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外国文学名词解释》第四章,17世纪-18世纪文学,供大家参考。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第四章 17 世纪-18 世纪文学
第四章 17 世紀-18 世紀文學 1 巴罗克文学 产生于 16 世纪下半叶,在 17 世纪上半叶达到盛期。它惯用的主题是宗教的狂热,人类在上帝的残酷威严面前无能为力;惯用极端混乱、支离破碎的形式,表现悲剧性的沮丧;用夸张、雕琢的词藻,谜语似的词汇来玩弄风雅。卡尔德隆的剧本《人生如梦》堪称代表。巴罗克文学发展了一种新的美学趣味和倾向,它的出现适应了当时的社会愿望和需要,其艺术手法对 19 世纪的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了直接作用,对 19 世纪以来的拉美文学也有深刻影响。
2 古典主义 指 17 世纪流行于西欧特别是法国的一种文学思潮,它是法国专制君主制时期的产物。因为它在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上以古希腊罗马为典范,故得此名。其基本特征为政治上拥护王权,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思想上崇尚理性;艺术上模仿古希腊罗马文学,重视规则,要求结构完整,语言明晰,并严格遵守“三一律”。
3 三一律 指 17 世纪欧洲古典主义文学提出的创作规则,即在戏剧创作的情节、地点、时间遵守三个一的原则:一出戏只演一件事(情节单线索),剧情必须发生在同一地点,一昼夜之内。它对整饬当时杂乱无章的戏剧创作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它过于绝对,束缚了作家的创作自由。
4 沙龙文学 即客厅文学。1608 年,兰蒲绮侯爵夫人把自己的客厅开放,作为贵族文人名流的聚集地,从此形成风气。17 世纪上半叶法国的上流社会人士和文艺作家都做过这个沙龙的座上客。这些贵族的文人学士精神空虚,在虚无缥缈的想象中,虚构一些悲欢离合的艳情故事和历史故事,语言矫揉造作,骑士爱情小说和长篇历史小说风靡一时。莫里哀曾在戏剧中给以辛辣的嘲笑。
5《熙德》 法国古典主义悲剧创始人高乃依作于 1636 年。剧本写出了男女主人公面对履行为父报仇的义务而产生的内心冲突,罗德里克最后向封建荣誉屈服,关键时刻为国立功,于是国王出面裁决,一对有情人终成眷属。该剧作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风格庄严崇高,人物道白雄辩有力,充满激情,严谨周密,成为古典主义第一部典范作品和奠基之作。
6《诗的艺术》 法国布瓦洛作于 1647 年,是古典主义理论的权威性理论著作。布瓦洛制定了古典主义的法规,认为文学创作的最高任务是模仿“自然”,但这种模仿必须服从理性,只有“理性”才是获得创作成功和文学批评的原则;按照绝对王权和资产阶级的愿望和标准来进行创作,把古代希腊、罗马文学看作永恒的典范;按封建观念把文学体裁分成高级的史诗、悲剧与低级的寓言、闹剧等,褒扬前者,排斥后者。布瓦洛的理论符合君主专制政体的需要,其中虽有某些正确的见解,但充满着形而上学的观点和贵族倾向。
7《失乐园》 是弥尔顿的代表作,作于 1667 年。全书是一部宏大的史诗,约一万行,取材于《圣经》。故事分为两条线索,表明两个主题:亚当、夏娃犯禁令,偷尝禁果而失去地上乐园;撒旦反抗天神,经过一场剧烈的大战,失败而失去天上乐园。两条线索的交叉点是撒旦引诱亚当、夏娃犯罪的情节。这部史诗的价值在于赞美了撒旦的反抗。史诗采用抑扬格五音步无韵诗体,气势磅礴,流转自如,热情澎湃;字里行间洋溢着激情,场面浩大,色彩缤纷,生动逼真,富有艺术魅力。
8《吝啬鬼》(《悭吝人》)
法国古典主义喜剧家莫里哀作于 1668 年,是部 5 幕散文剧,取材于普劳图斯的《一坛黄金》。主人公阿巴贡是高利贷商人,贪婪吝啬,爱钱如命,与他的儿女形成了尖锐的矛盾。他是欧洲文学史上著名的吝啬鬼形象,他的名字已经成为吝啬鬼的代名词。在欧洲文学史上,它可以说是最早揭露资本原始积累时期金钱如何破坏温情脉脉的家庭关系的作品之一。
9《伪君子》 法国古典主义喜剧家莫里哀作于 1669 年,是一部五幕诗体喜剧。主人公答丢夫是宗教骗子,骗得富商奥尔恭的信任。答丢夫无耻地勾引奥尔恭的妻子,这一恶行被奥尔恭的儿子达米斯撞见,遭到痛斥。奥尔恭执迷不悟,反倒斥责儿子毁谤圣贤,把全部财产的继承权送给了答丢夫。在这严重的局面下,奥尔恭的妻子设下巧计,让丈夫亲眼看到答丢夫调情的丑态,并最终被国王下令逮捕。剧作家熟练地运用古典主义原则,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结构严谨,冲突集中尖锐,层次分明;喜剧中插入了悲剧的因素,吸收民间戏剧和各种喜剧体裁的艺术手
法;剧中人物的语言符合各自的身分和性格。该剧在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0 启蒙文学 是 18 世纪启蒙运动的产物。许多启蒙思想家直接进行文学创作,把文学作为宣传启蒙思想、批判封建制度的有力工具。启蒙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为:富有鲜明的时代精神、政论性和民主性;以资产阶级和平民为主人公,描写人民大众的日常生活;摒弃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寻求新的文学形式,创作体裁多样化;强调真实性,具体地描绘生活,进行分析和议论,作品带有哲理性和分析性;注重哲理,作品具有鲜明的倾向性和教诲性,人物性格较为单一,缺乏鲜明个性。
11《鲁宾逊漂流记》 英国作家笛福发表于 1719 年,标志着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诞生,也奠定了这种新型文学形式的基础。小说详尽描述了鲁滨逊如何用双手在荒岛上为自己创造了一个文明人所必需的生活条件。他经历了人类从采集、渔猎、畜牧到种植等生产发展过程,改变了自己无衣无食的苦难命运。鲁滨逊的形象体现了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的创业精神。作者以真实的具体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对鲁滨逊为开发荒岛所进行的种种活动的叙述都有始有终,有因有果,具体而翔实。
12《格列佛游记》 英国作家斯威夫特写于 1726 年,是部著名的讽刺小说。全书共 4 卷,假托船长格列佛的口气叙述他四次航海的经历,到过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慧骃国等奇异国家。作者通过这种幻想旅行的方式来影射和讽刺现实,对英国的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辛辣的讽刺。作者把艺术虚构和现实讽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自如地
运用了反语、对比、夸张、影射等各种讽刺手法,表现了高度的讽刺艺术技巧。
13 感伤主义文学 指 18 世纪后半期发生在英国的一种文学思潮,得名于斯特恩的小说《感伤的旅行》。它产生于中小资产阶级作家对现实越来越大的不满,反映了资产阶级中下层的感伤情绪。他们深切感受到启蒙运动的危机,对“理性”社会表示失望,转而崇尚感情,把感情看得高于理性。在创作上,他们强调感情的力量,着力描写人物的不幸和痛苦,以引起读者的同情和怜悯。它曾流传到法、德、俄等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为后来的浪漫主义文学的形成作了准备。
14《波斯人信札》 法国启蒙作家孟德斯鸠写于 1721 年。书中以两个旅法的波斯青年与家人通信的形式,评述法国的政治、宗教、社会问题,暴露波斯东方专制制度和贵人后房制度的惨无人道,宣传启蒙理想,令读者耳目一新。这是一部揭露性、讽刺性很强的作品。全书没有完整的情节结构,没有人物性格的深入刻画,主要是通过一些零星的形象、片断的画面、短篇的故事和寓言发挥作者的思想。它是法国启蒙文学的第一部重要的文学作品和最早的一部哲理小说,它的成功为这类新型文学体裁开辟了道路。
15“百科全书”派 18 世纪中叶启蒙运动的成就集中表现在编纂《百科全书》上,法国的启蒙思想家也因此而被称为“百科全书派”。《百科全书》,全名《科学、艺术和工艺百科全书》,狄德罗和数学家达朗贝担任主编。狄德罗把编纂工作变成了一个全面总结启蒙运动成果的大工
程,历经 20 年,到 1772 年完成,共计 32 卷。狄德罗把当时的启蒙思想家组织起来,总结了启蒙运动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成就,而且对封建制度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从政治制度、法律机构到宗教、文化、艺术,发动了一次全面的攻击。《百科全书》卷帙浩繁,贯穿着反封建、反教会的革命精神,它的编纂和出版,形成了法国启蒙运动的高潮。
16“狂飙突进” 运动 18世纪70年代兴起于德国的资产阶级文学运动,是欧洲启蒙运动的继续和发展,得名于剧作家克林格尔的同名剧《狂飙突进》。歌德和席勒是这一运动的旗手,赫尔德是理论家和精神领袖。这些作家强调文学的民族性,要求发扬文学的民族风格;反对封建束缚,强调“天才”,要求个性解放;接受卢梭的“返回自然”思想,歌颂理想化的大自然和淳朴的人民。它是德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全国性的文学运动,促进了德国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民族文学的发展。
17 散文滑稽史诗 18 世纪英国作家菲尔丁在关于小说创作的理论中,把自己的小说称为“散文滑稽史诗”,意思是用散文来写普通人的喜剧性故事。在人物塑造方面,他说自己不是描写人,而只是描写他们的性格,不是写个别的人而是描写人的类型。他认为无论写人写事都要“严格摹仿自然”,因此一个作家应广泛地直接地熟悉生活,应和各种身分各种地位的人交往。他还十分注意小说的结构,认为故事情节应变化多端,滑稽的和严肃的、平凡的和奇妙的可相互结合,但应具有内部的统一性,共同阐明主题及作者的思想。
18《汤姆·琼斯》 英国作家菲尔丁写于 1749 年。小说通过琼斯与索菲亚争取婚姻自由的经历,描绘了从乡村到城市、从底层到上流社会的一幅幅丰富多彩的生活画面,几乎构成了 18 世纪英国社会生活的全景,具有史诗般的规模与气势。作家描绘了各个阶层、各种社会出身的人物49 个,形成了一条光彩夺目的人物画廊;通过人物各自命运及相互关系,表现了善与恶的斗争,以及善必将战胜恶的人道主义理想。小说内容丰富复杂,人物众多;结构布局精巧严密,情节生动。作品除男女主人公的生活、命运及种种冒险奇遇外,还穿插了许多次要的人物、事件与逸闻掌故,为男女主人公绘制了一幅巨大的背景。这部小说标志着18 世纪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最高成就,是英国小说史上划时代的杰作。
19《老实人》 法国启蒙作家伏尔泰写于 1759 年。小说通过“老实人”及其教师邦葛罗斯等人的遭遇,讽刺了“一切皆善”并为现存秩序辩护的盲目乐观主义哲学,也否定了认为人“不是在忧急骚动中讨生活,便是在烦闷无聊中挨日子”的悲观主义;作品让主人公经历了象征“理性王国”的“黄金国”之后,又回到苦难的现实世界,最后以富于哲理的名言“种咱们的田地要紧”作为结束,给人留下了既无可奈何,又奋斗不息的余音。作者通过讽刺性的人物形象和荒诞离奇而带有寓意的情节,揭露和讽刺现实,表现某种深刻哲理;选用黑暗现实中的典型事例,加以夸大,甚至达到荒诞的程度,让它暴露出丑恶的本质,然后淋漓尽致地加以嘲笑;善于运用俏皮的警句、机敏的辞令、深刻的讽谕和轻松的嬉笑,达到嘲笑和讽刺的目的。这是伏尔泰最出色的哲理小说。
20《爱弥儿》 法国启蒙作家卢梭发表于 1762 年,共 5 卷,这是一部讨论教育问题的哲理小说,在世界近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作者主张让孩子自由发展,反对过早的书本教育,而要按孩子的智力分阶段进行教育,从经验获得知识,接触自然和社会,了解科学,获得技能。卢梭有意识地把出身显贵的爱弥儿当作教育对象和作品中的主人公,提出了一个教育改造贵族的设想。爱弥儿便被培养成体魄健康,爱好劳动,独立自主,热爱自由、平等和正义的“新人”。这种“新人”对康德、歌德等许多哲人、作家都发生重大影响。所以《爱弥儿》既成为后世教育的经典名著,也是“教育小说”的滥觞。
21《忏悔录》 法国启蒙作家卢梭发表于 1782 年和 1789 年,分为两部,共 12 章。全书的主题是通过卢梭坎坷的一生控诉封建专制社会对人的迫害和腐蚀。卢梭真诚地、坦率地,甚至是赤裸裸地把自己的灵魂和盘端给了读者,其坦率的程度史无前例。在这部被称为“文学史上的奇书”的自传里,卢梭是把自己作为人的标本来剖析。这是一个平民出身的人对封建专制社会的大胆挑战,也是为维护“人权”尊严的一部宣言书。
22《新爱洛伊丝》 法国启蒙作家卢梭写于 1761 年。全书共 6 部分,由 163 封信组成。主要内容是贵族小姐尤丽和她的家庭教师圣·普乐的恋爱故事,谱写了一曲争取不到爱情自由、被封建门第观念葬送爱情理想的悲歌。小说中包含了卢梭的主要思想,无论是教育、文艺、农村经济、社会平等、宗教,还是园艺、决斗、自杀,书中都有所涉及,甚至进行长篇议论。此外,小说中对优美大自然的歌颂,情景交融的抒情描
写,以及崇尚自我的感伤主义情调,对浪漫主义思潮的产生,有着巨大影响。
23 哲理小说 18 世纪法国启蒙作家创造的一种新型小说,是法国启蒙运动的产物。这类小说不重故事情节和人物刻画,创造的人物往往是作者思想的体现者和代言人。它们通过创造富有寓意的形象和故事,以通俗的语言传达深奥的哲理,使哲理和文学水乳交融,表现作者的政治见解和哲学思想,有着鲜明的政治倾向和教诲性,因而成为启蒙作家反封建的思想武器,但又流于抽象化、概念化。
24《少年维特之烦恼》 德国卓越的文学家歌德写于 1774 年,是德国第一部引起广泛的国际反响的文学作品。它取材于歌德自己的一段生活经历,描写主人公维特与绿蒂的爱情悲剧。维特是 18 世纪德国进步知识青年的形象。他出身于市民家庭,才华出众,情感丰富细腻;求自由与平等,热爱大自然;作为一个小公务员,他受到排挤和歧视,在爱情上也不如意,因此孤独忧郁,陷入烦恼。在艺术上,小说以维特与友人及绿蒂的通信以及他的日记片段的方式连缀而成,将叙事、描写、议论、抒情自然地融为一体,直抒胸臆,着重表现主人公对社会人生的主观感受,加强了感情色彩。作品还注重对自然景物及其变化的描写,融情于景,情景相生,使作品更具艺术感染力。小说一出版,风靡整个欧洲,掀起一股“维特热”。
25《威廉·麦斯特》 德国卓越的文学家歌德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