理,又让我们简单了解了整个哲学史和整个哲学的进程。它像哲学的目录但又比目录更深,它像一位无声的老师,能教会我许多知识,但又能使我学的津津有味。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好书。她处处充满了智慧和知识。同时她也充满了趣味性,使人想一直看下去,从而了解到事情的真相。看完整本书使我有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本书对我来说别开生面,在虚构的心灵世界与真实世界中不断穿梭着。时而令我学习到以前闻所未闻的知识,时而又让我捧腹大笑。
在读《苏菲的世界》之前,我以为我知道的很多了,但读了之后我才发现我知道的不过是一粒尘土罢了。正所谓懂的越多,明白自己知道的越少。于是我也像苏菲一样开始思考……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5
在假期里,老师给我们推荐书目。不知为何,我选择了《苏菲的世界》这本书。打开这本书,你就会坠落在历史的海洋中徘徊。
《苏菲的世界》既是智慧的世界,又是梦的世界。它将会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和思考。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意外地发现了一封写给自己的信,里面只有一张约莫跟信封一样大小的纸,上面写着:“你是谁?”从此改变了她的世界……在某个神秘导师的指引下,苏菲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从苏格拉底到康德,从马克思到弗洛伊德等各位哲学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
哲学,是一个十分抽象的词语,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词语。它是以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为对象的思想认识活动,是从世界万物中发现、界定、彰显和产生人类思想、认识本源事物。
我本以为,哲学,是十分高深的存在,但看完这本书后,我才发现,身边处处有哲学。例如“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等等。这两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十分复杂。有些人更会认为“我就是我啊”“世界是本来就存在的”。
《苏菲的`世界》不厚不薄,但却能让人陷入哲学的海洋。哲学的光芒应不时从人们的身上闪现。那一份好奇,是不会随着时间而流逝的。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6
其实《苏菲的世界》这本书早买了,可由于种种原因,我让这本书静静地躺在书柜里,把它忘的找八国去了。直到这个寒假,老师说除了必读书籍还要阅读其它任选的书目,我才在书柜里翻箱倒柜,把这本被我遗忘了很久的《苏菲的世界》拿了出来,开始细细品读。
《苏菲的世界》是由挪威著名作家乔斯坦middot;贾德所著。十四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意外的发现信箱里放着神秘的一封信。没有写寄信人的名字,也没贴邮票。上面仅仅写着——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就这样,苏菲在一位不曾谋过面的神秘导师的指引下,步入了哲学的大门。与此同时,苏菲不断接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底展开。
可以说,《苏菲的世界》完全可以当作哲学启蒙书来阅读,绝对能使你受益匪浅。另外,本书的小说部分,苏菲所经历的一系列怪异的事情颇像侦探故事,加上现代版的《爱丽丝盟友仙境》,让我们沉迷其中。
对于这本书,我感触最深的,莫过于苏菲的导师给苏菲的名为奇怪的生物的一封信,上面讲到的关于兔子的比喻,我感觉实在再恰当不过了,非常适用于我们现在包括小孩,大人的生活。一个嚎啕大哭的婴儿刚来到这个世界上,对任何事物都感到好奇,用奇特的眼光面对着这个世界。那么他们就好比生长在兔子细毛的顶端,他们惊讶于种种事物。可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的打拼,不断的前进,也就越来越深入兔子的毛皮,往那层最舒服的毛皮走区,于是,他们就在那儿安居乐业,感觉非常束缚,不员再冒险爬回脆弱的兔毛顶端。唯有哲学家才会踏上这危险的一步,其中有些人掉下来失败了,但有些人死攀着兔毛不放。可那些窝在舒适柔软的兔毛的深处,尽情吃喝的人们却依然在讨论他们一尘不变的话题:今天股价涨了多少?某某蔬菜现在是什么价钱?……一系列家庭的琐事,放在他们的嘴里,就等同于嚼一块泡泡糖那么有劲儿。
所以说,我们要从琐碎的日常生活中走出来,不要只满足与此时此刻的舒适温暖,泡在蜜罐固然爽快,但那会渐渐磨掉你的意志。我们不如去闯一闯,看看外面的世界。在兔毛的最顶端,再度以仿佛乍见的眼光打量这个世界。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7
正本哲学是比较枯燥乏味的,但《苏菲的世界》一书却截然不同。它在向读者叙述哲学的一起,运用了生动的言语来描写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使读者阅览时发生一种像读侦探小说般的心情。书中描写了一个英勇,聪颖的少女——苏菲。由于寻求哲学,就一定要有好奇心,这正是苏菲最大的特色,所以我觉得作者描写这个人物的意图就在于此。
为了向大家解开国际历史之谜,书中触及的内容许多。从远古罗马到现代,在每一个不一起期,有哪些为社会做出突出贡献的哲学家,他们主要评论的标题是什么,一些哲学家的经历和遭遇,这本书都详细地为大家做了解说,似乎整部国际哲学史在你面前演变了一遍。它内容广,但并不紊乱,书中内容分红许多章节,每节标题都点出了该章节内容的中间,或深藏或巧露;而每一节内容都会论述几个疑问。这样的分节使人读后更简单消化,也更简单了解。
书中叙述了不少的人生道理,使我获益良多。而它所叙述的有关哲学的常识,开阔了我的视野。本来傍边的道理许多疑问我也曾想过,但这些疑问都在脑筋中一闪而过,由于我觉得它对我来说实在太生疏。当我读完此书后,我觉得一个生计在国际上的人,连国际从何而来也不知道,也不曾去想,不免有些天真。
其间,使我感触最深的是有关雅典哲学家苏格拉底的故事。大约在公元前三四百年摆布,呈现了一位对欧洲思想有重大影响的人物——苏格拉底。他的高超之处在于人说话能够不断揭穿大家思想上的缺点,令人能够领悟哲学的真理。然而对某些人而言,这样的说话无疑是当众出丑,并变成世人的笑柄,关于那些有头有脸的人,这就难以承受。公元前399年,他被指控“宣扬新的神明,堕落青年人”而被处以死刑。它本能够央求陪审团手下留情,免于一死。但是他没有这样做,由于他注重良知与真理,到生命完毕也是为了真理。他那种为了真理而战,为真理而献身的精神值得咱们学习。他使我更深切的领会到死有“轻于鸿毛,重于泰山”这句话的意义。
《苏菲的世界》一书使我觉得国际上还有许多工作等着咱们去探究,大天然的秘密使永久也揭不完的,早年的哲学家为咱们解开了不少国际之谜,使后人变得聪明起来;咱们不也大概向他们学习,运用哲学的观念掀开天然与人类社会的奥妙,也为咱们后人做一点事吗?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8
暑假时就买了这本书,但是最近才静下心来细细的去读。这是一本介绍西方哲学史的小说,相比罗素的《西方哲学史》要有趣生动很多。
十四岁的少女苏菲看见镜子里的自己疯狂地眨眼,于是她走进了哲学的世界。笛卡尔说:“Cogito,ergosum(我思故我在)。”这个少女也在一些神秘信件的带领下开始在哲学这个世界中徜徉着,思索着。世界起源的纱幕一层层被掀开,但是新的疑团却又接踵而来。席德,苏菲,艾伯特;席德佳,苏菲亚,大艾伯特;树林中无人的上校的小木屋,祖母从吉普赛妇人那里买来的一面“魔镜”……每件事物都是线索,每件事物也都是新的谜团。苏菲边走边想,一个个新的哲学天地展现在她的面前。事情的真相,原来竟是如此。果然是我思故我在。
有点羞愧的是,这本被当作西方青少年哲学启蒙书的《苏菲的世界》,仍然有很多地方我不能够完全理解。可能是自己对于西方哲学的知识了解甚少,这本书对于没有文化背景的*学生来说,在理解上的确会有些难度和缺乏系统性,不过,这依然不妨碍我对这本书的喜爱程度。这不是一本情节曲折离奇的书,没有大起大落的转折,它按照有关欧洲哲学的历史与文化而展开,*淡,虽悬念重生却波澜不惊。你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是这本书首先讨论的问题。人,作为一种拥有开放意识的独立主体,我们应该对所有未知的世界充满无畏和反抗,不管我们从哪里来,不管我们本身多么弱小。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9
一本集小说与哲学史于一体的书,哲学是其贯穿始终的主题。而这里的哲学并非以那种无事可做的人进行深奥思考的面目出现,而是作为与生活相统一的事物而出现。
苏菲和艾伯特需要运用哲学去理解他们的世界。但是他们又并非和人们格格不入。他们能够确信他们的世界是艾勃特·纳格的创造,但仅仅因为人们没有关于自己世界(或宇宙)本源的答案,并不意味着可以不问这一问题。实际上,正像贾德在整本书中所强调的,要想成为一名哲学家就不能停止提出问题。艾伯特努力让苏菲意识到她自身的存在是多么了不起。人们提出的问题可能并没有任何答案,但这也没什么,因为正是能够提出问题才让我们成为人。我们为什么会在这里,什么才是好生活——从贾德的观点来看,该书提到的所有这些哲学问题就是人们可以提出的最重要的问题。一旦人们的身体健康得到保证,人们就必须关注自身的精神生活。生命是一种赋予,要使生命对个人产生意义的唯一途径,就是不断地提出这些问题。哲学特立独行,置身于其他学科之外,因为实际上贾德将哲学与生存看得同等重要。假如人们生活中缺乏哲学思辨,那么就剥夺了自己最大的乐趣,也降低了自己原本可以达到的理解高度。
哲学是一项不断进行的、毕生的追求。地球生物中只有人类可以进行哲学思考。虽然哲学或许不能使生活更简单,或是给出容易的答案,但它会让人们对于自己的存在充满好奇心。即使哲学相当错综复杂,但其主旨却是简单的。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10
这是一本很有意思的哲学书。
一位父亲为了给女儿上哲学课而创造出了两个虚拟的人物,苏菲和艾伯特。而一开始苏菲并不知道自己只是活在别人的头脑中,直到席德和少校的名字一次次出现在苏菲的世界里,而艾伯特的哲学课也讲到了浪漫主义的反讽这一阶段,通过浪漫主义的反讽,苏菲才认识到自己其实是不存在的。从这儿开始,席德和苏菲的视角不断转换。
西德作为存在的人物,在看一本父亲寄给自己的哲学讲义,苏菲作为虚拟的人物,和艾伯特一起想办法逃离席德父亲的精神世界。而在这一过程中,出现的每一位童话人物,都与他们正在进行的哲学课程息息相关。这样精妙的设计,使得原本看起来应该枯燥无比的哲学课程妙趣横生。而大量通俗易懂的例子又帮助我们对于哲学家们的思想有了更直观的理解。对于任何一个对哲学没有系统了解的人,这本书都可以作为思想上的启蒙。而文末苏菲和艾伯特的成功逃离也值得思考。苏菲和艾伯特是席德父亲笔下的人物,但席德和她的父亲,又何尝不是作者笔下的人物呢?他们其实也存在于另一个人的头脑当中。
那么更进一步,我们会不会也是某个人头脑的产物呢?这又是一个哲学命题。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450字(扩展5)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800字5篇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800字1
一位花季少女,某天回到家,发现了一封写着两个哲学问题的神秘来信。于是,在一位哲学老师用一封封信的引导下,开始思索与探索,从古希腊到现代,从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到佛洛伊德,所有哲学大师所思考各类问题与学说,最后塑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
这本书使我明白了哲学的意义、人的生命和各种哲学学说:
如果把地球比做一只用于变魔术的兔子的话,我们就是居住在兔子绒毛深处的细胞。我们出生于细毛顶上,刚开始我们对这场魔术十分好奇,而人们慢慢长大了,对世界不再好奇了,就去了毛皮深处,并喜欢上了皮毛深处的生活,就不再过问世事了。哲学家就是那些努力向上爬,并把别人拉上去的人。只要你有好奇心,再加上50%的努力就能成为哲学家。
在我们的心灵,四周都有“滤网”,由于“道德”已经步入了我们的意识里了,所以他不断在约束我们的一举一动,这就是著名哲学家佛洛伊德所称的“超我”,也就是“良心”。直到有一天,这个人忽然出现了一种强烈的不好的欲望。这时,“超我”开始履行责任,把这个不怀好意的欲望,五花大绑,架出了我们美丽、脆弱的心灵,并把围墙加固。这个欲望非要闯进,就走进了潜意识,于是这个欲望就开始不断出现,心灵开始有了压力。最终心灵崩溃了。这个人得上了抑郁症。在医师的引导下,这个人又把欲望请出了潜意识,与其正面交锋,最后欲望被消灭了,心灵恢复了。这告诉我们要正面对待自己的欲望,及时与家人沟通,不要埋在心里。所以每件事都要有理性的思考,才不会冲动,做错事!
还有,一个人,不一定能肉体长寿,但理性(作为人的灵魂)是永恒的。“灵魂渴望乘着爱的翅膀回家,回到理性的世界,它们渴望从肉体的枷锁中挣脱。”大多数人都紧抱着理性的肉体不放,他们从不去想他们拥有每一件事物的原因,从不去认清世界。不知道灵魂不朽,不去塑造自己的灵魂,也从未成功。海伦凯勒就是这样的人,她虽然眼瞎、耳聋、口哑,却从不自暴自弃,还用自己的毅力与决心,考上了哈佛大学,为自己赢得了一条宽敞的人生大道。生命与灵魂是要用心塑造的,你走的路是你自己挑的,生命是你自己的,不要虚度年华,无所作为,一定要把命运踩在脚下!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800字2
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苏菲传授哲学知识,苏菲了解了西方哲学发展的历程——由前苏格拉底时代到亚里士多德、笛卡儿、黑格尔等人的思想。这些都通过作者生动的笔触跃然纸上,并配以当时的历史背景加以解释,引人入胜,令人回味无穷。在此同时,书中又提及挪威小女孩席德的爸爸,为了让他的宝贝女儿开始接触哲学,编出了苏菲的世界的故事。这整本书由这两个亦真亦假的故事互相穿插而成,使我看得饶有兴趣。虽说是哲学书,但曲折的故事情节和鲜活的人物形象又使人感受到了这本哲学书独有的魅力。虽然我对这类书籍还十分陌生,但在读《苏菲的世界》的时候,我却觉得读起来毫不费力,并没有我想象的哲学书那样深奥干涩、枯燥乏味。
“我是谁?”“世界从哪里来?”看上去虽然普通,甚至提问的人会被别人笑称为“呆子”但是这两个问题是蕴涵着很多的哲学意义的。我刚看到这两个问题,先是觉得简单,但后来细细一想,就觉得这两个问题很有意思,我是谁?万一我换了一个名字,我还会是自己吗?那我是谁呢?世界从何而来?什么是世界?它是怎么形成的呢?世界中包含着什么呢?这似乎有些令人头疼,但也很有意思,因为没有一种文化不关心“我是谁?”“世界从何而来”这样的问题。这就是哲学,比较饶舌但也很有意思的一门课程。似乎在哲学课上,提出问题要比解答这些问题简单得多。当然,哲学家不光要提出问题,还要去解答这些问题。
苏菲的哲学导师艾伯特把宇宙比作魔术师突然从一顶原本空空如也的帽子里拉出的一只兔子,而我们人类则是寄居在兔子毛皮深处的微生虫。而哲学家则是想看清楚整场魔术表演的奥秘而冒险死命攀到兔毛尖儿上的人。由此看来,哲学家就是一些好奇心很重的、为了探询奥秘不怕生命危险的、与常人不同而被常人称作“捣蛋鬼的”。哲学家对一切都感到惊讶,就像刚出生的婴儿对所有事物感到好奇一样。但是我,并没有哲学家的精神,我是一个习惯了周围环境的人。哲学是包涵科学在内的一门课程,因为哲学家在解答一些他们所提出的哲学问题的时候,往往要用到科学来加以解释,其答案看起来便更为可靠。但哲学又不同于科学,在研究哲学问题的时候,我们可以用丰富的想象力去回答,就像在对大自然一无所知的时候,用神话来将它加以解说。这看上去一点儿也“不科学”。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风靡全世界的哲学启蒙书,可以说,《苏菲的世界》是一本令我对文学有了不同见解的书,文学,往往是感性的,而《苏菲的世界》则是理性的。关于类似的问题在书本中举到很多,是作者对人的本质人生终极意义的探索与思考的一本书。我知道我没有完全把这本书的深层含义与精华完全读透,读明白。但是我知道了,哲学,是一个人活在世上,必须要思考的。它甚至比我的高分还要重要。我要把《苏菲的世界》好好保存起来,等我再长大了一些的时候,我要再把这本书从头到尾细细咀嚼,与生活相结合地再去看一遍,再来品味一下这本书的内涵精髓。因为这本书不同于别的书——它是一本哲学书,而且是一本通俗的哲学书,简单易读,但又含义深刻它是值得我们去慢慢品味、细细咀嚼的一本书。每一个岁月过去,我对《苏菲的世界》又会有不同的理解。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800字3
“你是谁?”
“世界从何而来?”
我不知,你也不知。
哲学,就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而产生的学问。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世界是理所当然的。但是,若是连自己是谁都不清楚的话,活着又有什么意义呢?那岂不是像《浮士德》中魔鬼所说:“一世劳苦有何益?到头终把眼儿闭。”
苏菲作为少校所写的书中人物,少校是她的“上帝”,控制着她的思维和行动。而少校也只是本书作者乔斯坦。贾德笔下的人物,贾德决定着他的一言一行。而贾德先生呢?还有跟他生活在同一个世界的我们呢?
我认为,我们也许也是被某种类似于“上帝”的存在决定着言行举止的。这种想法,有点接近于“宿命论”。这听上去有点悲观,其实我自己也难以接受。若是连写下这行字都是被某种不可知的力量所控制的,那未免也太可怕了。
这使我感觉到,自己不算是一个真正的“个体”,也没有属于自己的思想,简单地说,就是“自己”不存在。我现在写下的话,是“我”说的呢,还是“上帝”说的呢?我只是这一场闹剧中一个完全按照导演的剧本表演的角色罢了。这样说仍然不安,因为演员至少还知道剧本的内容,而我们并不了解。我觉得我们更像是提线木偶,被控制着一切。
于是,我们被所谓的“控制者”所决定感受到的由物质组成的世界,是真实的吗?
你也许会说,与“我思故我在”的道理一样,由我能利用触觉、嗅觉、听觉、味觉、视觉等感受来感知到世界中物质的存在,从而证明这些物质的存在。可是,按照帕克莱的说法,这只是一种体验,你并没有感受到物质,因为在梦里也可以有这种体验。对于他这种说法,我似懂非懂,有种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感觉。
于是根据我对书中柏克莱理论的理解,得出以下结论:笛卡尔所说:“我思故我在”,虽然说自己的思想也仅是一种体验而无法证明肉体的存在,但一定能证明“思想”这一晋升产物本身的存在。那既然肉体的存在不能被证明,我们就只好判断,自己只是“活”在思想之中,或像书中父伯特所说:“受到心灵的包围。”
按照此理,因为我不能感知到他人思想的存在,所以我也可以否认。于是,他人都成为了心灵所虚构的产物,这与很多人小时候所疑惑的“这世上是不是只有我是有思想的人”相似。我相信若你们也是有思想的生物,就肯定不只我一人曾经有过类似的想法。
不过经过多次思考后,我把上诉观点否认了,因为思想并不是“物质”。我作出这样的判断,是因为我不可能单凭自己一个人而丰富自己的思想,这一切肯定是凭借他人的思想建立的,而我一定能感知到。怎么感知呢?通过文字和语言。虽然我不能感知到“文字”、“语言”本身的.存在,却能感知到它们所流露出的思想,这之间肯定有一个奇妙的转换,我还暂时不能解释。不过,总算是证明了“这世界不只我一个个体”的说法,可喜可贺。
我知道目前我思想的漏洞还是很多,而大多数思想都是借助于他人而产生的,所以我承认自己的无知。不得不说,《苏菲的世界》这本书为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给了我与哲学3000年历史上的各位哲人对话的机会,我感到十分欣喜。虽然我算是把这本书读完了,但这肯定不是最后一次,还会有第二次、第三次……直到我完全掌握这门哲学课程。
我将会回到那只白兔的细毛顶端。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800字4
《苏菲的世界》这本书,可以说是一本哲学书。它巧妙地把哲学的内容和苏菲的故事联系在一起。在这本哲学书中,《苏菲的世界》是艾勃特(席德的父亲)写给席德的一本哲学教育书,是送给席德十五岁生日的礼物。而乔斯坦·贾德成功的描绘了一个“书中书”的世界,令人大开眼界。
一切故事从苏菲的哲学课说起,一切故事以苏菲和他的哲学老师艾伯特跑出书中结束。苏菲的哲学课太漫长,太诡异、离奇。这本书的结局实在是一个神秘的结局(这只是关于苏菲的故事)。而书中的知识也是很广泛的,包括哲学、宗教、历史、科学,以及许多个哲学家对哲学问题的研究、思想。另外,我也学到了哲学家研究问题的态度:一丝不苟,认真钻研。
书中的哲学问题实在令人难懂,不过关于哲学这门课程,事实上是很有趣的,里面包括的内容也很广泛,而关于哲学中有些难懂的思想也被讲的很生动,用一个个例子说明的通俗易懂,这实在是一本很好的哲学课本。在生活中,很少有人提出这些问题,尽管对于我们来说这些问题的确值得思考,因为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的失去了好奇心,而把这一切(我们所拥有的这个世界,包括这个世界中的所有事物)当做理所当然。也许,哲学家便是一个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小孩,或是婴儿,而他们在探索者这个世界上所有未知的奥秘以及被我们当做理所当然的事物。而对于我们来说,我们认为自己没有看见过的事物,便是不存在的,显然我们已经太习惯这个世界,习惯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事物。事实上,我们并不能说,那些我们没有看过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就像我们没有见过白色的乌鸦,就说他们不存在,这是不合理的。或许我们应该用一个婴儿的眼光来看世界,也许这样才能更深度的了解这个世界。习惯并不是太好的。
这个世界就像魔术师从礼帽中变出的一只兔子。有些人已爬到兔子的毛皮深处,过着舒适安康的生活;而另一些人,就是那些哲学家,却在兔子的毛皮顶端,想去看看魔术师是这样变出的这个世界。你呢,你是否愿意一睹魔术师的风采?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800字5
《苏菲的世界》是一部意义颇深的人类哲学发展史,它延伸出了人们对哲学世界的向往与渴望,对人类自身问题的好奇与不解,它见证了每个人的成长——使生命从无知转变为智慧,由困惑到了解自身哲学,本书为我们开启了哲学之门与致知之门。在茫茫大千世界给予人们前进的希望。
《苏菲的世界》不仅是智慧的世界,亦是梦的世界。它将会召唤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礼赞,这种赞叹不是虚无的,它本身就是一种灵魂的至高寄托,人们在这种思索方式下总能找到睿智的缩影。使人们不只满足于当下所知,贾德这本关于哲学史的小说是超乎前人的,他用事实验证了哲学不只是夸夸其谈,而是对生命本质的探究,是人们的必备饮食、精神营养。
在宇宙的世界里,我们的星球似乎是一个想象力被束缚的存在。认为所有的事物均有其出现的理由,却并未进行仔细地思考。例如:“人是从何而来?”,“生物是如何进化而来?”。就这样,很久以后开始有人从哲学的角度探寻这些问题的答案。哲学有时更像一架天*,无论何物放上去,立刻显而易见,无可否认。
诚然,哲学家并不深究“万物从何而来?”这类问题,他们更多思考的是一种东西为什么存在?而自然的形貌又不断改变,他们从事物的机理出发,研究在什么样的环境下为何会有某一种事物的存在,再上升到哲学的层面上。对自然的很多疑虑做出哲学方面的思索,将人们从“人从何而来?”的圈子中释放出来,进一步研究其具体的构造。从而使人们更好的了解自己与社会。当今*社会被实物主义占领,对于人们来讲哲学显得太过于飘渺。但是,从某种意义来讲,哲学是我们的一剂良药,它以某物的本质为药理,对症下药,就好像鲁迅的笔杆子,很深刻的揭露这个世界的假象,让更多的人看清这个世界的美丑。
许多人在迷茫的生存中失去自我,宇宙的意义在他们看来是无稽之谈,每个人都是自顾自地活着,用肉体的富足掩饰精神的颓败。从本书的故事来讲,不仅使我们提升对人生的理解,更多的是对自我的认知。此书可以提高人心灵的层次,将人们的细末神经通过放大镜无限的放大,最后数清命运的纹理。大多数人只有在自己的生命即将结束时才了悟人生的哲学,后悔终生晚矣。我们要尽早探求生命的哲学,充分考量人生的价值,不可惶惶终日,最后无法挽回。
《苏菲的世界》仍有许多值得我们去探索,自然的秘密是说不完的。我们总是在认识自己以后开始关注整个世界,在世界中寻觅新的人生哲学,去用智慧的眼睛观察,用心体会。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450字(扩展6)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12篇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1
书的主人公就是名叫苏菲的16岁女孩和一位神秘的哲学家。一天下午,苏菲放学后发现自家的邮箱里有一个大信封,上面只写着两句话:“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苏菲还以为这只是个恶作剧。但她的思维不知不觉地关注起这个问题了,她思考着我到底是谁,换言之,人类和相之而来的文明是怎样出现在这个世界上的呢?那么世界又是怎么出现的呢?她发现这是一个极深奥而又严肃的问题,是的,这很严肃,人们在这个世界上来来去去,应该知道这一切的真相。事实上当我和苏菲一起读到那封信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哲学和历史的`旅行。或者说,我们已经在探索人生、探索世界了。
接下来发生的一切就和《爱丽丝梦游仙境》一样,似乎就是那样一部充满逻辑悬念的悬念小说。从苏菲受到那封信开始,以后每天苏菲放学回家都会收到一封信。在信中她的哲学老师开始了她的哲学课。阐述了从巴尔干半岛上的希腊文明开始,一直到上帝在欧洲确立了神圣的地位——即中世纪的开始。在这段时间内,我和索菲都认识了苏格拉底,知道他在雅典广场上拉住行人的手要和别人讨论关于时间存在的形势和她存在的意义这之类的哲学问题。还有他的学生伯拉图是怎样构想乌托邦和唯心主义理论。知道了中世纪初的伟大哲学家史诺宾沙是怎样将哲学和基督教义以及《圣经》新约和旧约中所有观点结合起来的。
我原本以为哲学是一门不切实际的学问,但当我读完全书后才发现哲学其实是最贴近现实生活的,哲学是“关于天底下每个人都关心的一些问题的学科”。哲学所要解决的都是还没有科学方法可以证明的问题——诸如善与恶、美与丑、生与死、秩序与自由等。我认为哲学不是科学,因为它没有什么精确的公式来计算、来衡量。哲学是对未知事物或不确切认识的事物的假设性解释,是追求真理的开路先锋。在我们的这个世界,仅有科学而无哲学,仅有事实而无洞察力和价值观,是不能使我们免于浩劫和绝望的。科学给予我们知识,然而只有哲学才给予我们智慧。
从苏菲的世界里,让我知道了很多,同时还改变了我对一件事的看法和心态,我认为去了解世界和人生,不仅是一方面的去思考,不仅是综合的去判断,毕竟世界是多姿多彩的,人生是变化莫测的,我们可能一辈子也想不通这个世界。
“有两件事物我越是思考越觉神奇,心中也越充满敬畏,那就是我头顶上的星空与我内心的道德准则。它们向我证明:上帝在我头顶,亦在我心中。”——康德
“所谓哲学的问题就是每一个世代,甚至每一个人,都必须要一再的问自己的一些问题。”——萨特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2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哲学启蒙书,她用深入浅出的文字想我们每个读者展示了哲学从古到今的发展历程。从苏菲在信箱中取出的一封写着:“你是谁?”的信开始,在艾伯特的指点下,苏菲从哲学的摇篮雅典出发,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有了初步了解。她对文艺复兴时期的认识包括达芬奇的绘画、莎士比亚的戏剧、古登堡的印刷机。涉及艺术、科学、建筑、数学等许多方面。
至于近现代,艾伯特的“哲学函授课”包含了康德、黑格尔、弗洛伊德乃至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看这样一部作品,让我看到了全人类的文明。在苏菲的所到之处,到处都凝结着文明的精华。看过之后,我已经不仅仅是学到了一些东西,更重要的是心灵的震撼。
“我思故我在”可读完全书的我却很茫然,我存在吗?不过是在这个时段、在这个特定的空间的相对存在罢了。试问,多年以后,一切都归于湮灭之中,我会存在?渺小的我会存在过,或曾经存在过?真不敢相信“恐惧”竟是我读完书后的第一感觉。我不知道他人读此书的过程中是否会有这荒谬的感觉。这是我真实而自觉荒谬的心灵体验。讫今为止,《苏菲的世界》是让我感觉最奇特的书,真的,在以往没有任何一本书会这样让我沉迷其间而深感“恐惧”,读后对这“恐惧”深感荒谬。要解决这种恐惧这中荒谬就只有通过自己的思考,通过思考来更加清楚的认识这个世界,这大概也是作者的最终目的吧。
我原本以为哲学是一门不切实际的学问,但当我读完全书后才发现哲学其实是最贴近现实生活的,哲学是“关于天底下每个人都关心的一些问题的学科”。哲学所要解决的都是还没有科学方法可以证明的问题——诸如善与恶、美与丑、生与死、秩序与自由等。我认为哲学不是科学,因为它没有什么精确的公式来计算、来衡量。哲学是对未知事物或不确切认识的事物的假设性解释,是追求真理的开路先锋。在我们的这个世界,仅有科学而无哲学,仅有事实而无洞察力和价值观,是不能使我们免于浩劫和绝望的。科学给予我们知识,然而只有哲学才给予我们智慧。
这是一本很好的哲学入门书,它和其他大部头的令人伤脑筋的哲学书不同,读它更像是读一本侦探小说,让人不自觉地跟随着苏菲去思考,去探讨一个个哲学问题,去拜访一位位哲学家,了解他们,走进他们的世界。这本书的内容广,但并不紊乱,书中内容分成许多章节,每节题目都点出了该章节内容的中心,或深藏或巧露;而每一节内容都会阐述几个问题。这样的分节使人读后更容易消化,也更容易理解。
千百年来,不管是什么时代的人,什么民族的人都在追寻着相同的问题,就像是“人是谁”“世界从何而来”,正是因为人们的好奇心,才有了哲学。遗憾的是,现在人们的好奇心却因为习惯而递减。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渐渐接受了这个世界,并把这一切都当成了理所当然,我们的好奇心也就被压抑住了,从这个角度说,我们对世界的好奇心以及对发现问题的敏锐甚至比不上小孩。但是哲学家之所以与众不同,就是他们从不会习惯这个世界。对于他们来说,这个世界一直都有一些不合理,甚至有些复杂难解、神秘莫测,他们就像是孩子一样打量着这个世界,所以他们才能提出那些深奥的问题,所以他们才能被人称为智者。我也在反省自己,是不是已经失去了好奇心,是不是要用一种新的眼光去打量这个世界,就算不能做到像孩童那样,起码也要做到遇事多要想几个为什么。
心里面想的.还有很多,但不知道怎么来更加明白的表达,也许只有我们自己亲身读了此书后才能和我一样感受到《苏菲的世界》带给我们的震撼!
看这本书,我不仅增长了许多哲学知识,了解了许多哲学家的生*和思想,还从中找到了一些启发,也许,我要对生活改变一下态度。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3
近来看了《苏菲的世界》,这是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所著的一本书。未看时,我就听同事说起这书,说是讲哲学的,有点难看下去。一听“哲学”二字,我的头一下子大了,心想一定是枯燥无聊透了。但这次由于开展名著推荐阅读,几本书在班级间相互轮换,《苏菲的世界》是我所教的班级首轮分到要阅读的书。推荐给学生看,做老师的岂能置身书外?于是我翻开扉页,仅仅看了这书的概述和几位大家的评点,我就知道我错了,同时也为结缘此书而庆幸。
这本*述了一个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发现了神秘的信,——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就这样,苏菲每天都会收到这种神秘的信,她在信中的神秘导师的指引下,走进哲学,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拂络伊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与此同时,苏菲仍不断接受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前展开了。
在很多人的眼里,哲学是比较枯燥乏味的,但《苏菲的世界》作者乔斯坦.贾德向读者讲述哲学的同时,运用了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一个个耐人寻味的故事。正如马德兰·蓝格尔说:“《苏菲的世界》一书读来清新可喜。作者乔斯坦·贾德不仅文笔不俗,也是一个绝佳的教师,使读者能以阅读侦探小说般的心情浏览从柏拉图以前一直到20世纪的整部哲学史,而不觉枯燥厌烦。”这本书吸引着我们跟随苏菲在神秘的哲学导师艾伯特指引下,走进哲学,使我们从困惑走向觉悟。它将会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和好奇。
你看,在艾伯特的指点下,苏菲从哲学的摇篮雅典出发,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有了初步了解。她对文艺复兴时期的认识包括达芬奇的绘画、莎士比亚的戏剧、古登堡的印刷机等,涉及艺术、科学、建筑、数学等许多方面。至于近现代,艾伯特的“哲学函授课”包含了康德、黑格尔、弗洛伊德乃至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看这样一部作品,让我看到了人类的文明史。在苏菲的所到之处,到处都凝结着文明的精华。
看《苏菲的世界》不仅仅是学到了一些东西,更重要的是心灵的震撼。原本以为哲学是一门形而上的学问,但当我读完全书后才发现哲学其实是最贴近现实生活的,哲学所要解决的都是还没有科学方法可以证明的问题——诸如善与恶、美与丑、生与死、秩序与自由等。
如“苏格拉底”这一篇章中,提到了如下的几句话:
“最聪明的是明白自己无知的人”
“只有自己内心真正明白的才算是智慧”
“明辨是非者必能进退合宜 ”
读着先哲的真知灼见,我深深感觉到哲学就是教会人们辩证思考,教会人们怎样面对生活,怎样生活得更好的一门学问。
读完这本书,当你把一个又一个哲学家和他们的故事及理论连接起来,就会发现西方哲学史已经变成一条河,源远流长,曲折蜿蜒,静静流淌,而且清澈得一眼就可见底。
《苏菲的世界》就是这样一条闪烁着生命智慧灵光的河流,我们也许未能在这条河流中畅游或深潜,但我们一定能领略到它的潋滟波光。它会启迪我们的智慧,教会我们思考问题认知世界的方法。所以我想说我们真该好好读读贾德这本关于哲学史的小说《苏菲的世界》,你一定会为她着迷哦!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4
中世纪有一句格言“我信,因为我荒谬。”
意思是:正因为信仰是非理性的,所以我才相信。信仰是很重要的,无关于你信仰什么。对于西方国家来说,宗教信仰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就*而言,由于历史的发展,更关注的人文道德上的探讨,我认为更多的是作为行为上的约束,是理性的,而不是无条件的相信。
祁克果说:“如果我能客观地抓住上帝,我就不会相信他了。但正因为我无法如此,所以我必须相信他。如果我希望保守我的信心,我必须事实紧握住客观的不确定性,以便让我即使在七万寸深的海上,仍能保佑我的信心。”这里让我想到了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的主人公特里斯科特,一个*凡的证券经纪人,人界中年后却无法拒绝内心灵魂的召唤,舍弃一切学习绘画。用他的话说:“我必须画画,如同溺水的人必须挣扎。”
对艺术的信仰,无关外界一切因素,无关物质,社会,一起禁锢灵魂的东西,一种内心本能的,原始的,甚至半人半兽的呼唤。即使抛弃一切也要去做到的,无条件的为了艺术而牺牲。
当然,不是每个人都要如此,因为不是每个人生来都有如此强烈的天赋。可是,信仰的缺失便是灵魂的走失。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5
在某个书店中,我看到了一本书《再见,苏菲斯》,这不是言情小说么?打六折!我的眼中发出了奇异的光,可是摸了摸口袋,已经所剩无几了。之后,我在另一个书架发现了《苏菲的世界》,莫非这和《再见,苏菲斯》有联系么?好像很神秘的样子……好,就买这本书了。
我突然发现我在自己找麻烦,这么烦的一本书,我为什么会买?但是,随着阅读,我似乎发现这本书有一个特点——麻烦是肯定,但是不知为什么,我特别入迷,我甚至从中午十二点一直看到午夜十二点。虽然没有汲取多少知识,这里的知识太丰富了,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光是人名就让我头昏眼花的,但是在这本书中所涉及的方面还是有限的,比如书中很少谈及*哲学(如果要谈及*哲学史估计说三天三夜也说不完)。
我很喜欢希腊神话,我认为希腊的神离我很近,因为他们拥有普通人所拥有的特性。而*的神读我来说太遥远了有一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感觉。
《苏菲》一书中介绍了西方的哲学史,我看到了人类是如何进步的,有一种十分奇妙的感觉。哲学就是关于智慧的学习,这对我来说可是一个新的名词,我一直以为哲学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学科,就是讲道理的,和科学历史等等没什么关系,自从看了《苏菲》我才知道哲学是一种包含所有学科的中和性课程,但是必须用一辈子的时间用心学习。
乔斯坦·贾德是一个十分称职的教师,十分幽默的教师,想象力十分丰富的人。比如书中有几幕中加入了不可能在现实中出现的童话人物,像小红帽,爱丽丝之类的,很可爱的想象。还有他的授课方式——写信,对话(至于那影碟,我们看不见,只有苏菲知道这是什么感觉)与其他哲学书相比之下特别多姿多彩,我想他一定思考了很久很久了。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6
在假期里,老师给我们推荐书目。不知为何,我选择了《苏菲的世界》这本书。打开这本书,你就会坠落在历史的海洋中徘徊。
《苏菲的世界》既是智慧的世界,又是梦的世界。它将会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和思考。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意外地发现了一封写给自己的信,里面只有一张约莫跟信封一样大小的纸,上面写着:“你是谁?”从此改变了她的世界……在某个神秘导师的指引下,苏菲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从苏格拉底到康德,从马克思到弗洛伊德等各位哲学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
哲学,是一个十分抽象的词语,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词语。它是以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为对象的思想认识活动,是从世界万物中发现、界定、彰显和产生人类思想、认识本源事物。
我本以为,哲学,是十分高深的存在,但看完这本书后,我才发现,身边处处有哲学。例如“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等等。这两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十分复杂。有些人更会认为“我就是我啊”“世界是本来就存在的”。
《苏菲的`世界》不厚不薄,但却能让人陷入哲学的海洋。哲学的光芒应不时从人们的身上闪现。那一份好奇,是不会随着时间而流逝的。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7
《苏菲的世界》这本书是我读中专时买的,因为那时候这本书正是热销的时候,很多的报纸杂志都登出评论,说这书如何如何的好,有益身心,当时对哲学十分感趣,便买了到了这本《苏菲的世界》。
《苏菲的世界》全书由一个快满15岁的小女孩苏菲接二连三收到一些怪信件拉开序幕,“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这些看似很普通的问题却蕴涵着很多需要深入思考的概念,苏菲在彷徨中开始思索,并在她的私人哲学老师艾伯特的引导下进入西方哲学领域。在此同时,书中又提及挪威小女孩席德的爸爸,为了让他的宝贝女儿开始接触哲学,编出了苏菲的世界一说。这整本书就由这两个亦真亦假的故事互相穿插而成,所以这本书和侦探小说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就着“我从哪来”、“我是谁”……的问题,苏菲穿越时空,从哲学的摇篮雅典出发,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有了初步了解;来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和已成为历史的那些有着精辟的思想的大人物——莎士比亚、达芬奇等进行了一次融汇心声的谈话,目睹了历史又一次严肃的重演;至于近现代,艾伯特的“哲学函授课”包含了康德、黑格尔、弗洛伊德乃至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看这样一部作品,让我看到了全人类的文明。在苏菲的所到之处,到处都凝结着文明的精华。而在一本小说里,塞进整部西方哲学史,对追求速度的这一代而言,本身就极具魅力。除了追求知识的流行趋势之外,一般人也多少觉察到当今教育上的缺失,我们的教育并未提供有关人生和其意义的必要知识,而这些答案正隐藏在哲学的奥秘里。
我更喜欢哲学了,“一本关于哲学史的小说”,是《苏菲的世界》一书的副标题,颇能点明该书的要点。这是一本小说,但也是一本系统地涵盖各种哲学思潮的速食大杂烩。随着小说人物,在哲学传统中,寻求剧中谜团的解答,我越来越深入的了解了以前从不感兴趣的西方哲学史,了解了柏拉图以理性主义为特色,沉迷于永恒的形式,亚里斯多德希望用感官亲身体验世界的决心。
这本书无疑给我们*的很多不畅销的哲学著作敲了钟,或者是指明了路。很多研究哲学的学者自身都认为“哲学”就应该是生涩的、非一般人可以理解的高深理论,并以自己能用艰涩的语言描绘为荣。而这样的结果就是所有的哲学理论只能专供教科书使用或大学生写论时作为抄袭的“宝囊”,却不能普及和推广,那么哲学理论的创造又有什么意义呢?《苏菲的世界》这本书告诉我们哲学是什么,在哪里,多么有趣,又多么奇怪,甚至多么*凡。
我重新把《苏菲的世界》放会到书橱中,准备等再过几年,有了闲暇工夫重温一遍,或许又会有不同的感悟。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8
前不久,看过一部经典的电影,名字叫做《达芬奇密码》>,它讲的是个奇异的探索耶稣后人的故事,里面耶稣的后人就叫做苏菲.一个美丽漂亮的公主,拥有对所有认知东西的敏感程度,她的敏锐的知觉让我欣赏,她的处事不惊让我敬佩,她的美丽善良又让我喜欢.所致当老师布置这个作业之时,我毫无疑问的选择了阅读<<苏菲的世界>>
这本书讲的是一个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发现了神秘的一封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就这样,在一位神秘导师的指导引下,苏菲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佛洛伊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与此同时,苏菲不断接到了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迹团一般在她眼底展开。苏菲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迹团然而事实真相远比她所想的更怪异、更离奇……
因为时间太短暂,我花了几个晚上就把这本书看完了,内容太多了,结果什么也没发现,记住的也很少.印象非常深刻的倒是作者的构思.书的开始几章,不觉得有什么异常,但越往下读,越觉得诡异,仿佛作者也有预料不到的结尾似的;尤其是那个哲学宴会,真是个悲惨的结局,也真是个奇怪的想法.这奇怪的是苏菲和艾伯特竟然渐渐察觉到了少校和席德的存在,而这种察觉又是通过少校的笔写出来的,这种角色的反抗,一边是虚幻的,因为它和角色一样,存在于少校的内心;一边又是真实的,因为它是苏菲和艾伯特的真实情感,脱离了少校的控制,最终获得了成功.被创照者的安排下逃出了创造出的世界,同时也逃出了创造者的安排,这个小小的扭结,使人有一种糊涂的感觉,真实其实就是虚幻,二者无法分开.小说原本是虚幻的,就必须用心去承认小说里所谓的现实世界,唯有这样去读才能把自己融入道小说中,体会书中任务的喜怒哀乐,激起共鸣,最大显得地去体会作者地原创动机.可是当我把小说中的世界当成是真实的时候,作者笔锋一转,竟然搞出了原来的世界也是虚幻的现实.在那一刻,冲击在心间的感觉竟是昨天已成虚幻,一切事情在我脑海中好像都变得千奇百怪,一个又一个的版本在脑海中浮现,到底那个版本是真?这好似看美国的恐怖片,总会给人惊耸的感觉.刹那间,我不知道自己是谁,谁又该是我,最可怕的是连自己是否存在都需要证明呢…….
苏菲的世界固然是一篇哲学的发展史,但哲学与科学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与人类文明的足迹点滴相印.与其说是在看一篇哲学史,倒不如说人类文明的通史纵会眼底.在浩瀚的历史文明的发展史中,每一个我不过是道星光.一点水滴.那段深夜里在教堂以小时卫单位计算历史进程的对白再明白不过.它反衬着个人生命的短暂,无不倍觉珍惜与伤感.”我思故我在”!?可我茫然要问,我存在吗?不过是在这个时候在这个特定的空间的相对存在罢了.试问多年以后,一切都归于湮灭之中,我会存在?渺小的我会存在过,或曾经存在过?
以前看小说总是去追求文藻的美丽,去追寻美丽感人的故事情节,可这本书看过以后,我却不为书中的人物评头论足,不为作者独具匠心而连连赞叹,而是只有恐惧.我不知道别人读完此书后是什么样的感觉,这是我真实而荒谬的心灵体验.”马克思是最伟大的哲学家”我觉得这句话说的一点也不过份,纵观此书的各个哲学伟人,各个哲学流派,马克思无疑是最伟大的.书中并未对他们进行任何的评价,这是值得学习的,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贡献,他在这个领域,他在那个领域,这些本来就不能相提并论的.谁能说,他们的思想不是受时代和环境的限制?谁能说,他们那一个不是用尽了心智和头脑.苛求古人是愚蠢的,更是不道德的,没有古人的失败与缪误,又何来今天的成功与真理,这些都是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
《苏菲的世界》,即是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它唤醒了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和好奇。掩卷思索,真实的我们真的应该好好的去看这个世界了,不要总是觉得凡事都理所当然,这个世界什么东西的产生都有它的根源,都有他的道理,我们要抱着好奇的心去探索,去发掘.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9
郝慧
都说《苏菲的世界》是一本普及的哲学读物,一本写给大众的哲学史。这个假期,我有幸读完了这本书,感受颇多。
作家总是要尽力让自己的笔下的人物鲜活真实,然而《苏菲的世界》的作者乔斯坦却没有刻意如此,他只是让我们读到了一个真实如你我的苏菲,经历了许多谜一般的事情,随着哲学家艾伯特的出现进入了哲学的世界。在作品的中途作者又突然提示,这无数谜一样的原因不是苏菲,而是席德父亲假想出的人物。残忍的是,作者还要苏菲自己知道这个事实,知道自己是一个虚幻。更别出心裁的是,乔斯坦竟让苏菲与艾伯特去反抗那个主宰他们命运的席德父亲,而且最终逃脱,来到了永恒之地,甚至影响了席德父亲的那个世界。
是的,《苏菲的世界》不仅是一本普及的哲学读物,还是一位普通的哲学教师对哲学终极问题的思索。《苏菲的世界》原着副标题虽是“一本关于哲学的小说”,我却认为它真正的主题乃是“存在与虚无”。
这是一个绝妙的影射。人类本是*凡如苏菲一样的生活着,并没必要思索存在或是虚无。然而不同于其他动物的本能——爱智慧,让人转向哲学,思索自身的存在,沿着这条路越走越远,直到惊惶地发现竟毫无办法证明自身的存在,发现这一切都是虚无。
这正是整个西方哲学的映射。“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苏菲接到的这两个问题,是早在三千年前,就被希腊先哲固执地提出,他们不甘心仅仅只活在这个世界中,他们偏要去认知,思索这世界的本原,证明真实的存在。从泰勒斯到普罗泰格拉,从苏格拉到亚里士多德,他们为他们提出的问题奋斗终生,甚至不惜生命的代价。他们将他们的事业命名为“爱智慧”,不是“智慧”而是“爱智慧”,便是意味着也许他们的问题永远无法真正解决。但对于智慧的热爱让人成其为人,让哲学家成其为哲学家。千百年来,关于存在的思索在一代代哲学家中延续,即使未找到答案,却也从未断绝。面对这些对于人类太过于沉重的问题,我们曾求助于上帝。如是,可以认为自己站在宇宙的中心,生来就是其他物种的统治者,但这一切终归幻灭。我们也求助于理性,如是,便可以认为我们拥有独一无二的天赋,动物所没有的理性,但终究无法忽视太多的非理性因素。非理性主义与虚无主义渐渐滋生。因为人类日渐发展,却也日显无助。人类争取着自由,但却突然发现自己被孤零零地抛到这世界上,没有上帝,甚至没有任何永恒的存在之物可以依靠。我们自由了?也许。但,我们没有任何选择地不面对自身的自由,我们最终,同样没有任何选择就必须失去所有的自由。这自由轻到无法承受。存在?抑或是虚无?人类前所未有的惶惑,甚至是痛苦。无论是在弗洛姆的《逃避》自由还是萨特的《存在与虚无》中,我都能或多或少地读出这种无奈。如果,如果人类不曾想过这些不必思考的问题,我们就不会有这样的痛苦,但,如果那样,我们,也就不是人类。爱智慧是我们的本性,来自智慧的痛苦是我们的宿命。
《苏菲的世界》中,我能读到这种悲哀、压抑与无奈。苏菲是席德父亲笔下的人物,席德父亲又是作者笔下的人物,那我们呢?我们以为自己每天真真切切地生活着,然而也许,我们不过是另一个作家笔下的人物,我们没有自由的意志,那个作家就是我们命运的主宰,我们的`上帝,理性不能。是的,无人能够证明,以为是存在的东西也许不过是虚无,虚无,一切皆无,没有任何东西是坚实而又可以确定的。
《苏菲的世界》中,我却也能读到一种顽强,一种带着悲剧色彩震撼人心的顽强。当苏菲和艾伯特知道了自己是虚幻的人物,他们没有选择逃避,而是选择了反抗。而最终,他们虽然未能使自己成为真实存在的人物,却逃出了小说的本身,作为虚幻的人物来到了“”永恒之境。
是的,也许哲学的所有终极问题,都永远不会有完美的答案,但正是对他们的思考,让人类,与众不同,如哈姆莱特的著名台词:“存在抑或虚无?这是个问题。”而目的,则是自我,是希腊德尔菲神庙上那句如带魔力的铭文“认识你自己!”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10
“就在这时,门铃响了,叫我打开门拿包裹。”索菲关上门打开信封……
苏非用手指着一个镜子里的自己说:“你是谁?”此时苏非和我的脑子里没有想得是一样的:我是谁?不用说,我是庄子婷,可是我们这个叫庄子婷的人来说又是谁?是我。得,又绕回去了:我是谁?我居然可以不知道他们自己是谁,这不是太可笑行为了吗?我甚至导致无法去决定学生自己的长相、父母、家族,我更没有进行选择通过自己是人还是兽的权利,这不是*太不应该合理发展了吗?但这些问题却是我不得存在不接受的事实。
“世界从何而来?”我不知道。老实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真正知道,对吧?
哲学问题是不可改变的吗?是也不是。关于宇宙这样的事物的起源,以及各种类似的问题,这些问题已经困扰了人类数千年,我想不出有谁能够解答这些问题,人类也永远不会停止思考和探索。与此同时,随着人类时代的发展和生活的巨大变化,每天都会出现新的问题,机器人会有洞察力吗?人脑是怎么工作的?人和机器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这些问题是很头疼的燃烧,和我们说可以实时得到解决。要保护地球的生物多样性,我们应该彻底改变自己的思维,生活模式的方式,我们生活在作为生活的中心,地球的宇宙一样可笑中心的时代。对我们来说,那一刻自然是最重要的,最显著,但这并不意味着未来并不重要,因为我们现在应该尊重未来的同样的尊重。
我们是生活的主角,人类社会则是一个地球的主角。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11
阅读《苏菲的世界》,就好像出席一场无与伦比的哲学宴会,亦是参观一座人才济济的名人殿堂。它虽然不是那么浅显易懂,但它依然使我感触颇深,受益匪浅。我们不能将任何事情都当作理所当然,应该去追求真理和智慧。
这本书主要叙述了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收到了神秘的一封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从这一天开始,苏菲不断接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底展开。在一位神秘导师的指导引下,苏菲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佛洛伊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她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谜团。然而,事实真相远比她所想的更怪异、更离奇。
我们跟随她的经历,从苏格拉底到柏拉图,从笛卡尔再到萨特。有达芬奇的绘画,有莎士比亚的戏剧,也有古登堡的印刷机。时空穿梭交替,思考不断深入,看尽社会沧桑变幻,留下许多心灵的震撼。
刚出生的婴儿对所有的"一切感到不可思议,并有兴趣、有时间去探索和发现;而越当他们慢慢变得成熟稳重的时候,却将对世界的好奇和惊讶抛到了九霄云外。哲学家们不断地提出问题并绞尽脑汁去寻求解释,但那些甘于*凡的人们却一如既往地谈论着寻常的事情。“世界是什么?”“世界为什么存在?”“人活着是为了什么?”我甚至从来没有想过这些问题。丰富多彩的世界仿佛虚无缥缈,敢于探索、想要唤醒我们的人博得的却是不屑一顾甚至是厌恶和迫害。世界上有多少人愿意思考这些问题?有多少人为了寻求真理而不顾他人的嘲笑的眼光和讥讽的话语?
现在的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没有任何主见的人们逐渐变得迷茫和浮躁。先进的科技只能带给我们方便快捷,而唯有哲学才能教会我们做人处事的道理,给我们知识和智慧。这足以让我们在这个人云亦云的社会中夺得一席之地。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12
其实《苏菲的世界》这本书早买了,可由于种种原因,我让这本书静静地躺在书柜里,把它忘的找八国去了。直到这个寒假,老师说除了必读书籍还要阅读其它任选的书目,我才在书柜里翻箱倒柜,把这本被我遗忘了很久的《苏菲的世界》拿了出来,开始细细品读。
《苏菲的世界》是由挪威著名作家乔斯坦·贾德所著。十四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意外的发现信箱里放着神秘的一封信。没有写寄信人的名字,也没贴邮票。上面仅仅写着——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就这样,苏菲在一位不曾谋过面的神秘导师的指引下,步入了哲学的大门。与此同时,苏菲不断接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底展开。
可以说,《苏菲的世界》完全可以当作哲学启蒙书来阅读,绝对能使你受益匪浅。另外,本书的小说部分,苏菲所经历的一系列怪异的事情颇像侦探故事,加上现代版的《爱丽丝盟友仙境》,让我们沉迷其中。
对于这本书,我感触最深的,莫过于苏菲的导师给苏菲的名为奇怪的生物的一封信,上面讲到的关于兔子的比喻,我感觉实在再恰当不过了,非常适用于我们现在包括小孩,大人的生活。
一个嚎啕大哭的婴儿刚来到这个世界上,对任何事物都感到好奇,用奇特的眼光面对着这个世界。那么他们就好比生长在兔子细毛的顶端,他们惊讶于种种事物。可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的打拼,不断的前进,也就越来越深入兔子的毛皮,往那层最舒服的毛皮走区,于是,他们就在那儿安居乐业,感觉非常束缚,不员再冒险爬回脆弱的兔毛顶端。唯有哲学家才会踏上这危险的一步,其中有些人掉下来失败了,但有些人死攀着兔毛不放。可那些窝在舒适柔软的兔毛的深处,尽情吃喝的人们却依然在讨论他们一尘不变的话题:今天股价涨了多少?某某蔬菜现在是什么价钱?……
一系列家庭的琐事,放在他们的嘴里,就等同于嚼一块泡泡糖那么有劲儿。
所以说,我们要从琐碎的日常生活中走出来,不要只满足与此时此刻的舒适温暖,泡在蜜罐固然爽快,但那会渐渐磨掉你的意志。我们不如去闯一闯,看看外面的世界。在兔毛的最顶端,再度以仿佛乍见的眼光打量这个世界。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450字(扩展7)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苏菲的世界》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1
“读完了乔斯坦·贾德的《苏菲的世界》这本书,很难说它是一部小说还是一部教科书,必须承认,引导我继续向下读的动力,对于苏菲和席德身份命运安排的兴趣远大于对哲学的兴趣,哲学本身对于不太爱动脑思考且大部分时间纠结于生活本身的我来说其实并不是一种兴趣,很多时候想要读一读哲学专业连入门书都算不上的《西方哲学史》(罗素著),并强迫自己读完后,脑子里还是没有框架。但是,在这次阅读后,在对于主角命运身份的兴趣了然后,却不知不觉间收到了艾伯特导师关于哲学的教导,跟着苏菲一起思考和学习,脑中竟然隐隐地有了一个不算清晰的框架。倒是意外的收获。
读书,成果在书外,能够帮助自己的也是读书过程中的思考和读书后的感悟。当看到苏菲最终冲破上帝(艾伯特上校)设定的世界而解开那艘停泊的小船之时,也隐隐有了那一份叹息。”
我们喜欢仰望星空,也喜欢置身自然,因为当追索宇宙奥妙,体验自然之趣的时候,那个于熙熙攘攘的人世间奔波行走的个体仿佛不复存在,*常的鸡毛蒜皮喜怒哀乐也不再纠结于心,时间得以延长,空间得以拓展,渺小的个体只是浩瀚宇宙中的微不足道的小小尘埃,甚至连尘埃也算不上,个体进入了虚空和忘我,无忧无喜,无价值无意义;比起大自然的力量和变化,个体的所有行为甚至连一点影响性也没有,在历史的巨轮之下,个体的力量连一粒沙子也不算,仅仅是时间轴线上的一个点,无长度无面积。很多人愿意进入这种无我的境界,因为在这种境界之下,个人虽然渺小,但仿佛融于宇宙当中,伴随着宇宙的分分合合,自然的沧海桑田,体验到的是汲汲于世俗红尘的所不能体验的宏大与心安,那是一种从未有过的*和,个体也是从未有过的无畏无惧,再多的烦心与担忧仿佛都不值一提。
但这种感觉在大多数人的一生中所占的时间都是短暂的。当从宇宙自然中抽身而出,再次落到大地上,跌落红尘的时候,失落的感觉也随之而来。甚至一部分人没有体验过上面的宏大与心安便直接投入到日常琐屑。我为什么而来?我为何要奋斗?比起很多成功的人来,我为什么默默无闻?人事繁琐、深陷工作与生活,何时才能去追逐真正的理想?而理想,又到底是什么?……问完了这一切,投身柴米油盐,嬉笑怒骂,真真正正地去生活,戚戚贫贱,汲汲富贵,顺便探索一下梦想。有的浑浑噩噩,有的兢兢业业,而不论怎样,人所做的一切,总愿意给自己加个注脚,找寻些许的意义和安慰。
梦想是安慰,价值是安慰,感情是安慰,但安慰总归是安慰,当午夜梦回,不免又要陷入迷茫与孤寂,可怜的人儿啊,这赤条条来,赤条条走的一趟,这或奔波疲累或灯红酒绿的一趟,到底为了啥?
哲学家说,来来来,不急不急,既然你会脚踏大地,也爱仰望星空,那我给你找个解释,顺便给我自己个解释。
“宇宙从何而来,何物成就宇宙,你从哪里来,最终归向哪里,你得清楚,这样,你就清楚了你的所作所为会对这虚空的世界有何影响,你也会找到你的起源和最终的归宿,求得你今日所为之意义;
你我今日的探索既已,也要及于这世间万物,为何就是你我如此独特,生老病死非你我独享,而你我之独特终在何处?
你说你存在,你说你感知世间万物,你怎么证明你存在,你感知的万物是否就是存在,而你的存在,是否独一无二?
你周围无数的同类,如何结成这样一个社会,万千的同类既然都如你一般存在,你我怎样成就一个让你我更感舒适的社会,从而不再体验生之苦,来来来,我提问,你思考,我启发,你找寻,让我们共寻生之意义;
……”
既然有了这么多的问题和思考,我们怎样来看,我们的方法是什么?
“当你思考这些问题的瞬间,时间仿佛凝固,而这无数个凝固的瞬间,成就了历史的轨迹;可是,时间这流动的长河,又怎能任你去将其凝固,你是否还是前一秒的你呢?
我在动,可是我的周围也在动,我是在动?我是不动,我本身就不动,是的,我是不动?
你看,灾难多可怕,那潘多拉的盒子一打开,瘟疫就残害了生灵;瘟疫吗,我们有殉难者,可是,当它再次来临,我突然发现,这魔盒倾泄的灾难仿佛不再可怕。
这互生互长互克互伤的世界呵,阴阳五行,潮起潮落,月圆月缺,仿佛都是那么和谐?
疑问,再疑问,再疑问,是的,你只需提问。
……”
我想,这可能就是哲学。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2
在这次名著阅读中,我选择了《苏菲的世界》作为自己的阅读书籍,由于读书的时候不断在思考许多问题,花了不少的时间才完成阅读,且仅仅是浅读、粗读了该书。但却给我的心灵留下震撼,不禁赞叹“苏菲的世界”真是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它就像一部唤醒了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与好奇。《苏菲的世界》是一本颇有趣味的哲学发展史,它以小说的形式将原本深奥、枯燥的哲学历史表达给人们,使各个年纪、各个层次的人都能阅读懂它,接受它。它就是这样一本可以教会人最简单最*凡同时又是最深刻的生活哲学的一本经典之作。
《苏菲的世界》由一张“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的纸条开始,十四岁的少女苏菲看见镜子里的自己疯狂地眨眼,她走进了哲学的世界,也带领读者进入了一个充满哲学智慧的世界。苏菲带着许多疑惑,用着自己少女好奇的天性,步步深入各种谜团,揭开层层谜团的过程,就像一次奇妙的探险旅程,我们跟随她的经历,从雅典到希腊到古罗马到黑暗的中世纪再到文艺复兴,从苏格拉底到柏拉图到笛卡尔再到萨特,有思想激荡的雅典城市广场,有达芬奇的绘画、有莎士比亚的戏剧,也有古登堡的印刷机。时空穿梭交替,思考不断深入,看尽社会沧桑变幻,留下许多心灵的震撼。
现在谈谈书中令我印象深刻的几处。
一、这世界就像魔术师从她的帽子里拉出的一只白兔
所有的生物都出生于这只兔子的细毛顶端,他们刚开始对于这场令人不可置信的戏法感到惊奇。然而当他们年纪越长,也就越深入兔子的毛皮并且待了下来。他们在那觉得非常安适,因此不愿再冒险爬回脆弱的兔毛顶端。唯有哲学家才会踏上此一危险的旅程,迈向语言与存在所能达到的顶峰。如果把地球比做一只用于变魔术的兔子的话,我们普通人就是居住在兔子绒毛深处的细胞。我们出生于细毛顶上,也就是孩童时期的我们对这场魔术十分好奇,而随着我们慢慢长大了,对世界的一切渐渐习以为常,就去了毛皮深处,并喜欢上了皮毛深处闲适的生活,不再过冒险的生活了。而哲学家就像是从不停下探险脚步的探险者,他们无惧于崎岖的路程,带着寻求“真”的本质一路前进、探索,往往他们也是人类中最先到达文明的人,最先开创文明的人。
二、哲学家终其一生都像个孩子一般敏感
遗憾的是,当我们成长时,不仅习惯了有地心引力这回事,同时也很快地习惯了世上的一切,我们在成长的过程当中,似乎失去了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也正因此,我们丧失了某种极为重要的能力(这也是哲学家们想要使人们恢复的能力)。因为在我们内心的某处,有某个声音告诉我们:生命是一直很庞大的、神秘的存在。
笛卡尔说过“Cogito,ergo sum(我思故我在)。”掩卷思索,我们不应该吝啬每日用于思考、反省自己的时间,应该经常抽出时间好好的去思索这个世界了,不要总是觉得凡事都理所当然,也不要用种种借口理由去逃避思考哲学性的问题。这个世界什么东西的产生都有它的根源,都有他的道理,我们要抱着好奇的心去探索,去发掘,而不要让日常生活的琐事禁锢住我们对世界好奇的心,慢慢成为一个麻木不仁的人。古希腊哲学家认为:哲学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人有好奇心的缘故。所以我们更应该做一个保有好奇心的人,做一个孩子般敏感的人。这样我们将会得到生活的回报,在哲学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影子。
三、人是万物的尺度
古希腊哲学家普洛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
这里说的人指的是人的感觉。什么事物,都要以人的感觉为标准。一个事物对你来说就是它呈现在你的感官面前的样子,对我来说,它就是呈现在我的感官面前的样子。一阵风吹来,你觉得冷,它就是冷的;我觉得热,它就是热的。而与风本身冷热无关。同样地,一个人的行为是好的还是坏的,也是以人的感觉为标准。你觉得好,它就是好的;我觉得坏,它就是坏的。行为本身好坏无关。所以说一件事情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完全要看他与人类需求有何关系。
再看,著名物理学家洛仑兹在电子高速运动的实验中,他发现当电子的速度可与光速相比拟的情况下,他建立了一种新的时空变换方式,称为洛仑兹变换。爱因斯坦借鉴了洛仑兹的研究成果,建立了狭义相对论。根据相对论,时空不再是绝对的,而是与观测者和被观测者密切相关的。也就是根本就无所谓客观的长度到底是多长,只有人观测到的尺寸是多长。也无所谓客观的时间是多长,只有观测到的时间是多长。因此,现代科学给出的结论也是:人是万物的尺度。只要人自身的运动状态改变了,那么整个时空就必然随之改变。当然,对于我们的*常生活而言,绝对时空观就足够用了。但是在哲学领域中,就必须突出思考的深度与广度。如果哲学只把自己局限于日常生活中的琐事,那么就连自然科学也比不上了,又何以自称为哲学呢?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耐人寻味,值得多读几次的书。在这样一部作品中,我们看到了文明进化的历程,看到了社会发展的沧桑,留下的更多的是心灵的震撼。领悟到哲学不是一般人能够学到的,但也许我们可以学习如何以用哲学的方式思考,以此体验哲学的美妙。回归理性的世界,丰满我们的灵魂的羽翼,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比别人更富有意义!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3
今年暑假我有幸阅读了这部十分有趣的小说,或者说是哲学启蒙书,因为书中的人物把西方哲学史上有影响力的人物的理论都概括了一遍。无论是作为小说还是启蒙教材,该书都可以称得上构思巧妙,引人深思。
这本书让我喜爱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点就是它把许多对人类有影响的观点一一概括性的陈列出来,每一个观点都取其最重要的部分献给读者。我总认为了解各种人的观点是十分重要的,这能拓展我们的视野、促进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启发我们思考。前人的观点不一定正确,因此我们了解它却不一定要认同它,关键是我们得对其对错有自己的想法并提出自己的依据。书中就有总结前人观点提出更正确的观点的例子,书中介绍的德谟克利特斯就是总结了前人的“自然界事物都在变化”和“自然界事物都不会改变”的两种各有道理的观点,提出了“每一个事物都是由永恒不变的微小单元组成的”这一看法,从而把事物的变化归结于像积木一般的这些微小单元的组合方式的变化。这和我们现在所普遍认同的原子论相吻合(但原子是可以分割的,而德谟克利特斯所说的“微小单元”则不是,但对于数千年前的人们,想到这里已经是了不起的了)。可见,总结前人的观点是有用且重要的。
小说在陈述各位哲学家观点时采用的是时间顺序,因为后出现的哲学家的思想往往与先前的哲学家的思想有联系(但也有全新的观点),有的是发展,有的是驳斥,我们可以在这本书中看到思想界的一场场攻守战。本书以小说的形式来介绍哲学史(当然也可以说他是以介绍哲学史的方式来写小说,但我认为他的主要目的还是介绍哲学史),其中的语言也十分贴近生活,而不会让我们感觉哲学是一个玄妙之极、虚无缥缈的东西(就像我们*时认为的那样)。主人公之一苏菲是一个十四岁的女孩,从某天开始跟着一名不请自来的名叫艾伯特的哲学老师学习哲学,哲学的介绍内容便掺杂在艾伯特与苏菲的信件和对话里,她在学习哲学的过程中也有着与我们相似的困惑与想法。为了阐述那些较为抽象的哲学观点,本书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其中有一个极其形象的比喻出现在书的前几章:宇宙好比被魔术师从礼帽里抓出来的一只兔子,而我们则是这只兔子上的微小的寄生虫,所谓哲学家就是那些顺着兔毛往上爬,想把魔术师看得更清楚的虫子。显然,这样的比喻是必不可少的。
作为小说,它也很善于留悬念,它的结局完全出乎了我的意料,所以我开头时说他构思巧妙,即使把所有艾伯特为苏菲讲的哲学内容去掉而换成苏菲的日常生活,这也是一片不错的小说。小说一开始就出现了一个名叫席德的人,席德的父亲不断寄贺卡与便条到苏菲家托苏菲把它们转交给席德,并声称苏菲是最适合把它们交给席德的人,苏菲也经常拾到席德遗失的物品。这样的事情接二连三地发生,而席德直到小说快结尾的时候才出现。那时艾伯特和苏菲通过种种迹象已经发现了他们只不过是席德的爸爸为她写的书中的角色,只存在于席德爸爸的脑海里。在小说的最后,苏菲和艾伯特逃出了席德父亲的掌控。然而席德和他的父亲呢?他们有没有意识到自己只是这本书作者的心理活动呢?这样的思考过程再进行下去就有些恐怖了:我们和我们周遭的世界会不会只是某位“上帝”的一些心理活动呢?这也是个引人深思的问题。而这个情节的设计也与书中所介绍的一位哲学家的思想有关,英国哲学家柏克莱就认为在人类的心灵之外不存在一个物质世界,而人类的感官则是自天主而来。借助一些哲学家的奇妙的猜想能是情节变得新颖奇特,这样的手段在电影中也经常出现,例如我们熟知的《黑客帝国》、《盗梦空间》等。
全书给了我一个重要的启示:要时刻保持好奇心并勤于思考。书中指出我们不应该太习惯我们周遭的事物因而使我们缺乏好奇心,我们得花些时间来思考诸如我们存在的意义、事情对错的评判标准、自然界的规律、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问题。总之,我们可以胡思乱想一会,无目的地思考,不是看到一道题目然后完成,而是自己发现问题并尝试解答。只有我们的好奇心能驱使我们去做这些事情,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些问题至关重要。但由于它们又不能让我们得到一些特定的利益,我们往往不愿意去想,而在这方面随随便便。我们总想做一些有意义的事,然而在此之前我们必须弄清楚什么事情是有意义的事而什么不是,你也可以在这方面处处以别人的标准为标准,那样你的智慧用来干什么去了呢?追求利益与物质享受?我们以及猫、狼狗、豆芽菜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但即使我们有同样的本能,我们显然与一只快乐的狼狗或者一株不知快乐为何物的豆芽菜是有区别的,你或许认为人类更强大,但如果和超级细菌、病毒对抗的话,全人类都不一定能胜利。到这里如果再要找优势的话,恐怕我们就能发现人类会思考了。思想成就人的伟大,不要让思想臣服于本能。
我们还年轻,还有很多时间,一定要多多思考啊。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4
如果人类的大脑简单到可以理解,那我们还是会愚笨到无法理解它。
如果浩渺如烟的自然万物,伊始只是块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沙石,我们还是会问,沙石又是从何而来。
如果人生只不过是一场梦境,面前的你我只不过是一缕云烟,那我们的经历又有何意义,人生的价值又在哪里?
如果我们只是一层缥缈的星尘,那我们所走过的昨日,所念念不忘的过去,所震撼的悠悠文明历史又在哪里?我又是谁?
“爸,你说人的大脑是怎样进行思考的呢?”
“嗯,大概是神经什么的一些组织在运行吧。”
“神经是怎么工作的呢?”
“……”
我大概有好几天撑着下巴追问爸爸一些连自己也觉得不可思议的问题了,然后在爸爸无言以对的时候又意识到了一个更为严重的问题,“爸,你说我为什么会问这些问题呢?”诸如此类,爸爸都是抽动着脸当作回复,我只好作罢。但我的思想可不会轻易放弃,于是它又不受控制地开始思考了。
的确,这个问题可不是一加一的算术,两个指头很明显不够。我想到了很多关于我大脑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确切地说是由我的大脑提出的。用大脑去思考大脑,这就好比用公理去证明公理一样可笑,可我乐此不疲,不打算擅罢甘休。因为苏菲他们说过:“一个真正的哲学家是不会说放弃的。”
没错,即使上帝限制了我们爬上天堂的通道,他也无法限制我们去为揭密所做的种种努力,谁能说不会有另一片天堂呢?
世界从何而来?
是从一颗小小的卵石变成了今天这番模样吗?这不是不可能,可那最初的卵石又是从何而来呢?
是一直都存在而与上帝同在,且永不消亡的吗?那它为什么会存在呢?是一粒粒尘埃的传世奇作吗?那最开始的尘埃又来自哪里呢?
人类本着如无底洞般的求知欲来到世界,然后又借着这本能一次次地解读着养育我们人类数千年的世界。然而世界并未因此敞开怀抱,反而更显得神密、传奇。人类就是这样一代代地进步着。世界也就这样一次次展示着它令人神往的传奇。一个真正的哲学家是不会放弃的,所以人们依旧在为解读世界而努力着。
的确,人类就是在求知欲的促使下探索着世界,创造着更美的未来。
如果人生只是一场梦境,你面前的一切都将是虚无,无论是父母、朋友,还是你曾认为最美的景物。那既然如此,人生不就和梦一样虚幻、毫无价值了吗?我想旧友曾问的问题: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我笑了笑,这个课题对我来讲太大,而我,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的中学生,就是那种一抓一大把的*凡的人。旧友叹了口气:“果然,你也答不出来,所以没意义,对吧?”我的笑容忽然就消失了,我想起了小学毕业后那无比灰暗的60天假期。
我不知道当时还稚气未脱的我为何会缩在屋子里思考着关于这种人生意义的大课题,但似乎有某个声音在说:“想清楚这些,你才能摆脱毕业的阴暗,更努力积极地面对未来。”这个声音一直在催促着我思考,后来好像确实有了那么一瞬的顿悟,最后的结论早已记不清了,但我却奇迹般脱离了苦海。
然后我就失去了理智般喊了出来:“每个人的生命是有意义的,上帝把我们创造成了人类是有目的的!”我冷静了下来,“我们都是带着使命的安琪儿,我们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没错,在一个冬风呼啸的季节,一个放学后空旷的校园里,我在某种奇怪力量的促使下,说出了一段事后感觉无比深奥的话。我自己都不是特别清楚我为什么会说这些,我宁愿想信是上帝借用了我的意识,在向万物诉说着人生。
是的,我们的人生是有意义的,即使它本身并未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而哲学的意义就在于解读人生的意义。即使人生就是一场梦境,做的好梦还是噩梦,取决于你对人生的态度。是梦又怎样,那梦就是人生,那就请用你对人生的态度对待你的梦。
我是谁?
我是大自然最神奇的造物——人类中的一员。没什么自然造物会比人类更加神奇,但我只是那其中的一员,就好像满头秀发中你认为微不足道的一根。我们的责任却并不微不足道。
回归最根本的生物的责任,我们是满载基因的小船,我们的责任便是传宗接代,但这并不好笑。是的,这的确是我们作为生物最根本的责任。但我们并不和其它生物一样,所以我们的责任并不只是这个。我们所承担着的还有五千多年前的祖先一代代传承下来的历史。我们背负的便是这沉甸甸的历史责任。
上帝只是上帝,他可能创造了历史,却无法干涉历史,所以这沉甸甸的历史只能由我们来承担,历史的朝向也由我们主宰。为了几十代几万代的人类子孙,我们能做的便是努力撑住风雨,扬帆驶向光明。
如果我们当初未选择蜕变,我们会摆脱那烦人的责任枷锁,但我们就只有是一层毫无意识的缥缈的星尘了。既然选择了,又为何要逃避?又为何不去承担这历史,完成这蜕变?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5
这些天我一直在看《苏菲的世界》,看那些在时空中闪现的哲人们是如何解析生命和世界的意义的。“苏菲”这个名字有“智慧”的意思。那么,《苏菲的世界》,也就是“智慧的世界”。哲学,便是能够让人变得更加智慧的学说。
“我是谁?”“世界从何而来?”这两个问题在我心中时时萦绕,排解不开。世界仿佛是重新出现在我的面前,而我是刚刚在那只“大兔子”的皮毛中抬起头,准备端详宇宙中这位“魔术师”——“生命最初的意义”——的脸。我并不确定我会知道什么,我也不确定我会发现什么,可是我知道,过程有时候比结果更重要。于是我开始追随艾伯特和苏菲的脚步,展开了这场在哲学世界里的游历。
十四岁的少女苏菲看见镜子里的自己疯狂地眨眼,于是她走进了哲学的世界。笛卡尔说:“Cogito,ergosum(我思故我在)。”这个少女也在一些神秘信件的带领下开始在哲学这个世界中徜徉着,思索着。世界起源的纱幕一层层被掀开,但是新的疑团却又接踵而来。席德,苏菲,艾伯特;席德佳,苏菲亚,大艾伯特;树林中无人的上校的小木屋,祖母从吉普赛妇人那里买来的一面“魔镜”……每件事物都是线索,每件事物也都是新的谜团。
苏菲边走边想,一个个新的哲学天地展现在她的面前。事情的真相,原来竟是如此……
果真是我思故我在。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理斯多德,中世纪,文艺复兴,浪漫主义,弗洛伊德……一千年,两千年,一个世纪,两个世纪,一种思想,另一种思想都在这本书里被引述伸展得恰到好处。
像另一个爱丽丝漫游仙境一样,如梦如幻,却又无比真实。在这个缺乏梦境缺乏哲学的时代,我在这本书里找到了他们两者之间最完美的统一。
有时候我会想起自己走过的路,其实生命真的有很多不可思议的地方,可是由于自己已经“习惯”这样生活,也就不曾明了宇宙的浩瀚和生命的伟大。有位哲学家说过,每个孩子都是哲学家。我想,那是因为孩子都没有失去对这个世界所抱有的最初的好奇心。如果一个人对自己为何会存在这个世界上而不感到惊奇,这将是一件多么悲哀的事情呵!
其实我没有什么把握能够真正透彻地了解世界和生命最初的意义和起源,可是我想,身为一个活着的人,就应该对自己的生命和自己生活的环境负责。如何负责呢?最起码,我们要知道自己究竟该如何生活才是最好的。我们不能如此无所谓地生活着,像一具没有灵魂的躯体。可是,生命的意义和世界的起源是一个太大的课题了,我只是一个刚刚开始打量哲学这个金色殿堂的小孩。
世界太大,而我太小,我没有办法以自己如此微弱如此渺小的生命去探究和断定这么浩瀚这么伟大的世界。可是我知道,终有一天,我可以站在世界的顶端,仔细审视与我*等的“魔术师”。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哲学启蒙书,她用深入浅出的文字想我们每个读者展示了哲学从古到今的发展历程。从苏菲在信箱中取出的一封写着:“你是谁?”的信开始,在艾伯特的指点下,苏菲从哲学的摇篮雅典出发,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有了初步了解。她对文艺复兴时期的认识包括达芬奇的绘画、莎士比亚的戏剧、古登堡的印刷机……涉及艺术、科学、建筑、数学等许多方面。至于近现代,艾伯特的“哲学函授课”包含了康德、黑格尔、弗洛伊德乃至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看这样一部作品,让我看到了全人类的文明。在苏菲的所到之处,到处都凝结着文明的精华。看过之后,我已经不仅仅是学到了一些东西,更重要的是心灵的震撼。
“我思故我在”可读完全书的我却很茫然,我存在吗?不过是在这个时段、在这个特定的空间的相对存在罢了。试问,多年以后,一切都归于湮灭之中,我会存在?渺小的我会存在过,或曾经存在过?真不敢相信“恐惧”竟是我读完书后的第一感觉。我不知道他人读此书的过程中是否会有这荒谬的感觉。这是我真实而自觉荒谬的心灵体验。讫今为止,《苏菲的世界》是让我感觉最奇特的书,真的,在以往没有任何一本书会这样让我沉迷其间而深感“恐惧”,读后对这“恐惧”深感荒谬。要解决这种恐惧这中荒谬就只有通过自己的思考,通过思考来更加清楚的认识这个世界,这大概也是作者的最终目的吧。
我原本以为哲学是一门不切实际的学问,但当我读完全书后才发现哲学其实是最贴近现实生活的,哲学是“关于天底下每个人都关心的一些问题的学科”。哲学所要解决的都是还没有科学方法可以证明的问题——诸如善与恶、美与丑、生与死、秩序与自由等。我认为哲学不是科学,因为它没有什么精确的公式来计算、来衡量。哲学是对未知事物或不确切认识的事物的假设性解释,是追求真理的开路先锋。在我们的这个世界,仅有科学而无哲学,仅有事实而无洞察力和价值观,是不能使我们免于浩劫和绝望的。科学给予我们知识,然而只有哲学才给予我们智慧。
心里面想的还有很多,但不知道怎么来更加明白的表达,也许只有我们自己亲身读了此书后才能和我一样感受到《苏菲的世界》带给我们的震撼!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6
阅读前几章,以为本书的主角就是苏菲和她的哲学老师艾伯特,而越往下,越觉得诡异,到苏菲十五岁生日的那场哲学宴会上,我才渐渐意识到,本书真正的主角是席德和她的少校父亲,而苏菲和艾伯特只是本书作者笔下的人物席德之父少校笔下塑造的人物,少校创造出这两个人以及他们的经历,写成一本书,作为给女儿席德的生日礼物。而奇怪的是,在少校的笔下,苏菲和艾伯特也渐渐感受到了这个创造者的存在,知道了自己的命运都掌握在他手中,于是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脱离了少校的控制,获得了成功。这种被创造者逃离被安排的命运的构思,让我感觉很微妙,甚至感到思维有些被小小的扭曲了。
知名作家南方朔是这样评价本书的:“《苏菲的世界》的小说部分,苏菲的主体自觉过程颇像侦探故事加上现代版的爱丽丝梦游仙境,哲学加侦探,加幻想,再加上宇宙观,它让人心胸开阔,这不正是哲学爱智最古典的定义吗?”它唤醒了我对世界的好奇心和对人生终极意义的思考!
这是一本关于哲学的书,带领我们走过了几千年来的哲学的发展史。从最初的自然派哲学家,到理性主义,到古典派哲学家,到繁荣蓬勃的希腊文化,印欧文化、闪族文化,黑暗的中世纪时期文化,再到豁然开朗的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以及现代的笛卡尔,经验主义,浪漫主义,唯物主义,存在主义……丰富的内容带我们走过沧桑,让我们得到一种哲学的洗礼与升华。毕竟,从古至今如此多的哲人有着如此多的理论,而随着历史的发展他们对于世界、生命本质的认识也在不断地进步与创新着。而受过现代教育的我们看着哲学的发展历程,看着古代哲学家们一些关于世界的荒谬的解释,或者看着一些哲学家们的全新的认识世界的角度,看着这些突如其来、迎面涌来的思想,自己原有的一些观念的确是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自己也对这个世界开始了一些全新的思考。
在我的理解里,哲学就是关心、探索我们这个世界。这其实是我们每个活在这世上的人都应该去思考的。而我们逐渐建立自己的人生观、生命观的过程,也可以是看做对于哲学的思考。比如在书的开头作者就提出了两个哲学性的问题: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这类问题也反映了哲学家们的任务,也就是去思考、去探索关于生命、世界等本质的问题的答案。从古至今,已经有许许多多的哲学家提出了各自的看法,然而还没有出现能够说服全人类的一种理论,因此也需要无数的后继者给出自己的答案。而相反于观念里的高深莫测,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去研究哲学。也许我们并不能人人都成为哲学家,但是我们都可以成为哲学的思考者,去寻找自己的生存的意义。
其实每一位、每一种在各个时代叱诧风云的哲学思想和哲学家都是由“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世上是否有上帝和灵魂?”等等看似无法解答的问题展开的。如何解答这些问题呢?,书中提供了一些线索:“只需用自己的常识”“要站在兔毛的顶端”“用儿童的眼光来探究世界,也就是不要被世事所麻痹,仔细地观察周边的世界,有勇气发表自己的思想。那我们如何不能结合自己在书中所学与生活中所见所闻来创造 “自己的哲学呢”?
虽然人们对历史上各种哲学流派褒贬不一,但那些哲学家确实应当受人尊敬,他们是如此勇敢而执着地探寻着真理与实践的奥秘。哲学的世界亦梦亦幻,它像一个个不可思议的神话却又源于我们身边一切普通的事物。
然而我们现在可以清楚地知道风霜雨雪的成因,我们还知道苹果为什么会落到地上,火箭为什么能飞上月球。这一切,都要感谢那些没有丢弃好奇心、或再次点燃好奇心的人。这些人仿佛不认识这个世界,不相信这个世界,不承认这个世界。他们怀疑,他们思考,他们改造。于是有了孔孟的仁义,老庄的逍遥;于是有了柏拉图的理想国,*的日心说;于是有了浪漫主义的反讽,于是有了经验主义的体验;于是有了笛卡尔的二元论,于是有了马克思的资本论。自古以来多少先人尝试了无数方法想爬到兔毛顶端,又有多少今人依然作着不懈努力。而我们,这些习惯了安逸,习惯了一位接受事实的人们,难道不该为自己的麻木和怠惰感到羞愧吗?难道不该幡然醒悟,奋起直追吗?
知识可以积累,技艺可以传承,但人生的经历,理性的感悟却只能从零开始慢慢体会。上地对待古今的哲学家是公*的,都给了他们一生的时间去独立思考。这也许就是哲学发展了几千年却依然连最初的问题也没有答案的原因吧。所以我们不必怀着对哲学敬而远之的态度,只要好奇,只要思考,就离真理更近了一步。哲学家们知道的并不比我们多,但他们好奇的东西比我们多,他们思考的东西比我们多,所以他们看穿了事物的表面而抓住了其内在联系。这好奇的能力,这思考的能力,上帝也曾给了我们啊。
“也许我们也是星尘”结尾时的比喻一位没有带着隐隐的神秘感,我们在这宇宙间只是昙花一现般的一瞬星光而宇宙仍在不停的运转着,轮回着。它会如何呢?这我们我从知晓,世界如此之大,还有无数个秘团我不曾揭开,还有无数个空间我不曾体验。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要不停地探索着。放飞哲思,倾听它们振翅翱翔的声音……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7
很不容易读完了。确切地说应该是啃完了。这么长时间以来,歇一段读一段,因为如果一口气读完的话不知道会造成什么样子的后果。也会像席德一样好奇,忍不住翻讲义夹的最后几页一样,我也在看的受不了的时候翻了最后一页,没看明白,也庆幸还好没有失掉好奇心。
其实我就是凭着强烈的好奇心啃下去的,对世界,对人生,对本质,对哲学,对故事的好奇心,也算是小孩子的一种天性吧。小孩子。14岁也是小孩子哈,不想长大,长大了就不会有童话。
觉得在这么一段时间读一本这样的书是最恰当不过的了。世界史了解个大概,物理,生物什么的简单的该学的也都学完了,所以对书中涉及的一些貌似不是哲学范畴的知识不会感到迷惑。反而会有一种更清楚的认识,明白了它们和我们存在的意义。
啃到一半,到休姆的时候是最难受的,看不下去。读柏拉图那段的时候刚刚开始享受的一点点幸福感马上就没了,还好到后来的浪漫主义也重拾那种阅读的快感。说实话,到浪漫主义我就顿悟了,原来我是个享乐主义者啊。之后也意识到自己活在美感阶段。也就对自己的好吃懒做混吃等死游手好闲有了一个明确的答案。以及再往后就是这两天看的达尔文的这章提到《浮士德》里的一句话“一世人劳苦奔忙有何益,到头终究须把眼儿闭。”虽说也对前面浮士德的那一段总结有着和苏菲同样赞同欣赏的感受,但基于一个享乐主义者深层的悲观态度,对魔鬼的这句不无认同。也许,每个人心里,潜意识里有太多我们未知的东西,这些可能蕴藏着一个魔鬼,悄悄地,消失在梦中。
而书中说,席德,是个天使。
关于席德佳和苏菲亚之间的那段我还记得,虽然没有苏菲那样好的记忆,包括上面那一段也是重新翻书才打出来(我怎么可能那么清楚地记得魔鬼说的话!),也许是作者反讽的技巧太娴熟了吧。也许这也是我可以尝试的东西。
而这两天的阅读最大的收获与达尔文,马克思,宇宙什么的无关,惊奇地为自己大晚上突如其来源源不断的灵感找到了答案。就是为什么会以非常快的速度在群里发疯说的那些话,那些疯话,包括前天晚上对某孩子发疯的话,原来都是在做自然联想。做自己潜意识的灵媒,貌似有一点成效了啊。虽说总发疯不是什么好事,但是与自己的潜意识沟通的确是一种非常特殊奇妙的感觉,淋漓尽致,仿佛就找到了本质。无奈的是灵光总是乍现......
这种特殊奇妙的感觉用语言无法形容,这也是读完整本书的感觉。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因为在读书的时候很自然地联想到最近发生的一些事,找到了解释就会很兴奋,很惊喜。明白了很多生活中细微之处见真理。原来我们所要的,都可以在哲学中找到答案。很早以前心里就有类似的冲动,在看完这本书之后,我也才明白,那是潜意识中哲学的力量。
每个人的心里都会存在类似的感受,就像当初JEFF千叮咛万嘱咐告诉我说一定要看啊。事实证明,太值了。哲学家所做的,和教师不同的就是教师是通过传授知识来获得报酬,而哲学家是基于一种类似天赋使命的职责,要给一个答案。我猜这也是作者写书的初衷吧。作为高中哲学教师,致力于人的本质与人生终极意义的思考。Jostein Garrder他老人家就是艾伯特。教年轻的苏菲们在15岁之际一些赋予人生以意义的哲学知识。我们,就是苏菲。这世界,是我们永远要探索下去,每代人都要重新问一遍的未知题。
仅仅看一遍是不够的,Jostein已经用反讽明确地告诉读者们要重新读几遍,然后才会获得更多乐趣。
这是一部哲学史,每个人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束指引方向的光。看到最后一章的时候,食指可以清楚地意识到,没有几页了,就要结束了。就有一种失落的感觉。很奇怪,怅然若失。苏菲和艾伯特最终成功了,逃出了少校的意念,但是,他们之后的生活又该怎样继续?那一场荒谬的花园宴会,唯一理性的哲学演讲,少校给席德讲述宇宙的奥秘,在少校丰富的想象力中不断出现的童话故事主人公,用尽毕生心血写的一部送给女儿作为生日礼物的一本哲学启蒙书。这些,就在苏菲和艾伯特弄断了锁住船的绳子,使席德意识到了空气中他们的存在,和爸爸要一起划船的对话中,结束了。
我不知道我为什么会有很强烈的失落感,就好像走一路风光无限的旅行,沿途美不胜收,目不暇接,甚至不惜停歇,停在半路,却又被好奇和其它神秘力量拽着,奔赴下一个目的地,直到终点才明白旅行的意义,直到结局才意识到那样脆弱,最不愿面对的,最不可避免的,结束。
那轰然的一响,我们也是星尘。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8
“你是谁?”
“世界从何而来?”
红色房子的信箱前,十四岁的苏菲开始了她不只是关于哲学的探险之旅。
挪威作家乔斯坦的《苏菲的世界》被公认为上世纪末西方社会最优秀的哲学通俗读物之一。我是在如今这一把年纪的时候才来看这本被当作西方青少年哲学启蒙读物的书。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名叫苏菲的挪威小女孩,在一个陌生的哲学家的引导下,学习欧洲哲学,并认识到自己只不过是被某个作家创造出来的过程。没有大起大落的转折,书中情节虽悬念重生却也波澜不惊。
从古希腊爱琴海的自然派哲学,到雅典城师徒三人燎原的智慧之火;从神权当道的漫长中世纪,到人性复苏的文艺复兴;从启蒙运动里为人权进行的斗争,到百科全书派对理性所做的推崇……乔斯坦将整一部贯穿着欧洲历史与文化的思想史娓娓道来。他用神奇般简单的语言,用魔术师,大白兔和姜饼人绘制出一部讲给苏菲听的哲学史卷。
苏菲Sophie,在希腊文中是智慧的意思。哲学在古希腊语里的本意即是“爱智”.有人说,智慧是哲学的本质,而人生是哲学的外在意义。整个哲学史上最神秘难解的苏格拉底称自己为“哲学家”,因为哲学家的英文philo-so-pher的意思是“一个爱好智慧的人”.罗素在《论教育之目的》中说,没有智慧,我们这个错综复杂的当代世界就无法延续。他认为传统道德的一个最大的缺陷是其一直低估了智慧的作用,又说“希腊人在这个问题上没有犯过错误”.而在对待智慧的问题上没有犯过错误希腊人,其哲学一直在亟欲找寻人类最佳的生死之道,他们关心人的伦理与道德,致力于解决苏格拉底,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提出的问题,他们最关心的是“何谓真正的幸福以及如何获致这种幸福”.这也许就是智慧的一个重大意义。
关于什么是幸福以及如何幸福,苏格拉底认为,人如果违反自己的理性就不会快乐。而那些知道如何找到快乐的人就会遵照自己的理性行事。因此他认为明白是非者必然不会为恶。因为世间哪有人会想要成为不快乐的人?而根据柏拉图的说法,人体由头、胸、腹三部分构成,人的灵魂也相对的具有“理性”“意志”和“欲望”三种能力,这些能力又各自有其“美德”:理性追求智慧,意志追求勇气,欲望则必须加以遏阻,以做到“自制”.唯有人体的这三部分协调运作时,个人才会达到“和谐”或“美德”的境界。他认为在学校时,儿童首先必须学习如何克制自己的欲望,而后再培养自己的勇气,最后运用理性来达到智慧。亚里士多德说人的“形式”是由一个“植物”灵魂,一个“动物”灵魂和一个“理性”灵魂所组成,快乐有三种形式,一种是过着享乐的生活,一种是做一个自由而负责的公民,另一种则是做一个思想家与哲学家。他强调,人要同时达到这三个标准才能找到幸福与满足,任何一种形式的不*衡都会扭曲生活方式,都是令人无法接受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主张都与希腊医学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传说中希腊医学的始祖,诞生于大约公元前四六零年时德寇斯岛的希波克拉底,提出健康来自身体和心灵的*衡,要预防疾病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节制饮食起居。唯有*衡,节制,人才能过快乐和谐的生活,这就是希腊人关于幸福的智慧。
在书中描述的少校小木屋里的傍晚,苏菲对乔安说,“这样一根小小的蜡烛却可以照亮如此的黑暗,这不是很奇怪吗?”
我想,在寻找幸福的路上,我们都需要这样一根蜡烛的力量。就像新柏拉图派普罗汀所说上帝的神圣之光,那种暖洋洋的注视着人类的灵魂照耀着世间的事物的神圣之光,让一株风铃草或一朵花,一只飞离枝头的蝴蝶或是一条漫游穿梭的金鱼都或多或少的反射着深不可测的神秘之光。在去往幸福的路上,我们需要这样一簇蜡烛的神秘光芒。
我希冀着可以有这样一束光,能穿透眼前的黑暗和迷茫,照亮脚下的岩石和沙砾,能指引出一个通往幸福的方向,一条抵往快乐的羊肠小道。我希望可以有这样一束微弱但坚强的烛光,它是苏格拉底口中属于我的理性之光,我以它作为司南来明辨黑白取舍行事,我按照它提供的遵照准则,来避免为恶,避免成为一个“追求不快乐”的人。这蜡烛作为柏拉图人体三分论中的头部美德,它引领我追求智慧和勇气,让我知道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让我越来越靠近自制的标向。这蜡烛照亮我作为一个人的“形式”中属于理性的灵魂,它为我描绘一个生活应该有的摸样,让我知道该“如何生活”,让我有根据去过一个“良好的生活”.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9
哲学,融人类千年之史,汇世界百家之言。祖先赐予的精神遗产随着岁月的积淀愈发深不可测。无数哲人前赴后继著书立传,试图为世界展现一幅壮丽雄浑的哲学全景图。可是百家争鸣,丰富了哲学的内涵,却为勾勒全景图又增添了新的难题。于是,千百年来,哲学似雪球般前进、壮大,而人类只得管中窥豹似地欣赏奇峰一角。
当无数的初学者在哲学的门外徘徊,无从入手之时,一位来自北欧挪威的作家乔斯坦贾德,带来了他那部震颤了哲学界的里程碑式的文学作品——《苏菲的世界》。以14岁女孩的视角带我们傲游于哲学的世界,跟随着一封封神秘的来信,我们也仿佛如苏菲一样沿着历史的足迹浏览历代哲人的精辟论述,抚摸古老智慧的轮廓,膜拜那留传千年依旧不朽的鸿篇巨制。让我们一起走进苏菲的世界!
遥远的神谕
“最聪明的是明白自己无知的人,真正的智慧来自内心,明辨是非者必能进退合宜。”
苏格拉底,史上最神秘难解的人物。我们没有他的任何文字,只能从他人的文字中捕捉他的睿智的思想,缜密的思维。他的一生曲折而短暂,却对对欧洲思想界产生难以想象的巨大影响。苏格拉底也常说他的谈话艺术就像为人接生一样。产婆本身并不是生孩子的人,她只是帮忙接生而已。同样的,苏格拉底认为他的工作就是帮助人们“生出”正确的思想,因为真正的知识来自内心,而不是得自别人的传授。同时,唯有出自内心的知识,才能使人拥有真正的智慧。苏格拉底曾说:“雅典就像一匹驽马,而我就是一只不断叮它,让它具有活力的牛蝇。”最后他用他的死去成全他的良知取义成仁,完成他的使命。
他将哲学从天上召唤下来,使它在各地落脚生根,并进入各个家庭,还迫使它审视生命、伦理与善恶。这就是先哲的光辉."永恒不变的是形成各种事物模样的精神模式或抽象模式。留存的是永远的*不朽的灵魂"后来,柏拉图来了。他既关心自然界中永恒不变的事物,也关心与人类道德及社会有关的永恒不变的事物。
对于柏拉图而言,这两个问题是一体的两面。他试图掌握有关个人永恒不变的“真理”我们已经见到柏拉图如何认为实在世界可以分为两个领域。
其中一个是感官世界。我们只能用我们五种并不精确的官能来约略认识这个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每一件事物都会流动”,而且没有一个是永久不变的。这里面存在的都是一些生生灭灭的事物。
另外一个领域则是理型的世界。我们可以用理性来确实认识这个世界。我们无法用感官来察知这个理型的世界,但这些理型(或形式)是永恒不变的。
根据柏拉图的说法,人是一种具有双重性质的生物。我们的身体是“流动”的,与感官的世界不可分割,并且其命运与世界上其他每一件事物(如肥皂泡)都相同。我们所有的感官都是以身体为基础,因此是不可靠的。但我们同时也有一个不朽的灵魂,而这个灵魂则是理性的天下。由于灵魂不是物质,因此可以探索理型的世界。他笔下的《理想国》成为哲学著作,影响深远.
“将它付之一炬,上帝不是一个傀儡戏师傅,赤裸、空虚一如教师来到教室前的黑板,希望澄清我们的观念 ,他希望清除工地上所有的瓦……”
当两位哲学巨匠走入泛黄的史书,有更多的智者步入历史的舞台,推进哲学的辉煌绚烂。希望澄清我们观念的严谨的逻辑学家亚里士多德、著有《几何伦理学》的史宾诺莎、首创分权学说的洛克、身为经验主义者的休姆、“宛如燃烧的恒星旁一颗晕眩的行星”的柏克莱、信仰头上闪烁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规范的康德等一连串现代哲学的开山鼻祖,我们还来不及抒发心中的崇敬之情,飞速发展的工业推动着*驶入了崭新的轨道;时代的更替造就了更多的哲学巨人。马克思的《资本论》、达尔文的《进化论》、佛洛伊德的《梦的解析》——三位伟人、三部巨著掀起了三个领域的革命巨浪,开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黎明的曙光
中世纪前的欧洲压抑着黑暗与恐惧,人们每接近一步真理,便会缠身更多的荆棘。黑暗排斥文明与理性,信仰野蛮与暴力,先行者们望眼欲穿,盼望黎明的到来。十四世纪末十五世纪初,文化运动蓬勃兴起,先开始于意大利北部,并在十五与十六世纪期间迅速向北蔓延。这场名为“重生”的文艺复兴运动给欧洲乃至世界带来了光明与希望,接踵而来的启蒙运动更是撼动了封建神学的统治基础,以法国的“百科全书学派”为核心向四周扩散,整个世界接受了一次理性文明的狂风暴雨般的洗礼。轰轰烈烈的资产阶级革命彻底破除了封建社会的愚昧野蛮,龟裂了其正统地位。随之而来的是无产阶级的兴起,登上历史舞台,成为世界的主角。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如同一面赤色的旗帜为无产阶级指引道路,照亮前方!从此*成了许多国家的信仰和永恒的追求,自由、民主、文明飘荡在蔚蓝的天空中。
尾章
在《苏菲的"世界》这本书中,我们看到的不只有先哲的教诲,黑暗向光明的衍化,还有丰富的自然科学,反差强烈的巴洛克艺术氛围…读此书犹如品尝哲学盛宴,回味无穷。《苏菲的世界》是一部深入浅出的人类哲学史。它不仅能唤醒人们内心深处对生命的敬仰与赞叹、对人生的关心与好奇,而且也为每一个人的成长——生命从混沌走向智慧、由困惑进入觉悟,点燃了一盏盏明亮的航灯……苏菲的世界,是智慧的世界、梦幻想的世界、敬仰的世界、感叹的世界,在此向乔德坦·贾德深鞠一躬,感谢他能让我一睹哲学全貌!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10
文学是无数的语言文字拼凑而成的艺术,科学是无数的定理定律组成的知识体系,美学是无数人对现实的感觉所组成的审美意识,而哲学,我觉得它是无数个世界的概括与总结。
在现实生活中,很少有人会谈到哲学,也很少有人会去研究哲学。在大学里有那么一句话:选择哲学,等于待业。这句话说明了哲学这条路是条死胡同。在以前我对哲学从来就没有任何的概念,从不知道哲学是什么,也从没接触过,但在初中的时候我第一次认识了哲学。在一次演讲中我选择了《苏菲的世界》作为题材。阅读了它之后,我总算明白哲学其实并不是那么的陌生,其实生活中无处不在,不论是文学、科学、美学等等它们都有哲学。
印象最深的就是开篇苏菲收到了一封信,里面只有1个问题:你是谁。从这个问题它就把我带进了哲学里。你是谁?多么奇怪的一个问题。我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这个看似非常简单,却又似乎永远也没有答案。我是王忆玮?还是说我是一个生活在银河系里的太阳系里的地球上的*浙江杭州的人?但是叫王忆玮的人在这个世界上不知道已经有了多少个,在未来还会出现多少个,他们都叫王忆玮,但是就是我么?而在杭州又有成千上万的人他们又可以替代我么?答案显然不对。在思考了很久以后,我只能回答说,我就是我,除此之外找不出任何的词汇来说清楚“我”到底是谁。就这么一个问题,便把我吸引进了哲学的世界里,它是多么的神秘,多么的有趣,我似乎永远也摸不透它??
在书中我分清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我认识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黑格尔,笛卡尔,佛洛依德等等著名的哲学家。记忆中最有趣的一句话就是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所说的一句话:Cogito, ergo sum。这是法语翻译成中文也就是:我思故我在。
我思故我在。根据字面上的意思很容易理解。意思就是因为我思考所以我存在,可是笛卡尔为什么要说这么一句话呢。笛卡尔是当时怀疑论者的代表人物,他怀疑世界上的每一样东西,但有一件事情是他绝对肯定,那就是他一直在怀疑。也因为他一直在怀疑,所以他一定是无时不刻的在思考,而因为他必然是在思考的所以他也一定是一个思考的存在者。用他自己的话来讲也就是那句,我思故我在了。
但是这个时候我又有了新的疑问,为什么思考的就一定是存在者呢?不思考难道他就会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么。之后我便用我哲学的头脑解开了这个疑问。
因为如果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却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想,那无疑,他和一具行尸走肉是完全没有区别的,也只有当自己在不停的思考当中,生活才变的有意义,而世界也将会承认这一个思考的存在者。
刚解决一个问题,不自觉的,我的脑海中又跳出一个问题,难道只要思考了,存在了,生活就一定有意义吗?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想要自杀,想结束自己的生命呢。他们并没有感觉这个世界有意义,他们是厌倦了这个世界。
所以我觉得并非只要思考,那生活就是有意义的。记得在书中有这么一个故事:一天早上一家三口吃完了早餐,妈妈便转身去收拾碗筷了,就在这时,爸爸突然飞了起来,悬在了空中,仅有2岁的孩子看见了什么表情也没有,但是当妈妈转过身来的时候却吓的晕倒了。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呢?只是因为孩子并不知道万有引力,他不知道人在正常状态下不会飞,但是妈妈知道这一切,她已经习惯了这个世界,接受了
这个世界。而孩子他什么也不知道,他最多只会好奇,为什么爸爸飞起来了,妈妈没有飞。他只有一颗好奇心。但是现在的大多数人都早已习惯了这个世界,不会愿意多费精力去思考那些费脑筋的问题,所以他们总是过着千篇一律的生活,而对于生活条件差的人,自然就会产生了厌倦的心理。如果当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愿意接受这么一个世界,不愿多加思考的话,那这个社会也就将停止发展。而当我们带着一颗好奇心去思考时,我们自然会明白得越来越多,而这个世界也将加快脚步发展。
我原本以为哲学是一门完全不切实际的学问,一门无趣乏味的学问,但是当我读完整本书之后,我才发现,其实哲学是最贴近生活的,它就是关于每个人心中的问题的一门学问。只有哲学才可以打开每个人心中的那个世界,只有哲学才可以解释我们心中的那些“善与恶”、“美与丑”、“生与死”??
而当它在打开我们心中的那个世界的同时,也融入了我们每个人的世界,成为我们各自世界中的那株萌芽。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11
《苏菲的世界》全书由一个快满15岁的小女孩苏菲接二连三收到一些怪信件拉开序幕,“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这些看似很普通的问题却蕴涵着很多需要深入思考的概念,苏菲在彷徨中开始思索,并在她的私人哲学老师艾伯特的引导下进入西方哲学领域。在此同时,书中又提及挪威小女孩席德的爸爸,为了让他的宝贝女儿开始接触哲学,编出了苏菲的世界一说。这整本书就由这两个亦真亦假的故事互相穿插而成,所以这本书和侦探小说颇有异曲同工之妙,才引得我少有的耐心,几小时看下去。
就着“我从哪来”、“我是谁”……的问题,苏菲穿越时空,从哲学的摇篮雅典出发,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有了初步了解;来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和已成为历史的那些有着精辟的思想的大人物——莎士比亚、达芬奇等进行了一次融汇心声的谈话,目睹了历史又一次严肃的重演;至于近现代,艾伯特的“哲学函授课”包含了康德、黑格尔、弗洛伊德乃至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看这样一部作品,让我看到了全人类的文明。在苏菲的所到之处,到处都凝结着文明的精华。而在一本小说里,塞进整部西方哲学史,对追求速度的这一代而言,本身就极具魅力。除了追求知识的流行趋势之外,一般人也多少觉察到当今教育上的缺失,我们的教育并未提供有关人生和其意义的必要知识,而这些答案正隐藏在哲学的奥秘里。
读着《苏菲的世界》,仿佛又回到了古希腊,聆听苏格拉底的教诲;犹如置身于中世纪的古堡,见证黎明前的黑暗。我们尽情沐浴文艺复兴的和煦阳光,沉醉于巴洛*烈反差的艺术氛围之中。忘却了尘世的喧嚣,只觉真理的伟大和艺术的魅力。随后,穿梭于资产阶级革命的硝烟中,体味现代哲学的曙光。面对笛卡儿、史宾诺沙、洛克、休姆、柏克莱等一连串现代哲学的开山鼻祖,我们还来不及抒发心中的崇敬之情,启蒙运动的先驱便闯进了历史的大舞台。飞速发展的工业推动着*驶入了崭新的轨道;时代的更替造就了更多的哲学巨人。黑格尔、康德秉承了日耳曼人的理性,也把法兰西人的浪漫发挥到了及至。而后马克思的《资本论》、达尔文的《进化论》、佛洛伊德的《梦的解析》——三位伟人、三部巨著掀起了三个领域的革命巨浪,开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先人把一个又一个不解的哲学命题留给了后人,把一部又一部经典的传世佳品赐予我们。哲人用艺术的口吻教导生灵,文人用理性的笔触感染灵魂。我们的祖先在遗留宝贵精神财富的同时,更把弥足珍贵的鉴赏之道传授于世。贾德是继承者,而不是始作者,但《苏菲的世界》的的确确是崭新的世界。那是智慧的世界、梦幻想的世界、敬仰的世界、感叹的世界。贾德使我们有幸一睹哲学之貌,愿他的后人能见哲学的精髓!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亚里士多德的这句名言直接反应出他对他的老师柏拉图的批判。可以说,亚氏一直在于柏拉图“较劲”。但亚氏批判柏拉图的要点还是在理念论上。这个问题不妨纯用教材来回答:
柏拉图和他的前辈一样,想在所有变化无常的事物中找出永恒不变和不变之物。因此他发现了比感官世界侧迷你歌词更高的完美理型。他更进一步认为理型比所有的自然现象更真实。他指出,当我们说到“马”时,我们没有指任何一匹马,而是称任何一种马。而“马”的含义本身独立于各种马(“有形的”),它不存在于空间和时间中,因此是永恒的。但是某一匹特定的、有形的、存在于感官世界的马,却是“流动”的,会死亡,会腐烂。这可以作为柏拉图的“理念论”的一个初步的解说。
亚里士多德则认为柏拉图将整个观念弄反了。他同意他老师的说法,认为一批特定的马是“流动”的,没有一匹马可以长生不死。他也认为马的形式是永恒不变的,但他认为马的“理型”是我们人类在看到若干匹马后形成的概念。因此马的“理型”或“形式”就是马的特征,后者定义了我们今天所称的马这个“种类”。
更精确地说,亚里士多德所谓马的“形式”乃是指所有马匹都共有的特征。在这里姜饼人模子的比喻兵团不适用,因为模子是独立于姜饼人之外而存在的。亚里士多德并不相信自然界之外有这样一些模子或形式放在他们所属的架子上。相反的,亚里士多德认为“形式”存在于事物中,因为所谓形式就是这些事物的特征。
这就是亚里士多德批评柏拉图的理性论的大要。这是思想上的一大转变。在柏拉图的理论中,现实世界中最高层次的事物乃是我们用理性来思索的事物。但对亚里士多德而言,真实世界中最高层次的事物乃是我们用感官察觉的事物。柏拉图认为,我们在现实世界中看到的一切事物纯粹只是更高层次的概念世界(以及灵魂)中那些事物的影子。亚里士多德的主张正好相反。他认为,人类灵魂中存在的事物纯粹只是自然事物的影子。因此自然就是真实的世界。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说法,柏拉图是陷入了一个神话世界的图像中不能自拔,在这个世界中人类的想象与真实世界混淆不清。
亚里士多德指出,我们对于自己感官未曾经验过的事物就不可能有意识。柏拉图则会说:不先存在于理型世界中的事物就不可能出现在自然界中。亚里士多德认为柏拉图的主张会使“事物的数目倍增”。他用“马的理型”来解释马。但那是怎样的一种解释呢?
这时,作者借询问苏菲时提出:苏菲,我的问题在于,这个“马的理型”从何而来?世间会不会有另外一匹马,而马的理型只不过是模仿这匹马罢了?
看到这里,我们这些初学西哲的人也豁然开朗,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是唯物主义的,而柏拉图的是唯心主义的。他们俩的“较劲”,在某种程度上讲是两大思想方法上的较劲。时隔两千年以后,抱定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我们,一眼就能够看出谁是谁非。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12
今日终于读完了苏菲的世界。人有选择的自由,可以能动地作用于社会。我不相信上帝的存在,是唯物论者,但又相信社会与自然一体,会生长,是一元论者。有时能体会到物神合一的境界的。确实,人只是广袤的世界里的一粒灰,认识事物有不实之处,如康德所说,戴着有色眼镜,受到种种限制。在有限的空间与时间里,运用理智去分析,每件事都有它的必然性。对生活不仅是美感的体验,如祁克果所说,要进入到道德阶段,坚持按正确的去做。但不想进入宗教阶段。诚然,有时天人合一的感觉就像是宗教。
《苏菲的世界》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发展的历程。由前苏格拉底时代到萨特,以及亚里士多德、笛卡儿、黑格尔等人的思想都通过作者生动的笔触跃然纸上,并配以当时的历史背景加以解释,引人入胜。评论家认为,对于那些从未读过哲学课程的人而言,此书是最为合适的入门书,而对于那些以往读过一些哲学而已忘得一干二净的人士,也可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
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发现了一封神秘的信。她从这封写着“你是谁?”的信开始,在艾伯特的指点下,从哲学的摇篮雅典出发,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有了初步了解,同时达·芬奇的绘画和莎士比亚的戏剧也包括其中。
这本《苏菲的世界》可谓是现代版的《爱丽丝梦游记》,它引领我在一个新奇而古老的世界里漫游。其实在大千世界里,我们每个人都是漫游者,而哲学正是我们探路的一支火炬。它不示意你走向某一特定的方向,而是让你用心灵的眼睛去寻觅;它不限定你思考某一固有的现象,而是让你用自己思想的脚步去探察。
生活中,不能说人人都是哲学家。但我觉得,至少人人都有点哲学头脑一种好奇的探求愿望,一种不弃的思考精神。
在生活中探索新闻,在学习中探索知识。就像苏菲在神秘导师创造的神奇世界里探索世界谜团。或许这种对于好奇的探索精神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而正是这种天性促使人们一往无前,正是这种精神使人们不断发现和创造。人类善于思考的能力真的很重要。如果不会思考,那么苏菲能在神秘世界里解开一个个谜团而受益匪浅吗?如果不会思考,那么我能在生活中因解出一个个难题而兴奋不已吗?如果不会思考,那么人们能在各方面得到进步因而加快发展吗?
苏菲在书中反复问自己:我是谁?我为何在这里?我认为,人类在探索和思考过程中所得到的快乐和收获是最有价值和意义的。我想,苏菲以自己在神奇世界里的经历和感悟证明了:我探,我思,故我在。
《苏菲的世界》就是一部深入浅出的人类哲学史。它不仅能唤醒人们内心深处对生命的敬仰与赞叹、对人生意义的关心与好奇,而且也为每一个人的成长——使生命从混沌走向智慧、由困惑而进入觉悟之境,挂起了一盏盏明亮的桅灯。
“一本关于哲学史的小说”,是《苏菲的世界》一书的副标题,颇能点明该书的要点。这是一本小说,但也是一本有系统的涵盖各哲学思潮的速食大杂烩。随着小说人物在哲学传统中寻求谜团的解答,读者也跟着温习了一遍西方哲学史。
《苏菲的世界》不论就内容,或就其受欢迎程度来看,都是极吸引人的一本书。这本书的成功,显示了一个重要的社会指标,就是社会大众渴望知识及缺乏安全感。在一本小说里,塞进整部西方哲学史,对追求速度的这一代而言,本身就极具魅力。除了追求知识的流行趋势之外,一般人也多少觉察到当今教育上的缺失,我们的教育并未提供有关人生和其意义的必要知识,而这些答案正隐藏在哲学的奥秘里。现在,我们有机会一一来巡视,到底这些饱学之士,教了我们些什么。
它是一本扞卫哲学的书,代表了“大多数人的看法”。这本书不是在探讨哲学上的某一特别思潮或历史,而是尝试对每一派别做概论式的介绍,并说明它在今日的地位。可以说是一本集“学术界一般看法的摘要录”。因此,这本书表达了当今知识分子的立场。
假如《苏菲的世界》代表着主流知识分子的哲学观点,它所表达的也极引人注目。这本书对真实的哲学给予极崇高的评价:批判的、理性的和公正的评论;去除偏见、迷信和惯例;不做仓促和轻率的判断,一意追求真理、知识、美善和道德。
坦白说,这正是世间为何要有哲学家的原因。我们需要哲学家,不是因为他们可以为我们选拔选美皇后或告诉我们今天蕃茄的最低价。哲学家们总是试图避开这类没有永恒价值的热门话题,而努力将人们的注意力吸引到永远“真”、永远“美”、永远“善”的事物上。
在这本书里,其实真正感兴趣的哲学,不在逻辑学、数学或语言学,当故事重心转移到马克思、弗洛伊德、达尔文和宇宙论时,摩尔、罗素等人,根本连提都不提。有些话题,即使和哲学没什么关系,却一再出现,很明显,这是一本在政治立场上十分讨好的书。一切当代时髦词汇全部被囊括:生态学、女性主义、宽容、东方宗教、比较宗教、联合国和新世界秩序等。这样的写法,或许是为了使哲学议题不和时代脱节,或许是为了涵盖更广大的读者群,不过,留给读者的印象是这些议题似乎才是作者真正关心的。
因此,这不是“一本关于哲学史的小说”,而是一个当代拥护自然的人文主义者对哲学根源所做的选择性的探讨。在小说结尾,科学被认定是真理的裁判者;而唯物主义虽然教义不明确,却绝对是人类的最佳选择。这本书引导读者获至这样的结论,但事实上并未提供理由。它给予读者的印象只是这是历代智慧累积的结果;当然,不同的历史将会导致不同的结局。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13
都说《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出色的哲学普及读物,一本写给大众的哲学史。然而本文,却要写给不仅仅作为哲学史的《苏菲》。是的,《苏菲》远不仅仅是一本哲学普及读物,它本身就是哲学的思考。
作家总尽力要让自己笔下的人物鲜活真实,然而《苏菲》的作者乔斯坦却故意不想如此。作者故意先让我们读到一个真实如你我的苏菲,经历着许多谜一般的事情,也随着神秘哲学家艾伯特渐渐走进了哲学的世界。然后却在作品的中途突然揭示,这无数谜的原因是苏菲其实是席德父亲假想出的人物。残忍的是,作者还要让苏菲自己知道这个事实,知道自己是一个虚幻。但更加别出心裁的是,乔斯坦竟让苏菲与艾伯特去反抗那个主宰他们命运的席德父亲,而且最终逃脱,来到了永恒之地,甚至影响了了席德与她父亲的那个世界。
是的,《苏菲的世界》不仅是哲学普及读物,它是一个普通的哲学教师,对哲学终极问题的思索。《苏菲的世界》原著的副标题虽是“一本关于哲学史的小说”,我却以为它真正主题乃是“存在与虚无”。
这是一个绝妙的映射。人类本是*凡如苏菲地生活着,并没必要思考存在抑或是虚无,然而人类不同于其他动物的本能——爱智慧,让人转向哲学,思索自身的存在,沿着这条路越走越远,直至惊惶地发现竟无法证明自身的存在,发现一切都可能是虚无。
这正是整个西方哲学史的映射。“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苏菲接到的两个问题,是早在三千年前,就被希腊先哲固执地提出的,他们不甘心仅仅活在这世界中,他们偏要去认知,思索这世界的本原,证明真正的存在。从泰勒斯至普罗泰格拉,从苏格拉底至亚里士多德,他们为他们提出的问题奋斗终生,甚至不惜生命的代价。他们将他们的事业命名为“爱智慧”,不是“智慧”而是“爱智慧”,便是意味着也许他们的问题永远无法真正解决,但对于智慧的热爱让人成其为人,让哲学家成其为哲学家。千百年来,关于存在的思索在一代代哲学家中延续,即使未找到答案,却也从未断绝。面对这些对于人类太过沉重的问题,我们曾求助于上帝,如是,可以认为自己站在宇宙的中心,生来就是其他物种的统治者,但这一切终归幻灭。我们也求助理性,如是,便可以认为我们拥有独一无二的天赋,动物所没有的理性,但终究无法忽视太多的非理性因素。非理性主义与虚无主义渐渐滋生。因为人类日渐发展,却也日显无助,人类争取着自由,但却突然发现自己已被孤零零的抛到这世界上,没有上帝,甚至没有任何永恒的存在之物能够依靠。我们自由了?也许。但,我们没有任何选择就不得不面对自身的自由,我们最终,同样没有任何选择就必须失去所有的自由。这自由,轻到无法承受。存在?抑或是虚无?人类前所未有的惶惑,甚至是痛苦。无论是在弗洛姆的《逃避自由》还是萨特的《存在与虚无》中,我都能或多或少读出这种无奈。如果,如果人类不曾想过这些不必思考的问题,我们不会有这样的痛苦,但,如果那样,我们,也就不是人类。爱智慧是我们的本性,来自智慧的痛苦是我们的宿命。
《苏菲的世界》中,我能读到这种悲哀、压抑与无奈。苏菲是席德父亲笔下的人物,席德父亲又是作家笔下的人物。那么我们呢?我们以为自己每天真真切切地生活着,然而也许,我们不过是另一个作家笔下的虚幻人物,我们没有自由意志,那个作家就是我们命运的主宰,我们的上帝,而更可怕的是,我们的上帝也许不过是另一个虚无……谁又能证明不是呢?上帝不能,理性不能。是的,无人能够证明,以为是存在的东西也许不过是虚无,虚无,一切皆无,没有任何东西是是坚实而可以确定的。
《苏菲的世界》中,我却也能读出一种顽强,一种带着悲剧色彩的,震撼人心的顽强。当苏菲和艾伯特知道了自己是虚幻的人物,他们没有选择逃避,像其他人一样不去相信,而是选择了反抗。而最终,他们虽然未能是自己成为真实存在的人物,但却逃出了小说本身,作为虚幻的人物来到了“永恒之境”。不仅如此,他们甚至以虚幻人物的身份影响到了真实世界。读到最后,不禁想,存在与虚无间,真有这么大的分别么?在“永恒之境”苏菲问艾伯特“这只表示,和周遭的东西比起来,我们只不过是空气一般的精灵而已”艾伯特却说“不,对我们来讲,周遭的现实世界才是像空气一般的奇怪东西”。是的,也许存在与否并没有那么重要,因为存在与虚无间,并没有那么清的界限;更因为,无论是终极的存在还是永恒的不存在,都不应是人类研究的最终目的。最终的目的,应是自我。我们追寻,我们求索,最终目的不应是自我的存在或虚无,而是存在,抑或是虚无的自我。苏菲的逃离,似乎宣告着“无论我是否存在,我终究是我”。这是一种悲剧的伟大,震撼人心。
是的,也许哲学的所有终极问题,都永远不会有完美的答案,但正是对它们的思考,让人类,与众不同。如哈姆莱特的著名台词:“存在抑或虚无?这是个问题。”而目的,则是自我,是古希腊德尔菲神庙上那句如带魔力的铭文“认识你自己!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14
这些天我一直在看《苏菲的世界》,看那些在时空中闪现的哲人们是如何解析生命与世界的意义的。“苏菲”这个名字有“智慧”的意思。那么,《苏菲的世界》,也就是“智慧的世界”。哲学,便是能够让人变得更加智慧的学说。
“我是谁?”“世界从何而来?”这两个问题在我心中时时萦绕,排解不开。世界仿佛是重新出现在我的面前,而我是刚刚在那只“大兔子”的皮毛中抬起头,准备端详宇宙中这位“魔术师”——“生命最初的意义”——的脸。我并不确定我会知道什么,我也不确定我会发现什么,可是我知道,过程有时候比结果更重要。于是我开始追随艾伯特与苏菲的脚步,展开了这场在哲学世界里的游历。
十四岁的少女苏菲看见镜子里的自己疯狂地眨眼,于是她走进了哲学的世界。笛卡尔说:“Cogito,ergosum(我思故我在)。”这个少女也在一些神秘信件的带领下开始在哲学这个世界中徜徉着,思索着。世界起源的纱幕一层层被掀开,但是新的疑团却又接踵而来。席德,苏菲,艾伯特;席德佳,苏菲亚,大艾伯特;树林中无人的上校的小木屋,祖母从吉普赛妇人那里买来的一面“魔镜”……每件事物都是线索,每件事物也都是新的谜团。
苏菲边走边想,一个个新的哲学天地展现在她的面前。事情的真相,原来竟是如此……
果真是我思故我在。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理斯多德,中世纪,文艺复兴,浪漫主义,弗洛伊德……一千年,两千年,一个世纪,两个世纪,一种思想,另一种思想都在这本书里被引述伸展得恰到好处。
似另一个爱丽丝漫游仙境一样,如梦如幻,却又无比真实。在这个缺乏梦境缺乏哲学的时代,我在这本书里找到了他们两者之间最完美的统一。
有时候我会想起自己走过的路,其实生命真的有非常多不可思议的地方,可是由于自己已经“习惯”这样生活,也就不曾明了宇宙的浩瀚与生命的伟大。有位哲学家说过,每个孩子都是哲学家。我想,那是因为孩子都没有失去对这个世界所抱有的最初的好奇心。如果一个人对自己为何会存在这个世界上而不感到惊奇,这将是一件多么悲哀的事情呵!
其实我没有什么把握能够真正透彻地了解世界与生命最初的意义与起源,可是我想,身为一个活着的人,就应该对自己的生命与自己生活的环境负责。如何负责呢?最起码,我们要知道自己究竟该如何生活才是最好的。我们不能如此无所谓地生活着,似一具没有灵魂的躯体。可是,生命的意义与世界的起源是一个太大的课题了,我只是一个刚刚开始打量哲学这个金色殿堂的小孩。
世界太大,而我太小,我没有办法以自己如此微弱如此渺小的生命去探究与断定这么浩瀚这么伟大的世界。可是我知道,终有一天,我可以站在世界的顶端,仔细审视与我*等的“魔术师”。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哲学启蒙书,她用深入浅出的文字想我们每个读者展示了哲学从古到今的发展历程。从苏菲在信箱中取出的一封写着:“你是谁?”的信开始,在艾伯特的指点下,苏菲从哲学的摇篮雅典出发,对苏格拉底与柏拉图的哲学有了初步了解。她对文艺复兴时期的认识包括达芬奇的绘画、莎士比亚的戏剧、古登堡的印刷机……涉及艺术、科学、建筑、数学等许多方面。至于近现代,艾伯特的“哲学函授课”包含了康德、黑格尔、弗洛伊德乃至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看这样一部作品,让我看到了全人类的文明。在苏菲的所到之处,到处都凝结着文明的精华。看过之后,我已经不仅仅是学到了一些东西,更重要的是心灵的震撼。
“我思故我在”可读完全书的我却非常茫然,我存在吗?不过是在这个时段、在这个特定的空间的相对存在罢了。试问,多年以后,一切都归于湮灭之中,我会存在?渺小的我会存在过,或曾经存在过?真不敢相信“恐惧”竟是我读完书后的第一感觉。我不知道他人读此书的过程中是否会有这荒谬的感觉。这是我真实而自觉荒谬的心灵体验。讫今为止,《苏菲的世界》是让我感觉最奇特的书,真的,在以往没有任何一本书会这样让我沉迷其间而深感“恐惧”,读后对这“恐惧”深感荒谬。要解决这种恐惧这中荒谬就只有通过自己的思考,通过思考来更加清楚的认识这个世界,这大概也是作者的最终目的吧。
我原本以为哲学是一门不切实际的学问,但当我读完全书后才发现哲学其实是最贴近现实生活的,哲学是“关于天底下每个人都关心的一些问题的学科”。哲学所要解决的都是还没有科学方法可以证明的问题——诸如善与恶、美与丑、生与死、秩序与自由等。我认为哲学不是科学,因为它没有什么精确的公式来计算、来衡量。哲学是对未知事物或不确切认识的事物的假设性解释,是追求真理的开路先锋。在我们的这个世界,仅有科学而无哲学,仅有事实而无洞察力与价值观,是不能使我们免于浩劫与绝望的。科学给予我们知识,然而只有哲学才给予我们智慧。
心里面想的还有非常多,但不知道怎么来更加明白的表达,也许只有我们自己亲身读了此书后才能与我一样感受到《苏菲的世界》带给我们的震撼!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15
《苏菲的世界》是一部深入浅出的人类哲学史,它不仅能唤醒人们内心深处对生命的敬仰与赞叹、对人生意义的关心与好奇,而且也为每一个人的成长——使生命从混沌走向智慧、由困惑而进入觉悟之境,挂起了一盏盏明亮的桅灯。拿起小说,不由自主地代入到主人公之中去,从一开始的仅仅是好奇“来信到底出自谁的笔下“、”席德是谁“这些问题,渐渐过渡到对书中的每一个哲学问题的认真思考以及提出疑问,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读者心灵逐渐成长,更趋于一个完整的”人“,一个区别于植物、动物的高等生物——人,而当中的区别就是人具有理性。
读过《苏菲的世界》,不难发现从古到今,哲学家们从没忽略过对理性的思考。哲学在本质上是理性的事业。当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哲人泰勒士宣布“水是万物的始基”时,泰勒士就在运用他的理性,“水是万物的始基”这个判断无疑地是一个理性判断。何为理性?斯多葛学派认为理性是神的属性和人的本性;唯理性论把理性看做是知识的源泉,只有理性才是可靠的;十八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者认为,凡是符合人性的就是理性,主张把理性作为衡量一切现存事物的尺度,建立一个永恒正义的理性王国;在德国古典哲学中,把理性和知性相对,作为认识的一个阶段。柏拉图认为,理性是永恒不变的,而且是宇宙共通的。也就是说,理性并不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思考行为、方式,而是人对所有事物客观、正确的分析与判断,世间万物本来就有其既定的概念、形式,不会因为人类的不同理解而改变,理性就是对这个概念、形式的正确认识。理性不会“因人而异”,所以说,“男人和女人具有不一样的理性”根本就是无稽之谈。
苏格拉底认为,真正的智慧来自内心,指的就是我们的理性。我们要知道,智慧不同于知识,它是人类思考、分析、探求真理的能力,需要人自身的领悟而来,同时,理性还是人获得知识的基础,不经理性思考而麻木接受的知识,只能算是大脑里一堆毫无意义的文字、符号以及图像,你不知其从何而来、有何作用,甚至不能判断其是否正确,这时,知识不仅不能使你明智,还会使你困惑。同样,我们的感官给我们带来的信息很多时候都是不准确的,过渡依赖感官,而放弃理性思考,这会导致我们活在一个模糊、不精确的世界里,走不出那片误解造成的“迷雾”,更无法窥视真理的一角。
苏格拉底有一句让笔者十分在意的话:知善者必能行善。何为知善者?大部分人的自小必定接受了不少道德品格上的教育,一套当今社会的善恶是非观也因此成形。我们知道闯红灯是不对的,也知道行窃是有违道德且违法的,但为什么每天还有那么多人做出违背道德、法律的事情来?在下认为,所谓“知善”,并非只是知道何者是对的,而是通过理性,分析出一种行为之所以是对是错的原因,及自己采取相应行动会造成的影响和后果,得出自己应该如何做的结论。以自己的思想为出发点采取正确的做法,而不是只为了迎合社会,这是关键。在这里,笔者想分享下自认为很有趣的一个经历,有时候,我会在做了某件事后问一下自己:”我这样做了好事,上帝应该会认同我是个好人吧。“但转念一想,这样只为了得到上帝认同而行善的话怎么能算得上是好人?这样一来我岂不是成了心机重的小人了吗?可是,如果这样做了好事的我算不上是好人还是坚持这样做了的话,就算是个不计回报的善良的人了不是吗?......经过这样反反复复的斟酌与一番煎熬之后,我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辨别是非的能力存在于人的理性之中,而非社会。以他人的肯定与认同为动机所采取的行动未必是对的,我们都应该遵循自己的本心和理性,做好事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良知以及理性所驱使的,只有这样做才能使我们快乐。
有人会问,理性与信仰冲突吗?圣奥古斯丁说:“在宗教问题上,理性能做的事情很有限。”圣多玛斯认为,我们可以透过理性的思考与感官的证据推知一部分的真理,另一部分则由上帝透过圣经对我们加以启示;圣经教导我们上帝希望人类如何生活,但上帝同时赋予我们良心,去明辨是非善恶。当一个人有了信仰,他会更有追寻真理的勇气,而追寻真理的路上总少不了理性为他指明方向;当一个人学会运用理性,他就不会盲目依赖他的信仰,而会带着辩证的眼光去审视自己的信仰,甚至会对其加以改造,使其更接近于真理。理性与圣经,信仰与知识,本来就不冲突,通过理性,我们能判断是非,以此约束自己的行为,虽然界限是模糊的,而信仰则明确地指示了我们该怎么做,但这还需要经过我们的理性思考加以确认。理性,使人得以接近、看清楚自己的信仰。
人真应该为自己拥有理性而自豪,当然,理性还同时让我们明白自身的渺小、无知,但是,理性也赋予了人类力量,使人类智慧、善良、坚强,具有了探求真理的渴望与能力。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450字(扩展8)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15篇)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15篇)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苏菲的世界》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1
《苏菲的世界》全书由一个快满15岁的小女孩苏菲接二连三收到一些怪信件拉开序幕,“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这些看似很普通的问题却蕴涵着很多需要深入思考的概念,苏菲在彷徨中开始思索,并在她的私人哲学老师艾伯特的引导下进入西方哲学领域。在此同时,书中又提及挪威小女孩席德的爸爸,为了让他的宝贝女儿开始接触哲学,编出了苏菲的世界一说。这整本书就由这两个亦真亦假的故事互相穿插而成,所以这本书和侦探小说颇有异曲同工之妙,才引得我少有的耐心,几小时看下去。
就着“我从哪来”、“我是谁”……的问题,苏菲穿越时空,从哲学的摇篮雅典出发,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有了初步了解;来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和已成为历史的那些有着精辟的思想的大人物——莎士比亚、达芬奇等进行了一次融汇心声的谈话,目睹了历史又一次严肃的重演;至于近现代,艾伯特的“哲学函授课”包含了康德、黑格尔、弗洛伊德乃至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看这样一部作品,让我看到了全人类的文明。在苏菲的所到之处,到处都凝结着文明的精华。而在一本小说里,塞进整部西方哲学史,对追求速度的这一代而言,本身就极具魅力。除了追求知识的流行趋势之外,一般人也多少觉察到当今教育上的缺失,我们的教育并未提供有关人生和其意义的必要知识,而这些答案正隐藏在哲学的奥秘里。
读着《苏菲的世界》,仿佛又回到了古希腊,聆听苏格拉底的教诲;犹如置身于中世纪的古堡,见证黎明前的黑暗。我们尽情沐浴文艺复兴的和煦阳光,沉醉于巴洛*烈反差的艺术氛围之中。忘却了尘世的喧嚣,只觉真理的伟大和艺术的魅力。随后,穿梭于资产阶级革命的硝烟中,体味现代哲学的曙光。面对笛卡儿、史宾诺沙、洛克、休姆、柏克莱等一连串现代哲学的开山鼻祖,我们还来不及抒发心中的崇敬之情,启蒙运动的先驱便闯进了历史的大舞台。飞速发展的工业推动着*驶入了崭新的轨道;时代的更替造就了更多的哲学巨人。黑格尔、康德秉承了日耳曼人的理性,也把法兰西人的浪漫发挥到了及至。而后马克思的《资本论》、达尔文的《进化论》、佛洛伊德的《梦的解析》——三位伟人、三部巨著掀起了三个领域的革命巨浪,开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先人把一个又一个不解的哲学命题留给了后人,把一部又一部经典的传世佳品赐予我们。哲人用艺术的口吻教导生灵,文人用理性的笔触感染灵魂。我们的祖先在遗留宝贵精神财富的同时,更把弥足珍贵的鉴赏之道传授于世。贾德是继承者,而不是始作者,但《苏菲的世界》的的确确是崭新的世界。那是智慧的世界、梦幻想的世界、敬仰的世界、感叹的世界。贾德使我们有幸一睹哲学之貌,愿他的后人能见哲学的精髓!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亚里士多德的这句名言直接反应出他对他的老师柏拉图的批判。可以说,亚氏一直在于柏拉图“较劲”。但亚氏批判柏拉图的要点还是在理念论上。这个问题不妨纯用教材来回答:
柏拉图和他的前辈一样,想在所有变化无常的事物中找出永恒不变和不变之物。因此他发现了比感官世界侧迷你歌词更高的完美理型。他更进一步认为理型比所有的自然现象更真实。他指出,当我们说到“马”时,我们没有指任何一匹马,而是称任何一种马。而“马”的含义本身独立于各种马(“有形的”),它不存在于空间和时间中,因此是永恒的。但是某一匹特定的、有形的、存在于感官世界的马,却是“流动”的,会死亡,会腐烂。这可以作为柏拉图的“理念论”的一个初步的解说。
亚里士多德则认为柏拉图将整个观念弄反了。他同意他老师的说法,认为一批特定的马是“流动”的,没有一匹马可以长生不死。他也认为马的形式是永恒不变的,但他认为马的“理型”是我们人类在看到若干匹马后形成的概念。因此马的“理型”或“形式”就是马的特征,后者定义了我们今天所称的马这个“种类”。
更精确地说,亚里士多德所谓马的“形式”乃是指所有马匹都共有的特征。在这里姜饼人模子的比喻兵团不适用,因为模子是独立于姜饼人之外而存在的。亚里士多德并不相信自然界之外有这样一些模子或形式放在他们所属的架子上。相反的,亚里士多德认为“形式”存在于事物中,因为所谓形式就是这些事物的特征。
这就是亚里士多德批评柏拉图的理性论的大要。这是思想上的一大转变。在柏拉图的理论中,现实世界中最高层次的事物乃是我们用理性来思索的事物。但对亚里士多德而言,真实世界中最高层次的事物乃是我们用感官察觉的事物。柏拉图认为,我们在现实世界中看到的一切事物纯粹只是更高层次的概念世界(以及灵魂)中那些事物的影子。亚里士多德的主张正好相反。他认为,人类灵魂中存在的事物纯粹只是自然事物的影子。因此自然就是真实的世界。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说法,柏拉图是陷入了一个神话世界的图像中不能自拔,在这个世界中人类的想象与真实世界混淆不清。
亚里士多德指出,我们对于自己感官未曾经验过的事物就不可能有意识。柏拉图则会说:不先存在于理型世界中的事物就不可能出现在自然界中。亚里士多德认为柏拉图的主张会使“事物的数目倍增”。他用“马的理型”来解释马。但那是怎样的一种解释呢?
这时,作者借询问苏菲时提出:苏菲,我的问题在于,这个“马的理型”从何而来?世间会不会有另外一匹马,而马的理型只不过是模仿这匹马罢了?
看到这里,我们这些初学西哲的人也豁然开朗,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是唯物主义的,而柏拉图的是唯心主义的。他们俩的“较劲”,在某种程度上讲是两大思想方法上的较劲。时隔两千年以后,抱定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我们,一眼就能够看出谁是谁非。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2
很不容易读完了。确切地说应该是啃完了。这么长时间以来,歇一段读一段,因为如果一口气读完的话不知道会造成什么样子的后果。也会像席德一样好奇,忍不住翻讲义夹的最后几页一样,我也在看的受不了的时候翻了最后一页,没看明白,也庆幸还好没有失掉好奇心。
其实我就是凭着强烈的好奇心啃下去的,对世界,对人生,对本质,对哲学,对故事的好奇心,也算是小孩子的一种天性吧。小孩子。14岁也是小孩子哈,不想长大,长大了就不会有童话。
觉得在这么一段时间读一本这样的书是最恰当不过的了。世界史了解个大概,物理,生物什么的简单的该学的也都学完了,所以对书中涉及的一些貌似不是哲学范畴的知识不会感到迷惑。反而会有一种更清楚的认识,明白了它们和我们存在的意义。
啃到一半,到休姆的时候是最难受的,看不下去。读柏拉图那段的时候刚刚开始享受的一点点幸福感马上就没了,还好到后来的浪漫主义也重拾那种阅读的快感。说实话,到浪漫主义我就顿悟了,原来我是个享乐主义者啊。之后也意识到自己活在美感阶段。也就对自己的好吃懒做混吃等死游手好闲有了一个明确的答案。以及再往后就是这两天看的达尔文的这章提到《浮士德》里的一句话“一世人劳苦奔忙有何益,到头终究须把眼儿闭。”虽说也对前面浮士德的那一段总结有着和苏菲同样赞同欣赏的感受,但基于一个享乐主义者深层的悲观态度,对魔鬼的这句不无认同。也许,每个人心里,潜意识里有太多我们未知的东西,这些可能蕴藏着一个魔鬼,悄悄地,消失在梦中。
而书中说,席德,是个天使。
关于席德佳和苏菲亚之间的那段我还记得,虽然没有苏菲那样好的记忆,包括上面那一段也是重新翻书才打出来(我怎么可能那么清楚地记得魔鬼说的话!),也许是作者反讽的技巧太娴熟了吧。也许这也是我可以尝试的东西。
而这两天的阅读最大的收获与达尔文,马克思,宇宙什么的无关,惊奇地为自己大晚上突如其来源源不断的灵感找到了答案。就是为什么会以非常快的速度在群里发疯说的那些话,那些疯话,包括前天晚上对某孩子发疯的话,原来都是在做自然联想。做自己潜意识的灵媒,貌似有一点成效了啊。虽说总发疯不是什么好事,但是与自己的潜意识沟通的确是一种非常特殊奇妙的感觉,淋漓尽致,仿佛就找到了本质。无奈的是灵光总是乍现......
这种特殊奇妙的感觉用语言无法形容,这也是读完整本书的感觉。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因为在读书的时候很自然地联想到最近发生的一些事,找到了解释就会很兴奋,很惊喜。明白了很多生活中细微之处见真理。原来我们所要的,都可以在哲学中找到答案。很早以前心里就有类似的冲动,在看完这本书之后,我也才明白,那是潜意识中哲学的力量。
每个人的心里都会存在类似的感受,就像当初JEFF千叮咛万嘱咐告诉我说一定要看啊。事实证明,太值了。哲学家所做的,和教师不同的就是教师是通过传授知识来获得报酬,而哲学家是基于一种类似天赋使命的职责,要给一个答案。我猜这也是作者写书的初衷吧。作为高中哲学教师,致力于人的本质与人生终极意义的思考。Jostein Garrder他老人家就是艾伯特。教年轻的苏菲们在15岁之际一些赋予人生以意义的哲学知识。我们,就是苏菲。这世界,是我们永远要探索下去,每代人都要重新问一遍的未知题。
仅仅看一遍是不够的,Jostein已经用反讽明确地告诉读者们要重新读几遍,然后才会获得更多乐趣。
这是一部哲学史,每个人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束指引方向的光。看到最后一章的时候,食指可以清楚地意识到,没有几页了,就要结束了。就有一种失落的感觉。很奇怪,怅然若失。苏菲和艾伯特最终成功了,逃出了少校的意念,但是,他们之后的生活又该怎样继续?那一场荒谬的花园宴会,唯一理性的哲学演讲,少校给席德讲述宇宙的奥秘,在少校丰富的想象力中不断出现的童话故事主人公,用尽毕生心血写的一部送给女儿作为生日礼物的一本哲学启蒙书。这些,就在苏菲和艾伯特弄断了锁住船的绳子,使席德意识到了空气中他们的存在,和爸爸要一起划船的对话中,结束了。
我不知道我为什么会有很强烈的失落感,就好像走一路风光无限的旅行,沿途美不胜收,目不暇接,甚至不惜停歇,停在半路,却又被好奇和其它神秘力量拽着,奔赴下一个目的地,直到终点才明白旅行的意义,直到结局才意识到那样脆弱,最不愿面对的,最不可避免的,结束。
那轰然的一响,我们也是星尘。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3
这些天我一直在看《苏菲的世界》,看那些在时空中闪现的哲人们是如何解析生命和世界的意义的。“苏菲”这个名字有“智慧”的意思。那么,《苏菲的世界》,也就是“智慧的世界”。哲学,便是能够让人变得更加智慧的学说。
“我是谁?”“世界从何而来?”这两个问题在我心中时时萦绕,排解不开。世界仿佛是重新出现在我的面前,而我是刚刚在那只“大兔子”的皮毛中抬起头,准备端详宇宙中这位“魔术师”——“生命最初的意义”——的脸。我并不确定我会知道什么,我也不确定我会发现什么,可是我知道,过程有时候比结果更重要。于是我开始追随艾伯特和苏菲的脚步,展开了这场在哲学世界里的游历。
十四岁的少女苏菲看见镜子里的自己疯狂地眨眼,于是她走进了哲学的世界。笛卡尔说:“Cogito,ergosum(我思故我在)。”这个少女也在一些神秘信件的带领下开始在哲学这个世界中徜徉着,思索着。世界起源的纱幕一层层被掀开,但是新的疑团却又接踵而来。席德,苏菲,艾伯特;席德佳,苏菲亚,大艾伯特;树林中无人的上校的小木屋,祖母从吉普赛妇人那里买来的一面“魔镜”……每件事物都是线索,每件事物也都是新的谜团。
苏菲边走边想,一个个新的哲学天地展现在她的面前。事情的真相,原来竟是如此……
果真是我思故我在。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理斯多德,中世纪,文艺复兴,浪漫主义,弗洛伊德……一千年,两千年,一个世纪,两个世纪,一种思想,另一种思想都在这本书里被引述伸展得恰到好处。
像另一个爱丽丝漫游仙境一样,如梦如幻,却又无比真实。在这个缺乏梦境缺乏哲学的时代,我在这本书里找到了他们两者之间最完美的统一。
有时候我会想起自己走过的路,其实生命真的有很多不可思议的地方,可是由于自己已经“习惯”这样生活,也就不曾明了宇宙的浩瀚和生命的伟大。有位哲学家说过,每个孩子都是哲学家。我想,那是因为孩子都没有失去对这个世界所抱有的最初的好奇心。如果一个人对自己为何会存在这个世界上而不感到惊奇,这将是一件多么悲哀的事情呵!
其实我没有什么把握能够真正透彻地了解世界和生命最初的意义和起源,可是我想,身为一个活着的人,就应该对自己的生命和自己生活的环境负责。如何负责呢?最起码,我们要知道自己究竟该如何生活才是最好的。我们不能如此无所谓地生活着,像一具没有灵魂的躯体。可是,生命的意义和世界的起源是一个太大的课题了,我只是一个刚刚开始打量哲学这个金色殿堂的小孩。
世界太大,而我太小,我没有办法以自己如此微弱如此渺小的生命去探究和断定这么浩瀚这么伟大的世界。可是我知道,终有一天,我可以站在世界的顶端,仔细审视与我*等的“魔术师”。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哲学启蒙书,她用深入浅出的文字想我们每个读者展示了哲学从古到今的发展历程。从苏菲在信箱中取出的一封写着:“你是谁?”的信开始,在艾伯特的指点下,苏菲从哲学的摇篮雅典出发,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有了初步了解。她对文艺复兴时期的认识包括达芬奇的绘画、莎士比亚的戏剧、古登堡的印刷机……涉及艺术、科学、建筑、数学等许多方面。至于近现代,艾伯特的“哲学函授课”包含了康德、黑格尔、弗洛伊德乃至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看这样一部作品,让我看到了全人类的文明。在苏菲的所到之处,到处都凝结着文明的精华。看过之后,我已经不仅仅是学到了一些东西,更重要的是心灵的震撼。
“我思故我在”可读完全书的我却很茫然,我存在吗?不过是在这个时段、在这个特定的空间的相对存在罢了。试问,多年以后,一切都归于湮灭之中,我会存在?渺小的我会存在过,或曾经存在过?真不敢相信“恐惧”竟是我读完书后的第一感觉。我不知道他人读此书的过程中是否会有这荒谬的感觉。这是我真实而自觉荒谬的心灵体验。讫今为止,《苏菲的世界》是让我感觉最奇特的书,真的,在以往没有任何一本书会这样让我沉迷其间而深感“恐惧”,读后对这“恐惧”深感荒谬。要解决这种恐惧这中荒谬就只有通过自己的思考,通过思考来更加清楚的认识这个世界,这大概也是作者的最终目的吧。
我原本以为哲学是一门不切实际的学问,但当我读完全书后才发现哲学其实是最贴近现实生活的,哲学是“关于天底下每个人都关心的一些问题的学科”。哲学所要解决的都是还没有科学方法可以证明的问题——诸如善与恶、美与丑、生与死、秩序与自由等。我认为哲学不是科学,因为它没有什么精确的公式来计算、来衡量。哲学是对未知事物或不确切认识的事物的假设性解释,是追求真理的开路先锋。在我们的这个世界,仅有科学而无哲学,仅有事实而无洞察力和价值观,是不能使我们免于浩劫和绝望的。科学给予我们知识,然而只有哲学才给予我们智慧。
心里面想的还有很多,但不知道怎么来更加明白的表达,也许只有我们自己亲身读了此书后才能和我一样感受到《苏菲的世界》带给我们的震撼!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4
《苏菲的世界》本书讲述一位叫苏非的少女,在某一天接到一封神秘的来信,并在一位导师的帮助下,按时间顺序学习并了解了人类从古到今的思想历程。在这个过程中,她逐渐了解自己,只是一本书中的人物,而自己的作者又是我们这本书中的人物。
这本书一个出色之处在于,它首先指出并批评了这个世界上一直有的一种情况:那就是人随着年龄增长,好奇心和对世界探索的逐步丧失。在这里,作者用到了兔子毛和魔术师的这个比喻,十分形象地向我们展示了这个问题。虽然书中的说法有一定的片面和肤浅,但我们的世界何尝不是这样?只是衡量的标准不仅仅是好奇心罢了。人皆有上进之心,无论是在财富,地位,还是思想,精神上。但是随着年月的增长,他们大部分人的上进心渐渐消磨,于是他们坠入了深渊,而且越掉越深,在那里,他们的精神被环境同化,他们的灵魂渐渐在柴米油盐或者经纶事物中迷失了自我,是的,自我!人的最高美德是实现自我,无论是做什么的,无论研学的方向是什么,我们的认识往往都是在了解了外部世界之后,再发现自我的意义。人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认识自我,提升自我,无论是通过权力,思想亦或是情感。我们的人生中有两种力量,一种是向下的,向着繁琐,乏味,麻木,向着*庸的邪恶;另一种是向上的,这种力是阳光的,好奇的,自由的,无畏的,不像向下力一样被环境所操控,这种力向着人生的理想,理想的自我,提升的自我,独一的自我,无论那个自我是什么,向上力都是一往无前的;无论那个自我和你现在的自我相距有多么遥远,只要你有着孜孜不倦的好奇心,不怕困难的毅力和向往自由的精神,你的人生就会是成功的,完美的,虽然在向上的过程中你会牺牲一些什么,如他人的赞许,社会的接纳与认可,但当你回首往昔再审视自己的成就,你就会发现一切都是值得的!人生到那种境界,已无所谓胜败得失,只有沉积的智慧和高贵的灵魂。无论那高贵是什么,是高贵正义还是高贵的邪恶,无所谓无所谓正恶,你只要沿着兔子毛向上爬,向上,向上,一直向上,实现自我,你就是最完美,最高贵的那个。在向上的过程中,世俗的道德和得失束缚不住你,你可以用自己的认识和价值观,塑造你的世界。如同席勒的父亲塑造他的世界,作品是作者灵魂的体现,作品本身就是一个世界。当然,这里的世界概念并不是指写书,而是一种自己的眼光,一种洞彻生死,万千智慧的眼光去创造世界,去在*凡中创造辉煌与高贵,这个世界便是你——一个无比自由,不断进步的人的世界,独一的世界,为你而存在的世界,你定义世界的价值,你就是世界的上帝。
以上是这本书对我的思想和人生的启发,接下来我们谈谈这本书的核心内容——上帝与人的......存在,或是关系。
一本书的作者如同这个世界的上帝,看完此书后,我们可以肯定的是,苏菲的世界在一本书中,这本书的作者又在我们的世界中,苏菲离开那本书后,她的世界便与原作者的世界*行。但是“我们生活在书中”,这个假设是可能的。问题在于我们生活在书中,在另一个人全面掌控下,这是否就否定了我的价值和意义?难道我们只是毫无意识的木偶吗?
不是。绝对不是。我们能想到这里就说明我们不是,我们作为人,无法揣测上帝的旨意,我们只能一步一个脚印的走出自己的路。但是难道我们付出的努力没有回报吗?难道我们的失败不是我们自己的失误吗?难道我们考进年级前50有上帝相助,而不是我们自己的努力?难道我们名次掉出前200时是上帝惩罚我们,而不是我们自己的不努力不专心?笑话!上帝不是皮偶戏师傅,上帝并不干扰自然,自然规律的恒定和改变是上帝的意志,一切因果,也都是上帝的意志,上帝的因果是我们的一部分,我们的意志也是上帝精神的一部分。当我们奋进时,上帝的意志是让我们成功;当我们倦怠时,上帝让我们失败。我们是上帝的一部分,上帝也是我们的一部分,正如我们的境遇和出生是我们的一部分一样。我们的所作所为正是由着上帝的意志,也是我们自身的意志。我们成就我们自身,上帝也成就了我们自身,这些概念是一致的。无论我们是不是书中的人物,都无需担心外在的超自然力量,只需注意自身的恶念和不受控制的欲望:上帝的内在因果可以成就我们,让我们成为理想中潜能中的自我,也可以毁掉我们的梦想和人生。关键就在于我们如何选择,如何像柏根森说的实现“生命动力”,像尼采的“权力意志”和叔本华的“生命意志”。说到底,实现自我,成就自我,关键在自我,也在上帝,因为这两者本就为不可分割因果的一体。
写了这么多,最后想说的是,这本书同学们都可以读一下,其中对人类思想进程的简述虽然略浅,但是十分适合铺垫人生观和进行粗略思想史的了解的。同时,即使在这方面也有一定成就的同学,如我也可以常常回味这本书。毕竟,不同水*的人,读同一本书,都会有不同的感悟。
今天的读后感也让我有了许多的感悟。总之,向上,奋进,向着自由和希望,向着完美的自我,一切哲学,艺术,宗教都是为了服务自我而产生的,什么逻辑学,政治学,美学,形而上学都发于自我的好奇心,他们的最终目的也是使研究者能够成为更好的自我,理想的自我。或许从这本小说中,我们也可以一窥人生与哲学的最终迷底和目标吧?我十分冒昧地引用曾经被用在形容斯宾诺莎的话语:“对于人与上帝,价值与意的最恳切的解读和理解就在这里,在苏菲的世界里,在我们每个人所独一拥有的世界里”。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5
《苏菲的世界》是一部深入浅出的人类哲学史,它不仅能唤醒人们内心深处对生命的敬仰与赞叹、对人生意义的关心与好奇,而且也为每一个人的成长——使生命从混沌走向智慧、由困惑而进入觉悟之境,挂起了一盏盏明亮的`桅灯。拿起小说,不由自主地代入到主人公之中去,从一开始的仅仅是好奇“来信到底出自谁的笔下“、”席德是谁“这些问题,渐渐过渡到对书中的每一个哲学问题的认真思考以及提出疑问,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读者心灵逐渐成长,更趋于一个完整的”人“,一个区别于植物、动物的高等生物——人,而当中的区别就是人具有理性。
读过《苏菲的世界》,不难发现从古到今,哲学家们从没忽略过对理性的思考。哲学在本质上是理性的事业。当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哲人泰勒士宣布“水是万物的始基”时,泰勒士就在运用他的理性,“水是万物的始基”这个判断无疑地是一个理性判断。何为理性?斯多葛学派认为理性是神的属性和人的本性;唯理性论把理性看做是知识的源泉,只有理性才是可靠的;十八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者认为,凡是符合人性的就是理性,主张把理性作为衡量一切现存事物的尺度,建立一个永恒正义的理性王国;在德国古典哲学中,把理性和知性相对,作为认识的一个阶段。柏拉图认为,理性是永恒不变的,而且是宇宙共通的。也就是说,理性并不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思考行为、方式,而是人对所有事物客观、正确的分析与判断,世间万物本来就有其既定的概念、形式,不会因为人类的不同理解而改变,理性就是对这个概念、形式的正确认识。理性不会“因人而异”,所以说,“男人和女人具有不一样的理性”根本就是无稽之谈。
苏格拉底认为,真正的智慧来自内心,指的就是我们的理性。我们要知道,智慧不同于知识,它是人类思考、分析、探求真理的能力,需要人自身的领悟而来,同时,理性还是人获得知识的基础,不经理性思考而麻木接受的知识,只能算是大脑里一堆毫无意义的文字、符号以及图像,你不知其从何而来、有何作用,甚至不能判断其是否正确,这时,知识不仅不能使你明智,还会使你困惑。同样,我们的感官给我们带来的信息很多时候都是不准确的,过渡依赖感官,而放弃理性思考,这会导致我们活在一个模糊、不精确的世界里,走不出那片误解造成的“迷雾”,更无法窥视真理的一角。
苏格拉底有一句让笔者十分在意的话:知善者必能行善。何为知善者?大部分人的自小必定接受了不少道德品格上的教育,一套当今社会的善恶是非观也因此成形。我们知道闯红灯是不对的,也知道行窃是有违道德且违法的,但为什么每天还有那么多人做出违背道德、法律的事情来?在下认为,所谓“知善”,并非只是知道何者是对的,而是通过理性,分析出一种行为之所以是对是错的原因,及自己采取相应行动会造成的影响和后果,得出自己应该如何做的结论。以自己的思想为出发点采取正确的做法,而不是只为了迎合社会,这是关键。在这里,笔者想分享下自认为很有趣的一个经历,有时候,我会在做了某件事后问一下自己:”我这样做了好事,上帝应该会认同我是个好人吧。“但转念一想,这样只为了得到上帝认同而行善的话怎么能算得上是好人?这样一来我岂不是成了心机重的小人了吗?可是,如果这样做了好事的我算不上是好人还是坚持这样做了的话,就算是个不计回报的善良的人了不是吗?......经过这样反反复复的斟酌与一番煎熬之后,我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辨别是非的能力存在于人的理性之中,而非社会。以他人的肯定与认同为动机所采取的行动未必是对的,我们都应该遵循自己的本心和理性,做好事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良知以及理性所驱使的,只有这样做才能使我们快乐。
有人会问,理性与信仰冲突吗?圣奥古斯丁说:“在宗教问题上,理性能做的事情很有限。”圣多玛斯认为,我们可以透过理性的思考与感官的证据推知一部分的真理,另一部分则由上帝透过圣经对我们加以启示;圣经教导我们上帝希望人类如何生活,但上帝同时赋予我们良心,去明辨是非善恶。当一个人有了信仰,他会更有追寻真理的勇气,而追寻真理的路上总少不了理性为他指明方向;当一个人学会运用理性,他就不会盲目依赖他的信仰,而会带着辩证的眼光去审视自己的信仰,甚至会对其加以改造,使其更接近于真理。理性与圣经,信仰与知识,本来就不冲突,通过理性,我们能判断是非,以此约束自己的行为,虽然界限是模糊的,而信仰则明确地指示了我们该怎么做,但这还需要经过我们的理性思考加以确认。理性,使人得以接近、看清楚自己的信仰。
人真应该为自己拥有理性而自豪,当然,理性还同时让我们明白自身的渺小、无知,但是,理性也赋予了人类力量,使人类智慧、善良、坚强,具有了探求真理的渴望与能力。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6
哲学,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实在是一门高深玄虚的学科,可望而不可及。当我了解到大学里还有哲学这门专业时,我真的无法想象。哲学家每天都在干什么?哲学又是什么?世界为什么需要哲学?哲学与我们又有什么关系呢?
《苏菲的世界》就巧妙地回答了这一系列问题。这是一本充满文学意味的哲学书。以一个将要过15岁生日的女孩苏菲展开,在15岁生日之前收到了一系列奇怪的信,有个哲学老师艾伯特说是要给她上哲学课。作者巧妙地将哲学的硬知识塞进了一本小说里。书中处处设置悬念,以一种侦探悬疑的风格延续着整个故事,让读者迫不及待地读下去,直到知道真相为止。
全书有二分之一的内容在传递着硬知识,读者不得不跟着苏菲上了一遍哲学史。苏菲收到的头几封信就提出了:“你是谁?”“世界从哪来?”这样的问题。相信大部分读者和苏菲一样,被这些个问题问住了。我是谁?世界又从哪来?自打出生就从未思考过这样的问题。、
作者一上来就巧妙地抓住了读者的心,由这几个问题展开,哲学老师艾伯特从苏格拉底讲到达尔文,从古代雅典讲到讲到启蒙运动……哲学的种种在我们面前*铺开来,一览无遗。
不过如果光讲哲学史那就太枯燥了。有趣的是,这本书的主人公苏菲本身就在探索着真理。相比于那些硬知识,我更关注主线故事,也有一部分自己的理解。
前半部分作者成功渲染了一种悬疑的气氛。苏菲收到的不仅仅是哲学老师艾伯特的信,还收到一位海军军官送给自己女儿席德的生日祝福。一开始仅仅是收到信,之后这样的情况愈演愈烈,身边的人时不时就会冒出来一句送给席德的生日祝福。之后苏菲与艾伯特探索了一切,发现了真相,虽然是如此光怪陆离,难以想象。苏菲在15岁生日时了解到了这个世界的上帝,也就是那位海军军官。自己不过是他书中的人物,用来给将要15岁的女儿席德上哲学课的,苏菲的世界是他想怎么支配就怎么支配的。可是苏菲接受了真相,这点让我感慨许多。苏菲本可以留在自己的世界里安静的生活,但她却坚持与艾伯特从书中的世界里出来,背离了家庭和友人,坚定地去探索真实的世界。这就很像哲学家的做派了。比如布鲁诺,宁可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坚定地支持着真理。追求真理的同时必定会有牺牲。还有个比较可爱的情节,来到席德世界的苏菲,看到了书架上放着的一本《苏菲的世界》。两个世界,苏菲的和席德的,在这一刻巧妙地交融了。
不得不提一个细节,哲学老师艾伯特曾说过:“说不定席德也是在哪本书里……”看这句话时我仿佛看到作者在匿笑。这就是为什么这本书叫苏菲的世界却不叫席德的世界了。苏菲勇于探索,可以透过现象看本质,不仅意识到自己不真实,也看到了上帝的不真实。艾伯特上哲学课的时候曾经提到过“上帝”这个概念:“上帝乃是最高的存在……最低的是植物,其次是动物,再其次是人类,再其次是天使,最上面则是上帝……天使无法像上帝那样永远存在……”如此种种都表明了上帝是最高存在。但对于苏菲来说,席德的爸爸就是她们的上帝,席德是天使。可是苏菲最后进入了上帝所处的世界,发现上帝的世界与自己的世界差不了多少,并作出假设:上帝之外仍有上帝,世界之外仍有世界。这不免让我想起了以前看的一部电影,《楚门的世界》,主人公楚门发现自己的生活的世界是一个电视节目,于是坚持着逃出了这个虚幻美好的世界,并拒绝了上帝(即是导演)的给他安逸生活的请求,毅然决然地回到了真实世界。楚门是不幸的也是幸运的,苏菲亦是不幸也是幸运的。这些情节的设置无疑是含蓄地表达了上帝并不是最高存在,没有什么绝对权威,上帝只是真理的一部分。
书的末尾,苏菲来到了书以外的世界,只是作为一种思想精神的意识形态的存在。苦于无法干涉席德世界的苏菲做出了大胆的举动,她解开了席德家的小船,成功引起了席德的注意,也在某种程度上干预了她上帝所在的那个世界。我想,这或许是作者的某种假设。因为艾伯特的哲学课上曾经说过:“笛卡尔宣称宇宙间共有两种不同形态的真实世界(或称实体),一种实体称为思想或灵魂,另一种则称为扩延,或称物质……思想和扩延虽然都来自于上帝,但彼此却没有任何接触。思想不受物质的影响,物质的变化也不受思想的影响。”而这个情节的设置或许说思想可能会影响物质?恕我才疏学浅,理解可能有偏差。但这也有可能,毕竟真理会变。引用一句艾伯特老师说的:“一个真正的哲学家永远不能放弃。”我们也绝不能停止探索。
毕竟哲学离我们不是那么远,也不是那么高深。真理亦是。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7
这些天我一直在看《苏菲的世界》,看那些在时空中闪现的哲人们是如何解析生命与世界的意义的。“苏菲”这个名字有“智慧”的意思。那么,《苏菲的世界》,也就是“智慧的世界”。哲学,便是能够让人变得更加智慧的学说。
“我是谁?”“世界从何而来?”这两个问题在我心中时时萦绕,排解不开。世界仿佛是重新出现在我的面前,而我是刚刚在那只“大兔子”的皮毛中抬起头,准备端详宇宙中这位“魔术师”——“生命最初的意义”——的脸。我并不确定我会知道什么,我也不确定我会发现什么,可是我知道,过程有时候比结果更重要。于是我开始追随艾伯特与苏菲的脚步,展开了这场在哲学世界里的游历。
十四岁的少女苏菲看见镜子里的自己疯狂地眨眼,于是她走进了哲学的世界。笛卡尔说:“Cogito,ergosum(我思故我在)。”这个少女也在一些神秘信件的带领下开始在哲学这个世界中徜徉着,思索着。世界起源的纱幕一层层被掀开,但是新的疑团却又接踵而来。席德,苏菲,艾伯特;席德佳,苏菲亚,大艾伯特;树林中无人的上校的小木屋,祖母从吉普赛妇人那里买来的一面“魔镜”……每件事物都是线索,每件事物也都是新的谜团。
苏菲边走边想,一个个新的哲学天地展现在她的面前。事情的真相,原来竟是如此……
果真是我思故我在。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理斯多德,中世纪,文艺复兴,浪漫主义,弗洛伊德……一千年,两千年,一个世纪,两个世纪,一种思想,另一种思想都在这本书里被引述伸展得恰到好处。
似另一个爱丽丝漫游仙境一样,如梦如幻,却又无比真实。在这个缺乏梦境缺乏哲学的时代,我在这本书里找到了他们两者之间最完美的统一。
有时候我会想起自己走过的路,其实生命真的有非常多不可思议的地方,可是由于自己已经“习惯”这样生活,也就不曾明了宇宙的浩瀚与生命的伟大。有位哲学家说过,每个孩子都是哲学家。我想,那是因为孩子都没有失去对这个世界所抱有的最初的好奇心。如果一个人对自己为何会存在这个世界上而不感到惊奇,这将是一件多么悲哀的事情呵!
其实我没有什么把握能够真正透彻地了解世界与生命最初的意义与起源,可是我想,身为一个活着的人,就应该对自己的生命与自己生活的环境负责。如何负责呢?最起码,我们要知道自己究竟该如何生活才是最好的。我们不能如此无所谓地生活着,似一具没有灵魂的躯体。可是,生命的意义与世界的起源是一个太大的课题了,我只是一个刚刚开始打量哲学这个金色殿堂的小孩。
世界太大,而我太小,我没有办法以自己如此微弱如此渺小的生命去探究与断定这么浩瀚这么伟大的世界。可是我知道,终有一天,我可以站在世界的顶端,仔细审视与我*等的“魔术师”。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哲学启蒙书,她用深入浅出的文字想我们每个读者展示了哲学从古到今的发展历程。从苏菲在信箱中取出的一封写着:“你是谁?”的信开始,在艾伯特的指点下,苏菲从哲学的摇篮雅典出发,对苏格拉底与柏拉图的哲学有了初步了解。她对文艺复兴时期的认识包括达芬奇的绘画、莎士比亚的戏剧、古登堡的印刷机……涉及艺术、科学、建筑、数学等许多方面。至于近现代,艾伯特的“哲学函授课”包含了康德、黑格尔、弗洛伊德乃至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看这样一部作品,让我看到了全人类的文明。在苏菲的所到之处,到处都凝结着文明的精华。看过之后,我已经不仅仅是学到了一些东西,更重要的是心灵的震撼。
“我思故我在”可读完全书的我却非常茫然,我存在吗?不过是在这个时段、在这个特定的空间的相对存在罢了。试问,多年以后,一切都归于湮灭之中,我会存在?渺小的我会存在过,或曾经存在过?真不敢相信“恐惧”竟是我读完书后的第一感觉。我不知道他人读此书的过程中是否会有这荒谬的感觉。这是我真实而自觉荒谬的心灵体验。讫今为止,《苏菲的世界》是让我感觉最奇特的书,真的,在以往没有任何一本书会这样让我沉迷其间而深感“恐惧”,读后对这“恐惧”深感荒谬。要解决这种恐惧这中荒谬就只有通过自己的思考,通过思考来更加清楚的认识这个世界,这大概也是作者的最终目的吧。
我原本以为哲学是一门不切实际的学问,但当我读完全书后才发现哲学其实是最贴近现实生活的,哲学是“关于天底下每个人都关心的一些问题的学科”。哲学所要解决的都是还没有科学方法可以证明的问题——诸如善与恶、美与丑、生与死、秩序与自由等。我认为哲学不是科学,因为它没有什么精确的公式来计算、来衡量。哲学是对未知事物或不确切认识的事物的假设性解释,是追求真理的开路先锋。在我们的这个世界,仅有科学而无哲学,仅有事实而无洞察力与价值观,是不能使我们免于浩劫与绝望的。科学给予我们知识,然而只有哲学才给予我们智慧。
心里面想的还有非常多,但不知道怎么来更加明白的表达,也许只有我们自己亲身读了此书后才能与我一样感受到《苏菲的世界》带给我们的震撼!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8
“读完了乔斯坦·贾德的《苏菲的世界》这本书,很难说它是一部小说还是一部教科书,必须承认,引导我继续向下读的动力,对于苏菲和席德身份命运安排的兴趣远大于对哲学的兴趣,哲学本身对于不太爱动脑思考且大部分时间纠结于生活本身的我来说其实并不是一种兴趣,很多时候想要读一读哲学专业连入门书都算不上的《西方哲学史》(罗素著),并强迫自己读完后,脑子里还是没有框架。但是,在这次阅读后,在对于主角命运身份的兴趣了然后,却不知不觉间收到了艾伯特导师关于哲学的教导,跟着苏菲一起思考和学习,脑中竟然隐隐地有了一个不算清晰的框架。倒是意外的收获。
读书,成果在书外,能够帮助自己的也是读书过程中的思考和读书后的感悟。当看到苏菲最终冲破上帝(艾伯特上校)设定的世界而解开那艘停泊的小船之时,也隐隐有了那一份叹息。”
我们喜欢仰望星空,也喜欢置身自然,因为当追索宇宙奥妙,体验自然之趣的时候,那个于熙熙攘攘的人世间奔波行走的个体仿佛不复存在,*常的鸡毛蒜皮喜怒哀乐也不再纠结于心,时间得以延长,空间得以拓展,渺小的个体只是浩瀚宇宙中的微不足道的小小尘埃,甚至连尘埃也算不上,个体进入了虚空和忘我,无忧无喜,无价值无意义;比起大自然的力量和变化,个体的所有行为甚至连一点影响性也没有,在历史的巨轮之下,个体的力量连一粒沙子也不算,仅仅是时间轴线上的一个点,无长度无面积。很多人愿意进入这种无我的境界,因为在这种境界之下,个人虽然渺小,但仿佛融于宇宙当中,伴随着宇宙的分分合合,自然的沧海桑田,体验到的是汲汲于世俗红尘的所不能体验的宏大与心安,那是一种从未有过的*和,个体也是从未有过的无畏无惧,再多的烦心与担忧仿佛都不值一提。
但这种感觉在大多数人的一生中所占的时间都是短暂的。当从宇宙自然中抽身而出,再次落到大地上,跌落红尘的时候,失落的感觉也随之而来。甚至一部分人没有体验过上面的宏大与心安便直接投入到日常琐屑。我为什么而来?我为何要奋斗?比起很多成功的人来,我为什么默默无闻?人事繁琐、深陷工作与生活,何时才能去追逐真正的理想?而理想,又到底是什么?……问完了这一切,投身柴米油盐,嬉笑怒骂,真真正正地去生活,戚戚贫贱,汲汲富贵,顺便探索一下梦想。有的浑浑噩噩,有的兢兢业业,而不论怎样,人所做的一切,总愿意给自己加个注脚,找寻些许的意义和安慰。
梦想是安慰,价值是安慰,感情是安慰,但安慰总归是安慰,当午夜梦回,不免又要陷入迷茫与孤寂,可怜的人儿啊,这赤条条来,赤条条走的一趟,这或奔波疲累或灯红酒绿的一趟,到底为了啥?
哲学家说,来来来,不急不急,既然你会脚踏大地,也爱仰望星空,那我给你找个解释,顺便给我自己个解释。
“宇宙从何而来,何物成就宇宙,你从哪里来,最终归向哪里,你得清楚,这样,你就清楚了你的所作所为会对这虚空的世界有何影响,你也会找到你的起源和最终的归宿,求得你今日所为之意义;
你我今日的探索既已,也要及于这世间万物,为何就是你我如此独特,生老病死非你我独享,而你我之独特终在何处?
你说你存在,你说你感知世间万物,你怎么证明你存在,你感知的万物是否就是存在,而你的存在,是否独一无二?
你周围无数的同类,如何结成这样一个社会,万千的同类既然都如你一般存在,你我怎样成就一个让你我更感舒适的社会,从而不再体验生之苦,来来来,我提问,你思考,我启发,你找寻,让我们共寻生之意义;
……”
既然有了这么多的问题和思考,我们怎样来看,我们的方法是什么?
“当你思考这些问题的瞬间,时间仿佛凝固,而这无数个凝固的瞬间,成就了历史的轨迹;可是,时间这流动的长河,又怎能任你去将其凝固,你是否还是前一秒的你呢?
我在动,可是我的周围也在动,我是在动?我是不动,我本身就不动,是的,我是不动?
你看,灾难多可怕,那潘多拉的盒子一打开,瘟疫就残害了生灵;瘟疫吗,我们有殉难者,可是,当它再次来临,我突然发现,这魔盒倾泄的灾难仿佛不再可怕。
这互生互长互克互伤的世界呵,阴阳五行,潮起潮落,月圆月缺,仿佛都是那么和谐?
疑问,再疑问,再疑问,是的,你只需提问。
……”
我想,这可能就是哲学。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9
阅读前几章,以为本书的主角就是苏菲和她的哲学老师艾伯特,而越往下,越觉得诡异,到苏菲十五岁生日的那场哲学宴会上,我才渐渐意识到,本书真正的主角是席德和她的少校父亲,而苏菲和艾伯特只是本书作者笔下的人物席德之父少校笔下塑造的人物,少校创造出这两个人以及他们的经历,写成一本书,作为给女儿席德的生日礼物。而奇怪的是,在少校的笔下,苏菲和艾伯特也渐渐感受到了这个创造者的存在,知道了自己的命运都掌握在他手中,于是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脱离了少校的控制,获得了成功。这种被创造者逃离被安排的命运的构思,让我感觉很微妙,甚至感到思维有些被小小的扭曲了。
知名作家南方朔是这样评价本书的:“《苏菲的世界》的小说部分,苏菲的主体自觉过程颇像侦探故事加上现代版的爱丽丝梦游仙境,哲学加侦探,加幻想,再加上宇宙观,它让人心胸开阔,这不正是哲学爱智最古典的定义吗?”它唤醒了我对世界的好奇心和对人生终极意义的思考!
这是一本关于哲学的书,带领我们走过了几千年来的哲学的发展史。从最初的自然派哲学家,到理性主义,到古典派哲学家,到繁荣蓬勃的希腊文化,印欧文化、闪族文化,黑暗的中世纪时期文化,再到豁然开朗的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以及现代的笛卡尔,经验主义,浪漫主义,唯物主义,存在主义……丰富的内容带我们走过沧桑,让我们得到一种哲学的洗礼与升华。毕竟,从古至今如此多的哲人有着如此多的理论,而随着历史的发展他们对于世界、生命本质的认识也在不断地进步与创新着。而受过现代教育的我们看着哲学的发展历程,看着古代哲学家们一些关于世界的荒谬的解释,或者看着一些哲学家们的全新的认识世界的角度,看着这些突如其来、迎面涌来的思想,自己原有的一些观念的确是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自己也对这个世界开始了一些全新的思考。
在我的理解里,哲学就是关心、探索我们这个世界。这其实是我们每个活在这世上的人都应该去思考的。而我们逐渐建立自己的人生观、生命观的过程,也可以是看做对于哲学的思考。比如在书的开头作者就提出了两个哲学性的问题: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这类问题也反映了哲学家们的任务,也就是去思考、去探索关于生命、世界等本质的问题的答案。从古至今,已经有许许多多的哲学家提出了各自的看法,然而还没有出现能够说服全人类的一种理论,因此也需要无数的后继者给出自己的答案。而相反于观念里的高深莫测,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去研究哲学。也许我们并不能人人都成为哲学家,但是我们都可以成为哲学的思考者,去寻找自己的生存的意义。
其实每一位、每一种在各个时代叱诧风云的哲学思想和哲学家都是由“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世上是否有上帝和灵魂?”等等看似无法解答的问题展开的。如何解答这些问题呢?,书中提供了一些线索:“只需用自己的常识”“要站在兔毛的顶端”“用儿童的眼光来探究世界,也就是不要被世事所麻痹,仔细地观察周边的世界,有勇气发表自己的思想。那我们如何不能结合自己在书中所学与生活中所见所闻来创造 “自己的哲学呢”?
虽然人们对历史上各种哲学流派褒贬不一,但那些哲学家确实应当受人尊敬,他们是如此勇敢而执着地探寻着真理与实践的奥秘。哲学的世界亦梦亦幻,它像一个个不可思议的神话却又源于我们身边一切普通的事物。
然而我们现在可以清楚地知道风霜雨雪的成因,我们还知道苹果为什么会落到地上,火箭为什么能飞上月球。这一切,都要感谢那些没有丢弃好奇心、或再次点燃好奇心的人。这些人仿佛不认识这个世界,不相信这个世界,不承认这个世界。他们怀疑,他们思考,他们改造。于是有了孔孟的仁义,老庄的逍遥;于是有了柏拉图的理想国,*的日心说;于是有了浪漫主义的反讽,于是有了经验主义的体验;于是有了笛卡尔的二元论,于是有了马克思的资本论。自古以来多少先人尝试了无数方法想爬到兔毛顶端,又有多少今人依然作着不懈努力。而我们,这些习惯了安逸,习惯了一位接受事实的人们,难道不该为自己的麻木和怠惰感到羞愧吗?难道不该幡然醒悟,奋起直追吗?
知识可以积累,技艺可以传承,但人生的经历,理性的感悟却只能从零开始慢慢体会。上地对待古今的哲学家是公*的,都给了他们一生的时间去独立思考。这也许就是哲学发展了几千年却依然连最初的问题也没有答案的原因吧。所以我们不必怀着对哲学敬而远之的态度,只要好奇,只要思考,就离真理更近了一步。哲学家们知道的并不比我们多,但他们好奇的东西比我们多,他们思考的东西比我们多,所以他们看穿了事物的表面而抓住了其内在联系。这好奇的能力,这思考的能力,上帝也曾给了我们啊。
“也许我们也是星尘”结尾时的比喻一位没有带着隐隐的神秘感,我们在这宇宙间只是昙花一现般的一瞬星光而宇宙仍在不停的运转着,轮回着。它会如何呢?这我们我从知晓,世界如此之大,还有无数个秘团我不曾揭开,还有无数个空间我不曾体验。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要不停地探索着。放飞哲思,倾听它们振翅翱翔的声音……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10
今年暑假我有幸阅读了这部十分有趣的小说,或者说是哲学启蒙书,因为书中的人物把西方哲学史上有影响力的人物的理论都概括了一遍。无论是作为小说还是启蒙教材,该书都可以称得上构思巧妙,引人深思。
这本书让我喜爱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点就是它把许多对人类有影响的观点一一概括性的陈列出来,每一个观点都取其最重要的部分献给读者。我总认为了解各种人的观点是十分重要的,这能拓展我们的视野、促进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启发我们思考。前人的观点不一定正确,因此我们了解它却不一定要认同它,关键是我们得对其对错有自己的想法并提出自己的依据。书中就有总结前人观点提出更正确的观点的例子,书中介绍的德谟克利特斯就是总结了前人的“自然界事物都在变化”和“自然界事物都不会改变”的两种各有道理的观点,提出了“每一个事物都是由永恒不变的微小单元组成的”这一看法,从而把事物的变化归结于像积木一般的这些微小单元的组合方式的变化。这和我们现在所普遍认同的原子论相吻合(但原子是可以分割的,而德谟克利特斯所说的“微小单元”则不是,但对于数千年前的人们,想到这里已经是了不起的了)。可见,总结前人的观点是有用且重要的。
小说在陈述各位哲学家观点时采用的是时间顺序,因为后出现的哲学家的思想往往与先前的哲学家的思想有联系(但也有全新的观点),有的是发展,有的是驳斥,我们可以在这本书中看到思想界的一场场攻守战。本书以小说的形式来介绍哲学史(当然也可以说他是以介绍哲学史的方式来写小说,但我认为他的主要目的还是介绍哲学史),其中的语言也十分贴近生活,而不会让我们感觉哲学是一个玄妙之极、虚无缥缈的东西(就像我们*时认为的那样)。主人公之一苏菲是一个十四岁的女孩,从某天开始跟着一名不请自来的名叫艾伯特的哲学老师学习哲学,哲学的介绍内容便掺杂在艾伯特与苏菲的信件和对话里,她在学习哲学的过程中也有着与我们相似的困惑与想法。为了阐述那些较为抽象的哲学观点,本书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其中有一个极其形象的比喻出现在书的前几章:宇宙好比被魔术师从礼帽里抓出来的一只兔子,而我们则是这只兔子上的微小的寄生虫,所谓哲学家就是那些顺着兔毛往上爬,想把魔术师看得更清楚的虫子。显然,这样的比喻是必不可少的。
作为小说,它也很善于留悬念,它的结局完全出乎了我的意料,所以我开头时说他构思巧妙,即使把所有艾伯特为苏菲讲的哲学内容去掉而换成苏菲的日常生活,这也是一片不错的小说。小说一开始就出现了一个名叫席德的人,席德的父亲不断寄贺卡与便条到苏菲家托苏菲把它们转交给席德,并声称苏菲是最适合把它们交给席德的人,苏菲也经常拾到席德遗失的物品。这样的事情接二连三地发生,而席德直到小说快结尾的时候才出现。那时艾伯特和苏菲通过种种迹象已经发现了他们只不过是席德的爸爸为她写的书中的角色,只存在于席德爸爸的脑海里。在小说的最后,苏菲和艾伯特逃出了席德父亲的掌控。然而席德和他的父亲呢?他们有没有意识到自己只是这本书作者的心理活动呢?这样的思考过程再进行下去就有些恐怖了:我们和我们周遭的世界会不会只是某位“上帝”的一些心理活动呢?这也是个引人深思的问题。而这个情节的设计也与书中所介绍的一位哲学家的思想有关,英国哲学家柏克莱就认为在人类的心灵之外不存在一个物质世界,而人类的感官则是自天主而来。借助一些哲学家的奇妙的猜想能是情节变得新颖奇特,这样的手段在电影中也经常出现,例如我们熟知的《黑客帝国》、《盗梦空间》等。
全书给了我一个重要的启示:要时刻保持好奇心并勤于思考。书中指出我们不应该太习惯我们周遭的事物因而使我们缺乏好奇心,我们得花些时间来思考诸如我们存在的意义、事情对错的评判标准、自然界的规律、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问题。总之,我们可以胡思乱想一会,无目的地思考,不是看到一道题目然后完成,而是自己发现问题并尝试解答。只有我们的好奇心能驱使我们去做这些事情,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些问题至关重要。但由于它们又不能让我们得到一些特定的利益,我们往往不愿意去想,而在这方面随随便便。我们总想做一些有意义的事,然而在此之前我们必须弄清楚什么事情是有意义的事而什么不是,你也可以在这方面处处以别人的标准为标准,那样你的智慧用来干什么去了呢?追求利益与物质享受?我们以及猫、狼狗、豆芽菜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但即使我们有同样的本能,我们显然与一只快乐的狼狗或者一株不知快乐为何物的豆芽菜是有区别的,你或许认为人类更强大,但如果和超级细菌、病毒对抗的话,全人类都不一定能胜利。到这里如果再要找优势的话,恐怕我们就能发现人类会思考了。思想成就人的伟大,不要让思想臣服于本能。
我们还年轻,还有很多时间,一定要多多思考啊。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11
今日终于读完了苏菲的世界。人有选择的自由,可以能动地作用于社会。我不相信上帝的存在,是唯物论者,但又相信社会与自然一体,会生长,是一元论者。有时能体会到物神合一的境界的。确实,人只是广袤的世界里的一粒灰,认识事物有不实之处,如康德所说,戴着有色眼镜,受到种种限制。在有限的空间与时间里,运用理智去分析,每件事都有它的必然性。对生活不仅是美感的体验,如祁克果所说,要进入到道德阶段,坚持按正确的去做。但不想进入宗教阶段。诚然,有时天人合一的感觉就像是宗教。
《苏菲的世界》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发展的历程。由前苏格拉底时代到萨特,以及亚里士多德、笛卡儿、黑格尔等人的思想都通过作者生动的笔触跃然纸上,并配以当时的历史背景加以解释,引人入胜。评论家认为,对于那些从未读过哲学课程的人而言,此书是最为合适的入门书,而对于那些以往读过一些哲学而已忘得一干二净的人士,也可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
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发现了一封神秘的信。她从这封写着“你是谁?”的信开始,在艾伯特的指点下,从哲学的摇篮雅典出发,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有了初步了解,同时达·芬奇的绘画和莎士比亚的戏剧也包括其中。
这本《苏菲的世界》可谓是现代版的《爱丽丝梦游记》,它引领我在一个新奇而古老的世界里漫游。其实在大千世界里,我们每个人都是漫游者,而哲学正是我们探路的一支火炬。它不示意你走向某一特定的方向,而是让你用心灵的眼睛去寻觅;它不限定你思考某一固有的现象,而是让你用自己思想的脚步去探察。
生活中,不能说人人都是哲学家。但我觉得,至少人人都有点哲学头脑一种好奇的探求愿望,一种不弃的思考精神。
在生活中探索新闻,在学习中探索知识。就像苏菲在神秘导师创造的神奇世界里探索世界谜团。或许这种对于好奇的探索精神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而正是这种天性促使人们一往无前,正是这种精神使人们不断发现和创造。人类善于思考的能力真的很重要。如果不会思考,那么苏菲能在神秘世界里解开一个个谜团而受益匪浅吗?如果不会思考,那么我能在生活中因解出一个个难题而兴奋不已吗?如果不会思考,那么人们能在各方面得到进步因而加快发展吗?
苏菲在书中反复问自己:我是谁?我为何在这里?我认为,人类在探索和思考过程中所得到的快乐和收获是最有价值和意义的。我想,苏菲以自己在神奇世界里的经历和感悟证明了:我探,我思,故我在。
《苏菲的世界》就是一部深入浅出的人类哲学史。它不仅能唤醒人们内心深处对生命的敬仰与赞叹、对人生意义的关心与好奇,而且也为每一个人的成长——使生命从混沌走向智慧、由困惑而进入觉悟之境,挂起了一盏盏明亮的桅灯。
“一本关于哲学史的小说”,是《苏菲的世界》一书的副标题,颇能点明该书的要点。这是一本小说,但也是一本有系统的涵盖各哲学思潮的速食大杂烩。随着小说人物在哲学传统中寻求谜团的解答,读者也跟着温习了一遍西方哲学史。
《苏菲的世界》不论就内容,或就其受欢迎程度来看,都是极吸引人的一本书。这本书的成功,显示了一个重要的社会指标,就是社会大众渴望知识及缺乏安全感。在一本小说里,塞进整部西方哲学史,对追求速度的这一代而言,本身就极具魅力。除了追求知识的流行趋势之外,一般人也多少觉察到当今教育上的缺失,我们的教育并未提供有关人生和其意义的必要知识,而这些答案正隐藏在哲学的奥秘里。现在,我们有机会一一来巡视,到底这些饱学之士,教了我们些什么。
它是一本扞卫哲学的书,代表了“大多数人的看法”。这本书不是在探讨哲学上的某一特别思潮或历史,而是尝试对每一派别做概论式的介绍,并说明它在今日的地位。可以说是一本集“学术界一般看法的摘要录”。因此,这本书表达了当今知识分子的立场。
假如《苏菲的世界》代表着主流知识分子的哲学观点,它所表达的也极引人注目。这本书对真实的哲学给予极崇高的评价:批判的、理性的和公正的评论;去除偏见、迷信和惯例;不做仓促和轻率的判断,一意追求真理、知识、美善和道德。
坦白说,这正是世间为何要有哲学家的原因。我们需要哲学家,不是因为他们可以为我们选拔选美皇后或告诉我们今天蕃茄的最低价。哲学家们总是试图避开这类没有永恒价值的热门话题,而努力将人们的注意力吸引到永远“真”、永远“美”、永远“善”的事物上。
在这本书里,其实真正感兴趣的哲学,不在逻辑学、数学或语言学,当故事重心转移到马克思、弗洛伊德、达尔文和宇宙论时,摩尔、罗素等人,根本连提都不提。有些话题,即使和哲学没什么关系,却一再出现,很明显,这是一本在政治立场上十分讨好的书。一切当代时髦词汇全部被囊括:生态学、女性主义、宽容、东方宗教、比较宗教、联合国和新世界秩序等。这样的写法,或许是为了使哲学议题不和时代脱节,或许是为了涵盖更广大的读者群,不过,留给读者的印象是这些议题似乎才是作者真正关心的。
因此,这不是“一本关于哲学史的小说”,而是一个当代拥护自然的人文主义者对哲学根源所做的选择性的探讨。在小说结尾,科学被认定是真理的裁判者;而唯物主义虽然教义不明确,却绝对是人类的最佳选择。这本书引导读者获至这样的结论,但事实上并未提供理由。它给予读者的印象只是这是历代智慧累积的结果;当然,不同的历史将会导致不同的结局。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12
在这次名著阅读中,我选择了《苏菲的世界》作为自己的阅读书籍,由于读书的时候不断在思考许多问题,花了不少的时间才完成阅读,且仅仅是浅读、粗读了该书。但却给我的心灵留下震撼,不禁赞叹“苏菲的世界”真是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它就像一部唤醒了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与好奇。《苏菲的世界》是一本颇有趣味的哲学发展史,它以小说的形式将原本深奥、枯燥的哲学历史表达给人们,使各个年纪、各个层次的人都能阅读懂它,接受它。它就是这样一本可以教会人最简单最*凡同时又是最深刻的生活哲学的一本经典之作。
《苏菲的世界》由一张“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的纸条开始,十四岁的少女苏菲看见镜子里的自己疯狂地眨眼,她走进了哲学的世界,也带领读者进入了一个充满哲学智慧的世界。苏菲带着许多疑惑,用着自己少女好奇的天性,步步深入各种谜团,揭开层层谜团的过程,就像一次奇妙的探险旅程,我们跟随她的经历,从雅典到希腊到古罗马到黑暗的中世纪再到文艺复兴,从苏格拉底到柏拉图到笛卡尔再到萨特,有思想激荡的雅典城市广场,有达芬奇的绘画、有莎士比亚的戏剧,也有古登堡的印刷机。时空穿梭交替,思考不断深入,看尽社会沧桑变幻,留下许多心灵的震撼。
现在谈谈书中令我印象深刻的几处。
一、这世界就像魔术师从她的帽子里拉出的一只白兔
所有的生物都出生于这只兔子的细毛顶端,他们刚开始对于这场令人不可置信的戏法感到惊奇。然而当他们年纪越长,也就越深入兔子的毛皮并且待了下来。他们在那觉得非常安适,因此不愿再冒险爬回脆弱的兔毛顶端。唯有哲学家才会踏上此一危险的旅程,迈向语言与存在所能达到的顶峰。如果把地球比做一只用于变魔术的兔子的话,我们普通人就是居住在兔子绒毛深处的细胞。我们出生于细毛顶上,也就是孩童时期的我们对这场魔术十分好奇,而随着我们慢慢长大了,对世界的一切渐渐习以为常,就去了毛皮深处,并喜欢上了皮毛深处闲适的生活,不再过冒险的生活了。而哲学家就像是从不停下探险脚步的探险者,他们无惧于崎岖的路程,带着寻求“真”的本质一路前进、探索,往往他们也是人类中最先到达文明的人,最先开创文明的人。
二、哲学家终其一生都像个孩子一般敏感
遗憾的是,当我们成长时,不仅习惯了有地心引力这回事,同时也很快地习惯了世上的一切,我们在成长的过程当中,似乎失去了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也正因此,我们丧失了某种极为重要的能力(这也是哲学家们想要使人们恢复的能力)。因为在我们内心的某处,有某个声音告诉我们:生命是一直很庞大的、神秘的存在。
笛卡尔说过“Cogito,ergo sum(我思故我在)。”掩卷思索,我们不应该吝啬每日用于思考、反省自己的时间,应该经常抽出时间好好的去思索这个世界了,不要总是觉得凡事都理所当然,也不要用种种借口理由去逃避思考哲学性的问题。这个世界什么东西的产生都有它的根源,都有他的道理,我们要抱着好奇的心去探索,去发掘,而不要让日常生活的琐事禁锢住我们对世界好奇的心,慢慢成为一个麻木不仁的人。古希腊哲学家认为:哲学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人有好奇心的缘故。所以我们更应该做一个保有好奇心的人,做一个孩子般敏感的人。这样我们将会得到生活的回报,在哲学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影子。
三、人是万物的尺度
古希腊哲学家普洛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
这里说的人指的是人的感觉。什么事物,都要以人的感觉为标准。一个事物对你来说就是它呈现在你的感官面前的样子,对我来说,它就是呈现在我的感官面前的样子。一阵风吹来,你觉得冷,它就是冷的;我觉得热,它就是热的。而与风本身冷热无关。同样地,一个人的行为是好的还是坏的,也是以人的感觉为标准。你觉得好,它就是好的;我觉得坏,它就是坏的。行为本身好坏无关。所以说一件事情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完全要看他与人类需求有何关系。
再看,著名物理学家洛仑兹在电子高速运动的实验中,他发现当电子的速度可与光速相比拟的情况下,他建立了一种新的时空变换方式,称为洛仑兹变换。爱因斯坦借鉴了洛仑兹的研究成果,建立了狭义相对论。根据相对论,时空不再是绝对的,而是与观测者和被观测者密切相关的。也就是根本就无所谓客观的长度到底是多长,只有人观测到的尺寸是多长。也无所谓客观的时间是多长,只有观测到的时间是多长。因此,现代科学给出的结论也是:人是万物的尺度。只要人自身的运动状态改变了,那么整个时空就必然随之改变。当然,对于我们的*常生活而言,绝对时空观就足够用了。但是在哲学领域中,就必须突出思考的深度与广度。如果哲学只把自己局限于日常生活中的琐事,那么就连自然科学也比不上了,又何以自称为哲学呢?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耐人寻味,值得多读几次的书。在这样一部作品中,我们看到了文明进化的历程,看到了社会发展的沧桑,留下的更多的是心灵的震撼。领悟到哲学不是一般人能够学到的,但也许我们可以学习如何以用哲学的方式思考,以此体验哲学的美妙。回归理性的世界,丰满我们的灵魂的羽翼,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比别人更富有意义!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13
“你是谁?”
“世界从何而来?”
红色房子的信箱前,十四岁的苏菲开始了她不只是关于哲学的探险之旅。
挪威作家乔斯坦的《苏菲的世界》被公认为上世纪末西方社会最优秀的哲学通俗读物之一。我是在如今这一把年纪的时候才来看这本被当作西方青少年哲学启蒙读物的书。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名叫苏菲的挪威小女孩,在一个陌生的哲学家的引导下,学习欧洲哲学,并认识到自己只不过是被某个作家创造出来的过程。没有大起大落的转折,书中情节虽悬念重生却也波澜不惊。
从古希腊爱琴海的自然派哲学,到雅典城师徒三人燎原的智慧之火;从神权当道的漫长中世纪,到人性复苏的文艺复兴;从启蒙运动里为人权进行的斗争,到百科全书派对理性所做的推崇……乔斯坦将整一部贯穿着欧洲历史与文化的思想史娓娓道来。他用神奇般简单的语言,用魔术师,大白兔和姜饼人绘制出一部讲给苏菲听的哲学史卷。
苏菲Sophie,在希腊文中是智慧的意思。哲学在古希腊语里的本意即是“爱智”.有人说,智慧是哲学的本质,而人生是哲学的外在意义。整个哲学史上最神秘难解的苏格拉底称自己为“哲学家”,因为哲学家的英文philo-so-pher的意思是“一个爱好智慧的人”.罗素在《论教育之目的》中说,没有智慧,我们这个错综复杂的当代世界就无法延续。他认为传统道德的一个最大的缺陷是其一直低估了智慧的作用,又说“希腊人在这个问题上没有犯过错误”.而在对待智慧的问题上没有犯过错误希腊人,其哲学一直在亟欲找寻人类最佳的生死之道,他们关心人的伦理与道德,致力于解决苏格拉底,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提出的问题,他们最关心的是“何谓真正的幸福以及如何获致这种幸福”.这也许就是智慧的一个重大意义。
关于什么是幸福以及如何幸福,苏格拉底认为,人如果违反自己的理性就不会快乐。而那些知道如何找到快乐的人就会遵照自己的理性行事。因此他认为明白是非者必然不会为恶。因为世间哪有人会想要成为不快乐的人?而根据柏拉图的说法,人体由头、胸、腹三部分构成,人的灵魂也相对的具有“理性”“意志”和“欲望”三种能力,这些能力又各自有其“美德”:理性追求智慧,意志追求勇气,欲望则必须加以遏阻,以做到“自制”.唯有人体的这三部分协调运作时,个人才会达到“和谐”或“美德”的境界。他认为在学校时,儿童首先必须学习如何克制自己的欲望,而后再培养自己的勇气,最后运用理性来达到智慧。亚里士多德说人的“形式”是由一个“植物”灵魂,一个“动物”灵魂和一个“理性”灵魂所组成,快乐有三种形式,一种是过着享乐的生活,一种是做一个自由而负责的公民,另一种则是做一个思想家与哲学家。他强调,人要同时达到这三个标准才能找到幸福与满足,任何一种形式的不*衡都会扭曲生活方式,都是令人无法接受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主张都与希腊医学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传说中希腊医学的始祖,诞生于大约公元前四六零年时德寇斯岛的希波克拉底,提出健康来自身体和心灵的*衡,要预防疾病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节制饮食起居。唯有*衡,节制,人才能过快乐和谐的生活,这就是希腊人关于幸福的智慧。
在书中描述的少校小木屋里的傍晚,苏菲对乔安说,“这样一根小小的蜡烛却可以照亮如此的黑暗,这不是很奇怪吗?”
我想,在寻找幸福的路上,我们都需要这样一根蜡烛的力量。就像新柏拉图派普罗汀所说上帝的神圣之光,那种暖洋洋的注视着人类的灵魂照耀着世间的事物的神圣之光,让一株风铃草或一朵花,一只飞离枝头的蝴蝶或是一条漫游穿梭的金鱼都或多或少的反射着深不可测的神秘之光。在去往幸福的路上,我们需要这样一簇蜡烛的神秘光芒。
我希冀着可以有这样一束光,能穿透眼前的黑暗和迷茫,照亮脚下的岩石和沙砾,能指引出一个通往幸福的方向,一条抵往快乐的羊肠小道。我希望可以有这样一束微弱但坚强的烛光,它是苏格拉底口中属于我的理性之光,我以它作为司南来明辨黑白取舍行事,我按照它提供的遵照准则,来避免为恶,避免成为一个“追求不快乐”的人。这蜡烛作为柏拉图人体三分论中的头部美德,它引领我追求智慧和勇气,让我知道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让我越来越靠近自制的标向。这蜡烛照亮我作为一个人的“形式”中属于理性的灵魂,它为我描绘一个生活应该有的摸样,让我知道该“如何生活”,让我有根据去过一个“良好的生活”.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14
哲学,融人类千年之史,汇世界百家之言。祖先赐予的精神遗产随着岁月的积淀愈发深不可测。无数哲人前赴后继著书立传,试图为世界展现一幅壮丽雄浑的哲学全景图。可是百家争鸣,丰富了哲学的内涵,却为勾勒全景图又增添了新的难题。于是,千百年来,哲学似雪球般前进、壮大,而人类只得管中窥豹似地欣赏奇峰一角。
当无数的初学者在哲学的门外徘徊,无从入手之时,一位来自北欧挪威的作家乔斯坦贾德,带来了他那部震颤了哲学界的里程碑式的文学作品——《苏菲的世界》。以14岁女孩的视角带我们傲游于哲学的世界,跟随着一封封神秘的来信,我们也仿佛如苏菲一样沿着历史的足迹浏览历代哲人的精辟论述,抚摸古老智慧的轮廓,膜拜那留传千年依旧不朽的鸿篇巨制。让我们一起走进苏菲的世界!
遥远的神谕
“最聪明的是明白自己无知的人,真正的智慧来自内心,明辨是非者必能进退合宜。”
苏格拉底,史上最神秘难解的人物。我们没有他的任何文字,只能从他人的文字中捕捉他的睿智的思想,缜密的思维。他的一生曲折而短暂,却对对欧洲思想界产生难以想象的巨大影响。苏格拉底也常说他的谈话艺术就像为人接生一样。产婆本身并不是生孩子的人,她只是帮忙接生而已。同样的,苏格拉底认为他的工作就是帮助人们“生出”正确的思想,因为真正的知识来自内心,而不是得自别人的传授。同时,唯有出自内心的知识,才能使人拥有真正的智慧。苏格拉底曾说:“雅典就像一匹驽马,而我就是一只不断叮它,让它具有活力的牛蝇。”最后他用他的死去成全他的良知取义成仁,完成他的使命。
他将哲学从天上召唤下来,使它在各地落脚生根,并进入各个家庭,还迫使它审视生命、伦理与善恶。这就是先哲的光辉."永恒不变的是形成各种事物模样的精神模式或抽象模式。留存的是永远的*不朽的灵魂"后来,柏拉图来了。他既关心自然界中永恒不变的事物,也关心与人类道德及社会有关的永恒不变的事物。
对于柏拉图而言,这两个问题是一体的两面。他试图掌握有关个人永恒不变的“真理”我们已经见到柏拉图如何认为实在世界可以分为两个领域。
其中一个是感官世界。我们只能用我们五种并不精确的官能来约略认识这个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每一件事物都会流动”,而且没有一个是永久不变的。这里面存在的都是一些生生灭灭的事物。
另外一个领域则是理型的世界。我们可以用理性来确实认识这个世界。我们无法用感官来察知这个理型的世界,但这些理型(或形式)是永恒不变的。
根据柏拉图的说法,人是一种具有双重性质的生物。我们的身体是“流动”的,与感官的世界不可分割,并且其命运与世界上其他每一件事物(如肥皂泡)都相同。我们所有的感官都是以身体为基础,因此是不可靠的。但我们同时也有一个不朽的灵魂,而这个灵魂则是理性的天下。由于灵魂不是物质,因此可以探索理型的世界。他笔下的《理想国》成为哲学著作,影响深远.
“将它付之一炬,上帝不是一个傀儡戏师傅,赤裸、空虚一如教师来到教室前的黑板,希望澄清我们的观念 ,他希望清除工地上所有的瓦……”
当两位哲学巨匠走入泛黄的史书,有更多的智者步入历史的舞台,推进哲学的辉煌绚烂。希望澄清我们观念的严谨的逻辑学家亚里士多德、著有《几何伦理学》的史宾诺莎、首创分权学说的洛克、身为经验主义者的休姆、“宛如燃烧的恒星旁一颗晕眩的行星”的柏克莱、信仰头上闪烁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规范的康德等一连串现代哲学的开山鼻祖,我们还来不及抒发心中的崇敬之情,飞速发展的工业推动着*驶入了崭新的轨道;时代的更替造就了更多的哲学巨人。马克思的《资本论》、达尔文的《进化论》、佛洛伊德的《梦的解析》——三位伟人、三部巨著掀起了三个领域的革命巨浪,开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黎明的曙光
中世纪前的欧洲压抑着黑暗与恐惧,人们每接近一步真理,便会缠身更多的荆棘。黑暗排斥文明与理性,信仰野蛮与暴力,先行者们望眼欲穿,盼望黎明的到来。十四世纪末十五世纪初,文化运动蓬勃兴起,先开始于意大利北部,并在十五与十六世纪期间迅速向北蔓延。这场名为“重生”的文艺复兴运动给欧洲乃至世界带来了光明与希望,接踵而来的启蒙运动更是撼动了封建神学的统治基础,以法国的“百科全书学派”为核心向四周扩散,整个世界接受了一次理性文明的狂风暴雨般的洗礼。轰轰烈烈的资产阶级革命彻底破除了封建社会的愚昧野蛮,龟裂了其正统地位。随之而来的是无产阶级的兴起,登上历史舞台,成为世界的主角。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如同一面赤色的旗帜为无产阶级指引道路,照亮前方!从此*成了许多国家的信仰和永恒的追求,自由、民主、文明飘荡在蔚蓝的天空中。
尾章
在《苏菲的世界》这本书中,我们看到的不只有先哲的教诲,黑暗向光明的衍化,还有丰富的自然科学,反差强烈的巴洛克艺术氛围…读此书犹如品尝哲学盛宴,回味无穷。《苏菲的世界》是一部深入浅出的人类哲学史。它不仅能唤醒人们内心深处对生命的敬仰与赞叹、对人生的关心与好奇,而且也为每一个人的成长——生命从混沌走向智慧、由困惑进入觉悟,点燃了一盏盏明亮的航灯……苏菲的世界,是智慧的世界、梦幻想的世界、敬仰的世界、感叹的世界,在此向乔德坦·贾德深鞠一躬,感谢他能让我一睹哲学全貌!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15
都说《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出色的哲学普及读物,一本写给大众的哲学史。然而本文,却要写给不仅仅作为哲学史的《苏菲》。是的,《苏菲》远不仅仅是一本哲学普及读物,它本身就是哲学的思考。
作家总尽力要让自己笔下的人物鲜活真实,然而《苏菲》的作者乔斯坦却故意不想如此。作者故意先让我们读到一个真实如你我的苏菲,经历着许多谜一般的事情,也随着神秘哲学家艾伯特渐渐走进了哲学的世界。然后却在作品的中途突然揭示,这无数谜的原因是苏菲其实是席德父亲假想出的人物。残忍的是,作者还要让苏菲自己知道这个事实,知道自己是一个虚幻。但更加别出心裁的是,乔斯坦竟让苏菲与艾伯特去反抗那个主宰他们命运的席德父亲,而且最终逃脱,来到了永恒之地,甚至影响了了席德与她父亲的那个世界。
是的,《苏菲的世界》不仅是哲学普及读物,它是一个普通的哲学教师,对哲学终极问题的思索。《苏菲的世界》原著的副标题虽是“一本关于哲学史的小说”,我却以为它真正主题乃是“存在与虚无”。
这是一个绝妙的映射。人类本是*凡如苏菲地生活着,并没必要思考存在抑或是虚无,然而人类不同于其他动物的本能——爱智慧,让人转向哲学,思索自身的存在,沿着这条路越走越远,直至惊惶地发现竟无法证明自身的存在,发现一切都可能是虚无。
这正是整个西方哲学史的映射。“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苏菲接到的两个问题,是早在三千年前,就被希腊先哲固执地提出的,他们不甘心仅仅活在这世界中,他们偏要去认知,思索这世界的本原,证明真正的存在。从泰勒斯至普罗泰格拉,从苏格拉底至亚里士多德,他们为他们提出的问题奋斗终生,甚至不惜生命的代价。他们将他们的事业命名为“爱智慧”,不是“智慧”而是“爱智慧”,便是意味着也许他们的问题永远无法真正解决,但对于智慧的热爱让人成其为人,让哲学家成其为哲学家。千百年来,关于存在的思索在一代代哲学家中延续,即使未找到答案,却也从未断绝。面对这些对于人类太过沉重的问题,我们曾求助于上帝,如是,可以认为自己站在宇宙的中心,生来就是其他物种的统治者,但这一切终归幻灭。我们也求助理性,如是,便可以认为我们拥有独一无二的天赋,动物所没有的理性,但终究无法忽视太多的非理性因素。非理性主义与虚无主义渐渐滋生。因为人类日渐发展,却也日显无助,人类争取着自由,但却突然发现自己已被孤零零的抛到这世界上,没有上帝,甚至没有任何永恒的存在之物能够依靠。我们自由了?也许。但,我们没有任何选择就不得不面对自身的自由,我们最终,同样没有任何选择就必须失去所有的自由。这自由,轻到无法承受。存在?抑或是虚无?人类前所未有的惶惑,甚至是痛苦。无论是在弗洛姆的《逃避自由》还是萨特的《存在与虚无》中,我都能或多或少读出这种无奈。如果,如果人类不曾想过这些不必思考的问题,我们不会有这样的痛苦,但,如果那样,我们,也就不是人类。爱智慧是我们的本性,来自智慧的痛苦是我们的宿命。
《苏菲的世界》中,我能读到这种悲哀、压抑与无奈。苏菲是席德父亲笔下的人物,席德父亲又是作家笔下的人物。那么我们呢?我们以为自己每天真真切切地生活着,然而也许,我们不过是另一个作家笔下的虚幻人物,我们没有自由意志,那个作家就是我们命运的主宰,我们的上帝,而更可怕的是,我们的上帝也许不过是另一个虚无……谁又能证明不是呢?上帝不能,理性不能。是的,无人能够证明,以为是存在的东西也许不过是虚无,虚无,一切皆无,没有任何东西是是坚实而可以确定的。
《苏菲的世界》中,我却也能读出一种顽强,一种带着悲剧色彩的,震撼人心的顽强。当苏菲和艾伯特知道了自己是虚幻的人物,他们没有选择逃避,像其他人一样不去相信,而是选择了反抗。而最终,他们虽然未能是自己成为真实存在的人物,但却逃出了小说本身,作为虚幻的人物来到了“永恒之境”。不仅如此,他们甚至以虚幻人物的身份影响到了真实世界。读到最后,不禁想,存在与虚无间,真有这么大的分别么?在“永恒之境”苏菲问艾伯特“这只表示,和周遭的东西比起来,我们只不过是空气一般的精灵而已”艾伯特却说“不,对我们来讲,周遭的现实世界才是像空气一般的奇怪东西”。是的,也许存在与否并没有那么重要,因为存在与虚无间,并没有那么清的界限;更因为,无论是终极的存在还是永恒的不存在,都不应是人类研究的最终目的。最终的目的,应是自我。我们追寻,我们求索,最终目的不应是自我的存在或虚无,而是存在,抑或是虚无的自我。苏菲的逃离,似乎宣告着“无论我是否存在,我终究是我”。这是一种悲剧的伟大,震撼人心。
是的,也许哲学的所有终极问题,都永远不会有完美的答案,但正是对它们的思考,让人类,与众不同。如哈姆莱特的著名台词:“存在抑或虚无?这是个问题。”而目的,则是自我,是古希腊德尔菲神庙上那句如带魔力的铭文“认识你自己!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450字(扩展9)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苏菲的世界》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1
马为什么叫马,马是什么?在看书之前,我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可能在某个时候,我爸妈拍了一张照片或者我在电视上偶然看到了这种东西。我父母告诉我那是一匹马。从那以后我就知道那是一匹马。每天总是看到很多人很多事,却从来没有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不仅是我,每个人都把这个世界想当然。世界五彩缤纷,仿佛与我们无关。对此,作者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宇宙就像魔术师从帽子里拉出的兔子,而我们人类是深藏在兔毛里的寄生虫。我们都舒服地躺在兔毛深处,对魔术师的秘密毫无兴趣。只有哲学家,不断爬上兔子的细毛,想探索魔术师的秘密。我们比哲学家更缺乏的只是好奇心和聪明的头脑。
哲学家不停地爬行,同时不停地呼唤沉睡的人。他的呼唤只唤醒了少数有头脑的人,赢得了大多数人的厌恶。苏格拉底总是把生命献给哲学,服毒自杀,耶稣也是。我钦佩他们的勇气和精神。有的人活着,他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德米特里克斯在没有任何先进设备的情况下提出了原子理论、柏拉图的两个世界理论和亚里士多德的中庸之道。我想是的。1000,20xx,中世纪,浪漫主义。慢慢的,我陷入了整个欧洲哲学史。一开始,我失去了很多理解。越来越发现,哲学离生活并不远。我可能不知道一些地区和习俗,但我的思想是无限的。人对生活的态度也是相互的。苏菲只是希德书中的一个虚拟人物。我们是谁?苏菲是智慧的意思。苏菲的世界是一个智慧的世界,一个梦想的世界,也唤醒了我们生活的智慧。十三岁第一次读苏菲,很疑惑。第二次,第三次,我会收获更多。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2
《苏菲的世界》是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创作的一本关于西方哲学史的长篇小说,它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史发展的历程,其被誉为20世纪百部经典著作之一。
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收到了神秘的一封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从这一天开始,苏菲不断接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底展开。她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谜团,并在一位神秘导师艾伯特的指引下,苏菲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弗洛伊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
在没有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原本以为哲学是一门不切实际的学问,但当我读完整本书后才发现哲学其实是最贴近现实生活的,哲学是“关于天底下每个人都关心的一些问题的学科”。哲学所要解决的都是还没有科学方法可以证明的问题——诸如善与恶、美与丑、生与死、秩序与自由等。我认为哲学不是科学,因为它没有什么精确的公式来计算、来衡量。哲学是对未知事物或不确切认识的事物的假设性解释,是追求真理的开路先锋。在我们的这个世界,仅有科学而无哲学,仅有事实而无洞察力和价值观,是不能使我们免于浩劫和绝望的。科学给予我们知识,然而只有哲学才给予我们智慧。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3
在高中时,我们要学习政治里的哲学生活,那是四本政治书中最难学的一本。我的确也很讨厌哲学,太难理解了。但《苏菲的世界》以一种不同的方式,从哲学的角度向我们解释了世界和大自然等的形成与发展,告诉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我一直认为哲学是比较枯燥乏味的,但《苏菲的世界》一书却截然不同。它向读者讲述哲学的同时,运用了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使读者阅读时产生一种像读侦探小说般的心情。文中的苏菲她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致使她走上了通往解开世界谜团和哲学的大门。并且,苏菲她还具有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精神。这一点是十分值得我们学习的。只有有了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精神,我们才有机会去做好自己想要做的事情。
书中的一段话令我记忆深刻:世界就像魔术师变出的白兔,人类生活在白兔皮毛的最深处,把所有一切都当作理所当然,而哲学家们都是充满好奇心的孩子,他们不断攀登白兔的毛发,目的是为了看清魔术师的真面目,也就是看清世界,看清人生的意义。《苏菲的世界》一书使我觉得世界上还有很多事情等着我们去探索,大自然的秘密使永远也揭不完的。
读完全书后,我发现哲学其实是最贴近现实生活的,哲学是“关于天底下每个人都关心的一些问题的学科”。哲学所要解决的都是还没有科学方法可以证明的问题——诸如善与恶、美与丑、生与死、秩序与自由等。哲学是对未知事物或不确切认识的事物的假设性解释,是追求真理的开路先锋。用一句话说:科学给予我们知识,然而只有哲学才给予我们智慧。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4
我看过的书中,给我印象深刻的不多,但是《苏菲的世界》这本书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原因无它,因为它是本有趣的哲学书。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乔斯坦。贾德著作的小说,本书多以苏菲和一位名叫艾伯特的神秘人之对话录,是以由浅入深的方式简介西方哲学的小说。
苏菲是一个充满好奇心又活力十足的14岁女孩,对一定事物有自己的观点,尤其是对哲学。她表明自己是一个哲学家,因为她能够从不同角度看待事物并能实践自己所想。我们身边其实处处是哲学,却只有少数人会发现哲学的殿堂,不断去探索、实践。她是一位出色的老师——艾伯特。诺克斯,因为他迫使苏菲自己思考问题并得出结论,从不为她降低难度,同时他也关心苏菲,希望她能学好。艾伯特强烈信仰哲学,因为哲学让他明白他因艾勃特。纳格的意志而存在。
最初的哲学家被称为自然派哲学家,朝科学推理的方向迈出了第一步,成为后来科学的先驱。艾伯特认为成为一个优秀的哲学家的唯一条件是要有好奇心,苏菲正符合,所以她在艾伯特的指引下,一步步跨入哲学的殿堂。
范曾说得好:“好奇心是科学之母。”想一下,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人类和社会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对吗?苏菲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知识,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弗洛伊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同时,艾伯特向他解释从古希腊哲学发展到现今哲学的历程和转变。
《苏菲的世界》,即是哲学的殿堂,它唤醒了我们内心深处的好奇心理,并了解了欧洲哲学史。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我们应如苏菲踏入哲学的殿堂一样,专注自己的人生目标并持之以恒,不断进取。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5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很好的哲学启蒙书,它用通俗的语言来讲述从柏拉图以前一直到二十世纪的整部世界哲学史。它是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它将会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与好奇。
书中主人公是一位14岁的少女苏菲,好奇心是苏菲这个人物的灵魂,也是哲学的灵魂。“你是谁”这个简单的问题,几乎每个人都会回答“我是我”。而苏菲不一样,她认为这个答案是没有意义的。“如果我叫苏菲,是不是我不存在了呢?”好奇心一步步地指引她探索下去,探索人的本质,世界的本质,就和哲学大师一样思考那些根本问题。如果没有好奇心,就没有好问的苏菲,也不会有苏菲神奇的经历。如果没有好奇心,就不会有如此蓬勃发展的哲学。
苏菲穿越时空,从哲学的摇篮雅典出发,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有了初步了解;来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和已成为历史的那些精神思想的大人物——莎士比亚、达芬奇等进行了一次心声的对话,目睹了历史又一次严肃的重演。这样一部作品,让我看到人类的文明,“哲学”并不是生涩的,非一般人可理解的高深理论。以前我对哲学抱着望尘莫及的想法,现在才发现其实我从来都不了解哲学。
以上是我不完全的见解,这本书我虽然理解和感悟不是很透,但是我相信哲学就在我们生活中,就在我们的身边,认真感悟生活,就能理解哲学。我相信哲学是可以让人们了解自己,改变自己的学问。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6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文学性很强的哲学书。它的主要内容是:以苏菲不断受到一位神秘人寄来的信件为线索,从哲学的角度向人们解释了世界盒大自然等的形成与发展……告诉人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本来哲学是比较枯燥乏味的,但《苏菲的世界》一书却截然不同。它在向读者讲述哲学的同时,运用了生动的语言来描绘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使读者阅读时产生一种像读侦探小说般的心情。书中刻画了一个勇敢,聪颖的少女——苏菲。因为追求哲学,就一定要有好奇心,这正是苏菲最大的特点,所以我觉得作者刻画这个人物的用意就在于此。
为了向人们解开世界历史之谜,书中涉及的内容很多。从远古罗马到现代,在每一个不同时期,有哪些为社会做出突出贡献的哲学家,他们主要讨论的题目是什么,一些哲学家的经历和遭遇,这本书都详细地为人们做了讲解,仿佛整部世界哲学史在你面前演变了一遍。它内容广,但并不紊乱,书中内容分成许多章节,每节题目都点出了该章节内容的中心,或深藏或巧露;而每一节内容都会阐述几个问题。这样的分节使人读后更容易消化,也更容易理解。
书中讲述了不少的人生道理,使我获益良多。而它所讲述的有关哲学的知识,开阔了我的视野。其实当中的道理很多问题我也曾想过,但这些问题都在头脑中一闪而过,因为我觉得它对我来说实在太陌生。当我读完此书后,我觉得一个生存在世界上的人,连世界从何而来也不知道,也不曾去想,未免有些幼稚。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7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文学性很强的哲学书,它的主要内容是:以苏菲不断受到一位神秘人寄来的信件为线索,从哲学的角度向人们解释了世界盒大自然等的形成与发展……告诉人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本来哲学是比较枯燥乏味的,但《苏菲的世界》一书却截然不同。它在向读者讲述哲学的同时,运用了生动的语言来描绘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使读者阅读时产生一种像读侦探小说般的心情,书中刻画了一个勇敢,聪颖的少女——苏菲,因为追求哲学,就一定要有好奇心,这正是苏菲最大的特点,所以我觉得作者刻画这个人物的用意就在于此。
为了向人们解开世界历史之谜,书中涉及的内容很多。从远古罗马到现代,在每一个不同时期,有哪些为社会做出突出贡献的哲学家,他们主要讨论的题目是什么,一些哲学家的经历和遭遇,这本书都详细地为人们做了讲解,仿佛整部世界哲学史在你面前演变了一遍,它内容广,但并不紊乱,书中内容分成许多章节,每节题目都点出了该章节内容的中心,或深藏或巧露;而每一节内容都会阐述几个问题。这样的分节使人读后更容易消化,也更容易理解。
书中讲述了不少的人生道理,使我获益良多。而它所讲述的有关哲学的知识,开阔了我的视野,其实当中的道理很多问题我也曾想过,但这些问题都在头脑中一闪而过,因为我觉得它对我来说实在太陌生。当我读完此书后,我觉得一个生存在世界上的人,连世界从何而来也不知道,也不曾去想,未免有些幼稚。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8
“就在这时,门铃响了,并要我开门拿包裹。”苏菲随手把门带上后,便拆开了信封……
苏非用手指着镜子里的自己说:“你是谁?”此时苏非和我的脑子里想得是一样的:我是谁?不用说,我是庄子婷,可是这个叫庄子婷的人又是谁?是我。得,又绕回去了:我是谁?我居然不知道自己是谁,这不是太可笑了吗?我甚至无法去决定自己的长相、父母、家族,我更没有选择自己是人还是兽的权利,这不是太不合理了吗?但这些却是我不得不接受的事实。
“世界从何而来?”我不知道,说实话,到现在为止没人真正知道不是吗?
哲学问题是永恒不能改变的吗?是,也不是。有关于宇宙之类的各种事物的来源,各种各样的类似问题在人类脑海里占据了几千几百年了,我还想不着,没有人可以解决或回答这些疑问,而人类也永远不会停止自已的思考和探索。同时,随着人类时代的发展和生活的巨大改变,新的问题每天会不断冒出来,机器人会有自知力吗?人脑是如何进行运作的?人类和机器的实质区别在哪里?
这些问题太烧脑了,来我们说些可以实时解决的。想要保护地球的多样性,我们就应该彻底改变自己的思考方式、生活模式,把我们所处的时代当做生活的中心如同把地球当成宇宙的中心一样可笑。对我们来说,当下自然是最重要的,最有意义的,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未来不重要,我们应该像尊重现在一样尊重未来。
我们是生活的主角,人类则是地球的主角。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9
前几天,我读完了一本绘本。它的名字叫做――《苏菲的礼物》。
故事讲的是:从前,有一只蜘蛛,她的名字叫做苏菲。她从小就会织各种东西,并且织得非常精美。大家都想看看苏菲最杰出的作品。苏菲年轻的时候,搬过好几次家,可是,大家都讨厌苏菲。准确的说,大家都讨厌蜘蛛。可苏菲每搬一次家,就想着为住在那的人织点什么东西。苏菲搬了四次家。最终,她把家安在――一个年轻女人的屋里。这个女人很穷,可她快生宝宝了。她对待苏菲十分友好,不仅没驱赶苏菲,还特地帮她做了一个温暖的小窝,这时的苏菲,已经很老很老了,她用余下的精力,为自己织了一条毯子,和八只袜子。几天后,宝宝诞生了,可是,他却没有一条合适的毯子,于是,年轻女人只好用房东太太那条又破又丑的围巾,做了一条和宝宝非常不搭的毛毯。苏菲用尽了她所有的力气,在临死之前,为宝宝做了一条十分精致的毛毯,并且把她的心织进了毯子的一角,最终,这条毯子成为了苏菲一生中最杰出的作品。
这个绘本非常简单,但是,我却被里面的主人公――苏菲,所深深的感动了。
苏菲并没有因为别人的驱赶而放弃帮助别人,并且,她懂得感恩,用最后的一点时间和精力织下了一条美丽的毯子。
刚开始我还有点奇怪――这条毯子是很精美,可是,苏菲的其他作品也都很优秀啊,为什么偏偏说这条毯子是苏菲一生中最杰出的作品呢?后来,经过我的思考,终于得到了答案――因为这条毯子是苏菲怀着感恩的心织的,毯子里包含着苏菲的爱。使这样的一件“死物”,富有了灵魂。
这样的作品,的确是最杰出的!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10
今天,紧赶慢赶的看完了《苏菲的世界》,莫名有种看各种书玩“套娃”的感觉。《苏菲的世界》用最简单的语言为我们介绍了哲学的发展,几个哲学中有名的“派别”。用席德父亲的话来说,就是他专门写给青少年的`一本哲学书,作为孩子的“哲学启蒙”。我个人的观点是,全书最难的地方就在于艾伯特教给苏菲的哲学知识。但我们只要稍微动动脑筋,就可以理解其中的意思,这是全书的核心部分。不过有一点我和席德一样不太懂:为什么自己丢的东西会跑到父亲寄给自己的书中,还会被苏菲捡到。这应该是席德父亲故意制造出的巧合,可我的逻辑就是想不通,觉得哪不对劲儿。
我解释一下,在开头中说的“套娃”即“书中书”。我们在书外,看席德和他的上校父亲;席德在书中,看苏菲和艾伯特;席德书中的苏菲又在看一本写自己的故事——《苏菲的世界》。顺带一提,《苏菲的世界》还包括《小红帽》《爱丽丝漫游奇境》等家喻户晓的童话故事,看见这些“熟面孔”,有没有眼前一亮呢?
苏菲的世界是一个神奇的世界,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当我们还是孩子时,曾用好奇的眼光打量周围,思考一些奇奇怪怪的问题。如今,我们还未滑到兔子毛深处,开始往上爬还不晚。魔术师的面目一定会有一群充满了好奇心的人们发现。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11
事实上,我们就是那只从帽子里被拉出来的小白兔。我们与小白兔之间唯一不同的是:小白兔并不明白它本身参与了一场魔术表演。而我们则相反。我们觉得自己是某种神秘事物的一部分,我们想了解其中的奥秘。
P.S.关于小兔子,最好将它比作整个宇宙,而我们人类则是寄居在兔子皮毛深处的微生虫。不过哲学家总是试图沿着兔子的细皮往上爬,以便将魔术师看个清楚。
赏析
这是第一封正式的来信,也是这场哲学旅程的开始。作者用一个简短的比喻,将人为什么需要哲学,解释得清清楚楚。比如说我,我以前只接触过一些浅显的,零散的哲学片断,从未系统地了解过一门学科。可以说,正是因为这种神秘感,我才对它这么向往。言归正传,我认为,苏菲正像另一个我自己,当然,我并不因为这封封来信而对现实生活心不在焉。这很大部分是因为我在读一本书,而且我也知晓自己正在读书。也许,我是站在兔子毛顶或深深埋在毛底的人呢?
这本书最大的优点还在于,它并不如别的哲学书一般排列松散,抑或说无味,而是丝丝入扣,环环相结,一波三折。哲学是包罗万象的,所以许多书都以一个一个的事例来分析,而这本书,则把它们都串了起来,成为了一个个建立在小片断上的更大故事,没有缺失了小说的趣味性。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12
马儿为什么叫马,何为马,在没读着本书前,我从来都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可能是某一时间,爸爸妈妈拿着一张图片或是我偶然间从电视上见到这种东西,爸妈对我说,那是马儿,我从此就认识那是马了吧,每天总会见到许多人,许多事,我却从未提出一句:为什么?不只是我,每个人都把这个世界想得太过理所当然,世界的多姿多彩,仿佛与我们无关。对此,作者用了一个很生动的比喻,宇宙就好想魔术师从帽子中拉出的一只兔子,而我们人类则是兔子毛皮深处的寄生虫。我们都在兔子的毛皮深处舒服的躺着,对魔术师的秘密毫无兴趣。只有哲人,不停的顺着兔子的细毛向上攀爬着,想探究魔术师的秘密。我们比哲人们缺少的只是一颗好奇心,一颗智慧的头脑。
哲学家们不停的爬着,同时也不停的呼唤着沉睡的人们,他的呼唤只能唤醒少数有头脑的人,而赢得大多数人的厌恶,苏格拉底最总最终将生命献于哲学服毒自尽,耶稣亦如此。我佩服他们的勇气于精神。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德谟特里克斯在没有任何先进设备的情况下,仅靠好奇与思索提出原子理论,柏拉图的两个世界论,亚里士多德的黄金中庸。我思故我在。一千年,两千年,中世纪,浪漫主义。慢慢我陷入整个欧洲哲学史,开始时很茫然有很多的不了解,越来越发现,其实哲学离生活并不远,我可能不了解一些地域,一些风土人情,但思想是没有限制的。人面对生活的态度也是互通的。苏菲最终只是希德书中的一个虚拟人物,我们又是谁呢,苏菲又是智慧的意思,苏菲的世界是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也唤醒我们生活的智慧。十三岁读苏菲,懵懵懂懂。第二次,第三次,我会收获更多。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13
《苏菲的世界》是智慧的世界,是梦的世界。它将会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好奇和思考。
——题记
读了这本书,我的好奇心便挑起来了——14岁的女孩苏菲原本*常、有序是生活被一封离奇的信打破了。“你是谁?”这个问题出现在信中,在此之前,苏菲从未想过这个问题。她绞尽脑汁,但她找不到答案。而接着又寄来了许多信让她困惑不已,席德是谁?寄信人是谁?席德爸爸为什么让我把信给席德……然而她也无意间开始了哲学课程。一个个的谜团也相继解开。
“你是谁?”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脑海中,抹不去,擦不掉。开始,我可以轻易地回答:我是姚丽霞啊!但是那个叫姚丽霞的又是谁啊?如果我取了另一个名字,我会不会变成别人呢?我一直想不出答案,苏菲也是。
书中谈到了从最早的哲学家一直到现在的哲学家,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苏格拉底。我记得他说过:“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一无所知。”他这么一位伟大的哲学家,竟如此谦虚,令我震惊。他一生对哲学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而他却被陷害,最后为了良心与真理服毒而死。我佩服他的坚贞不屈,誓死捍卫良知。
为一切事物的存在是理所当然,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它们的存在,而小孩儿则不一样,他们对任何事物都会充满好奇,都会产生疑问,而要成为一名哲学家,就要拥有好奇心。它让我又重新找回了好奇心。
哲学这门课程中,有着让人费解的问题,有着神秘的历史,既新奇又难懂,我希望我以后能深入了解它。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14
《苏菲的世界》一书中介绍了有关西方的哲学,作者用深入浅出的手法,生动形象的为我们讲述智慧的故事。原本枯燥无味的哲学书读起来更像是读一本侦探小说,让人不自觉地跟随着苏菲去思考,去探讨一个个哲学问题,去拜访一位位哲学家,了解他们,走进他们的世界。捧书细读,我了解到弗洛伊德有趣的心理学理论,佛洛伊德主张人和他的环境之间不断有一种紧张关系存在。这种紧张关何调整自己的需求以适应环境;我们学到如何调整这个‘快乐原则’以迁就‘现实原则’。用佛洛伊德的术语来说,我们发展出了一个具有这种调节功能的‘自我’。这时,即使我们想要或需要某个东西,我们也不能躺下来一直哭到我们得到那件东西为止。“这同时引发了我对于心理学的好奇与探索,在了解了梦的解析,爱情心理学后,我对于心理学的了解也更上一层楼。
千百年来,不管是什么时代的人,什么民族的人都在追寻着相同的问题,就像是”人是谁“”世界从何而来“,正是因为人们的好奇心,才有了哲学。《苏菲的世界》唤醒了我们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和对人生意义的好奇,我们需要在*时的生活中,留心观察,仔细思考,永葆好奇的心态去探索,去挖掘。正如梭罗在《瓦尔登湖》所讲的一般:”那些困扰我们的,是我们疑难、困惑的问题也曾经发生在所有聪明人心上;一个问题都没有漏掉,而且每一个聪明人都回答过它们,按照各自的能力,用各自的话和生活。“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15
苏菲,一位花季少女,某天回到家,发现了一封写着两个哲学问题的神秘来信。于是,在一位哲学老师用一封封信的引导下,开始思索与探索:从古希腊到现代,从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到弗洛伊德,所有哲学大师所思考各类问题与学说。最后塑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读完之后,“我是谁?”、“世界从何而来?”这两个问题在我心中时时萦绕,排解不开。世界仿佛是重新出现在我的面前,而我是刚刚在那只“大兔子”的皮毛中抬起头,准备端详宇宙中这位“魔术师”——“生命最初的意义”——的脸。我并不确定我会知道什么,我也不确定我会发现什么,可是我知道,过程有时候比结果更重要。
虽然,对书中的许多哲学观点还是一知半解,模模糊糊,但不可否认这真的是一本“将会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与好奇”的奇书。苏菲的世界也很精彩。苏菲师生的哲学课是世界灿烂哲学史的迁移,从演说、艺术,到科学和诗;从米雷克斯和雅典,耶路撒冷和亚历山大港,到伦敦和巴黎;从神话传说、希腊自然派哲学家的早期哲学,到苏格拉底、柏拉图的理论升华,从中世纪的黑暗,穿越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的重生,到马克思、达尔文,不断延续到将来的未知。多少理论的推翻与诞生,凝聚着人类对于生命与存亡的不懈探索,就在这样一本有趣的小书中生成。我想,这也就是很多人喜欢的缘由吧。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450字(扩展10)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字 (菁选3篇)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字1
《苏菲的世界》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14岁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讲述了西方哲学史的发展过程。由前苏格拉底时代到萨特,以及亚里士多德、笛卡儿、黑格尔等人的思想都通过作者生动的笔触跃然纸上,并配以当时的历史背景加以解释,引人入胜。
它是一本哲学史小说,更是一种自我世界的体验,某种程度上,却也是一个自我世界的折射。
本书虽说是哲学史的介绍,但并不是很侧重哲学思想本身,书中对关注更多的是哲学的一些基本问题,如我是谁,世界从哪里来,上帝是否存在等。然后对学派或者哲学家也没有过多探讨,更多的是在介绍他们基本思想的前提下,告诉我们应该怎样的去进行哲学性的思考。最后,对于每一个阶段的哲学思考,作者都会用容易让人理解的例子来阐释怎样去理解并哲学性的思考。
但如果本书只要表达这些,我想作者也没有必要安排如此曲折的情节。作者采用的手法与其说是想引人入胜,让哲学史的介绍不显得枯燥,更不如说是为了激发我们对哲学的兴趣,让我们像哲学家一样思考。因为本书小说的情节不就正是一个最好的哲学基本问题吗?一个关于是否存在的问题。
或许,某种程度上,苏菲的世界就是我们的世界,或者更确切的说,少校和席德的世界也许就是我们的世界。
苏菲和她的哲学导师是少校写的书里虚构的人物,少校用这本书来作为给他女儿席德的15岁的生日。而这一真相在讲到柏克莱等经验主义学派时向我们揭示。然后后面更离奇的是苏菲从书中走出来,来到了少校的世界。这些看似离奇的情节引发了我一系列的思考。
我们不防采用像《盗梦空间》里梦境的层次一样来定义世界(正如书中说的苏菲的世界,是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
苏菲和她的导师艾伯特的世界作为第一层,少校和席德的世界作为第二层,本书的作者乔斯坦•贾德和我们的世界作为第三层。是否有第四层我们暂且放一个“?”。
先假设我们站在苏菲的世界,即第一层世界,那我们也会像乔安的爸爸一样,在听到艾伯特说我们并不存在时感到愤怒。因为我们觉得我们能感受到一切,我们用手拍桌子手会疼,我们经过一生那么多年的时间。但事实证明,它们只不过是少校的思想产物,它们所谓的感觉不过是少校给予它们的让自己以为自己存在的“形式”,也就是少校先给了它们存在的“理型”。但后来苏菲他们是怎么意识到自己其实是不存在的呢?
我们注意到作者在安排这些情节时,是在教我们怎样去使用哲学性思考。如,苏菲是虚构的是在介绍柏克莱等经验主义时才告诉我们的。这不正证明了这一理论吗?这时的哲学是怀疑,不能证明的并不代表不存在,就像苏菲并不能证明她是虚构的,她一直以为她是存在的,但事实确实她是虚构的。回到我们刚才说的,苏菲是怎么意识到自己其实不存在的呢?这要结合当时给我们介绍的哲学思考,这时的哲学提到的是,我们并不能证明上帝是否存在,因为上帝不会以“超自然”的法则来向我们显示,于是我们没有超自然的感官经验,就不能证明上帝存在。同样,我们也不能证明上帝不存在,也就是说说上帝存在和不存在其实都是迷信。
于是,作者利用这一观点,让苏菲有超自然感官的经验,比如让各种童话人物出现,还有从一开始就有的席德的爸爸的各种“超自然”法则的把戏,然后苏菲他们再借着哲学性的思考从而证明了自己的不存在,或者说他们世界的上帝——少校的存在。
然后,我们站在第二层世界,也就是少校的世界。他们会怎么看呢?他们同样也会认为他们是存在的,他们也会知道苏菲是不存在的,因为苏菲就是他们虚构出来的。但他们真的存在吗?如果站在第三层,也就是现实层的我们当然知道,因为少校不过也是作者虚构出来的。
但,少校他们知道吗?他们不知道,因为作者还没有让他们经历“超自然”法则。他们不能获得这方面的感官经验,不能由此证明自己是不是存在,或者他们的世界有没有上帝——作者的存在。但是,或许以后少校会意识到他自己是不存在的,就像艾伯特说的,或许少校也只是另外一个人虚构的人物。如果少校认为自己是存在的,认为自己就是最高层,那他怎么样也不会想到自己虚构的苏菲会来到自己的世界,如果第二层世界是最高世界,那么苏菲在这一层的出现当然就是属于“超自然”法则的了,那么这一事件就属于离奇的了,所以作者在这里安排这一看似离奇的事件不就说明了,这一切只是作者创造的,所以作为少校虚构的苏菲可以出现在少校的世界里。我想,接下来要发生的,从那条船自己解开缰绳开始,到苏菲慢慢的去影响第二层世界,少校在慢慢经历了这些“超自然”法则,有了这些经验,经过哲学的思考可能也会发现自己是虚构的吧。
最后回到第三层世界,也就是我们现在的现实世界,你还会肯定自己的存在吗?会不会到最后我们才发现其实我们的世界就是苏菲的世界或者少校的世界呢?我们不能肯定,我们不知道我们是否存在,因为我们不能证明我们所处的第三层世界是否是最高世界,即是否有上帝存在于我们之上,苏菲他们弄清楚了自己所处的第一层不是最高世界,因为她的世界都是少校的思想,或者说上帝——少校存在于苏菲世界中,这一世界不过是少校“理型”的一个影子。而苏菲之所以知道了这些,是因为她有了少校给的“超自然”法则体验以及自己哲学性的思考。
少校没有弄清楚自己所处的第二层世界是不是最高世界,虽然他的世界都是我们这个世界的作者的思想,但作者并没有给他“超自然”法则的感受,少校感觉的一切都是那么合理,一切都是那样在那儿的,或许苏菲的出现会让他慢慢意识到自己的不存在吧。但我们不也一样吗?我们不是很像少校吗?但我们却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少校,我们也觉得一切都是那么的合理,我们也觉得我们是存在的,我们会以为自己就是最高层世界,我们会否定上帝的存在,就像苏菲的世界里乔安的爸爸不太会承认少校的存在一样。但这是否就说明上帝真的不存在呢?或者说我们真的存在呢?
我们不禁就想问这样的问题,世界从何而来,我们是谁?我们存在吗?上帝存在吗?然后就有了那些哲学史,有了从自然观到人本主义的思考,哲学研究了这些问题,但并没能给出这些问题的答案,事实上哲学也给不出这些答案,因为哲学本身已经否定了自己能给出答案。但这看似矛盾的说法是否就让哲学没有意义呢?不,哲学的意义其实就出现在这些矛盾的思维中。或许就像书中开头说的,我们不去关注那些哲学家得出了什么答案,而是去看他们怎么思考的。因为哲学家对上述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都是没有意义的,我们确实无法证明那些答案,但我们在研究那些问题中采用的方法却是我们值得关注的,就像黑格尔说的,这些哲学性的思考,会朝向人类有利的方向的发展,我们会变得越来越了解自己。就像书中说的,哲学虽然不能回答上述问题,但至少我们可以顺着兔子的毛皮往上爬,越来越多的看到外面。
或许,在某种程度上,苏菲的世界就是我们的世界。你怎么认为呢?那就像哲学家一样思考吧!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字2
阅读前几章,以为本书的主角就是苏菲和她的哲学老师艾伯特,而越往下,越觉得诡异,到苏菲十五岁生日的那场哲学宴会上,我才渐渐意识到,本书真正的主角是席德和她的少校父亲,而苏菲和艾伯特只是本书作者笔下的人物席德之父少校笔下塑造的人物,少校创造出这两个人以及他们的经历,写成一本书,作为给女儿席德的生日礼物。以下是由学优网小编J.L为您整理推荐的《苏菲的世界读后感》正文,欢迎参考阅读。
而奇怪的是,在少校的笔下,苏菲和艾伯特也渐渐感受到了这个创造者的存在,知道了自己的命运都掌握在他手中,于是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脱离了少校的控制,获得了成功。这种被创造者逃离被安排的命运的构思,让我感觉很微妙,甚至感到思维有些被小小的扭曲了。
知名作家南方朔是这样评价本书的:“《苏菲的世界》的小说部分,苏菲的主体自觉过程颇像侦探故事加上现代版的爱丽丝梦游仙境,哲学加侦探,加幻想,再加上宇宙观,它让人心胸开阔,这不正是哲学爱智最古典的定义吗?”它唤醒了我对世界的好奇心和对人生终极意义的思考!
这是一本关于哲学的书,带领我们走过了几千年来的哲学的发展史。从最初的自然派哲学家,到理性主义,到古典派哲学家,到繁荣蓬勃的希腊文化,印欧文化、闪族文化,黑暗的中世纪时期文化,再到豁然开朗的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以及现代的笛卡尔,经验主义,浪漫主义,唯物主义,存在主义……丰富的内容带我们走过沧桑,让我们得到一种哲学的洗礼与升华。毕竟,从古至今如此多的哲人有着如此多的理论,而随着历史的发展他们对于世界、生命本质的认识也在不断地进步与创新着。而受过现代教育的我们看着哲学的发展历程,看着古代哲学家们一些关于世界的荒谬的解释,或者看着一些哲学家们的全新的认识世界的角度,看着这些突如其来、迎面涌来的思想,自己原有的一些观念的确是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自己也对这个世界开始了一些全新的思考。
在我的理解里,哲学就是关心、探索我们这个世界。这其实是我们每个活在这世上的人都应该去思考的。而我们逐渐建立自己的人生观、生命观的过程,也可以是看做对于哲学的思考苏菲的世界读后感2000字左右苏菲的世界读后感2000字左右。比如在书的开头作者就提出了两个哲学性的问题: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这类问题也反映了哲学家们的任务,也就是去思考、去探索关于生命、世界等本质的问题的答案。从古至今,已经有许许多多的哲学家提出了各自的看法,然而还没有出现能够说服全人类的一种理论,因此也需要无数的后继者给出自己的答案。而相反于观念里的高深莫测,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去研究哲学。也许我们并不能人人都成为哲学家,但是我们都可以成为哲学的思考者,去寻找自己的生存的意义。
其实每一位、每一种在各个时代叱诧风云的哲学思想和哲学家都是由“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世上是否有上帝和灵魂?” 等等看似无法解答的问题展开的。如何解答这些问题呢?,书中提供了一些线索:“只需用自己的常识”“要站在兔毛的顶端”“用儿童的眼光来探究世界,也就是不要被世事所麻痹,仔细地观察周边的世界,有勇气发表自己的思想。那我们如何不能结合自己在书中所学与生活中所见所闻来创造 “自己的哲学呢”?
虽然人们对历史上各种哲学流派褒贬不一,但那些哲学家确实应当受人尊敬,他们是如此勇敢而执着地探寻着真理与实践的奥秘。哲学的世界亦梦亦幻,它像一个个不可思议的神话却又源于我们身边一切普通的事物。
然而我们现在可以清楚地知道风霜雨雪的`成因,我们还知道苹果为什么会落到地上,火箭为什么能飞上月球。这一切,都要感谢那些没有丢弃好奇心、或再次点燃好奇心的人。这些人仿佛不认识这个世界,不相信这个世界,不承认这个世界。他们怀疑,他们思考,他们改造。于是有了孔孟的仁义,老庄的逍遥;于是有了柏拉图的理想国,哥白尼的日心说;于是有了浪漫主义的反讽,于是有了经验主义的体验;于是有了笛卡尔的二元论,于是有了马克思的资本论。自古以来多少先人尝试了无数方法想爬到兔毛顶端,又有多少今人依然作着不懈努力。而我们,这些习惯了安逸,习惯了一位接受事实的人们,难道不该为自己的麻木和怠惰感到羞愧吗?难道不该幡然醒悟,奋起直追吗?
知识可以积累,技艺可以传承,但人生的经历,理性的感悟却只能从零开始慢慢体会。上地对待古今的哲学家是公*的,都给了他们一生的时间去独立思考。这也许就是哲学发展了几千年却依然连最初的问题也没有答案的原因吧。所以我们不必怀着对哲学敬而远之的态度,只要好奇,只要思考,就离真理更近了一步苏菲的世界读后感2000字左右作文哲学家们知道的并不比我们多,但他们好奇的东西比我们多,他们思考的东西比我们多,所以他们看穿了事物的表面而抓住了其内在联系。这好奇的能力,这思考的能力,上帝也曾给了我们啊。
“也许我们也是星尘”结尾时的比喻一位没有带着隐隐的神秘感,我们在这宇宙间只是昙花一现般的一瞬星光而宇宙仍在不停的运转着,轮回着。它会如何呢?这我们我从知晓,世界如此之大,还有无数个秘团我不曾揭开,还有无数个空间我不曾体验。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要不停地探索着。放飞哲思,倾听它们振翅翱翔的声音……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字3
“你是谁?”
“世界从何而来?”
红色房子的信箱前,十四岁的苏菲开始了她不只是关于哲学的探险之旅。
挪威作家乔斯坦的《苏菲的世界》被公认为上世纪末西方社会最优秀的哲学通俗读物之一。我是在如今这一把年纪的时候才来看这本被当作西方青少年哲学启蒙读物的书。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名叫苏菲的挪威小女孩,在一个陌生的哲学家的引导下,学习欧洲哲学,并认识到自己只不过是被某个作家创造出来的过程。没有大起大落的转折,书中情节虽悬念重生却也波澜不惊。
从古希腊爱琴海的自然派哲学,到雅典城师徒三人燎原的智慧之火;从神权当道的漫长中世纪,到人性复苏的文艺复兴;从启蒙运动里为人权进行的斗争,到百科全书派对理性所做的推崇……乔斯坦将整一部贯穿着欧洲历史与文化的思想史娓娓道来。他用神奇般简单的语言,用魔术师,大白兔和姜饼人绘制出一部讲给苏菲听的哲学史卷。
苏菲Sophie,在希腊文中是智慧的意思。哲学在古希腊语里的本意即是“爱智”.有人说,智慧是哲学的本质,而人生是哲学的外在意义。整个哲学史上最神秘难解的苏格拉底称自己为“哲学家”,因为哲学家的英文philo-so-pher的意思是“一个爱好智慧的人”.罗素在《论教育之目的》中说,没有智慧,我们这个错综复杂的当代世界就无法延续。他认为传统道德的一个最大的缺陷是其一直低估了智慧的作用,又说“希腊人在这个问题上没有犯过错误”.而在对待智慧的问题上没有犯过错误希腊人,其哲学一直在亟欲找寻人类最佳的生死之道,他们关心人的伦理与道德,致力于解决苏格拉底,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提出的问题,他们最关心的是“何谓真正的幸福以及如何获致这种幸福”.这也许就是智慧的一个重大意义。
关于什么是幸福以及如何幸福,苏格拉底认为,人如果违反自己的理性就不会快乐。而那些知道如何找到快乐的人就会遵照自己的理性行事。因此他认为明白是非者必然不会为恶。因为世间哪有人会想要成为不快乐的人?而根据柏拉图的说法,人体由头、胸、腹三部分构成,人的灵魂也相对的具有“理性”“意志”和“欲望”三种能力,这些能力又各自有其“美德”:理性追求智慧,意志追求勇气,欲望则必须加以遏阻,以做到“自制”.唯有人体的这三部分协调运作时,个人才会达到“和谐”或“美德”的境界。他认为在学校时,儿童首先必须学习如何克制自己的欲望,而后再培养自己的勇气,最后运用理性来达到智慧。亚里士多德说人的“形式”是由一个“植物”灵魂,一个“动物”灵魂和一个“理性”灵魂所组成,快乐有三种形式,一种是过着享乐的生活,一种是做一个自由而负责的公民,另一种则是做一个思想家与哲学家。他强调,人要同时达到这三个标准才能找到幸福与满足,任何一种形式的不*衡都会扭曲生活方式,都是令人无法接受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主张都与希腊医学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传说中希腊医学的始祖,诞生于大约公元前四六零年时德寇斯岛的希波克拉底,提出健康来自身体和心灵的*衡,要预防疾病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节制饮食起居。唯有*衡,节制,人才能过快乐和谐的.生活,这就是希腊人关于幸福的智慧。
在书中描述的少校小木屋里的傍晚,苏菲对乔安说,“这样一根小小的蜡烛却可以照亮如此的黑暗,这不是很奇怪吗?”
我想,在寻找幸福的路上,我们都需要这样一根蜡烛的力量。就像新柏拉图派普罗汀所说上帝的神圣之光,那种暖洋洋的注视着人类的灵魂照耀着世间的事物的神圣之光,让一株风铃草或一朵花,一只飞离枝头的蝴蝶或是一条漫游穿梭的金鱼都或多或少的反射着深不可测的神秘之光。在去往幸福的路上,我们需要这样一簇蜡烛的神秘光芒。
我希冀着可以有这样一束光,能穿透眼前的黑暗和迷茫,照亮脚下的岩石和沙砾,能指引出一个通往幸福的方向,一条抵往快乐的羊肠小道。我希望可以有这样一束微弱但坚强的烛光,它是苏格拉底口中属于我的理性之光,我以它作为司南来明辨黑白取舍行事,我按照它提供的遵照准则,来避免为恶,避免成为一个“追求不快乐”的人。这蜡烛作为柏拉图人体三分论中的头部美德,它引领我追求智慧和勇气,让我知道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让我越来越靠近自制的标向。这蜡烛照亮我作为一个人的“形式”中属于理性的灵魂,它为我描绘一个生活应该有的摸样,让我知道该“如何生活”,让我有根据去过一个“良好的生活”。
推荐访问:读后感 世界 苏菲 苏菲世界读后感450字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450字1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450字10篇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450字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45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