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发展进程探索-中国经济论文-经济论文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发展进程探索-中国经济论文-经济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中国建立之初,计划经济占主导地位,但是随着社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发展进程探索-中国经济论文-经济论文 ,供大家参考。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发展进程探索-中国经济论文-经济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摘要:中国建立之初,计划经济占主导地位,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计划经济体制已出现严重的滞后性。在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中,市场经济经过几次社会大讨论后,终于被确定了在
经济体制中的主导地位。本文从改革的紧迫性、改革的进程以及成就和理论启迪四个方面阐述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过程,为今后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紧迫性
关键词:经济体制;计划经济;市场经济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经济体制模式是计划经济体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计划经济体制已不适应发展中的中国。这种模式的弊端主要表现在权力的高度集中,使得地方和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缺乏活力和竞争力,从而出现了经济发展滞后的现象。在计划经济体制中,权力主要高度集中在中央,中央再根据国民的需求按需分配物资。这就关系到了国民经济计划制定部门怎样更加公平、合理地分配物资,首要的前提就是把握好被分配物资的人员和储备物资的信息准确性。也就是说,实现资源最优配置的前提就是国民经济计划部门必须能够拥有制定计划所需要的完整而准确的信息,制定出严密而准确的计划。信息的准确性是物资公平合理分配的前提和重要保证,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诸多不确定性,即信息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存在着不稳定性。“任何组织穷尽各种手段也不可能掌握决策所需的完全信息,计划系统所涉及的范围越大,这种矛盾就越突出,政府计划制定部门也不例外。当国家计划制定部门依据其所掌握的不完整、甚至是不准确的信息做出决策,并强制微观主体执行时,所产生的结果必然是整个经济运行更大的波动和社会资源的更大浪费。信息问题可以很好地用于解释计划经济为什么在一定时期可以很好地发挥作用而在另一时期却成为经济发展的障碍这一问题。”[1]有人认为,可以建立一个信息收集、决策和处理的体系,这样信息就会更加准确。这个体系的建立表面上看保证了信息的准确性,但是体系的信息量越大,传输渠道越多,就越容易使信息失真,这是因为每个环节的人都会为自己考虑,偏好于自身利益,就会使信息不准确,物资分配不合理的现象频生。“为了减少信息失真,使收集到的信息更加真实、可靠,又得加大投入,加强对各部门、各环节的监控,这反过来又会大量增加信息成本。从经济学上讲,当一种制度安排的运行成本上升到足以抵消这种制度的优势(收益)时,这种制度安排就变得不经济,必然要被新的制度安排所
。”[1]当一个制度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时,说明新的制度必然要代替旧的制度,这是社会发展的规律。计划经济体制虽然在建国之初体现出了一定的优越性,使国民经济在当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计划经济体制就是一个完美的体系,势必要被另一种体系所。面对计划经济体制的滞后性,针对
发展的市场经济体制逐渐被
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
重视起来。1979—1981年年间,在
理论的指导思想下,关于经济理论的大讨论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其中就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中国
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表明了计划经济体制开始向市场经
济体制过渡。直到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市场经济体制,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一直贯穿着计划与市场关系的探索。如“孙冶方重新提出‘千规律,万规律,价值规律第一条’;薛暮桥提出要学会利用价值规律,利用市场调节的作用等”。[2]党的十二大报告正式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改革原则,确定了市场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但是并不是主体地位,而是以计划经济为基础的从属补充作用。直到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
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才确认中国
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是在计划经济与市场关系的探索过程中具有突破性意义的会议,这次会议首次将商品经济作为
经济运行的基础框架。
同志对该《决定》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并指出:“这个决定,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
实践相结合的经济学”。但是在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的原则上,在1989年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又提出了“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方针,表明了侧重点又放在了计划经济上。直到1992年初,在南方谈话中阐明了他对计划与市场关系的看法,提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
与资本主义的28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就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正式确定了
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改革目标,为中国经济快速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国民经济实现了飞速的发展,成功从计三、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就
划经济体制过渡到充满竞争与活力的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了经济全面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第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为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从
的南方谈话确立了以
市场经济体制为我国经济体制的基础框架,我国基本实现了
初级阶段经济制度的基本理论。市场经济充满活力,所有制结构不断完善,形成了以按劳分配为主、按资分配为辅的分配制度,形成了全方位开放、竞争、合作、共赢的经济发展模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第二,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事业得到蓬勃发展,精神文明和
文明法治建设得到全面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从1978年到2007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元提高到13785.8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由133.6元提高到4140.4元,均实际增长了6倍以上,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从2.5亿减少到1479万。”[3]我国的公共卫生、医疗服务、九年义务教育、文化事业、体育事业等共同发展。
取得了稳步推进,形成了以中央为中心的人民
制度、领
导的合作和
协商制度。
法治建设不断得到完善,形成了以宪法为基础,以民法、行政法、地方性法规等多种法律为主的法律法规体系,逐渐完善了我国的法律体系。第三,经济体制的改革为中国特色
理论奠定了经济基础。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发展中国特色
的伟大目标和任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为立足点,根据
初级阶段的发展情况,确立了我国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我国发展阶段的指导思想,以
理论为依据结合中国初级阶段的发展国情,实现了
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找到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道路,促进了
发展道路上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经济、文化建设的推进,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总之,经济体制的建立不仅推进了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也同时推进了
精神文明的建设,为中国特色
理论体系的建立提供了重要保障。
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为我国
发展带来了丰富的经验和理论启迪,四、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启迪
为我国改革开放和
建设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和经济动力。
第一,坚持拥护
的领导,听党的指挥,服从党的命令,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顺利完成的前提和基础。历史实践证明,是人民的党,是全国人民的先锋队,在
的领导下,中国才有了反帝反封建主义的胜利,中国才赢取了在世界中的地位,中国才有了
社会。在
初级阶段,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克服种种困难,顺利地推进了改革开放事业。总之,坚持
的领导是党领导我国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是
初级阶段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前提,是完善
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创新的必要保障。第二,只有坚持
思想、理论思想,才能为改革开放提供强大的理论源泉。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改革开放36年来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今后在为推进
建设事业蓬勃发展的强大动力。思想引导行动,只有坚持正确的理论思想,才能为
建设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才能在发展的道路上少走弯路。所以,要想实现
的伟大梦想,就必须坚持
思想、理论、坚持走中国特色
道路,坚持科学发展观,才能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思想灵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仅要遵从思想理论的指导,更要敢于打破一切不符合中国国情和科学发展规律的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为
建设发展提供新理论、新观点,为改革创新提供不竭的动力。第三,一切以人民的利益出发,为人民谋福利,使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才能实现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改革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是让人民过上理想的共产主义生活。在改革发展的道路上,只有顺应
、倾听民声,保障人民的根本权力,才能实现社会公正、和谐和人民共同富裕。
是全国人民的党,的领导是全国人民
共同拥护的结果,所以在改革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必须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保障人民的根本权力和利益,才能正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才能保证改革开放的顺利推进,才能为
事业长足发展提供人力基础。
[1]郑绍庆:生产力研究:坚定地走市场化改革之路———从人性参考文献
伦理角度再论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J].生产力研究,2008(6).
[2]张卓元主编:论争与发展:中国经济理论五十年[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
[3]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就、经验和展望[J].
中国经贸导刊,2009(1).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