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度李纪恒在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讲话,供大家参考。
适应新形势谋划新思路采取新举措
全力推进旅游强省建设迈上新台阶
——在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这次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指示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科学分析形势,研究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旅游产业发展工作。
会前,大家考察了昆明滇池国际会展中心、古滇文化旅游项目建设情况。国家旅游局对这次会议高度重视、大力支持,杜江副局长在百忙之中莅临大会指导,并作了重要讲话,对云南旅游产业发展提出重要意见,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切实抓好贯彻落实。
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坚持立足省情,充分认识云南建设旅游强省的巨大优势和广阔前景
旅游业被称为“永远的朝阳产业”,和石油业、汽车业一并成为世界三大产业,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把它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和先导产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国家先后出台旅游法、《国民旅游休闲纲要》和《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法规和文件,强化旅游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重要战略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旅游是传播文明、交流文化、增进友谊的桥梁,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指标。”“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今年1月19日至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我省考察指导工作时,作出“云南旅游资源丰富,要大力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指示,进一步明确了旅游业在全省产业发展中地位、作用,坚定了我们发展旅游业的信心和决心,为推进旅游强省建设注入强劲动力。
(一)云南建设旅游强省具有坚实的产业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产业发展,历经上世纪80年代的起步发展、90年代的加快发展、2000年以来的支柱产业培育和2013年以来的旅游强省建设四个阶段,旅游业实现从“接待事业型”到“经济产业型”再到“支柱产业型”的转变升级,全省旅游经济总量迅速扩大,产业体系逐步完善,综合带动效应日益增强,“七彩云南、旅游天堂”品牌形象深入人心。2014年,全省接待海内外游客2.86亿人次,其中接待海外旅游者531.06万人次,云南成为闻名遐迩、深受中外游客喜爱的重要旅游目的地。全省旅游总收入2665.74亿元,旅游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达6.43%,72万人直接从事旅游生产与服务,带动360万人的间接就业。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构建较为完整的旅游产业体系,全省共有2万余家旅游基本单位。全省共建成包括6家5A级景区在内的A级旅游景区214家,成功打造石林、大理、丽江、版纳、腾冲、香格里拉等一大批知名旅游目的地。无论是从产业发育程度,还是从市场接待规模、品牌形象树立等方面,云南都已经具备建设旅游强省的基础和条件。
(二)云南建设旅游强省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从资源禀赋看,云南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汇聚了除海洋旅游以外的其他各种旅游资源,拥有自然、民俗、气候、生态和区位五张靓丽的旅游名片,云南的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清新空气、宜人气候和多彩风情显示出无穷魅力,既是旅游天堂、也是养生天堂。从省内旅游产业发展格局看,由昆明—大理—丽江—迪庆一线独秀发展,到以昆明、玉溪、红河、楚雄、曲靖5州市为主体的滇中核心旅游圈,以昆明、大理、丽江、迪庆4州市为主体的滇西北精品旅游线和以西双版纳、红河、德宏、保山4州市为主体的沿边开放旅游带三足鼎立,2014年全省有5个州市游客接待量超过2000万人次,还有7个州市游客接待量超过1000万人次,8个州市旅游总收入超过百亿元,全省旅游呈中心扩散、全面开花之势。从区位优势看,云南是“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两大国家战略实施的连接交汇战略支点,拥有面向三亚(东南亚、南亚、西亚)、肩挑两洋(太平洋、印度洋)、通江(长江、珠江、澜沧江)达海沿边的独特区位优势,发展旅游业具有巨大的客源市场。近年来,在全国入境旅游市场发展趋缓的不利形势下,口岸入境“一日游”稳步增长,周边的四川、重庆、贵州、广西4省区和东部沿海的广东、浙江、江苏、上海、山东、福建6省占全省国内客源市场的27.3%、33.9%。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深入实施,我省旅游通达性、便捷性和吸引力将会明显提升,发展旅游产业将是云南最大的特色、最大的优势、最大的潜力。
(三)云南建设旅游强省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从消费发展阶段看,按照世界旅游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人均GDP接近5000美元时,旅游将成为城镇居民生活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消费需求,旅游业进入爆发式增长时期。我国大众旅游的时代已经开始,旅游消费已经成为城乡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休闲度假、康体运动、养老养生、跨国体验成为新的旅游热点,银发市场、少年儿童、商务人士、城市白领成为新的旅游客源。中央因势利导,把旅游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重点领域,把提升旅游消费作为六大消费工程之一,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近年来,“云南人游云南”的势头愈发明显,省内游客占全省国内游客总量从2010年35.7%上升到2014年的43.7%。随着我国、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居民收入增加、消费升级加快,居民旅游消费能力、旅游消费需求和旅游消费群体都将持续增长。从主体功能区要求看,我省78%的国土面积为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这些地区景观奇特、生态优越,发展旅游业和与旅游相关的生态产业,是最佳选择。从产业发展角度看,旅游业是一块关联度超高、产业链极长的“超级大蛋糕”。旅游经济是“旅游+X”,旅游发展迸发的巨大能量正全面渗透国民经济的各行业,从经济影响方面看是动力产业,从社会影响方面看是民生产业,从生活影响方面看是幸福产业,从环境影响方面看是低碳产业,旅游业“量”的扩张和“质”的提升,将带动一大批相关产业发展,形成一个紧密的旅游产业链。同时,云南要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旅游业是重要依托、重要载体和重要途径。对扩大消费、拉动投资、增加进出口、保持经济持续增长具有重要作用;
对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路子具有重要作用;
对促进农民减贫增收、统筹城乡发展、改善人民生活、增加社会就业、巩固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稳定局面、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作用;
对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增强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具有重要作用;
对扩大对外交流合作、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具有重要作用。
二、坚持问题导向,找准制约云南旅游产业转型发展的症结
多年来,云南旅游产业发展成绩有目共睹。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云南旅游面临着“前有标兵、后有追兵、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严峻形势。从旅游人数来看,2014年,全省接待海内外游客人次约为山东、江苏和四川的1/2、重庆的4/5,接待海外旅游者人次从排名西部第1退居西部第2。从旅游收入来看,2014年,全省旅游总收入约为广东的1/3、山东和四川的1/2。从旅游人均消费来看,赴滇国内外游客人均花费895.16元/人次,比广东省少353.84元/人次,比浙江省少528.84元/人次,比四川省少7.89元/人次。从旅游消费结构来看,旅游非基本消费(游、购、娱)和基本消费(吃、住、行)比重一般为50:50,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平均水平是70:30。我省旅游购物花费占总消费的20.94%,远低于发达国家50%—60%水平,旅游交通、景区游览花费分别约占总消费的13.15%、13.39%,均高于周边省区市,“门票经济”现象较为突出。从旅游时间变化来看,旅游淡旺季分化依然明显,入滇旅游者的平均停留天数增长幅度缓慢。从旅游企业看,“小散弱差”现象还比较突出,2014年中国百强旅行社排行榜和旅游集团20强排名,我省本土旅游企业没有一家入围;
全国111家旅游类上市公司中,我省仅有2家。产生这些问题、形成这些差距,找原因可以讲很多,但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形势在变、市场在变,我们抓旅游的思维和方式没有完全跟上时代发展的节奏。旅游业是市场化水平和开放度较高的产业,也是在改革开放中快速成长发展起来的产业。总体上讲,过去我省旅游业主要是通过相对粗放、外延式增长的方式实现了产业规模的迅速扩大。随着我国旅游产业化、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全国旅游业发展格局已经发生深刻的变化,我们却还没有完全跳出传统的旅游资源开发、运作模式。通过与有关部门和企业负责人、专家学者、旅游工作者以及游客的调研座谈,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解放程度不够。云南曾经在多个领域开创全国旅游发展先河,时至今日,云南旅游也不乏新创意、新创造,但“墙内开花墙外香”。深刻反思下来,就是我们的一些地方和部门没有真正做到解放思想,突出优势,致使很多好的想法和举措难以实施、落地较慢。
(二)规划调控力度偏弱。旅游规划缺乏系统的技术指标规范、评审标准和执行评估机制,前置审查与立项审批相互脱节,旅游规划与相关规划衔接不够,各级各类旅游规划在宏观指导层面统筹力度不够,在微观实施层面精细化程度不高,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还较为普遍,对生态资源环境无序开发利用情况时有发生。
(三)转型升级步伐缓慢。传统景区日趋老化,新产品新业态开发不足,休闲度假和专项旅游发展还在形成过程中,观光旅游产品占主导的格局还未发生根本性转变。全省6个5A级旅游景区和70%左右的4A级旅游景区均起步开发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旅游重大项目中休闲度假内产品仅占25%左右,高品质的旅游娱乐活动、旅游购物场所较为匮乏,很多新开发的旅游产品盲目追求高端化和“私人定制”。乡村旅游产品开发水平总体还偏低。旅游商品研发、生产、推广、销售体系还不够健全,特色旅游商品种类偏少、档次偏低。
(四)旅游外部环境不优。普遍存在重建设、轻管理,重硬件、轻软件,重规模、轻品质,重开发、轻保护等问题,小长假和黄金周期间不同程度存在游客“进不来、走不动、出不去”的问题,零负团费现象较为严重,侵害旅游者和导游合法权益、扰乱旅游市场秩序、非法经营和垄断经营行为及旅游安全问题时有发生,旅游厕所数量偏少、分布不均、卫生条件较差,旅游自驾车、房车露营地产品数量严重不足,游客服务中心建设管理还不到位,旅游市场秩序和服务质量与人民群众的新期待还有较大差距。
(五)人才科技瓶颈凸显。旅游人才平均素质不高与旅游教育支撑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许多高A级旅游景区、知名品牌酒店,特别是规划设计、咨询管理、经营管理、文化娱乐等人才严重短缺,高层次旅游人才和富有经验的从业人员青黄不接现象突出。现代科技在旅游产业中的运用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和整合,旅游信息化投入不足、发展质量不高和不配套的矛盾较为明显,缺少全省的统一平台和规范指导。
(六)体制机制创新不足。旅游行政管理面临“小马拉大车”的窘境,旅游市场联动执法和综合管理的长效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各大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旅游改革试点地区的管理体制较为传统,资源开发、产业发展与地方社会事务管理还存在“两张皮”的情况。旅游开发建设在立项审批、用地供给、金融支持等方面还存在环节多、周期长、手续复杂等制约因素,鼓励引导国内外企业参与投资开发、经营管理的优惠扶持政策和公平市场环境需要进一步强化和完善。
三、坚持抓住关键,全力推进旅游强省建设迈上新台阶
2013年,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关于建设旅游强省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把旅游产业建设成为全省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把云南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著名的旅游目的地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区域性国际旅游集散地。这是一个近期与长远、转型升级与跨越发展相结合的目标体系,鼓舞人心、催人奋进。我们要牢固树立科学旅游观,顺应旅游市场发展大势,聚焦问题、理清思路,采取有针对性措施,推动旅游资源开发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旅游产业发展从粗放经营向集约发展转变,努力做大规模、优化结构、提升质量、强化品牌,在经济新常态下实现由旅游大省向旅游强省发展的新跨越。一是向改革创新要动力。坚持综合改革与专项改革并举、体制突破和政策保障共推,清除“拦路虎”、“绊脚石”,解决体制机制障碍,打破各种狭隘封闭的地方、部门和个体利益。二是向融合发展要动力。致力于推动旅游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紧密结合,与城镇、文化、乡村、生态、产业建设和沿边开放融合发展,拓展旅游产业面,拉长旅游产业链,形成大旅游发展格局。三是向游客满意要动力。把握个性化、多样化消费取向,把“游客为本,服务至诚”的理念落实到每一个细节,创意开发旅游新业态新产品,积极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不断做优旅游服务,让广大游客游得放心、游得舒心、游得开心,吸引更多游客心仪云南、畅游云南、驻足云南、恋想云南。四是向提质增效要动力。统筹好旅游业发展“量”的扩张和“质”的提升,在旅游人均消费、平均停留天数上求突破,推动“吃住行游购娱”要素全面发力,大幅提升旅游业对生产总值、服务业增加值、地方财政收入、社会就业的贡献率。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重点抓好6项工作:
第一,要抓规划引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旅游业要坚持规划先行”。要强化旅游规划的法定地位,坚持规划引领发展、规划指导建设,通过规划将党委政府对旅游业发展的要求和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有机结合起来,构筑旅游强省建设新基石。各级政府在推动“四规合一”的过程中,要将本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空间布局、重大项目、公共设施纳入其中,加强全省旅游重大(重点)项目前置审查力度,从根源上杜绝旅游产业同质化发展和低水平重复建设。要坚持全省一盘棋、上下一条心,促进区域旅游协同发展、错位发展、联动发展,而不是以邻为壑、单打独斗。我省一些地区单个资源很好,但如果没有大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很难成大势,要加强全省旅游资源的整合优化,打破区域分割、行业壁垒,引导资金、资源、人才、技术等要素向旅游优势区域、优势景区、优势景点集聚,把分散的景区景点和旅游资源串成线、集成团、连成片。当前,要强化全域旅游发展理念,将滇中核心旅游圈、滇西北精品旅游线和沿边开放旅游带三大区域作为一个整体旅游目的地来规划和打造,创建特色品牌。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编制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景区景点规划,舍得下功夫、下本钱请有经验、高品质的专业团队主持或参与规划设计,切实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引导性、可操作性,不能搞那些低水平、大路货的东西。云南旅游贵在色彩斑斓,要注重在特色上做文章,因地制宜制定出主题化、个性化的地方旅游规划,人无我有、人有我特,杜绝千篇一律、百城一面,使我省旅游业发展更有特色、更具活力、更富魅力。要以全产业链条的理念来发展旅游、规划旅游和建设旅游,任何一个地方做规划都要考虑旅游六要素如何构置,旅游产业如何与传统产业和新业态有机融合,实现旅游产业要素之间协调发展。自然环境和人文资源是旅游业赖以生存的“饭碗”,破坏资源、破坏环境就是砸自己的“饭碗”。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特别强调,“生态环境是云南的宝贵财富,也是全国的宝贵财富,一定要世世代代保护好,决不能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把它们弄没了、搞坏了!”要把好规划源头管控关,牢固树立“生态为基、文化为魂”的规划理念,更加严格地保护生态环境和旅游人文资源,让独特的旅游文化和自然生态资源得到全面保护、合理开发、永续利用。
第二,要抓产品升级。产品是旅游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建设旅游强省,关键要打造旅游精品名品,使我省景区景点变得更有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要结合旅游市场个性化、特色化、体验化的发展趋势,规划建设一批休闲度假、健康服务、养老养生、温泉疗养、装备制造、自驾旅游、户外运动、边境跨境旅游等新业态,积极推动我省旅游产品以大众观光旅游为主向深度观光、休闲度假和专项旅游并重方向转变。要依托省内的各类旅游度假区、昆玉红文化旅游产业经济带和重大旅游景区,规划建设一批旅游产业集聚区,形成产业集聚,打造一批新的国际旅游目的地,有效发挥集聚、辐射、示范作用。要下大力气搞好旅游商品开发,培育一批旅游商品开发基地,推出一批特色鲜明的旅游商品,打造系列“云南好礼”品牌,在全省主要旅游城市、线路和景区建设一批大型旅游购物点,最大程度满足各类旅游者购物需求。要狠抓旅游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一批历史文化旅游项目、休闲度假旅游项目、国家公园项目、旅游型城市综合体、旅游小镇和特色村建设,在科学规划、合理论证的基础上,成熟一个、建设一个,建成一批特色鲜明、带动性强、经济效益好、社会影响大的精品旅游产品。要更加注重自然、人文、历史、民族、文化等特色资源的深入挖掘和深度利用,积极引入国际先进理念和技术手段,不断提升创意、策划、规划和开发建设水平,形成特色化的发展优势和差异化的竞争能力。要做好乡村旅游这篇大文章,像抓高A级景区创建那样推进乡村旅游发展,开发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产品,建设一批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和休闲观光农业示范点,使旅游业真正成为惠民富民产业。
第三,要抓宣传营销。旅游就是要靠吆喝、会吆喝。要建立完善“政府、媒体、企业、中介”四位一体的宣传体系,形成多部门、多层次联合协作的强大合力,发出云南旅游好声音,不断扩大和提升“七彩云南、旅游天堂”品牌形象和旅游产品对目标市场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宣传、外事、侨务、商务、对台、文化、新闻、广电等部门和单位,要利用各自平台进一步加强云南旅游形象宣传,让大众关注云南、了解云南。要积极策划开展专题事件营销活动,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微电影、APP应用等新兴网络方式进行营销,提高宣传营销的现代感和亲和力,让更多年轻人喜欢云南。要加强旅游目的地推广,灵活运用网络营销、媒体营销、体验营销和航线营销等营销方式,通过新兴媒体技术进行全方位宣传推广,使旅游产品通过网络热销客源市场。要加强对客源地的市场调研,按照细分市场特点精准制定营销策略,推出旅游产品。要以商务人士、中老年、上班族、青少年为重点,进一步加大宣传促销力度,招徕更多游客。要借助国内外专业旅游营销机构、中介组织,开展小规模、多层次、短周期的精准旅游促销活动,打通市场渠道。
第四,要抓开放合作。开放是旅游的本质特征,也是加快旅游业发展、建设旅游强省的必由之路。要在完善区域旅游合作机制、联合品牌营销、合作开发旅游产品和项目、建立互联互通的旅游交通和信息、服务网络、加强区域性客源互送、构建务实高效、互惠互利的区域旅游合作体等方面加强研究、重点推进,拓展旅游发展新空间。特别是要结合“一带一路”战略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全面加强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在旅游交通、人员往来、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景区开发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大力发展跨境旅游业,打造一批国际精品旅游线路,把我省建成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区域性国际旅游集散地和目的地。要深入推进滇川藏大香格里拉旅游区、滇桂黔喀斯特山水文化旅游区和泛珠三角旅游区合作,实现旅游客源、旅游接待、旅游交通、旅游线路、市场推广等全面对接、深度合作,打造省际精品旅游线路和产品,实现区域旅游的互利共赢。要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千方百计把国内外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大财团、大旅行社引进来,对世界和国内500强企业、国际知名品牌旅游管理公司建立优先引入机制,支持引导省内国有、民营企业积极参与旅游投资开发,做大做强旅游市场主体。要重点扶持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和良好成长性的中小微型旅游企业,鼓励旅游企业抓住“互联网+”机遇,大力开展创新创业创意创客行动。要鼓励支持省内有实力、有条件的旅游企业“走出去”,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广阔旅游市场输出客源、资金、技术、管理。要积极引进和转化国际旅游标准、先进技术、管理经验、服务模式,做好“定制化”市场、“新生代”市场、“银发”市场等未来主流消费群的个性化服务,鼓励国际旅游组织在滇设立相关分支机构,共同合作发起设立国际化的旅游组织和常设机构。
第五,要抓科教兴旅。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加强旅游产学研合作,加快旅游经营管理、旅游行政管理、旅游服务、导游、旅游开发建设等各类旅游人才的培养,建设一支较高素质的旅游人才队伍。加强与国际知名旅游院校、著名旅游集团合作,培养一批高端旅游人才,鼓励吸引更多国内外知名旅游规划、建筑设计、创意咨询等机构来滇设立分支机构;
依托省内相关高校资源,建立一批校企合作、教学实习一体化的旅游培训基地,加快旅游职业教育发展步伐,高度重视导游队伍建设和培训,让导游成为云南旅游的重要“软实力”。要用现代科技武装旅游产业,加快建设专业化旅游产业科技创新平台,促进科技成果在旅游业孵化转化和广泛应用,推动旅游业加快向现代服务业发展。要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发展智慧旅游,建立全省旅游多功能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和网络游客服务中心,发展一大批智慧旅游城市、智慧旅游景区、智慧旅游企业,既为游客提供更贴心、更便捷的智慧旅游服务,也为云南旅游产业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要加强旅游理论和政策研究,完善旅游理论研究机制和旅游工作专家咨询机制,加强旅游相关学科设置和研究基地建设,重视对云南旅游工作实践经验和发展教训的总结提升。
第六,要抓环境优化。能不能让“七彩云南、旅游天堂”品牌走向全世界,关键是看我们的旅游环境是不是很好、旅游服务质量是不是过硬。一要优化旅游交通环境。努力实现通往5A级景区公路的高速化和通往4A级景区公路的高等级化,重点打通主要景区的旅游专线、景区之间连接公路和旅游环线断头路,有效解决旅游交通“最后一公里”末端衔接问题。结合沪昆高铁、桂昆高铁和省内多条城际快线建设,提前谋划沿线旅游资源、线路、产品的有效整合和统筹利用。争取开辟更多通往欧美主要城市和成熟客源地的航线航班,尽快启动实施省内城际间的“空中巴士”计划,加快建设覆盖省内游客集中区域、主要旅游目的地、重点旅游景区并与周边省(区、市)联通的通用通勤航空网络。二要优化旅游公共服务环境。旅游“厕所革命”是提升旅游业品质的务实之举,要像反对“四风”一样,下决心整治旅游不文明的各种顽疾陋习,迅速掀起“旅游厕所革命”。要加快发展旅游自驾车营地和露营地,鼓励支持规范开展“分时租赁”、“异地交车”等旅游车辆租赁业务,将云南打造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和吸引力的友好型自驾旅游目的地。要规划建设一批游客服务中心、无障碍旅游设施和标识标牌系统,同步提升对旅游公共服务设施监管运营水平。三要优化旅游市场环境。市场秩序是旅游产业的生命线,关乎旅游行业的整体形象。要针对旅游市场上反映强烈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全面推行依法治旅,建立综合治理长效机制,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坚决查处和打击扰乱旅游市场秩序的违法违规行为。旅游市场存在的“不合理低价”问题,是市场秩序的百病之源,要向“不合理低价”宣战,切实解决旅游零负团费的问题。要建立健全导游派遣制度和导游薪酬制度,加快建立公开透明的市场准入标准和运行规则,坚决清理和消除地区垄断和行业壁垒,抓紧建立旅游行业信用评价、失信惩戒和黑名单制度,实行旅游服务质量等级退出机制,促进行业优胜劣汰。四要优化旅游生态环境。抓旅游必须抓生态,要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旅游业发展,加强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和建设,推行全行业环保标准,严格执行环保一票否决制,大力倡导低碳旅游方式,建立健全旅游与生态环境保护、开发和建设的互动运行机制,实现旅游产业发展生态化,守住云南旅游业发展最重要的本钱。同时,要牢牢绷紧安全这根弦,切实落实企业安全主体责任,完善旅游安全服务规范,加强旅游重大活动的安全管理,及时消除安全隐患,提高旅游安全保障水平。
四、坚持抓铁有痕,促进旅游强省建设工作部署落地生根
第一,要强化各级工作责任。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旅游产业发展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作为“一把手”工程,重大决策和项目要亲自参与、跟进和协调。要推行旅游强省建设目标倒逼工作机制,强化旅游强省建设目标责任制考核。要加强对省旅发委各兼职副主任的业绩考核,考核结果作为本部门年终考评的重要依据,推动其履好职、尽到责。
第二,要建立竞争激励机制。要建立完善与加快旅游业发展相适应的考核评价体系,实行差别化考核,形成有利于促进旅游业加快发展的鲜明导向,防止为追求经济增长而牺牲生态环境。要引入竞争机制,建立动态的旅游名县、名镇、名村排行榜,对入榜地区予以重点扶持和政策倾斜。今后,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要结合现场推进来开,哪里的工作做得好,有特色、有亮点,就在哪开,以起到典型示范和引领带动作用。
第三,要创新管理体制机制。积极探索适应大旅游产业建设发展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着力构建“政府引导、部门协同、市场运作、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省旅发委要充分发挥统筹协调职能,通过强化规划统筹、要素整合、投资引导、区域协调,提升对旅游产业发展的综合协调能力、引领能力和整合能力。要充分发挥旅游行业协会在行业监督自律、推进标准化建设、评定质量等级等方面的作用,减少行政干预。各州市和60个旅游重点县要探索与旅游业综合性产业特征相适应的管理体制,把旅游业从旅游部门的“独角戏”变为多个部门的“大合唱”。要总结现有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地区经验与教训,推出一批新的旅游改革专项试点和旅游发展聚集区,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政策上大胆创新、大胆突破。要建立健全旅游与文化、康体运动、养老养生、装备制造和现代农业互动发展机制,探索建立旅游对外开放与区域合作机制,力促旅游通关一体化和无障碍旅游尽快见到实效,深化旅游度假区和重大景区的改革,支持和引导旅游企业通过引进、兼并、重组、合作等多种方式,催生一批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经营实体和市场主体。要鼓励和支持各州市县结合各自旅游产业自身特点,大胆开展改革试点工作。
第四,要形成发展合力。省级发改、住建、国土、旅游等部门要区分不同项目的用地性质和途径,实行差别化用地政策,制定针对性更强的旅游项目用地解决方案。各级项目审批部门要开设旅游重大项目的“绿色通道”,简化审批程序,缩短审批时间。各级公安、质监、交通、发改和旅游等部门要健全旅游联合执法机制,加大执法监察力度,维护良好的旅游市场秩序。金融机构要从增加信贷额度、设立产业基金、发行企业债券、推动企业上市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国开行等政策性银行要在推动旅游项目PPP运作模式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有效解决旅游融资难、审批难的问题。要加强督促检查,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发挥旅游政策的激励作用。各部门要善于从游客关注的焦点、市场需求的热点中梳理出制约旅游产业发展的瓶颈和难点,直面矛盾、攻坚克难。
第五,要加强舆论引导。各级宣传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对旅游行业好人好事、先进人物、旅游市场整治实效的正面宣传报道,弘扬真善美,传递正能量,形成良好的舆论导向和氛围。要进一步加强对文明旅游的宣传引导,营造全省文明旅游大环境。旅游行业的干部职工要进一步增强行业自信、产业自信和事业自信,强化敬业、爱岗和奉献精神,增强服务技能,为广大游客提供优质服务。
同志们,建设旅游强省,功在当代、惠及百姓,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解放思想、开拓进取,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精神,全力推进旅游强省建设迈上新台阶,为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路子、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