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爱中行走-德兰修女传》读后感3篇(范例推荐)
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读后感 > 文章内容

《在爱中行走-德兰修女传》读后感3篇(范例推荐)

2023-06-17 17:12:01 投稿作者:网友投稿 点击:

《在爱中行走-德兰修女传》读后感1  阅读的过程中,我多次落泪。记录三次印象最深的。  一、“真正的爱,是能忍受别人的一切缺点,对别人的软弱毫不见怪,对别人的小德小行,却要感奋取法。尤其我明白,爱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在爱中行走-德兰修女传》读后感3篇(范例推荐),供大家参考。

《在爱中行走-德兰修女传》读后感3篇(范例推荐)

《在爱中行走-德兰修女传》读后感1

  阅读的过程中,我多次落泪。记录三次印象最深的。

  一、“真正的爱,是能忍受别人的一切缺点,对别人的软弱毫不见怪,对别人的小德小行,却要感奋取法。尤其我明白,爱不应埋藏在心底,因为“没有人将灯点在斗里,都把它放在灯台上,使进来的人得见光亮”。这灯光便代表着爱。爱不能仅仅施与我们所爱的人,它必须光照满堂,让人人都感到愉快。”

  落泪的原因,是因为看见了自己内心的柔弱,承认了柔弱,拥抱了柔弱,也理解了苍生的柔弱。这柔弱,也是内心的呼唤,是黑暗中的一点亮光。因之,我们向往光明,只见光明。而任何的小德小行,就是心灵透发的光,自自然然的,我们珍惜,呵护,发扬。

  二、德兰修女邀请老年记者哈普答应她做最后一件事,给重病的老人喂饭。哈普突破心里的障碍,做到了,尽管很笨拙。当得知老人在不停地祝福他时,哈普吃惊,而我在那个瞬间,为老人心中纯粹的光明而感动落泪。尽管老人忍受着难以忍受的身体煎熬,他依然在爱的阳光中微笑,风儿是他的祝福,世界随之芬芳盈满。

  三、文末的最后一个故事,关于天堂和地狱的故事。虽然这个故事我很久以前读过,也听过多次,然而这次因德兰修女生命纯粹的爱的光芒,照亮我心中黑暗的角落。

  我依然记得,大学里有相当一段时间,我喜欢感受花草树木,和小动物们说话,却对人产生了隔离和封闭,那种封闭,令我对自己的心灵的感受处于迟钝状态。后来,经历了一番心路曲折后,我欣喜自己,心儿渐渐敞开,关照自身的直感。我是多么开心,因为这意味着我可以感受他人的感受!“我疼知人疼”,我的感受,不仅是我自己的,也是苍生的。以前,我大量的时间,都沉浸在小我的世界里头,未能关照更多生命。而《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又令我见到生命就是爱,这爱本身,就是令生命奔流不息的源头。德兰修女,也和古圣先贤一样,他们心里,是一个个具体的生命。圣贤在我们心里,而我们是圣贤心里的圣贤。在我心中,国学是由一个个具体的圣贤的生命去演绎的,他们是光明,他们是源头活水,而我们就是这活水中的鱼儿,鱼不可脱于渊啊。当我发现这源头活水时,我无比喜悦。而在读圣贤的事迹时,坚定我心中纯粹信仰的同时,又令我找到行为的参照,让我看到,我的心,可以更广大,更博厚,更悠远。

  我愿我身,成为爱的道具,文化,就是身体的呼吸。在文化这条路上,我非常感激明师的指引,令我的向往,有了踏实的脚步。昨日听闻霍韬晦教授的离世,感知身边人的轻轻叹息和遗憾,我明白,人对身体长寿,同样期待。在我,也同样期待,但不管我能活多长,我都要多花时间读书,多思考,多聆听,少说话,多做实事,减少欲望,实修实证。知书达理,明经致用,纯净自然。

《在爱中行走-德兰修女传》读后感2

  我们这一代人是在“知识改变命运”这一名句中长大的。在这个科技的年代,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我们见证了许许多多这样的事例:某某通过努力学习,考上了好大学,留在了大城市,找到了一份好工作;某某家的孩子考上大学了、、、、听到这些话我们眼中总会流露出羡慕的光芒。

  学好知识就意味着学会了谋生的本领,就意味着将来生活无忧无虑,不必再为工作发愁。我们经常讲“技不压人”,也意味着鼓励人要多学习一些东西。就是现在作为妈妈的我也一直在想如何不打击孩子的求和欲,让孩子多学科学知识。

  承然,科技可以给我们生活带来极大方便,更拓展了我们的视野。看看我们的周围:我们可以不用现金就可以支付,手机和电脑给我们带来的信息让地球成为一个小村庄,太空科技的发展让人类的足迹进入太空。

  但是这几年来发生的许多事情似乎都在逆转、颠覆我们的思维:许许多多看起来生活富足的人,却找不到生活的目标;看起来生活无忧无虑的孩子,却在生活中找不到爱的来源,感受不到爱的力量;许多看起来富裕的家庭却整日争吵,不得安宁。相反的却有越来越多的人不再去追求人们眼中的富裕,去边远的山区做支教,像是柴静采访的卢克安,在我国云南一待就是十几年。这十几年中他和山区人民一样,住一样的房子,穿露脚趾的鞋。

  这些现象都让我们不得不开始思考:究竟是什么力量让像“卢克安”们能够坚持下去,究竟是什么让我们感到幸福,让我们感到宁静和*和呢?

  《在爱中行走:德兰修女传》给了我们答案。其实仔细想一想,让我们感到幸福的无非就是我们内心富足的表现,当我们内心富足了,我们就会让我们的爱流淌起来,当我们在付出、给予的时候,我们不就是幸福时刻吗?但如果想一下我们对父母、对孩子、对枕边人的态度,谁又能说爱的表达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呢?“如果我们审视一下自己的家庭生活,我们就会发现,有时家人之间相互微笑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如何才能让我们的家人体会到我们爱呢?“那么就让我们从相互微笑来开始我们爱的传播吧”。只要我们有了爱的力量,才可以给我们许多让我们意想不到的力量。“我们都不是最伟大的人,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来做生活中每一件最*凡的事。”

  《在爱中行走》告诉我们关于爱的科学,让我们开启爱的旅程,在爱中找到幸福的源泉。

《在爱中行走-德兰修女传》读后感3

  看完书的那一刻,我的心情久久不能*静。我真的难以想象世界上竟然有这样一个颗伟大的灵魂。她一生所追求的事业在人类历史长河中闪烁着最灿烂的光芒,再名贵的宝石在她的面前都将暗淡无光。

  德兰修女一生所给予人们给与世界的爱久久盘旋在我的内心深处,挥之不去。她一生在爱中的行走,见证了这个世界的另一种真爱,一种来自上帝的爱。用娇小羸弱的身体发出最后一点爱的光芒。不停的去爱不停地去给予,直到成伤。在见证爱的同时也深深的刺痛这个世界,刺痛了人们的冷漠和灵魂深处的寂寞。德兰姆姆本是一个在高墙内享受鸟语花香的修女。修道院的高墙把加尔各答分隔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高墙内是鲜花与绿草,是美丽和优雅,是高贵和体面,是安全和舒适。而高墙外,却是混乱是流浪,是贫穷是疾病,是饥渴和奄奄一息的垂死。离开和舍弃是需要勇气的,难道只是嘴上说说吗?不,绝不是。德兰姆姆的毅然舍弃,她走出修道院最后的一瞥,已经吹响了爱的号角,是一种发自灵魂深处的爱的呐喊,这个娇小的.躯体内来自上帝的爱像火山爆发一样喷薄而出。很多穷人中的穷人,病人,被遗弃的人,没人关爱的人,流浪的人,垂死的人以及那些内心饥饿的人,他们被德兰那美丽光芒所温暖和照亮。爱是让人跳跃的力量。很多在路边垂死的人,他们说他们一生活的像个牲畜,死时却像个人。像人一样有尊严的死去。很多的病人他们被遗弃在社会的角落,被人们恶毒的诅咒着,然而德兰姆姆却抚摸他们,为他们擦洗溃烂发臭的身体。一群被否定和自我否定的人们,一群卑贱的生命,在德兰身上感受到了爱,感受到了来自上帝的温暖和阳光。生命也随之苏醒了。你也许说身边没有病人,可我们身边有需要爱的人。你,我去爱了吗?去爱身边的人,去感受他们,去抚慰他们吧。也许你已经努力的去爱了,受伤了,正躲在自己的角隅里舔自己的伤。但德兰姆姆说:“如果爱到受伤了,就不会再受伤,只会从此得到更多的爱。”德兰姆姆像一个爱的战士越战越勇,越战越爱。

  德兰姆姆同时也呼吁和*,极力反对堕胎,她是1979年诺贝尔和*奖的获得者,被誉为1952年史怀泽博士获得诺贝尔和*奖以来最没有争议的一位得奖者。她在世界各地建立了很多救济中心和救助机构。她创建的仁爱传教修女会有4亿多美金的资产。然而当她去世的时候啊全部的个人财产,就是一张耶稣受难像,一双凉鞋和三件旧衣服。德兰姆姆说,“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德兰姆姆所诠释的爱是来自上帝的爱,一种恒久的爱,一种忍耐的爱,一种到死都去爱别人的爱!而这个世界恰恰在慢慢迷失了德兰姆姆的这种片爱! “人类缺少爱心,是导致世界贫穷的根本原因。而贫穷是我们拒绝与他人分享的结果。如果你怀着喜悦给予,你将会得到更多。一颗喜悦的心来自一颗燃烧着爱的心。快乐不须探寻;若以爱待之,旋即得之。我们必须在爱中成长。我们必须不停地去爱,去给予,直到成功。” 德兰姆姆,这个瘦小的修女,释放出如此惊人的能量,感召了如此众多的民众,靠的只是她那份几乎是无限的、但却是坚韧的爱。诚如她所说的,爱是没有界限的,生命就在这里!

  联想到我自己的工作,作为一名小学老师我最大的体会是:教育也绝对离不开爱,“爱”这种教育方式是永恒的。夏丐尊先生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确,爱是教育力量的源泉,爱也是教育成功的基础。没有爱,再好的教育方法也会变得苍白无力。从《在爱中行走》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在教育中,爱的力量是伟大的。德兰姆姆给我带来的爱的启迪,也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作为教育战线上的工作者,我们在学生面前应是导师,应是慈母,应是朋友。给学生导师般的厚爱,多一点教导和激励,多一点严格和期待,多一点训练和督促,多一点召唤和鞭策;给学生慈母般的仁爱,多一点信任和搀扶,多一点温暖和体贴,多一点表扬和鼓励;给学生朋友般的挚爱,多一点*等和尊重,多一点帮助和支持,多一点理解和关心,多一点肯定和赞赏。这样,我们的孩子才能在爱的泉水中得到滋润,在爱的阳光下健康成长。在教育中,如果我们能象这样用心去营造一种充满真情与关爱的氛围,良好的教育也就有了最真切的保障。我们的工作中,会遇到很多不可思议的孩子,有的生性木讷,有的个性迥异。这个时候,爱的力量会是一盏心灯,照耀孩子心灵跋涉的路,对学生要去爱!

  感谢这本书让我了解了德兰姆姆伟大的一生。在这里我想对德兰姆姆表达我最崇高的敬意。她让我懂得了对学生无私的爱是一名教师最崇高的追求,我的学生就是我自己的孩子。


《在爱中行走-德兰修女传》读后感3篇扩展阅读


《在爱中行走-德兰修女传》读后感3篇(扩展1)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10篇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1

  阅读的过程中,我多次落泪。其中三次印象最深的是:

  一、"真正的爱,是能忍受别人的一切缺点,对别人的软弱毫不见怪,对别人的小德小行,却要感奋取法。尤其我明白,爱不应埋藏在心底,因为"没有人将灯点在斗里,都把它放在灯台上,使进来的人得见光亮"。这灯光便代表着爱。爱不能仅仅施与我们所爱的人,它必须光照满堂,让人人都感到愉快。"

  落泪的原因,是因为看见了自己内心的柔弱,承认了柔弱,拥抱了柔弱,也理解了苍生的柔弱。这柔弱,也是内心的呼唤,是黑暗中的一点亮光。因之,我们向往光明,只见光明。而任何的小德小行,就是心灵透发的光,自自然然的,我们珍惜,呵护,发扬。

  二、德兰修女邀请老年记者哈普答应她做最后一件事,给重病的老人喂饭。哈普突破心里的障碍,做到了,尽管很笨拙。当得知老人在不停地祝福他时,哈普吃惊,而我在那个瞬间,为老人心中纯粹的光明而感动落泪。尽管老人忍受着难以忍受的身体煎熬,他依然在爱的阳光中微笑,风儿是他的祝福,世界随之芬芳盈满。

  三、文末的最后一个故事,关于天堂和地狱的故事。虽然这个故事我很久以前读过,也听过多次,然而这次因德兰修女生命纯粹的爱的光芒,照亮我心中黑暗的角落。

  我依然记得大学里有相当一段时间,我喜欢感受花草树木,和小动物们说话,却对人产生了隔离和封闭,那种封闭,令我对自己的心灵的感受处于迟钝状态。后来,经历了一番心路曲折后,我欣喜自己,心儿渐渐敞开,关照自身的直感。我是多么开心,因为这意味着我可以感受他人的感受!"我疼知人疼",我的感受,不仅是我自己的,也是苍生的。以前,我大量的时间,都沉浸在小我的世界里头,未能关照更多生命。而《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又令我见到生命就是爱,这爱本身,就是令生命奔流不息的源头。

  德兰修女也和古圣先贤一样,他们心里是一个个具体的生命。圣贤在我们心里,而我们是圣贤心里的圣贤。在我心中,国学是由一个个具体的圣贤的生命去演绎的,他们是光明,他们是源头活水,而我们就是这活水中的鱼儿,鱼不可脱于渊啊。当我发现这源头活水时,我无比喜悦。而在读圣贤的事迹时,坚定我心中纯粹信仰的同时,又令我找到行为的参照,让我看到,我的心,可以更广大,更博厚,更悠远。

  我愿我身,成为爱的道具,文化,就是身体的呼吸。在文化这条路上,我非常感激明师的指引,令我的向往,有了踏实的.脚步。昨日听闻霍韬晦教授的离世,感知身边人的轻轻叹息和遗憾,我明白,人对身体长寿,同样期待。在我,也同样期待,但不管我能活多长,我都要多花时间读书,多思考,多聆听,少说话,多做实事,减少欲望,实修实证。知书达理,明经致用,纯净自然。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2

  一口气读完了《徳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中间感动的数次落泪。之前也知道德兰修女很伟大对她的事迹从媒体报道上也略知一二,但是这本传记让我详细了解了她完全无我而*等爱人的一生,她用自己的一生在爱穷人、孤儿、被遗弃的人、麻*病人、艾滋病人……,这些人都是修女认为的"穷人"

  首先在加尔各达为代表的印度因为战争、饥荒和社会等级制度所以有大量的贫困人口,他们食不果腹,缺衣无药,生命时刻受到威胁,这些人在物质上无疑是绝对的穷人,但是即使是穷人他们也一样有尊严渴望得到尊重,他们也一样有爱。有一次,德兰修女为一个有八个孩子的家庭送了一袋大米,听说已经断炊很多天了。但是令修女惊奇的是,那个家庭饿女主人刚刚拿到米,就将米分成了两份,拎着其中一份匆匆忙忙地出去了。后,德兰姆姆问她去了哪里,她说:"他们也在挨饿。"原,她将自己刚得到的一些米的一半分给了她那些挨饿的*邻居。所以德兰修女以博爱的精神,默默的服务于贫困的人们,使他们感受到尊重、关怀和爱。

  其次德兰修女认为贫穷的另一种面貌是这样的:很多人向远方的人表达爱心很积极,比如热情的参加各种慈善,募捐,志愿者活动等,却对身边的人,甚至自己的父母很冷漠,还有很多人,因为渴求更多的个人成功或者更大的个人发展一直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怀父母照顾子女结果导致家庭的遗憾,很多人实际上是生活在一种精神和心灵的深度贫困里。心灵被焦虑、疑惑和巨大的虚无感所困扰,找不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现实社会人人都渴望成为一个富足的人,而不希望成为一个穷人,但是在一味追求物质财富上富足的时候我们又不自觉的制造出很多精神方面的穷人,所以想要成为一个富足的人物质方面靠自己去努力奋斗,精神和情感上我们需要被关爱也需要去关爱别人,特别是从自己的家庭开始,从身边人开始,如修女所说:我们如何爱穷人,如果我们不能首先爱自己的孩子,爱如果不是从家庭开始,我们如何保证他结出的果子一定是美善的。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3

  很久没有这样的感动了。很久没有那么痛快、那么渴望的去读书了。用了三天的时间读完了华姿的《在爱中行走》,心灵是那样的受到震撼。

  德兰修女是1979年诺贝尔和*奖获得者,被誉为继1952年史怀泽博士获得诺贝尔和*奖以来最没有争议的一位得奖者,也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青少年最崇拜的4位人物之一。她创建的仁爱传教女会有4亿多美金的资产,世界上最有钱的公司都乐意无偿捐钱给他,她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爱戴。然而,当他去世时,她全部的个人财产,就是一张耶稣受难像,一双凉鞋和三件旧衣服。本书以丰富细腻的文笔,讲述了她传奇而伟大的一生,对于我们每个人体味生命的真谛极富参考价值。这本书对我的语文教学更是起到了非同一般的启迪。

  德兰修女,那样的微笑,承纳了整个世界的尊重。不,不仅仅是尊重,还有爱。那爱,来自于她对上帝的执著虔诚的热爱的敬佩,更来自于她是那样真真切切地爱着身边的每个人,尤其是穷人。她把印度的一个个穷人从废墟里捡回来,给满身生蛆地他们擦洗身子。但最重要的不仅仅如此,如果是这样,世界上很多有钱的企业家、慈善家都可以做到。她给了他们尊严,给了他们爱。给了他们上帝的温暖和关切。甚至,为了爱上帝,为了爱印度的穷人,她终身未婚。并且从18岁就开始坚定自己的理想。她也曾梦想做一个新娘,?曾梦想做一个母亲。但未了能更好的爱神也爱人,为了这些穷人能有更多的被爱的权利,她放弃了。也许,你要说,她的做法是多么地微不足道。但是,对于嬷嬷来说,生命是个体的。每一个鲜活的声命都有被爱、被关心的权利。于是,她用点点滴滴的行动实践着他对上帝的承诺。来自于她早年听到的上帝的声音:“我渴!”她了解上帝的心意,她知道上帝要她去用自己微薄的力量让这个世界更加温暖。每一次听到这样的呼召,嬷嬷的心就如刀割。上帝是爱这个世界的。他把极大的富足都给了这个世界,要让人类去享受这个世界。但是,不幸的是,人类没有好好利?这个权利。他们产生了贫富差异,让爱变成了冷漠,变成了妒忌,变成了纷争,更变成了撒旦的工具。有了这样的差异,就有了仇恨,有了这样的不公*,就有了人的贪婪,就有了战争。嬷嬷的一生,正是努力填补这一巨大的鸿沟。嬷嬷的践行,擦干了上帝的眼泪。因此,她是当之无愧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嬷嬷,她是和*的使者,是天使的化身。她衔着一片橄榄枝轻柔而来,不沾染任何尘土,悄然而去。她没有任何的私有财产。当她死亡的时候,所有的财产仅仅是身上的一套印度纱丽(最穷苦的人所穿),一套待洗,一套已经坏了。一张耶稣受难像,一双凉鞋(别?送的)。嬷嬷尊重人,尊重他们的人格,更宽容他们的信仰。她是一个天主教徒,却为印度教的人从恒河取水作最后的仪式,也为佛教徒诵经。她就是要他们死的有尊严。她也会在人临终的时候,握着每一个人的手,听他们最后弱小的声音。嬷嬷也是这个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很多大的公司巨子都给她捐钱,她有四亿多美元,却全部用来捐献给印度的穷人。并且,想方设法的邦穷人要钱。她说,世界上有很富有的人,没有错。那是上帝的恩典,但错就错在他们把钱都据为己有。

  嬷嬷从不与人争辩,无论别人是多么的指责她,她都付之一笑,永远用微笑,用宽容去对待所有的人。在她那里,有忧伤,但没有仇恨;有恼怒,却没有怨言。她从不论断人,她让所有知道她的人都肃然起敬。她也会伤心流泪,但她

  知道,主耶稣就是爱到成伤,爱到为人类上十字架。她永远有神迹相随,在她为食物忧愁时,总会有意外的收获。但并不总是这样。有的时候如此善良、软弱的她们会遭到风言冷语,甚至印度人投掷的石块。但上帝总有办法融化他们内心的坚冰。这在于神对嬷嬷的爱,嬷嬷对神的爱,以及嬷嬷对穷人执着的爱。她把穷人当作受难的基督。嬷嬷从来对任何人都没有怨言,只有默默地为他们祷告,嬷嬷也是天真的。她会和其他的修女一起开玩笑,有时她也开自己的玩笑。她还会和她们一起赛跑。看到她抱着孩子时的样子,真像一个母亲,但更像一个孩子。书的最后,写了一个喻道故事。有个人去天堂和地域,分别看到了一些人,拿着比他们手臂还长的勺子。但天堂的人很快乐,地域的人却很忧愁。因为天堂的人是拿着长长的勺子喂别人,地狱的人却总想着为自己。

  嬷嬷走了。嬷嬷被天父接回家了。但嬷嬷却给世界留下了光亮。在这个末世,她留下了一份馨香。亲爱的朋友,你也许爱你的家人、朋友,总是不停的给他们礼物,但却总是借口忙,没有时间倾听他们的倾诉。那么,请你们俯下身子,听他们说说话,给他们一次温暖的拥抱,一个简单的握手。记得耶稣上十字架的时候,玛丽亚等很多人,经上记着,站在那里,和他在一起。在一起,就是爱。让爱你的人时时刻刻感觉到,我在。

  也许,你也会给穷人施舍,但请下次施舍的时候,面带微笑,仿佛是借钱给一个你的朋友。让他们感受到尊严。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也许,生活之中存在着种种的不*,但我们依然要感谢。用感恩的心领受着上帝赐给我们的一切,并好好的珍惜。怀揣着那一份天真与单纯,像蓝天和鸽子一样洁白,像水晶一样澄澈透明,微笑着面对一切。绝对的虔诚,单纯的相信,对神,也对人。虔诚本身,就是一种力量。

  其实,爱很小很小,小到一个微笑,小到一个简简单单的动作。但是,爱,却很大很大。爱是整本圣经的唯一的中心。尽心尽力尽性爱你的神,也爱人,爱人如己。我们总是说我们爱着,但是,有多少次,我们以我们自己的方式去爱人,自豪的说我爱着,却没有注意到别人心中的感受。我们总是说我们需要理解,却很少去站到别人的角度去理解他人。我们说我们祝福着,但漫天铺地的祝福中,有几个人是每次都发自内心的呼喊和祈祷?嬷嬷带给我太多的震撼,嬷嬷让我觉得太惭愧,嬷嬷让我思考的太多太多。作文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4

  首先我申明我没有把这本书读完。比较大的一个理由是作者文笔太生硬,可能是因为作者参考资料大多为英文,所以语言有欧化的感觉,读起来不顺。另一方面作者的语言过于幼稚,没有人物传记应有的生动性,几乎是*铺直叙,很难使人通过文字对德兰修女的一生有所感触。所以我觉得这是一本很失败的传记。

  其次我申明我是一个无神论者,没有宗教信仰。因不能理解基督教的教义而引发的不能理解德兰对基督的爱是我没有坚持把这本书读完的另一个原因。看评论觉得大部分读这本书的都是宗教信仰者,那我就作为一个不信仰宗教的人来阐述我对这本书以及德兰的一些看法。

  诚然,作为一个不信仰宗教的人,看到作者一再强调德兰对基督的爱会感到反感。所以“这本书是不是不适合不信仰基督教的人来读”这点存疑。我不认为没有宗教信仰是一件自豪的事情,同时我也不认为有宗教信仰就是一件可以装而骄傲的事情。心怀慈悲,头脑清明,不迷失于宗教也不迷失于无信仰,那有没有神又有什么重要。

  读这本书的初衷是为了感受人文情怀,不过这本失败的传记传达的人文情怀实在是令人难以感知。但是它引发我思考另外一个问题——现代人的迷失。无法理解这本传记应该可以看作现代人的迷失的一种表现形式。可能是因为缺少对神或者是除自身以外的物体的信念,所以强烈的感情表达越来越少。缺乏虔诚而炽热的爱导致现代人内心冷漠,勇气短缺,又引发人们盲目地跟风追求物质成功。因而物质成功取代了信仰的原有的地位,成为人们竞相追逐的目标。感触很深的一句话是德兰说的“现代人迷失在制度中了。”

  德兰心中有爱,她爱基督,所以她不管走多远都明白自己为何而出发,这一点令我十分钦佩。现代的很多人目标与信仰的合一(目标即信仰,例:以物质成功为目标,且以物质成功(的人)为信仰),反而因此走上极端,迷失在路途中。

  德兰的伟大在于她全身心的奉献,这是一种我难以想象的无私。我曾想过这算不算是一种自我迷失,不过从她的所作所为可以看出她完全是有头脑地清醒地在“服侍基督”。这种执着不仅没有使她丢失自我,相反恰恰是这种执着使她抛开个人的`羁绊,释放自我,实现人生大爱。我觉得这是一种胸襟,是一种风骨,是儒家的仁,道家的道,佛家的空,是一切宗教或者信仰的殊路同归的大成境界——大善大美。

  在众多人迷失于物质的今天,谈大善大美未免太过空泛。自我救赎是走近德兰,走向大善大美的第一步,学会思考自身的价值与意义,才能不在路途中迷失。宗教是指引人走向善美的工具,但是在今天太多人太过狂妄,太过自信,所以抛弃宗教,最终迷失在自己编织的梦境里。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5

  爱要怎样?——那个为爱而活的修女德兰:她不曾像摩西那样叫红海分开,两边立起如垒,让以色列人从干地上走过去。

  她不曾用食物喂饱五千人,叫许多人跟在她后头拥护她。她不曾搞过叫天地变色的社会革命,她不是个翻天覆地的伟人。在1985年,她创建的仁爱传教修女会有4亿多美金的资产,世界上最有钱的公司都乐意无偿的捐钱给她;她的组织有7000多名正式成员,组织外还有数不清的追随者和义工;她与众多的总统、国王、传媒巨头和企业巨子关系友善,并受到他们的敬仰和爱戴……她说她是“耶稣手里的一支铅笔”;她是诺贝尔和*奖得主,是美国青少年最崇拜的人之一;她是那个一生和穷人吃住在一起,为穷人奔波,为他们争取尊严的善修女,是那个全部财产只有一张耶稣受难像、一双凉鞋和三件白色粗布衣服的穷修女;有人说,她本身就是一件礼物,一件上帝赏给我们今天这个世界的礼物。她就像一位先知被派到这个世界上来,告诉我们真正的“福音”是什么,真正的“爱”是什么。她更用具体的行动,提醒我们:上帝如何殷切的盼望着我们能够相互了解,彼此相爱。

  而我们生来就是要爱人,同时被人所爱的,这就像草要绿花要开一样。她带着爱的光芒在这片有限的大地上行走,却把无限的爱带给了他们——那些穷人中的穷人:病人、被遗弃的人、没人关怀的人、流浪的人、垂死的人以及那些内心饥饿的人——使他们被美丽的光芒所温暖和照亮。她真正用行动活出了上帝的爱,尤其是活出了耶稣基督对贫困者和苦难者的怜悯。她是一个满身光明毫无黑暗的人,一个那么好的好人,那么善良,那么仁慈,那么哀怜那些卑微的苦难的生命。她怀着非凡的爱,却做着最微小的事情,她是一个完全的奉献者。她深知我们活在一个光明与黑暗并存的世界里,因而她用她整整一生来邀请我们,邀请我们选择光明。她用她的一生,在基督爱的推动下,用她的信仰、意志和智慧,她的性格、力量和使命,成就了那个完全的、无条件的,直到成功的爱。她用一生来回应那个永恒的呼求和召唤——“我渴”。她把这个呼声深藏在心,然后走向加尔各答和全世界所有荒僻贫穷的角落,用一生的时光,热切的,在苦难者身上寻找耶稣。她认为,“我渴”——是耶稣代表古往今来所有苦难者向人类发出的一声呼喊。所谓渴,既是身体的需求,也是灵魂的需求,意味着人在受苦时,最需要的,是来自人类的爱和关怀。她用一生来遵行那个教导:这些事你们既作在我这弟兄中一个最小的身上,就是作在我身上。

  (太25:40)她一生以福音为准则过着虔敬的生活:祈祷、爱、宽恕、谦卑、不评断人、完全顺服。她一生遵从上帝的吩咐,她的一生是一个邀请,更是上帝放在人世的一个见证。她用一生来领受那个圣召:“成为上帝爱的传播者”“往普天下去,传福音给万民听(可16:15)”。

  读完德兰修女的一生,我真的感慨万千,看着那个慈祥而略显消瘦的老人,我的眼中不由得又泪花,她的眼睛似乎在告诉我,你要爱,要爱神爱人。她的一生,值得我们学习的太多太多,但我能力有限,说不出来太多,也写不出来太深,暂时能领受的有如下几点:

  一、爱上帝神从创立世界以前,在基督里拣选了我们,使我们在他里面成为圣洁,无有瑕疵。(弗1:4)

  德兰曾经说,她爱基督,好像从前从来没有人爱过他那样爱他。德兰的一生都在为人服务,特别是穷人。她说,每一个人,无论衣衫破烂,形容多么悲惨,他们都是隐藏在痛苦面具下的上帝。为表示她对上帝的爱,她必须对每一个人都表示出亲切的关怀。祈祷就会相信;相信就会爱人;爱人就会服侍。只有透过服侍才能体现上帝的爱,爱是活的行动。很多人误解她们的本能是——作工,其实她们的本能是——基督的爱。凡是给人的,就是给他。她说她们的天职就是归附于他。是啊,爱上帝,是他的命令,是他的恩典,他是爱的源头,只有和这个源头接上关系,才能爱。爱上帝,就是爱他创造的一切,包括环境、社会、人类、一草一木,爱上帝,就是爱每一个生命,尊重并帮助每个生命过得更好。德兰修女用一生的时间在做这一件事情,就是爱上帝。

  二、爱从家庭开始——爱你身边的人你们要彼此相爱,像我爱你们一样,这就是我的命令。(约15:12)我们应当彼此相爱,因为爱是从神而来的。凡有爱心的,都是由神而生,并且认识神,读后感《《德兰修女传》读后感》。没有爱心的,就不认识神,因为神就是爱。(约壹4:7-8)是的,神就是爱,他先爱德兰,德兰才爱他的。让你的家成为爱之家,家庭是一个特殊的地方,是锻炼爱的能力的最好的地方,那个每天和你在一起的人,最需要你的爱,也许你一直忽视了他(她)的存在,也许你一直觉得他(她)不用你花时间、心思去爱,因为你很熟悉了,其实他(她)需要。就如德兰说的,连每天见面的那个人都不爱,何谈爱人呢?更何谈爱那看不见的主呢?一个充满爱的家庭,孩子会更加健康的成长,每个人都会更加积极的面对生活。爱,能遮盖很多的罪。

  三、爱你的仇敌——宽恕,收刀入鞘徒7:60又跪下大声喊着说:“主啊,不要将这罪归于他们!”说了这话,就睡了。这是第一位殉道者司提反被人用石头打的时候,向上帝的祷告。他被人打死,他不但没有恨他们,还是为他们祈祷上帝不要把罪归给他们。他被人迫害的时候没有咒骂,也没有想到报复,而是求主原谅他们的恶行。这就是宽恕。耶稣被钉十字架气绝之前,也成呼喊“父啊,赦免他们,他们所做的他们不晓得。”这个没有一点罪的无辜之人,被人钉在十字架上,受尽折磨和侮辱,他不但没有诅咒和反抗,也没有用自己的能力挣脱而报仇,这就是宽恕。或许,在*人的文化里,“*偿命,天经地义”“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很多人为仇恨而活一生,可是古人也教导我们“以德报怨,以善胜恶”啊。其实相比之下,两种选择会带来不同的后果,真的如有人所说“你的每一个选择都可能改变你的一生”。是选择光明,还是黑暗,全在一念之间,所谓“冤冤相报何时了?”

  每个人都希望被爱,都会付出爱,大部分的人只爱可爱之人,就是爱自己的自己也爱他,而很少有人爱不可爱之人,很少有人爱伤害自己的人,很少有人会真心去爱仇敌。耶稣的一生给了我们榜样,他爱每一个人,包括乞丐、*、出卖他的犹大等等,这些世人看来不可爱的人,主一样爱他们。耶稣用十二个*民、三年时间改变了全世界,他何德何能能做到?是爱,是上帝的爱,是那奉献、付出、不求回报、永远的爱。德兰修女一生学习耶稣的爱,她虽然没钱没势,没权没地位,但她有用不完的爱,爱的源头就是上帝。“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耶稣被捕的时候,彼得拔刀将兵丁砍了一刀,耶稣对他说:“收刀入鞘吧!凡动刀的,必死在刀下”(太26:52)耶稣深知,一把出鞘的刀,只能引出另一把或者更多把刀出鞘。争吵、殴斗、战争、暴力、权势和威力都不能解决任何问题,更解决不了这个世界的问题。只能制造出更多罪恶。所谓“忍一时风*浪静”,耶稣选择用和*对抗暴力,用美善对抗邪恶,用宽恕和爱对抗仇恨和伤害。最后,选择以丧失生命的方式来得到生命。这也是德兰修女一生不和人争执的原因,申冤在耶和华。只有收刀入鞘的爱能化解仇恨、恩怨,带来和*。

  四、爱穷人、爱弱者——不要把任何人看成无价值的人皆如此——没有人过于贫穷,以致没有可给予的,也没有人过于富裕,以致没有可领受的。在这个世界上,人人都需要帮助,人人都能给予帮助,无论贫富、贵贱,概莫能外。是的,现代人很容易犯一种错,那就是以知识为骄傲。很多人看不起穷人,所谓穷人、弱者可以广义的认为是所有需要帮助的。德兰的母亲从小就把街上无家可归的穷人带回家,说是她的远房亲戚,她这样说其实是为了穷人的尊严。爱不是施舍,不是赞助。慈善不管怜悯,而在乎爱。德兰修女曾经说:饥饿并不单指食物,也指对爱的渴求;赤身并不单指没有衣服,也指人的尊严受到剥夺;无家可归并不单指需要一个栖身之所,也指受到排斥和丢弃。除了贫穷和饥饿,世界上最大的问题是孤独和冷漠。德兰修女认为孤独也是一种饥饿,是期待温暖爱心的饥饿;世界上最大的饥饿,不是缺少面包,而是不被爱和不被欣赏。

  德兰修女认为“漠不关心是一种罪”,冷漠会间接的*。其实想想可以理解,很多时候一个努力的眼神、一个问候的短信都可以改变一颗冰冷的心。圣经告诉我们,一生的国效是从心发出来的,如果心死了,那还有什么国效可言?德兰用她的行动告诉每一个人:无论你看起来多么渺小、微贱,你都是她所等候的至宝。他创造天地万物——天空、大地,太阳、月亮,山川、河流,绿草、鲜花——这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你。虽然全宇宙都是她的住处,他却选择住在你心里,虽他是无限与至大,却决然要与有限而微小的呢建立爱的牵连。因你是他的爱子,他喜悦你。这就是那个隐藏在宇宙万象背后的真理。每个人都是由价值的,爱不用刻意选择,人人都*等。用最合适的方式爱每一个,每一个人都是上帝特别的创造,都有权利得到天父的爱。生命是值得感恩的礼物,并不是紧握不放的财产。

  五、爱,没有界限——主前诸事*等何1:10从前在什么地方对他们说:‘你们不是我的子民’,将来在那里必对他们说:‘你们是永生神的儿子。’德兰修女一生服务穷人,也包括其他宗教信仰的人,她从不曾去告诉他们要信耶稣,她只是像尊重耶稣一

  样尊重他们,像服侍耶稣一样服侍他们。她说:‘帮助一个印度教徒成为更好的印度教徒,帮助一个*徒成为更好的*徒,帮助一个基督徒成为更好的基督徒。不要去说教,而仅只是透过行动和奉献来表达信仰。’或许你不赞同她这样的观点,见仁见智吧。她是一个非常顺服的人,她把所有的一切完全交给上帝,从来不和任何人争执,也从来不评论任何人和事。她很少用口传讲福音,她用她一生的行动和奉献见证着上帝的爱,传着福音。她一生在爱中行走。她觉得,每个人,不管他是谁,不管他是什么信仰,什么国籍,什么皮肤,什么背景,他在上帝的眼中都是一样的,都是由同一双慈爱的手创造的。人种、民族、国家、语言和信仰,这些都不应该成为限制,只要有爱就能成为父子、兄弟、姊妹,就可以生活在一个屋檐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6

  一口气读完了《徳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中间感动的数次落泪。之前也知道德兰修女很伟大对她的事迹从媒体报道上也略知一二,但是这本传记让我详细了解了她完全无我而*等爱人的一生,她用自己的一生在爱穷人、孤儿、被遗弃的人、麻*病人、艾滋病人……,这些人都是修女认为的"穷人"

  首先在加尔各达为代表的印度因为战争、饥荒和社会等级制度所以有大量的贫困人口,他们食不果腹,缺衣无药,生命时刻受到威胁,这些人在物质上无疑是绝对的穷人,但是即使是穷人他们也一样有尊严渴望得到尊重,他们也一样有爱。有一次,德兰修女为一个有八个孩子的家庭送了一袋大米,听说已经断炊很多天了。但是令修女惊奇的是,那个家庭饿女主人刚刚拿到米,就将米分成了两份,拎着其中一份匆匆忙忙地出去了。后,德兰姆姆问她去了哪里,她说:"他们也在挨饿。"原,她将自己刚得到的一些米的一半分给了她那些挨饿的*邻居。所以德兰修女以博爱的精神,默默的服务于贫困的人们,使他们感受到尊重、关怀和爱。

  其次德兰修女认为贫穷的另一种面貌是这样的:很多人向远方的人表达爱心很积极,比如热情的参加各种慈善,募捐,志愿者活动等,却对身边的人,甚至自己的父母很冷漠,还有很多人,因为渴求更多的个人成功或者更大的个人发展一直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怀父母照顾子女结果导致家庭的遗憾,很多人实际上是生活在一种精神和心灵的深度贫困里。心灵被焦虑、疑惑和巨大的虚无感所困扰,找不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现实社会人人都渴望成为一个富足的人,而不希望成为一个穷人,但是在一味追求物质财富上富足的时候我们又不自觉的制造出很多精神方面的穷人,所以想要成为一个富足的人物质方面靠自己去努力奋斗,精神和情感上我们需要被关爱也需要去关爱别人,特别是从自己的家庭开始,从身边人开始,如修女所说:我们如何爱穷人,如果我们不能首先爱自己的孩子,爱如果不是从家庭开始,我们如何保证他结出的果子一定是美善的。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7

  很久很久没有这么感动了,当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的封面的时候那个满脸皱纹的老妇人并没有引起我太大的注意,但随着对基督越来越多的信,开始关注到这本书。

  书封面的老妇人满脸的皱纹,看上去是那么的苍老,她的手更是让人心有不忍,感觉经历了很多很多的沧桑,但当我翻开书,看到第一页圣方济各的和*祷告词的时候,我潸然泪下,因为那段祷告词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

  主啊,求你使我们成为你和*的工具,

  在有仇恨的地方,让我播种仁爱,

  在有伤害的地方,让我播种宽恕,

  在有猜疑的地方,让我播种信任,

  在有绝望的地方,让我播种希望,

  在有黑暗的地方,让我播种光明,

  在有悲伤的地方,让我播种喜乐。

  主啊,求你给予我们那梦寐以求的,叫我们不求安慰,但去安慰,不求理解,但去理解,不求被爱,但去爱。因为,给予就是我们的收获,宽恕别人,我们就被宽恕,这样的死亡,就是我们的新生。

  ——圣方济各的和*祷告词

  教会的姊妹告诉我说,只有生命能感动生命。

  所以我抱着被感动的心看了《德兰修女传》。

  当我看到德兰修女因爱上帝而愿意一生都去服侍那些穷人中的穷人的时候,我一直都忍不住的掉泪,她的所作所为让我知道了什么是爱,什么是真正的爱。爱一个人,爱一个家庭是需要怎样的付出。她为了照顾那些穷人中的穷人所放弃的,所承担的,所接受的,比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中的任何一个人都要多得多。

  因为有爱,所以我们能够忍耐,因为有爱,所以我们能够包容,因为有爱,所以我们能够坚守。而这种爱来自上帝,是因为天父爱我们,所以我们因着上帝的爱去爱身边的人,爱我们至亲至近的亲人。

  德兰嬷嬷去爱那么些跟她毫无关系的,生命垂危的,穷人中的穷人,不是一天,而是一辈子。带领着那么些年轻的修女去完成了在旁人看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她们将所有的荣誉、称赞、感谢全都归于主,过着最清贫的生活,体会着穷人中的穷人的那种卑微,也为这些人奉献着自己的一生。

  看到德兰嬷嬷我才知道,人可以如此的无私,而且还是为了那些毫不相干的人。但其实嬷嬷是为了主,她服侍这些穷人中的穷人的时候其实是在服侍主,因为她知道,她所做的一切都归于主。

  从嬷嬷的身上,我看到了我的妈妈,看到了她在服侍我姥爷时候的耐心和爱心,看到了她当年在照顾我爸爸时候的忍耐和爱。我才慢慢的知道了,爱其实真的不是口里说的,而是行动里做的,对我们深爱的人的那种爱心和不抛弃的恒心。

  每个婚姻和家庭都是蒙上帝祝福的,上帝也给我们无尽的爱,对家庭的,对丈夫的,对父母的,对孩子的,这些爱的能力都是上帝赐给我们的,当我们不停地从上帝那获取爱的时候,我们就有能力用我们的爱去支持我们的家庭和婚姻。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计算人的恶,不轻易发怒,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

  德兰嬷嬷一生都生活在爱中,她真的做到了凡事包容、相信、盼望和忍耐,无论遇到多艰难的事情,她始终没有终止过对上帝的爱,所以她最终得到了世人的爱。

  学会如何去爱,真的是我们一生的功课!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8

  01

  读完这本书,我的心情很复杂;一方面让我很痛苦,另一方面也深深教育了我。

  其中德兰修女在救治身患绝症,被父母抛弃的婴儿最让我感到不解。以前有记者就此问题问她:救这些婴儿有什么意义,都是活不久的。而她举起一个腿被虫咬没的婴儿说到“意义就在这”。记者感到很吃惊和迷茫,继续问:“这样的婴儿活不久的,真的没有什么意义”。而德兰修女也明白他的意思说:“我们只有通过爱具体的个人,才能真正爱人类。因为我们并不知道那个抽象的人类在哪里。”是的,难道只有救那些活得下去的婴儿才有意义吗?不是的,每个生命来到这个世界,他就有权利“生存下去,活下去”。

  而当这个小生命遇到困难时,同为生命的我们不应该抛弃他,而应该尽自己所能去挽救这个脆弱的小生命,也许他最终没能活下去,但也不能就此而丢弃他。尽可能让这个脆弱的小生命在闭上眼睛的最后一刻能感受到这个世界是温暖友爱的而不是寒冷无情的。

  02

  就像我们自己为了考试中的那一分、半分也是得付出很多,为什么不说那一分,半分也没意义呢?又不是十几分、几十分,何必在意!因为前者与我们利益无关,而后者关系到我们的奖学金、能不能上重点高中、上名牌大学,关系到将来;难道一个生命的价值不如自己的将来吗?不一定吧!我们现在读书学习早已脱离其本质,大部分只是一味的追求成绩,追求未来享不尽的物质生活,这应该是很多学生学习的动力来源!就像德兰修女说的:“我们现在所处的世界,基本上是一个利益的世界,赢益成为整个社会的目标”。是啊!我们虽然为自己的利益、目标付出了很多,但却很少顾及其他人的利益与感受。我们应该像加尔各答“孩童之家”墙上标语所写的那样:“花时间思考,那是力量的源头;花时间祷告,那是世界最强大的力量,花时间笑,那是灵魂的音乐。花时间给予,那是天主的特恩。花时间友善对人,那是通往快乐之路。花时间去行善,那是天国之钥匙。一日光阴苦短何容自私为己。”是的,我们很多人只会索取,却不会给予,总想自己不能吃亏,要多赚点好处才对得起自己。以前总是能从老人嘴里听到:“吃亏好啊,吃亏是福啊,吃点亏能交到仗义的兄弟啊,能让之间的感情更牢固。”但是现在社会哪里会吃这一套。如果你经常给予,那么换来的大多是别人更加无情的索取,然后背地里说你傻,就是一个傻大个,对于这样的人不知道该怎么说,因人而异吧!包括嘴上讲的兄弟很多也是假的,没什么事的时候嘴上总是讲:“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而真有难时:只能自己背,而且不一定是自己创造出来的难。所以,我很难理解老一辈人所说的:“吃亏能交到仗义的兄弟”。也许是因为时代不同吧!还有一点是关于“钱”的,有时候自己有急事需要钱时,向那些*时跟你关系感觉还不错的人借,基本很难借到。所以除非迫不得已,别去向别人借钱。社会就是这样的,永远不可能做到人人*等。

  03

  在第59章——走向天国的途中。中写到:“人们经常是不讲道理的,没有逻辑的,和以自我为中心的,不管怎样,你要原谅他们”。是啊!这就是人,就是我们自己啊!也许我们自己没有能力使全人类的每个人都变成讲理的,乐于奉献的。但即使改变不了全人类,自己总可以改变的。即使你是友善的,人们可能还是会说你自私和动机不良,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友善。即使你是诚实和率真,人们可能还是会欺骗你,不管怎样你还是要诚实和率真。这两个“即使”应该大家都遇到过的吧!偶尔会因为帮助别人而招来怀疑和误会,特别是在帮助异性的时候。但是我们应该这样想:既然你决定你要帮助别人的时候,那你就应该要清楚接下来别人对你的指指点点而不是为此而责怪他人,因为自己没有资格去评断他人,因为你自己可能做到遇到那些而不去责怪他人吗?做不到,当然就尽量不要去评断他人。(在写这些话的时候,我都脸红了,在笑自己,因为我自己也做不到,但我会尽自己努力去做到的,希望大家也能做到,虽然这个确实很困难。)还有诚实这个东西,我想大家应该都说过慌吧!不管是否善意的谎言还是就是真正的慌。关于这个诚实与说谎,其实我还是挺愤怒的,在幼儿园大班的时候,老师叫我们写1到10数字各一行,放学交。而最后我因为写太慢没写完,被罚了各写1张,每张7行,每行7个字,共10张,490个字,回家后从6点写到9点……(不要怀疑这时间,因为当时我写字,的确非常慢)而其他没写完的人很多都编了各种理由,然后就愉快的回家了,而我就呆住了,愣住了。所以那时觉得原来说谎好处这么多。但那毕竟还小,不懂事太幼稚了,我们还是要讲诚信的,承担责任的,必要时我们还要说些善意的谎言。即使你今天做的善事,人们往往明天就会忘记,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做善事。做善事就是无私奉献,去给予,要是为了别人的夸奖,赞美,为了出名,为了身份而去强迫自己去做的,那样自己做的“善事”和别人眼中的“善事”那得相差多少啊!即使你把最好的东西给了这个世界,也许这些东西永远都不够,不管怎样,你还是要把最好的东西给这个世界。这句话说得非常好,即使自己给世界的是微不足道的东西,但是给了就是非常伟大的。就如一个人走后给世界留下了他的眼角膜,那么他的眼角膜可能会使另一个人重见光明,这也是微小的东西,但却是那么有意义。就如:小学有一篇课文,写到:我赤裸裸地来,我也赤裸裸地离开。

  整本书给我的感受就是要尽可能的*等待人,友善待人,学会给予与分担,学会爱。

  "让我们解除:被爱的向往,被夸奖的向往,被尊重的向往,被赞美的向往,被喜欢的向往,被请益的向往,被赞同的向往,被欢迎的向往吧!"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9

  在这个世界中有许多需要帮助的人,老人、孩子、穷人、残疾人……然而,这个世界中的很多有能力帮助这些人的人们却很漠然地任凭他们挣扎甚至死去,那些因为残疾被抛弃的婴儿,一天天地溃烂下去,身体变得不完整,恐怖极了,于是没有人敢去碰他们一下,甚至没有人愿意去看他们一下……

  然而获得诺贝尔和*奖的德兰修女所创建的仁爱传教修女会却把穷人视为自己的兄弟姐妹,时时站在穷人的立场上,为穷人着想。

  1910年8月27日,在马其顿的首都科普里城,战争过后,和*开始温柔地拥抱这个美丽的小城市,就是这时,艾格莉丝。龚沙。包雅舒(就是日后举世闻名的德兰姆姆)诞生了。在爸爸妈妈的影响下,龚沙从小就充满了仁爱之心,一听说印度加尔各达那样的场景,就想要成为修女过去帮忙。

  18岁的龚沙真的成为了一名修女,而且对世界有很大的影响的修女,来到了加尔各达,她成立了仁爱传教修女会,首先成立了收容所,每天到街上捡那些被老鼠、苍蝇啃烂了的人,伤口中有蛆的人,充满慈爱、带着微笑为他们清洗伤口,用爱握着他们的手,让他们快乐安心地死去或者康复,接着她们开始帮助穷人中的穷人-被遗弃的孩子,再就是那些染上可怕的麻疯病的病人和艾滋病病人。

  这需要的不仅是勇气,更是一种爱心,德兰姆姆所拥有的这份爱心,这份感染力,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在她的带动下,很多人开始效仿她,从开始的一人没有,到一人,二人,三人……到1997年德兰姆姆去世的时候,仁爱传教修女会已在世界各地开办了六百多所会院,分布在127个国家,共有修女修士七千多人,其中修女4500人,分别来自111个国家,而且绝大部分都是来自欧洲的贵族小姐。

  德兰姆姆和修女、修士们一直都和穷人保持着*等,一直都穿着价值不足一美元的长袍和凉鞋,从不穿袜子,甚至就在德兰姆姆站在诺贝尔和*奖的领奖台上时,依然穿着那身粗糙的只值一美元的棉布纱衣。

  这个瘦小的德兰姆姆,却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带来了一份庞大的温暖,她从没想过个人利益,她创建的仁爱传教修女会有着4亿多美元的资产,而当她去世时,只有一张耶稣受难像,一双凉鞋,三件旧衣服……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10

  在阅读德兰修女传时,刚开篇就提到她在1979年被授予诺贝尔和*奖,当时觉得很奇怪啊以前都听说是授予给政治人物,德兰修女不是政治人物怎么会获得这个奖项那?诺贝尔评选委员会的公报说:“她的事业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尊重人的个性、尊重人的天赋价值。那些最孤独的人、处境最悲惨的人,得到了她真诚的关怀和照料。这种情操发自她对人的尊重,完全没有居高施舍的姿态。”她的答辞是:“这项荣誉,我个人不配领受,今天,我来接受这项奖金,是代表世界上的穷人、病人和孤独的人。”在读完整篇文章时觉得德兰嬷嬷确实是位值得尊敬的人物,她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穷人,她把自己的爱播撒到了人类社会最底层的穷人,正像歌词唱响的那样—爱是人类最美的语言,德兰嬷嬷用她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爱的最高境界。

  首先在这本书中我认识了德兰嬷嬷;她创建的组织有四亿多美金的资产,世界上最有钱的公司都乐意捐款给她;她的手下有七千多名正式成员,还有数不清的追随者和义务工作者分布在一百多个国家;她认识众多的总统、国王、传媒巨头和企业巨子,并受到他们的仰慕和爱戴……可是,她唯一的电器是一部电话;她穿的衣服仅有三套,且自己洗换;她只穿凉鞋没有袜子……她把一切都献给了穷人、病人、孤儿、孤独者、无家可归者和垂死临终者;她从12岁起,直到87岁去世,从来不为自己、而只为受苦受难的人活着。《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便是以潜心细腻的文墨,描述了她令人惊叹的一生,她是我们成长的榜样。

  德兰嬷嬷出生在一户普通的人家里,但是在她小的时候就经常念这样一首小诗:“要相信爱,无论你遇到了什么,是仇恨,还是毁灭?是被抛弃,还是被掠夺?无论你遭遇到了什么,都要相信:一切都会消逝,但爱会留下来。”,心中逐渐升起一个炽热的愿望:“我不能只为自己活着,我要为这个世界贡献一点什么。”一天早晨,当她在路边看到一个身形悲苦的老人向她虚弱地喊道:“我很渴,我很渴!”她突然明白:穷人渴望的不是食品和衣物,而是爱!于是,她便走出了修道院,创建了仁爱传教修女会,先后建立起各种各样的儿童之家、贫民之家和收容中心等,共计1000多所。哪里有苦难,哪里需要爱,她就出现在哪里。

  她曾这样说过:“人们不讲道理,理想错谬,以自我为中心,不管怎样,总是爱他们;你做善事,人们会说你自私自利,别有用心,不管怎样,总是做善事;你成功以后,身边尽是假的朋友和真的敌人,不管怎样,总是要成功;你所做的,总是会被别人遗忘,不管怎样,总是要去做;诚实与坦率使你易受打击,不管怎样,总是要诚实与坦率;你耗费多年所建设的可能毁于一旦,不管怎样,总是要建设;人们确实需要帮助,然而你帮助他们时却可能遭到攻击,不管怎样,总是要帮助;将你所拥有的最美好的东西献给世界,却可能被踢掉门牙,不管怎样,总是要将你所拥有的最美好的东西献给世界。”当读到这段时,我非常的激动,因为我认为我们曾经为爱所付出的所有代价都是值得的,就是应该不求回报的博爱。

  贫穷是一个多么刺耳的词汇,它伴随着人类的文明从遥远的史前走来。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人类从来就没有过为了消除贫苦而奋斗,但是德兰嬷嬷给我们找到了一条新的消除贫困的道路,德兰嬷嬷告诫我们人类缺少爱心,是导致世界贫穷的根本原因。而贫穷是我们拒绝与他人分享的结果。如果你怀着喜悦给予,你将会得到更多。一颗伟大的心来源于一颗燃烧着爱的心。快乐不须探寻;就在你我的身边,若以爱待之,旋即得之。我们每个人成长在同一片蓝天下,所以我们应该在爱中一起成长。把我们的爱心奉献给身边的每个人,去给予,直到成功。爱是没有界限的,生命就在这里。


《在爱中行走-德兰修女传》读后感3篇(扩展2)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3篇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1

  刚刚读完《德兰修女传》就发现有一个很大的感受就是现在能深深的`体会到作者想要描述的那个人的一个心境和做事风格。同时也能感同身受在其中。

  当德兰修女第一次去救一个人的时候,要知道那是一个非常非常脏的老人,满身都是污垢,而且散发着难闻的气味,而且就快死了。要抱这样的一个人,不仅需要爱心,更需要勇气,意志和力量。但是德兰修女做到了,为穷人中的最贫困者服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仅仅有爱心和热情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极大的耐心和无私的爱。

  当今社会上的人们又是怎么做的呢?当然了,我说的也不是绝对的,但是总是能有那一部分人就像一个老人摔倒了,现在舆论都不敢去扶,生怕老人家扶起来后直接赖着不走。首先第一时间的是拿一个机照拍了下来再去搀扶,还有的人视而不见很冷漠的就走了,这种情况比比皆是。当然这也不乏为有的老人的就是为了这个摔跤而赚钱的。后来我觉得有句话说没文化很可怕,但是我觉得如果一个人没有信仰更可怕。德兰修女就是凭着自己信仰一直走到最后。她觉得所有的行为都是上帝的指引,她只是来实践的。同时也认为自已是基督手中的一个工具,每天努力做一点点小事儿就会离开。这种深厚的谦卑特别值得我们好好领会。在姆姆看来认识自己,也就意味着认识上帝,因而这种对自我的认知,能够帮助我们心存谦卑。

  当我看到姆姆离开我们的时候,我的眼泪不由自主的流了下来,但是在姆姆看来,死亡不是终点,而是起点,是生命的延续。

  就这个话题,我们上个星期五读书会的时候也讨论过。当时说的就是有一本书上我看到说当人们去世的时候,这种物质痛大于生孩子的痛十倍。这时候,有一个同学就站出来说,请你不要把这种恐惧强加到我们身上。当然了,她也是好心去提醒我不要让痛苦的感觉停留在身内。其实是我还有后半句的话还没说完,当我们人生有信仰的时候就不会惧怕死亡,正如姆姆所说那样的。

  还有一段姆姆说的“你若要爱人,首先要爱你的家人,同样你如要爱神,也要首先爱你的家人,通过爱你的家人来爱神,然后通过爱你的邻人来爱神,家是你爱人的起点也是你爱神的起点。涟漪就是这样扩展的,那更大的波浪也是这样开始的。”

  这段文字对我也触动很大。首先要爱我们自己,同时有能力在爱我们最亲近的家人,邻居和身边的朋友,如果没有足够的力量,我们再来爱众生。这也是我需要践行的路。

  德兰修女在爱中行走,就是这么一个瘦小的女子却做着这么伟大的事情。她的事迹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和效仿。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2

  20世纪,有一位让世界为之惊叹的人物,她就是《在爱中行走——德兰修女传》中的主人公——德兰嬷嬷,这本书让我懂得了怎样爱别人,怎样宽容别人。

  《在爱中行走——德兰修女传》描写了德兰嬷嬷非常奇妙的一生:在还没有成为修女之前,她就立志成为一位帮助穷人的人。她信仰基督,后来成为一名修女。36岁时,她听到了神的旨意,让她帮助全世界的穷人。两年后,她获得了罗马教皇的许可。此后,她创办了修道院。德兰在各国奔走数十年,建立200多所儿童之家麻疯病收容所等。她把爱撒向世界。

  嬷嬷是这个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她创建的仁爱传教修女会有4亿多美金的资产,很多大的公司巨子给她捐钱,她却用来全部捐给印度穷人。1997年,德兰嬷嬷在仁爱修女会总部安然去世时,她走后所有的财产仅仅是三套衣服、一双凉鞋还有一张耶稣受难图。她把一切献给了穷人。

  德兰嬷嬷使我懂得了,穷人也是有价值和尊严的。嬷嬷认为,饥饿的人所恳求的,不单是食物,赤身的人所要的,不单是衣服。他们更需要爱、关心、接纳与认同。老年的德兰嬷嬷长年为心脏病所困,但她却能以一颗残缺的心去包容整个世界,她虽然不良于行,却能够跋涉千山万水,走遍天涯海角。这是为什么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她心中有爱,有大爱。

  德兰嬷嬷在演讲中说:“当别人对我说,修女们并没有开展一些伟大的工作,其实他们正默默耕耘,做着一些小事。我会对她们说,就算她们透过这些事情只能帮助一个人,也是值得的。”

  有一首赞颂德兰嬷嬷的诗:

  因为有了她,这个世界感受到了母亲般的爱。

  因为有了她,这个世界变得温暖。

  她是伟大的女性,她是伟大的母亲,

  她就是忒瑞莎嬷嬷。

  德兰嬷嬷将她想献的,能献的都献给了世界。她为了爱,耗尽了自己。她看上去那么柔弱瘦小,然而在她身上,却充满何等强大的的尊严与力量。

  爱是最高超的道,爱超越一切,是各种美的的灵魂。其它的一切最终都会消失或终止,但爱会留下。《在爱中行走——德兰修女传》这本书给我很大的启迪。嬷嬷用她奇妙的一生告诉我们:她用毕生的时间去爱穷人,让人们懂得,穷人也应该被爱,被尊重。德兰嬷嬷是一个能点亮你我心灵的人,我从她身上学到,我们需要接过她手中传递爱的火把,照亮自己,照亮别人。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3

  在这个世界中有许多需要帮助的人,老人、孩子、穷人、残疾人……然而,这个世界中的很多有能力帮助这些人的人们却很漠然地任凭他们挣扎甚至死去,那些因为残疾被抛弃的婴儿,一天天地溃烂下去,身体变得不完整,恐怖极了,于是没有人敢去碰他们一下,甚至没有人愿意去看他们一下……

  然而获得诺贝尔和*奖的德兰修女所创建的仁爱传教修女会却把穷人视为自己的兄弟姐妹,时时站在穷人的立场上,为穷人着想。

  1910年8月27日,在马其顿的首都科普里城,战争过后,和*开始温柔地拥抱这个美丽的小城市,就是这时,艾格莉丝。龚沙。包雅舒(就是日后举世闻名的德兰姆姆)诞生了。在爸爸妈妈的影响下,龚沙从小就充满了仁爱之心,一听说印度加尔各达那样的场景,就想要成为修女过去帮忙。

  18岁的龚沙真的成为了一名修女,而且对世界有很大的影响的修女,来到了加尔各达,她成立了仁爱传教修女会,首先成立了收容所,每天到街上捡那些被老鼠、苍蝇啃烂了的人,伤口中有蛆的人,充满慈爱、带着微笑为他们清洗伤口,用爱握着他们的手,让他们快乐安心地死去或者康复,接着她们开始帮助穷人中的穷人—被遗弃的孩子,再就是那些染上可怕的麻疯病的病人和艾滋病病人。

  这需要的不仅是勇气,更是一种爱心,德兰姆姆所拥有的这份爱心,这份感染力,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在她的带动下,很多人开始效仿她,从开始的一人没有,到一人,二人,三人……到1997年德兰姆姆去世的时候,仁爱传教修女会已在世界各地开办了六百多所会院,分布在127个国家,共有修女修士七千多人,其中修女4500人,分别来自111个国家,而且绝大部分都是来自欧洲的贵族小姐。

  德兰姆姆和修女、修士们一直都和穷人保持着*等,一直都穿着价值不足一美元的长袍和凉鞋,从不穿袜子,甚至就在德兰姆姆站在诺贝尔和*奖的领奖台上时,依然穿着那身粗糙的只值一美元的棉布纱衣。

  这个瘦小的德兰姆姆,却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带来了一份庞大的温暖,她从没想过个人利益,她创建的仁爱传教修女会有着4亿多美元的资产,而当她去世时,只有一张耶稣受难像,一双凉鞋,三件旧衣服……


《在爱中行走-德兰修女传》读后感3篇(扩展3)

——《在爱中行走德兰修女传》读后感3篇

《在爱中行走德兰修女传》读后感1

  刚刚读完《在爱中行走德兰修女传》就发现有一个很大的感受就是现在能深深的体会到作者想要描述的那个人的一个心境和做事风格。同时也能感同身受在其中。

  当德兰修女第一次去救一个人的时候,要知道那是一个非常非常脏的老人,满身都是污垢,而且散发着难闻的气味,而且就快死了。要抱这样的一个人,不仅需要爱心,更需要勇气,意志和力量。但是德兰修女做到了,为穷人中的最贫困者服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仅仅有爱心和热情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极大的耐心和无私的爱。

  当今社会上的人们又是怎么做的呢?当然了,我说的也不是绝对的,但是总是能有那一部分人就像一个老人摔倒了,现在舆论都不敢去扶,生怕老人家扶起来后直接赖着不走。首先第一时间的是拿一个机照拍了下来再去搀扶,还有的人视而不见很冷漠的就走了,这种情况比比皆是。当然这也不乏为有的老人的就是为了这个摔跤而赚钱的。后来我觉得有句话说没文化很可怕,但是我觉得如果一个人没有信仰更可怕。德兰修女就是凭着自己信仰一直走到最后。她觉得所有的行为都是上帝的指引,她只是来实践的。同时也认为自已是基督手中的一个工具,每天努力做一点点小事儿就会离开。这种深厚的谦卑特别值得我们好好领会。在姆姆看来认识自己,也就意味着认识上帝,因而这种对自我的认知,能够帮助我们心存谦卑。

  当我看到姆姆离开我们的时候,我的眼泪不由自主的流了下来,但是在姆姆看来,死亡不是终点,而是起点,是生命的延续。

  就这个话题,我们上个星期五读书会的时候也讨论过。当时说的就是有一本书上我看到说当人们去世的时候,这种物质痛大于生孩子的痛十倍。这时候,有一个同学就站出来说,请你不要把这种恐惧强加到我们身上。当然了,她也是好心去提醒我不要让痛苦的"感觉停留在身内。其实是我还有后半句的话还没说完,当我们人生有信仰的时候就不会惧怕死亡,正如姆姆所说那样的。

  还有一段姆姆说的“你若要爱人,首先要爱你的家人,同样你如要爱神,也要首先爱你的家人,通过爱你的家人来爱神,然后通过爱你的邻人来爱神,家是你爱人的起点也是你爱神的起点。涟漪就是这样扩展的,那更大的波浪也是这样开始的。”

  这段文字对我也触动很大。首先要爱我们自己,同时有能力在爱我们最亲近的家人,邻居和身边的朋友,如果没有足够的力量,我们再来爱众生。这也是我需要践行的路。

  德兰修女在爱中行走,就是这么一个瘦小的女子却做着这么伟大的事情。她的事迹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和效仿。

《在爱中行走德兰修女传》读后感2

  刚刚读完《德兰修女传》就发现有一个很大的感受就是现在能深深的体会到作者想要描述的那个人的一个心境和做事风格。同时也能感同身受在其中。

  当德兰修女第一次去救一个人的时候,要知道那是一个非常非常脏的老人,满身都是污垢,而且散发着难闻的气味,而且就快死了。要抱这样的一个人,不仅需要爱心,更需要勇气,意志和力量。但是德兰修女做到了,为穷人中的最贫困者服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仅仅有爱心和热情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极大的耐心和无私的爱。

  当今社会上的人们又是怎么做的呢?当然了,我说的也不是绝对的,但是总是能有那一部分人就像一个老人摔倒了,现在舆论都不敢去扶,生怕老人家扶起来后直接赖着不走。首先第一时间的是拿一个机照拍了下来再去搀扶,还有的人视而不见很冷漠的就走了,这种情况比比皆是。当然这也不乏为有的老人的就是为了这个摔跤而赚钱的。后来我觉得有句话说没文化很可怕,但是我觉得如果一个人没有信仰更可怕。德兰修女就是凭着自己信仰一直走到最后。她觉得所有的行为都是上帝的指引,她只是来实践的。同时也认为自已是基督手中的一个工具,每天努力做一点点小事儿就会离开。这种深厚的谦卑特别值得我们好好领会。在姆姆看来认识自己,也就意味着认识上帝,因而这种对自我的认知,能够帮助我们心存谦卑。

  当我看到姆姆离开我们的时候,我的眼泪不由自主的流了下来,但是在姆姆看来,死亡不是终点,而是起点,是生命的延续。

  就这个话题,我们上个星期五读书会的时候也讨论过。当时说的就是有一本书上我看到说当人们去世的时候,这种物质痛大于生孩子的痛十倍。这时候,有一个同学就站出来说,请你不要把这种恐惧强加到我们身上。当然了,她也是好心去提醒我不要让痛苦的感觉停留在身内。其实是我还有后半句的话还没说完,当我们人生有信仰的时候就不会惧怕死亡,正如姆姆所说那样的。

  还有一段姆姆说的“你若要爱人,首先要爱你的家人,同样你如要爱神,也要首先爱你的家人,通过爱你的家人来爱神,然后通过爱你的邻人来爱神,家是你爱人的起点也是你爱神的起点。涟漪就是这样扩展的,那更大的波浪也是这样开始的。”

  这段文字对我也触动很大。首先要爱我们自己,同时有能力在爱我们最亲近的家人,邻居和身边的朋友,如果没有足够的力量,我们再来爱众生。这也是我需要践行的路。

  德兰修女在爱中行走,就是这么一个瘦小的女子却做着这么伟大的事情。她的事迹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和效仿。

《在爱中行走德兰修女传》读后感3

  在这个世界上竟存在着德兰修女这样的奇迹——她直面墙外的地狱,为了帮助那些被称为穷人都奢侈的人们,不惜面临可能失去修女身份的风险走出修道院,凭着瘦弱的双手和微薄的物资,帮助了一个又一个陷于苦难的人,一步步创立一个个慈善机构。她的事业如今已遍布全球,被感动的人们或是加入她的.队伍,或是给她以支持。

  为了回应耶稣在十字架上那声替穷苦者喊出的呼召,她不惧蛆虫和污秽,不惧仇恨的目光,不惧恶意的揣测,不惧一无所有的可能,不惧宗教间的差异,以自己的一生去追随他的道路。

  她将自己全然交付给神,倒空了自我的幻觉,神因而得以充满她,她身上便展露出天堂般的光芒。她是如此耀眼,许多人因她看到希望,回应了她传递的号召,去帮助更多的人。

  她看似卑微实则伟大,看似愚蠢实则智慧,看似弱小实则强大。她崇高,却又*易近人。她是一座桥梁,人们得以在她那里找到通往天国之路。她以自身行动呼唤我们和她一起追随耶稣,在各自的朝圣中照亮别人,也发扬人类灵魂中蕴藏的神性。

  她面对这世界的深重苦难,没有选择沉沦于悲伤,也没有选择以仇恨灼伤他人,更没有逃避到幻境中,而是选择以爱去直面。她所做的看似有限,但她传达的爱是无限且有力的。她看到社会不公时内心可能也愤恨过,但她没有以恨的力量革命,而是以更博大的爱去治愈深陷伤痛的人们,因她深知失控的仇恨会将人引向毁灭。

  她看到我们现代人已经严重被框架所束缚,成为工具的奴隶,所以她很小心地让她的机构不要显得那么"官方",保证给予者和受助者之间的*等关系。这也是她的智慧所在。

  她的爱单纯得像孩子一般,只是想把糖分给所有人。没有区分和前提条件,博大、*等。在天主面前,只有孩子不会因羞愧而躲避上帝,而是爱着他的亲人。

  真正的贫穷是心灵的贫穷,是被抛弃、被忽视的感觉。在她看来,人们只有愿意彼此帮助,身心的贫穷才会消失。帮助是*等和双向的,给予者留下了照顾收获了喜悦,受助者留下了祝福收获了照料。暂时弱小的人们因别人的帮助而强大,他们又去帮助和他们一样暂时弱小的人,并坚信大家终会走向强大,因奉献而向神靠近。

  她在爱中行走,本身便成为了行走的奇迹。


《在爱中行走-德兰修女传》读后感3篇(扩展4)

——在爱中行走作文5篇

在爱中行走作文1

  翻开书,我满怀激动与疑问,合上书,只有久久不能*复的心情……

  这个暑假,我读了一本《德兰修女传》,书中慈祥而又伟大的德兰姆姆形象,深入了我的心灵。

  德兰修女是1979年诺贝尔和*奖的获得者,她创建的仁爱传教修士会有4亿多的资产,世界最有钱的公司都乐意无偿捐钱给她。她赢得了世界人民的爱戴,然而,当她去世时,她的全部个人财产,就是一张耶稣受难像,一双凉鞋和三件旧衣服。

  德兰姆姆给予世界,给予穷人无限的爱,她一生都在无私付出,一生都在爱中行走。她以对上帝的爱,使她一个娇小羸弱的身躯拥有如此之大的力量。当修道院的高墙把加尔各答分隔成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高墙内是鲜花绿草,是高贵体面,安全舒适,高墙外却是混乱流浪,贫穷疾病,垂死饥荒,德兰姆姆毅然舍弃高枕无忧的院长一职,孤身一人来到了高墙外混乱不堪的街道服务穷人;当穷人曼尼克误解德兰姆姆的帮助时,她的反应则是宽容与给予更多无私的帮助;当官员与印度教徒打击临终关怀院的创办时,德兰姆姆一次次与官员谈判,并接待即将死去的印度教徒人士,最终感动了所有人。当德兰姆姆面对这些艰难险阻时,支撑她继续走下去的,便是主的召唤与指引以及她坚定不移的信念。

  德兰姆姆带领一个团队,靠的不是管理,以及由此产生的制度,而是她的友爱。

  联想到我的生活中,作为一名中学生,在学校要搞好人际关系。而德兰姆姆让我明白了对每个人都应该主动给予友爱与关怀,主动发现别人的优点,不去议论别人的缺点,会和每位同学都相处的好。再点,德兰姆姆对目标有着坚定不移的信念很使我感动,我对自己的梦想也将会执着地追求下去。

  在这本书中,有一个场景使我久久不能忘怀:当姆姆告诉神父想申请成立修会时,神父笑笑说:“申请休会牵涉到很多方面,你需要提出一份规划书和你的工作记录,要解释为什么要成立一个修会,还要写下你的规章等等。”而姆姆作声,站起来走到房间的一个角落,从抽屉里拿出来一袋厚厚的文件,告诉他:“规划书、记录、规章我都准备好了,神父。”神父很震惊,我也是。德兰姆姆总是这样,做好了准备才把想法说出口,她的行动力之快也是她从众多修女中脱颖而出当领袖的重要原因。在我写作业或做事时总是拖拉不停,说出口的事情也没有付出相应的行动。我想,以后一定要改正这个缺点。

  加尔各答的主教说:“她留给我们最重要的启示是,生命是有价值和尊严的。”但我觉得,更重要的一点是,穷人也是有价值和尊严的。

  她爱神,因为她相信,神就是爱。

在爱中行走作文2

  说到“同情”,很容易联想到可怜,然而可怜并非同情。“同情”应该有更宽广的内涵,它并非只是强者对弱者的关怀,也并不是单纯的对遭遇危难者的怜悯;它是对万物的博爱,是虽无力普度众生却也要尽力为生命添一份色彩的信念。

  特雷莎修女,她用生命在一片缺少爱的贫瘠的土地上,重重地写下了“同情”两个大字。她以她博爱的精神,默默地关注着贫苦的人们,使他们感受到尊重,感受到关怀和爱。这是对同情最好的诠释。

  她不曾像摩西那样叫红海分开,让两边立起如堡垒,让以色列人从干地上走过去:她不曾用食物喂饱五千人,叫许多人跟在她后头拥护她;她也不曾搞过叫天地变色的社会革命,不是个翻天覆地的伟人。她所做的,是当垂死的病人或饱受苦难的人被践踏如泥的时候,还给他们一个人的尊严,并让他们感到温暖。

  多少次她默默祈祷:

  一颗纯洁的心,很容易看到基督

  在饥饿的人中

  在赤身*的人中

  在寂寞的人中

  在没有人要的人中

  在没有人爱的人中

  在麻风病痛人当中

  在酗酒的人中

  在躺在街上的乞丐中

  “这种同情源自她的博爱,她对人的同情,完全没有居高施舍的姿态。她成功地弥合了富人与穷人之间的鸿沟,她以尊重人类尊严的观念在两者之间建设了一座桥梁”——诺贝尔和*奖授奖公报如是说。

  虽然我们很难做得像她一样好,因为我们做不到奉献一切去帮助苦难的人,我们见不到战火中的“基督”,我们更无法要求自己为了省钱帮助穷人而只穿鞋不穿袜子……然而,如果我们有颗同情心,依然可以给予这个世界以关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一举手,一投足,带着对弱者的尊重,对不幸者的同情。

  最后,我想以叔本华的话作结:所有纯粹的爱归根结底都是同情。美德的真正精髓是产生了善行的爱,若没有这种爱,善行就只能是僵死的功德。

  这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好文章。作者被特雷莎修女的事迹所感动,情动于衷地表达了对她的钦佩与赞赏。的确,诺贝尔和*奖得主那颗博大的爱心,为“同情”作出了最好、最深刻的注解。令人高兴的是,潘珉瑜同学已经接受爱的阳光照耀,获得了心灵的滋养——这是一种真正的教育。相信她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一定能为这个世界带来温暖。文章同时也启发我们:要写出好作文,必须开阔眼界、多读好书。

  提升建议:如能补入一个反例(比如富人为富不仁的典型事例),借以形成鲜明的对比,那么内容上就更充实了。

在爱中行走作文3

  回顾我已走过的十年光阴,竟然发现,我一直沐浴在母爱的阳光下,行走在母爱的芬芳里。

  春天的早晨,母亲都会和我一起步行去上学。一路上充满了欢声笑语。我们一起在路上背古诗,背单词。短短的时间里总有着说不完的话,做不完的事儿,也总能闻到淡淡的芳香。而在那条绿树渐渐成荫的小路上,留下我多少最美好的回忆。

  还记得一个夏天的雨天,母亲你嫌麻烦只带了一把小伞,刚好能够撑下一个人。你和我就打着这样一把小伞向家走。残花发出的淡淡香气弥漫在空气中。接着,有趣的事情发生了,我们都不谋而合地向外撤了一步。母亲,你当硬是向外撤了一小步。后来,您又把伞硬塞到我手。那个情景,或许您已经不记得了吧!但是我想说,我还记得!

  寒冷的冬夜,天空中却下起了雨夹雪。第二天早晨,路上结了冰,很滑。只有路中间有一条狭窄的,只能供一个人行走的雪道。您毫不犹豫地将雪道让给了我。而自己却走在冰道上。看着您摇摇晃晃的身影,我的泪在眼眶里打着转儿。缕缕幽芳飘来,何时这冬季里也有了花香。

  这些年来,我一直行走在母爱的芬芳里。有时母爱像水一样滋润着我,有时它又像石像一样默默守护在我身旁,等待我的成长……

在爱中行走作文4

  有人说,爱是伟大的,是无私的,是独一无二的……是啊,在生活中,处处都有爱,不是没有,而是我们缺少发现爱的眼睛。

  又是一个阴雨天,天空中,那一颗火球般的太阳早已无影无踪,雨不停地下呀下,没有想要停的意思,又好似一根根又粗又长的绳子,狠狠地抽打着我那冰冷的心!而此时此刻,我的泪水也同那雨水一样,从眼眶中流下。站在我面前的“母老虎”,正是我的母亲大人。只见她手中拿着一张90分的试卷,气得火冒三丈,从一小时前就一直数落到现在。终于,我再也克制不住自己内心的小宇宙,不顾妈妈吃惊的表情,一个劲地跑回自己的房间,用力地关上门,一副“与世隔绝”的表情。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我竟趴在桌子上睡着了,脸上还残留着泪痕。

  这时,门被轻轻地打开了,我也被惊醒,猛地一抬头,只见母亲站在门前,手中还拿着一杯牛奶,我一下子不知所措了起来。“把这杯牛奶喝了吧,天气变凉了,暖暖身子。”母亲说着,便把牛奶递给了我,然后缓缓地走出房间。

  我惊呆了,根本不知道这是一种什么情况,但是,此刻,我的眼泪又不争气地掉了下来,原来,这也是一种爱,令我感到仿佛行走在爱的沐浴里。

  爱有无数种表现,在这一次事件中,让我对爱又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

在爱中行走作文5

  温柔文静的妈妈、风趣幽默的爸爸、和蔼可亲的爷爷、慈祥善良的奶奶、充满童趣的妹妹……在他们的爱中长大,不亦乐乎?

  成熟的面孔,收敛的举止,懂事的表现……啊,我长大了。回想起昨天的童年生活:抽雪茄、撕日历、吃飞机……一件件可笑而温馨的往事涌上心头,一股股温暖而深沉的爱意显露其中……

  奶奶博览群书,在老年时期,不仅能将简单的英文单词倒背如流,在空闲的时间还阅读了*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每天我都会坐在那棵伴随我成长的大榕树下,躺在奶奶双腿上,听着那曲折离奇、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从奶奶的口中流淌出来。在一个个夏夜里,是让我感到最美好的时刻。

  读完了《水浒》,我的脑海里依然不时地浮现出水泊梁山108条英雄好汉的英勇事迹,久而久之,我成了他们的“忠实粉丝”。所以,我总想做出一些英雄事件。于是,我决定明天一早,与表妹莉莉一起去“打家劫舍”。

  我们站在人行道上,等待大鱼上钩。这时,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太太蹒跚地向我们走来,机会来了!我向莉莉暗暗地使了一个眼色,莉莉也给我做了一个准备就绪的手势。于是我们冲到老太太跟前,装着鲁智深粗大的声音,说:“嘿!过路的客人,留下买路钱。我们姐妹俩需要点盘缠!”老太太一下子愣了,接着又笑呵呵地,装着投降的狼狈样儿说:“哎呀!光天化日下竟然有强盗!我没有钱,巧克力倒有几盒,行不行?”我们看了看老太太的菜篮子,一下子馋了起来。我把莉莉拉到身旁,“行不行?”莉莉轻声问道。“我看巧克力也挺不错的。”我盯着巧克力,眼睛瞪得嘀溜圆。“好,放行!”我们齐声说。晚上,我刚进家门就大声嚷道:“你们快来看,我和莉莉打家劫舍了好多巧克力……”

  事隔多年,这件事依然留在我的脑海里,成为了我童年时候的一件美好的回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傻乎乎的事情不再出现在我的生活当中了。我逐渐成熟,思想也开始变得复杂。可是,还是家人们的关怀与指导,让我明白了许多,许多。

  我是个爱好广泛、品学兼优的学生。一次,我参加了学校的形象大赛,因为准备工夫不够好,所以落选了。过后,妈妈知道我的心情很失落,便安慰我说:“一次的失败不代表什么,找出原因,重新开始!”虽然这句话经常挂在我的嘴边,可是心里还是酸溜溜的,很不是滋味。这时,妹妹做出一个义愤填膺的模样,生气地说:“都怪校长,姐姐表演得这么精彩,为什么不选她?”听到妹妹稚气的语言,我“扑哧”一声笑了。“失败乃兵家常事,下次出战,可不要再把懒惰带上场了!”爸爸也来唱和,风趣幽默的语言里却意味深长。热爱书法的爷爷专门为我提了7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失败乃成功之母。”然后用历尽沧桑的手摸摸我的头,语重心长地对我说:“相信自己,你是行的!”黄昏到了,我们一家人手牵着手,在公园里散步,晚霞把最后一缕阳光照在我们洋溢着幸福的脸上。我们一路上说说笑笑,笑声飞到了上空,久久回荡着,化作一阵爱的微风,吹拂着我们的笑脸……

  在家人的关怀,家人的爱中长大,不亦乐乎?


《在爱中行走-德兰修女传》读后感3篇(扩展5)

——在幸福中行走优秀作文3篇

在幸福中行走优秀作文1

  早晨,风和日丽,阳光明媚。

  妈妈早早的起了床,为我们做早餐。今天的早餐是西红柿鸡蛋面。我看了后不高兴地说到:“怎么又是面条,每天早上都吃面条。”妈妈听后无奈地说道:“有面条就不错了,农村的小孩连饭都吃丕上,你和他们比,幸福多了。”我听后不满地说道:“他们是他们,我是我,他们吃不上饭,怎么又怪到我头上来了呢?真烦,不吃了!”说完,我转身走到房间里,心里想到:整天把我想的多幸福,把别人说的多可怜,我哪儿幸福了?又要上补习班,又要上学,又要学素描,还要写作业……

  第二天早上,又是一个大晴天。

  我出房门,便看见爸爸妈妈好像在讨论什么的样子,一问才知道爸爸妈妈要带我去农村。一听到这个消息,我就有些不高兴了:“要去农村怎么昨天不和我说,今天才告诉我。”妈妈笑着说道:“还不是怕你知道后不想去,我已经把你的衣服准备好了,你就只能去了,哈哈!”我心想:就算你昨天告诉我,我能不去吗?

  中午吃完饭后,爸爸开着车,载着我们一家人出发了。到了农村后,因为是泥巴路,车子进去后会很脏,所以我们决定把车先停在个地方,然后再走过去。然后我们到了间房子前,这种房子的层顶是用瓦做的,而且不是一层层的,只是单个的房子,没有楼梯。出于好奇,于是我走到里面去,想看看这房子里面的样子,但是却看见一个女孩,看她正在认真的写作业,并没有发现我,我便没有打扰她。

  下午,吃晚饭的时候到了,那个女孩才看到我,对我很友好,并且还于我一起聊天,吃饭时,我看她吃的一粒米也不剩,便随口问道:“你怎么吃的这么干净?”她说道:“因为一粒米就是农民的一滴汗水,一份勤劳。”她随便说的句话却让我感触很深,在此时我想起了我因不饿而浪费粮食的时候,是多么的奢侈,多么的浪费,多么的不珍惜农民们的辛劳。吃完饭后,她带我出去散步,我们坐在石头上,听着鸟叫的声音,看着远处因黑夜而显得神秘的树林,闻着新鲜的空气。

  第三天,她来找我,说要带我去她的学校。我听后很高兴,于是爽快地答应了。走到了她的学校,看着没有任何运动设施的操场,破破烂烂的教室,但室内却很整齐,我想这个学校的班风一定很好吧。在这样的环境下,怎么学好知识呢?于是我问到:“你学习怎么样?”她微微一笑,然后说到:“班级前五而已,有许多比我更努力的人呢!”我听后一脸吃惊的表情说到:“这样的环境下,你怎么能有这么好的成绩呢?”她又是微微一笑,说到:“只要在上课时认真听讲,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刻苦学习,不管怎样的环境,都能达到自已的理想成绩。”听到这些话,我很感慨,同时也很惭愧,我学习的环境比她好的多,成绩确一直下滑,并且辜负了父母对我的期望,还总是顶撞父母。

  中午,我们该回家了,我对那个女孩说道:“谢谢你,教会了我许多。”她笑着说到:“不用谢,下次记得再过来玩!”我说到:“好,我会的,再见!”

  通过这几天的见闻,我明白了我有多么幸运,有多么幸福。

在幸福中行走优秀作文2

  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能够过上幸福的日子,有一篇文章名叫《留住幸福的种子》,文章的主人公就是一个渴望幸福的人,他是一个孤儿,唯一的家产就是一袋豆子,但他无论多么饥饿也不愿去用那袋豆子充饥,几次险些饿死,很多人对他的行为疑惑不解。原来他是想在春天播种这些豆子,他勤奋的耕耘,到了秋天,他收获了十倍的种子。但他并没有就此满足,他还想要更多的种子,更多的幸福,他留住了这些豆子,到第二年又再次播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种了又收,收了又种,终于他的房前屋后到处是豆苗,屋里储藏了许多豆子,他告别了贫困,成了富裕户成了大富豪。

  故事里的孤儿在快要饿死的时候也没有去碰那袋豆子,因为他有更长远的打算,他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告别了贫困,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这个孤儿的结局是美好的,他的故事是否也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在你走投无路的时候,不要放弃,也不要就此失去信心,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风雨过后,迎接我们的一定是美丽的彩虹。我们只要还有一线希望,就不能放弃。不要垂头丧气,即使失去一切,至少还有一个希望等待着你。拥有希望,就好比握住了生命的火炬,你要做的就是通过万般努力将它传递下去,让它照亮每个人的人生道路。读完这个故事,我对幸福又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幸福就是希望!

在幸福中行走优秀作文3

  说起狗,同学们一定见过不少吧!但我今天要说的狗,可不是一般的狗,大家可别误会哦,它只是一只普通的土狗罢了,可是这只狗怎么个不一般法呢,请看下文。

  刚一进一家专门吃烤羊排的店,迎面跑来一只小狗,它的脸部十分漂亮,土黄、金黄……什么黄色都有,整张脸是对称的,毛色油光锃亮,就是肚子有点肥,都快掉在地上了。(这是酒店的狗)

  一位姐姐抱着小狗来到包厢。马上烤羊排就上了,我们开始吃了,突然,我感觉我脚边有什么东西在动。我往下一看,两只水汪汪的大眼睛正望着我,原来是那只小狗。它好像很想吃的样子,我便丢了一块我刚啃完的羊排骨头,小狗见这“从天而降”的食物,想都没想有没有毒,看到就吃,还把羊排叼到椅子下去吃,它吃完了,就爬出来,继续睁大那两只水汪汪的大眼睛望着我,见我不理它,它倒是有点生气了,索性把两只前爪都放到椅子,我感觉到我大腿旁有什么东西,往旁一看,小狗换了表情,一脸无辜的望着我,真是“小狗的脸——说变就变”啊!哎!真受不了它,我心想,便无奈的又丢了一块羊排,小狗见了,立刻换表情,露出洁白的牙齿,不讲形象的吃了起来,不久,一块闪着光着的骨头出现在我的面前,我心想:哎!可真是会吃,不然那掉在地上的肚皮是哪来的呢?

  你看,这小狗可是天天吃羊排的哦!你说,这小狗的生活是不是很幸福!


《在爱中行走-德兰修女传》读后感3篇(扩展6)

——在阳光中行走3篇

在阳光中行走1

  阳光,象征着火的温暖与明亮;阳光,象征着人生的美好与希望。

  ——题记

  人生逆境,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有些人视困难为上帝赐予的礼物,是走向成功的垫脚石,而有些人却认为这是人生莫大的痛苦,久久深陷其中,始终不能自拔。

  一代杰出女性——海伦凯勒,刚出生不久就因为药物作用而导致双耳失聪以及双眼失明,从此便生活在一片无声无息的黑暗之中。然而,海伦并没有意志消沉,相反,却以一张阳光的面孔笑对命运无情的捉弄,无数次摔倒之后的爬起,无数次伤痛之后恢复,坚持不懈的、顽强不息的精神让她终于得到命运之神的眷顾,她的成就甚至超过那些四肢健全的人,她的名字永远响彻大地,她用她*凡的生命缔造了一个不*凡的人生。

  阳光,从来都是只容纳那些动得拥抱生活的人,而那些总是抑郁着悲观的人只能是躲在黑暗的墙角里抽泣,在孤独中和自己生活。是阳光的胸襟不够博大吗?不是,是这些人从来不懂得敞开心扉拥抱生活,痛苦来了就只会逃避,阳光来了也会躲开。这些从来都不会是我们想要的,我们要勇于面对生活,我们在阳光中行走,我们会在阳光中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蓝天。

  海伦一定是一个充满阳光的人,她的身上散发着阳光的气息,她的眼中充满着阳光的激情,她在阳光中行走,她已经在阳光里找到了那一片属于自己的蓝天。

  我想,阳光一定不会仅仅只在海伦的身上停留,我们每个人也能一样拥有阳光,只要我们对生活充满信心!

  逆境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困难是我们攀登上成功巅峰所必须面对的,振作起来吧!不必因此万念俱灰,而失去一个有意义的人生。

  在阳光中行走,获得温暖的照耀;在阳光中行走,获得心灵的刷洗;在阳光中行走,获得真正而有意义的人生!

在阳光中行走2

  我喜欢在阳光下行走。——题记

  雨天,向来是阴冷的,细密的雨丝仿佛定格在天地间连成一幅巨大的画卷。树木在雨中瑟瑟发抖,像一个无助的老人;小草也蜷缩着,胆怯的躲避着冰冷的雨滴;地面上积着大大小小的水洼,每一个都灰暗浑浊。可就在雨后初晴时,一切都变了。树木挺直了腰秆迎向阳光,经雨水冲洗后显得愈加精神,活像一个朝气蓬勃的青年;小草呢,也舒展开了自己的身姿,尽情的享受阳光带来的温暖;地面上的小水洼们明亮了起来,成了太阳的一面镜子。

  阳光温暖了一草一木,照亮了世界。

  在阳光下行走,我沐浴温暖,享受着万物的勃勃生机。

  何玥,一个年仅十二岁的花季少女,在20XX年4月被查出肿瘤,学校为她为她捐钱时,她分文不要,让父亲把钱捐给了更需要的人。9月,病情更加严重。当她听说自己生命只剩三个月时,她毅然决然地将自己的器官捐给需要的人。她是伟大的,她捐出的器官挽救了三个人的生命。正如颁奖词中说的那样,她捐出了自己,如同花朵从枝头散落,留得满地清香。她用自己生命的阳光给予了他人生的希望。

  张丽莉,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教师,却赢得了数亿人的尊敬。20XX年5月8日,放学时分,她在路旁疏导学生。一辆停在路旁的客车,因驾驶员误碰操纵杆失控撞向学生。危急时刻,她向前一扑,将车前的学生用力推到一边,自己来不及躲闪,车轮已从她的大腿碾压过去。在送往医院的途中,还叮嘱大家要先救学生。昏迷十多天后,她醒来的第一句话是:“那几个孩子没事吧!”她爱学生就像母亲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她将师爱的阳光毫不犹豫的奉献给了她的孩子们。

  在阳光下行走,我收获感动,领悟人生的意义。

  同样,我不会忘记,在失意时是谁陪伴着我,让我在进退两难中找到了前进的方向;我不会忘记,在我退缩时是谁鼓励我,让我在阴霾笼罩中鼓起了前进的勇气;我不会忘记,当我困惑时是谁为我指点迷津,让我在学海中扬起风帆继续前行。

  是朋友、家人、老师,是身边一缕缕阳光。

  在阳光下行走,我咀嚼真情,珍藏点点幸福。

  我仰起头,沐浴阳光一路前行,无怨无悔、无畏无惧。

  在阳光下,我走着我自己的路。我坚信,前进的脚步无可阻挡。


《在爱中行走-德兰修女传》读后感3篇(扩展7)

——《安德的游戏》读后感

《安德的游戏》读后感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安德的游戏》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安德的游戏》读后感1

  《安德的游戏》记叙了一个孩子的英雄事迹。

  这个孩子叫安德鲁·维京,但是有个更好听的名字安德·维京。翻译过来就是终结者的意思,恰恰与这位小英雄相符合。故事发生在未来,是一个让我们深不可测的东西。作者无尽的想象时我由衷敬佩。我认为安德是个天才而作者更是一个。

  天才对于我们这种*常人来说根本感受不到。天才就像安德一样可以拯救世界;就像著作者一样可以塑造未来。可作者心声和安德的心声又是什么?他们的心口永远无法弥补的是被孤立。故事中安德处处是这样,也是处处被教官安排成这样。

  像安德这样的天才就是怎样面对被孤立的?只有自己顽强起来坚硬起来独立起来,才能消除那些诽*欺凌与排挤。

  天才终究是天才,他们会克服这种困难,他们会为自己的心灵而忍耐,世界也是一次又一次在他们手中挽回。

  我是一个普通人,我不是天才。我也感受不到被鼓励被欺凌。但是这本书告诉了我许多我此生也无法体会的内容。它反而更加激励我,让我学会坚强让我学会足智多谋。安德是这样得以生存,更不是天才的我们难道不也是吗?

  我像安德一样,我也要不断地学习不断的承受更重的压力。这股压力可能会将纯朴善良的心地变得黑暗。但是我们依旧会崇尚这种纯朴的心灵。这就是人类与虫族不同之处。不管是过去现在未来虫族依旧是我们的手下败将。人类会忍耐思考与独立。可是独立这种本能只是我们现代人所缺少的。

  我们中的不少人从小就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因此我们往往欠缺一种独立意识,这是非常危险的,在残酷的社会竞争中,缺乏独立意识往往意味着将被淘汰,道理人人都懂,父母不可能陪伴我们一生,总有一天跌倒了你只能自己爬起来。培养独立性,就是培养竞争力,这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即使黑暗势力在强大,学会独立生存顽强与困难抗争的人也不会被击垮。就算那个人很普通不像安德是个天才,也没有阻碍他克服黑暗势力的决心。

《安德的游戏》读后感2

  书是人的精神粮食,人的智慧结晶,人的一生中终会遇见各式各样的文字,而我近期阅读的书是《安德的游戏》。

  这本书讲的是主人*德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做了人类与外星生物虫族大战的指挥人,其实他才十几岁,以一种游戏的方式消灭虫族,炸毁了他们的星球。

  本书刻画了少年安德厌恶暴力的形象,与哥哥彼特的残暴形象形成了鲜明对比。安德明明是善良的,但他却不知不觉杀害了亿万生灵。此书让我对人的潜力感到敬畏,对生命成长的变化感到惊奇,也使我认识到生命的脆弱,环境对成长的影响和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此书情节跌宕起伏,新奇的想象,令人沉浸其中,又能从书中发现些关于成长的魔力:一个善良的、敬畏生命的人,也许在无意识下使无数生灵逝去,而少时残害生命的人,也有可能拯救百万人的性命。

  使我感到印象深刻的是安德与彼特,一个是在地狱的天使,一个是在天堂的恶鬼。安德发现自己刚杀死了亿万虫族而感到万般痛苦,且当他知道自己刚命令处于劣势的飞行员,在得到自己命令后,不顾一切地冲入百万虫族飞船之中,而心痛不已。因为他知道自己是在命令飞行员冲向死亡。他明白这是为了拯救自己的同胞,却还是因抵不过自己内心的自责而变得颓废。

  后来他发现虫族女王还尚存,不过未孵化,还能与自己交谈。于是他带着这个还未孵化的虫卵穿梭于一个个星球间,他想赎罪,想要找一个合适的地方让它孵化。

  安德是一个战术天才,也是个善者,他终以赎罪者的身份,讲述了虫族的愿望和善良。

  在我们的生活中,固然也有一些天赋异禀的人,一部分得到了他们应有的待遇和帮助,而另一些天赋异禀的人,则未得到帮助,甚至被歧视。

  此书令人沉思,天才是强大的,也是脆弱的,愿天才都是善者,都能在尽自己之力后得到公*待遇。

《安德的游戏》读后感3

  寒假里,老师让我们选读几本书,我阅读的是——《安德的游戏》。一开始我还有点厌恶,有点看不懂。但后来我耐着性子读了几面后,就被里面的故事情节深深的吸引住了……

  先介绍一下,这是一本科幻小说,是美国著名作家奥森·科斯特·卡德写的,《安德的游戏》是他的优秀作品之一。

  《安德的游戏》讲述了主人*德·维京6岁就进入"战斗学校"学习,肩负着打败虫族的重任,他九岁当上站队长,经过一系列的训练,安德以超凡的作战天赋,让大家对他刮目相看,并提前进入了指挥学校。一次一次的模拟训练都在考验着安德的意志力和忍耐力。他几乎处于崩溃边缘时,大战以安德完全没有想到的方式开始了……

  书中安德面对教官和学长的不公*,他从不放弃,面对压力,他选择忍耐再忍耐,坚持再坚持!面对教官对他的孤立,他不畏惧,不退缩。面对孤立,他选择了独立。

  故事最终,安德得知他所经历的所有的练习都是真实的战争。他杀害的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他的战友一个个离他而去。他的每一个命令都掌握着敌我的生命,每一颗子弹都在收割着……他崩溃了。

  《安德的游戏》让我们学到了他身上的许多闪光点——忍耐、坚持和独立。

  或许因为学习的压力,我们往往会因为一些小细节 而大 发雷霆。但对比安德面对的压力,我们这些又算得了什么呢?既然安德都能忍耐,那我们为什么不会学着适当的忍耐一下呢?

  安德会坚持,这也是闪光点。坚持就是胜利,我们常常会听到这些话,但我们真的做到了吗?安德他受学长欺负,他坚持下来;受教官孤立 ,他坚持下来。

  独立是另一点,由于时代进步,我们不少人过得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但即使这样我们也要学会独立。安德正是因为独立才让他明白,战斗时自己没有后援,让想活着,一切就只能靠自己。要么大获全胜,要么流离失所。

  由此,我由衷地对安德表示敬佩,他教会了我忍耐、独立、坚强、拼搏,正如他在书中表现的那样————不屈不挠。

《安德的游戏》读后感4

  人生是要拼搏的,只有不怕强权、压力,才能成为一个成功的人。《安德的游戏》讲述了人类为了抵抗未来无形的危险,国际舰队开始寻找智商高于正常人的天才儿童,并把他们塑造成舰队的指挥官。而安德就是众多候选人之一。安德在战斗学院里披荆斩棘,勇往直前,不管在哪个战队里,他都表现出色,并且进步非常快,不久便成为了战队长,又被破格成为指挥官,11岁又以游戏的形式打败了虫族。

  书中并没有任何评价安德的话语,但读完这本书后,不难看出安德的闪光点:

  不屈不挠。在那时,美国实行“计划生育”,一家只能生两个孩子,因此排名第三的安德成为了被别人欺负的对象。他没有退缩,反而用自己的方法对欺负他的人反抗。他的这个特点被在地球的安德森上校看到,并最终把他送入了战斗学院。

  机智。安德做事习惯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在战斗学校,每个人都有一台电脑,电脑里安装了一个游戏,游戏里有一个关卡,名叫“巨人的饮料”。战斗学校里除了程序员以外,没人能打通关。

  但是安德不同,他没有去猜无论如何都会死的饮料,而是用不同的更巧妙的方法顺利通关,到达了下一关——仙境。还有一次,安德的战队在实战训练,对手是榜上有名的蜈蚣战队。安德他们演习还没开始时就分析好了对手的行为模式,蜈蚣战队采用了老一套的编队战术,安德他们在对方没进入大门时就冻住了对方7个人。他用实力和智慧证明了自己,让周围的高年级学生不敢说三道四。

  坚持。安德面对教官的一次次刁难与孤立,并没有退缩,也并没有放弃,坚持就是胜利。面对比自己年长强壮的邦佐的威胁,安德并没有害怕,没有屈服,并且以冷静和机智打败了邦佐,树立起自己的威信。

  善良。当安德知道这些“游戏”都是真实的战斗时,知道每一架“无人机”底下都有人时,当知道每发子弹打中的都是虫族实体时,安德的精神崩溃了,索性当个植物人,拒绝思考,拒绝交流。但最终,他开始反思,每一次的“模拟战争”中自己是否可以考虑的更全面,更仔细,减少牺牲,减少杀戮,是否可以和虫族和*共处,最后遨游在宇宙中,为虫族找个合适的家。

  读完这本书,我要感谢安德,因为他教会了我忍耐、独立、坚强以及拼搏。这本书令我受益匪浅。

《安德的.游戏》读后感5

  《安德的游戏》这本书在我的大脑中记忆尤为深刻,因为家中有这本藏书,而且去年寒假时,我也去电影院看了这场电影,尤其是妈妈的唠叨让我不得已记下他,安德—这个男孩,妈妈总说"真正高智商的孩子不是 在逗动物玩,而是利用的自己的高智商如何在一层层关卡里脱颖而出拯救地球,为了战斗在努力掌握高科技,想想你自己,把高智商运用在哪儿了?".我双手捂着自己的耳朵,不愿听妈妈这些话。

  夜晚,当我静静躺在床上时,我的大脑中就会出现安德,我好崇拜安德,喜欢这个和我年龄一样的小男孩,他的智力、手段、胸怀把我深深吸引了,他勇敢的精神都是让我学习的。在他的时代,他是如何让成为一名 领导地球战士、抗击强大的虫族进攻的统帅 ?书中安德有哥哥和姐姐,他们三兄妹的都很聪明,姐姐善良和温柔,哥哥凶狠和野心,弟弟安德刚好中和了姐姐和哥哥德性格,被送 往太空中的"战斗学校"学习,学习的方式就是玩游戏——这就是科幻部分吧。实际上就是培养他的心理,磨练他的心志,看能否吃苦耐劳。

  在学校里安德很恐惧,孤独,没有朋友,没有温情,没有灿烂的微笑,只有同学欺负、挑衅,他就忍耐,但忍耐是有极限,在被逼无奈、为了生存的情况下,安德利用自己的高智商将挑衅他的同伴打死。可是他也很内疚,因为他不想任何人受到伤害,他克制自己的勇猛,帮助同学,最终赢得同伴的拥护。我也想学习安德,到安德的世界,成为一名向他一样勇敢的人,敢于同破坏地球的虫族作斗争。

  我也认识到自己的性格里面存在一些需要学习的东西,缺乏耐性,做事马虎。我特别喜欢养小昆虫和动物,也很有爱心,只要我要坚持做到去掌握和熟悉这些昆虫和动物的习性和特征,这样我就与安德一样,当地球有灾难时,我也能拯救。

  社戏读后感好用的英语教学游戏读后感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安德的游戏》读后感6

  《安德的游戏》这本书在我的大脑中记忆尤为深刻,因为家中有这本藏书,而且去年寒假时,我也去电影院看了这场电影,尤其是妈妈的唠叨让我不得已记下他,安德—这个男孩,妈妈总说“真正高智商的孩子不是在逗动物玩,而是利用的自己的高智商如何在一层层关卡里脱颖而出拯救地球,为了战斗在努力掌握高科技,想想你自己,把高智商运用在哪儿了?”。我双手捂着自己的耳朵,不愿听妈妈这些话。

  夜晚,当我静静躺在床上时,我的大脑中就会出现安德,我好崇拜安德,喜欢这个和我年龄一样的小男孩,他的智力、手段、胸怀把我深深吸引了,他勇敢的精神都是让我学习的。在他的时代,他是如何让成为一名领导地球战士、抗击强大的虫族进攻的统帅?书中安德有哥哥和姐姐,他们三兄妹的都很聪明,姐姐善良和温柔,哥哥凶狠和野心,弟弟安德刚好中和了姐姐和哥哥德性格,被送往太空中的“战斗学校”学习,学习的方式就是玩游戏——这就是科幻部分吧。实际上就是培养他的心理,磨练他的心志,看能否吃苦耐劳。

  在学校里安德很恐惧,孤独,没有朋友,没有温情,没有灿烂的微笑,只有同学欺负、挑衅,他就忍耐,但忍耐是有极限,在被逼无奈、为了生存的情况下,安德利用自己的高智商将挑衅他的同伴打死。可是他也很内疚,因为他不想任何人受到伤害,他克制自己的勇猛,帮助同学,最终赢得同伴的拥护。我也想学习安德,到安德的世界,成为一名向他一样勇敢的人,敢于同破坏地球的虫族作斗争。

  我也认识到自己的性格里面存在一些需要学习的东西,缺乏耐性,做事马虎。我特别喜欢养小昆虫和动物,也很有爱心,只要我要坚持做到去掌握和熟悉这些昆虫和动物的习性和特征,这样我就与安德一样,当地球有灾难时,我也能拯救。

《安德的游戏》读后感7

  那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儿了。

  学校在教育园地里发表了一堆推荐书目,老妈飞一般浏览后将单子递给了我。我也是笔走如飞——在纸上把吸引人的题目纷纷勾了出来。纸又传到张阿姨手里,刹时,鼠标飞点,提交帐单,搞定。漫长的“天荒地老、海枯石烂”等级的时间之后,一大包裹呈现在眼前。

  嘿,书来了!

  从那时起,我才逐渐了解英国作家罗尔·达尔的作品,接触了杨鹏有趣的《装在口袋里的爸爸》系列丛书……唯一一本被我遗忘在角落里的书,书名叫做——《安德的游戏》。

  一开始我还以为是一本科学游戏类的书,所以豪不犹豫地选择了它,一翻才知道,只是一本小说罢了。看了几页,没兴趣便合了书。

  呵,当时没兴趣在我看来很正常了。

  本书主人*德,是一个社会的多余者。因为当时的法律规定,每个家庭最多只能拥有两个孩子,但是偏偏安德——是一个“老三”。尽管如此,他的爸爸妈妈还是非常爱他的。

  他的哥哥彼得经常打骂安德——当然是专门挑父母不在场的时候。在这个时候,彼得的妹妹——也是安德的姐姐——就会尽全力地保护安德,也丝毫不畏惧彼得的恐吓,一直等到父母回来。

  此时的人类正和另一个星球上的虫族陷入全局僵局。据探测,它们那里的科技远远比地球强大,并且很有可能攻击过来。当局之下,联合国已经在外太空建设了一所战斗学校。学员从全人类中筛选出最有潜力的人群,而安德也成功加入了这支队伍。在战斗学校里的安德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会再次见到他朝思暮想的父母吗?他会改变自己,成为一个坚强的人吗?一切的一切,都在——《安德的游戏》。

  本书的扉页,写着作家杨鹏的一段话:“我曾经向无数人无数次推荐这本书,现在向你推荐一次,未来还要向N人推荐N次……”没错,我从来没有向别人推荐过它,今天,我很严肃地向你——或是你们——推荐这本书。

  它,说是科幻小说,它更是,更是一篇——对我来说(说不定也对你们来说)——励志小说。

《安德的游戏》读后感8

  有一种精神叫做“用心”,有一种力量叫做“坚持”,有一种成长叫做“独立”,这是《安德的游戏》给我最深的感触。此刻我非常感激老师的推荐,让我读到了这本书,这是迄今为止我读过的最好的一本科幻小说。

  美国著名作家奥森·科斯特·卡德的名作《安德的游戏》,深受地球人的喜爱。主人*德·维京由于家族出色的战斗血统,6岁就进入战斗学校学习,9岁由于成绩优秀,当上了站队长。训练中安德表现出超凡的作战天赋,让学校领导对他刮目相看,让同学对他佩服无比,很快被晋升为舰队长。在教官布置的一次次打虫族的模拟游戏中,安德勇敢无畏、沉着冷静、大胆仔细的带领整个舰队取得了一次次的胜利。当游戏中的虫族全部被消灭的时候,教官才告诉安德那所有的一切都不是游戏,那是真实的战争,而他已经成为了英雄。

  书中的安德在面对教官一次次刁难,从不退缩,从不放弃,一直坚持着,努力再努力,用心再用心;在面对战友的羞辱与挑衅,不屈服,不顺从,用自己的力量反抗。就像面对比自己年长、高大、壮实的战友邦佐的威胁,安德没有害怕,没有屈服,利用自己的机智打败了邦佐,树立起了自己的威信。

  故事的最后,当安德知道那一次次的游戏都是真实的战争,那每一次被牺牲的战舰上都是自己的战友,那每一发子弹射杀的都是每一条生命的时候,安德精神崩溃了。无法直面自己是战争狂人的事实,无法想象自己的双手杀戮了多少生命,有一段时间安德每天象植物人一样生活着,他拒绝思考,拒绝交流,当自己的灵魂已经死亡,苟活着的只是肉体而已。

  然而让我最佩服的是安德是坚强的,不论在肉体上还是在精神上安德都是坚强的,安德走出了植物人的状态,他开始反思,每一次的模拟战争中自己是不是可以考虑的更全面,更仔细,减少牺牲,减少杀戮。是不是可以通过互相谈判的形式,与虫族和*共处,共同努力为虫族寻找一个新的家园。安德将自己的经历和思考全部写进了书中,让后人了解人虫大战的真实情况。还带着那最后的一枚虫茧遨游在宇宙中,为虫族找个适合的家。

  这本书富有超凡的想象力,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刻画入目三分。我喜欢书中勇敢、善良的安德,也喜欢神秘的虫族。


《在爱中行走-德兰修女传》读后感3篇(扩展8)

——贝多芬传读后感

贝多芬传读后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贝多芬传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贝多芬传读后感1

  《名人传》里的贝多芬由于他出身贫寒所以很小就辍学在家,他的一生很坎坷不*但他没有放弃勇敢的同命运做斗争,虽然他的一生很孤独但这位伟大的音乐家却在这看似痛苦的中创作了一首又一首经典名曲,这些经典名曲是在他耳聋的情况下完成的。

  这些都是他不懈努力完成的,他战胜了疾病,战胜了痛苦,战胜了听众的*庸,战胜了困难与障碍,战胜了命运,登上了生命的顶峰。

贝多芬传读后感2

  暑假里,我读了《名人传之贝多芬传》这本书。

  贝多芬由于天生的禀赋和后天的勤奋,他从8岁起就登台演出了奥地利著名作曲家莫扎特评价贝多芬:“大家不要小看他,他将来会轰动全国的。”

  成年后,贝多芬果然成为了世界闻名的音乐家。然而,厄运从天而降,贝多芬失聪了。他感觉上帝在捉弄自己。但贝多芬没有放弃。他声明自己要编曲编到死。1826年11月底,贝多芬患上了胸膜炎。1827年3月26日,音乐巨人贝多芬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贝多芬让我懂得了:人只有具备坚强的意志,才能把握住自己的命运,取得成功。

贝多芬传读后感3

  贝多芬是一位著名的音乐家,被称为乐圣。征服过维也纳。26岁的乐圣不幸患了耳疾。

  贝多芬是一个自然的好号者,6岁就能够上台演出,拜访过莫扎特。26岁却耳疾,但他战胜自我,创作了许多名曲。

  这个假期我本不想读书,可是当我一读开《贝多芬传》就被他深深的吸引住了,恨不得一口气读完。

  贝多芬真坚强,他以顽强的毅力,战胜疾病,创作了好多的名曲,没有谁能够替代他在乐坛的地位。贝多芬真伟大!

贝多芬传读后感4

  我在暑假里读了《贝多芬》人物传记这本书。贝多芬被法国著名文学家、音乐史家罗曼。罗兰称之为“胜利的普罗修斯”的“正直与真诚的"大师”。贝多芬除了耳聋外,还有其他疾病,难以想像的痛,但是为了表达人民追求自由、斗争、意志和*,他带着痛创作了《d小调第九交响曲》。

  我要学习贝多芬的坚强、不怕困难、不放弃自己工作的意志。我现在也在弹他创作的曲子,我要更加努力的弹钢琴,把他美妙的曲子弹给大家听。

  我会牢记他的一句名言:卓越的人的一大优点是:在不利和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

贝多芬传读后感5

  1810年,贝多芬又孤身一个了,或许正因如此,他在艺术领域中更加狂野。

  后来歌德遇到了贝多芬,贝多芬和歌德这两位伟人应该握手,然而,贝多芬的傲慢终于让歌德无法接受,这源自他们不同的立场和追求。

  1814年,贝多芬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贝多芬再次表现出他那傲慢和不羁的性格,或许正是这样的性格才使他在艺术领域登峰造极。

  拿破仑和贝多芬在不同的领域都表现出狂野和威严,前者在战场,后者在艺术。

  但是现实世界中再大的荣耀和辉煌也无法让贝多芬感到幸福,音乐的艺术才是他真正的王国和天堂。

贝多芬传读后感6

  父亲急于想开发他的音乐天分,使用暴力迫使贝多芬练习各种乐器,当他稍稍大了一些,厄运又一次降临,他失去了它最亲爱的母亲,那是从小疼爱他关爱他的母亲,贝多芬从此悲痛欲绝,只有写信向朋友哭诉这些悲痛的事实。

  苦难中长大的贝多芬也是幸运的,法国大革命爆发的时候,贝多芬曾遇见过莫扎特,并互相交流,接着又拜海顿为师,后来贝多芬开始崭头露角,就在贝多芬刚刚尝试到成功的甜蜜时,痛苦又一次降临,渐渐的贝多芬的听力越来越弱,可以说他的作品几乎都是在他耳聋的时候所作出的。

贝多芬传读后感7

  今日我读了《名人传》中的《贝多芬传》。

  我明白了贝多芬不只是音乐家,他还是一位爱国艺术家,他是一位敢于向命运挑战的人。

  贝多芬十几岁就是一位音乐家,可命运却向他开了一个玩笑,他的耳朵失聪了,这对一位音乐家来说是多么大的打击,他也沮丧过,可坚强的他和命运做起了斗争,开始创作第六交响曲。

  当交响曲在音乐厅响起时,人们激烈的鼓掌。可这位伟大的音乐家再也听不见了。

贝多芬传读后感8

  读了贝多芬传后,感触颇深。

  贝多芬一生坎坷,晚年时穷困潦倒,双耳失聪,贝多芬的父亲酗酒,童年时父亲逼着他练琴,并且常常打骂他。他的健康情景在中年时急剧恶化,晚年时被病痛折磨,做了3次手术,最终再留下几封遗书后,与世长辞。

  贝多芬总是能写出现实,他是伟大的,却终究受了命运的捉弄,他是音乐家,却失去了听力,他握住了命运的喉咙。然后,不断向命运抗争。

  他无视嘲笑,总是做着自我,无论怎样,总是大病折磨着他,他也不曾放弃,不曾言败,不曾放弃任何一个活下去的机会,创作着一部部传世佳作。

贝多芬传读后感9

  贝多芬他是一名音乐家,一名聋子音乐家他的作品十分好,读到这时,我觉的十分奇怪,他的曲子为什么好?他是一个聋子,他听不见声音……可他的曲子为什么好?难道他的朋友用笔记告诉他的?

  贝多芬让我明白了,人啊,应当自强不息!不能生了什么大病就放弃自己的梦想和希望。应当充满勇气与病魔斗争。一次又一次的胜利就有再次获得自由。贝多芬就是这样创造了许多的曲子……

  这就是我读完名人传《贝多芬传》的读后感!

贝多芬传读后感10

  贝多芬是个孤傲的人,他的脾气十分古怪,可能是因为那可悲的童年。母亲早逝,父亲酗酒,听听就觉得他悲惨之极。后来他的耳朵失聪,对于音乐家而言耳朵比眼睛更重要。可抱怨有什么用你,贝多芬还是坚持继续创作。《第一交响曲》,《第二交响曲》……等都从他手里诞生了。

  他成名了,由于他的坚持不懈最后成为了一位名扬四海的音乐天才。谁想过他会有那么多悲惨和痛苦的经历,他靠着那种对音乐持之以恒精神走过无数的痛苦直到最终的解脱。作为一名少先队员低头看一眼那血红的红领巾,我们不应学习这种持之以恒精神吗?就拿我来说吧,以前做什么是经常半途而废,以后我要做的事,不仅要做得好,还要持之以恒。

贝多芬传读后感11

  贝多芬也有厄运他的耳朵聋了,可是他没有放弃音乐,让我觉得贝多芬很厉害。

  我告诉你贝多芬他有秘密的订婚,贝多芬去世的时候,他的朋友特雷泽写到:“感谢上帝!感谢上帝结束了贝多芬长期遭受的苦难。”从这里我看出了特雷泽与贝多芬的感情很深。

  贝多芬葬礼上有很多很多的人为他送行,我觉得那些市民是因为喜欢他所创作的《第九交响乐》和希望有《第十交响乐》和仰慕他不放弃音乐精神……

贝多芬传读后感12

  贝多芬的童年是十分悲惨的,他的母亲在他16岁时就去世了,他的父亲变成了挥霍的酒鬼。这些不幸一起压到了贝多芬的头上,在他的心中刻下了深深的伤痕,也因此导致他的脾气暴躁而古怪。但是贝多芬没有因此沉沦,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自己所热爱的音乐事业中去。

  这就是罗曼·罗兰在《名人传》里留给我们的永恒的“精神光芒“。


推荐访问:修女 读后感 行走 《在爱中行走-德兰修女传》读后感3篇 《在爱中行走-德兰修女传》读后感1 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书籍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