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做好新时代调研要“接地气、懂风气、重通气”
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文章内容

2022年做好新时代调研要“接地气、懂风气、重通气”

2022-05-27 13:06:02 投稿作者:网友投稿 点击: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做好新时代调研要“接地气、懂风气、重通气”,供大家参考。

2022年做好新时代调研要“接地气、懂风气、重通气”

做好新时代调研要“接地气、懂风气、重通气”

 

坚持实事求是,善于与群众打交道,和群众交朋友,这些是老一辈革命家总结出来的质朴的工作作风和方法,是深入群众听真话的诀窍,更是调查研究出实效的真经。做好新时代调查研究工作,我们要弘扬优良传统,在接地气、懂风气和重通气上下功夫。

一、深入群众要接地气

有这样三个针砭调研的笑话。

其一,有干部去村里调研,问:“你们村的GDP有多少?”村干部回答:“我们村只养牛不养鸡。”

其二,有干部调研时这样问一个贫困户:“你得过什么扶贫政策补助?”贫困户答:“没得过政策。”站在旁边的村干部提醒道:“你家砌房子得过政府给的钱吗?”贫困户回答:“哦,得过两万块。”

其三,有个干部去乡里调研时问一个小伙子:“你的婚姻存续情况如何?”小伙子说:“不知道。”乡干部在旁边赶紧补话:“你讨老婆了吗?”小伙子说:“讨了。”乡干部接着问:“老婆跑了没有?”小伙子回答:“到广东打工去了。”

为什么会有诸如此类的情况?就是因为不接地气。可以想见,那种调研前写有“脚本”、座谈就念稿子的调研,难以让群众敞开心胸道实情;
那种进了贫困户家里,凳子不愿坐、杯子不敢接、东西不想碰的人,难以让百姓说出心里话;
那种满纸书面用语、专业名词的表格问卷,难以让调研对象理解。

沟通能力展现着干部调研的水平,体现着干部是否接地气。善于运用群众语言“问”群众,才能激发群众热情,便于深度交流,听到真话干货。有的同志不认真学习掌握群众语言,在调研过程中,“与新社会群体说话,说不上去;
与困难群众说话,说不下去;
与青年学生说话,说不进去;
与老同志说话,给顶了回去”,必然会两手空空,一无所获。

接地气的根本在“身入”“心入”“情入”。只有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现场,才能真切感受到群众生活的酸甜苦辣;
只有把人民的切身利益当作自己的肩上责任、分内工作,才能真实地感受到群众诉求的急缓难易;
只有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为天下大事,才能真正地感受到群众的喜忧恨厌。倘能如此,调研自是增气沛然。

二、沉到基层要懂风气

入境问俗,这个成语大多数人都懂。出国考察访问,不论时间长短,都会把彼国他乡的风俗气候弄得清清楚楚。下基层调研,怎么就不重视这一点了?

“三月三”壮族人民放假期间,上级的调研组来了;
办喜事要求党员干部提前15天上交办酒席的申请也就罢了,竟然要求办丧事也照此执行;
新婚喜宴有人数桌数的规定,再婚办酒却一律禁止,亲戚朋友都不准请来坐一坐……此类不合习俗甚至违背生活常识的做法和政策却能通过层层审批“冒泡”,令人汗颜,使人尴尬,促人反思。

没有调研,就没有发言权;
没有正确的调研,同样没有决策权。那种“只谈专业户、只访定点户、只看示范户”的调研,自然看不到全景、全貌、全过程,得到的情况就有可能出现温差、偏差、误差;
那种不尊重群众生活习惯,不切合基层实际的调研,得到的情况就有可能走样、走形、走调。

调研是决策之基、成事之道。要让改革发展稳定各项任务落到基层,落在实处,落地生根,就要崇尚实干、力戒空谈、精准发力。做到这一点,那就要切实做好结合文章,对基层一线的情况彻底摸透,对发展变化的趋势全面了解,从而拿出具体务实的政策举措。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出调研为决策服务的基础作用,体现出调研作为发展助力的成事之功。

事实反复证明一点,不晓民俗,不知民情,不顺民风,仅仅凭主观想象、凭过去先例开展的调研,往往南辕北辙、事与愿违。

三、拿出成果要重通气

调研的目的是了解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推广经验,摸清态势、引领形势。有的调研太重调研报告而不是问题解决,太重领导印象而不是群众判断,太重自我研究而不是集体讨论。调研成果出来后,又不重通气,不作回应,不敢回炉。

既要让领导注意,更要让群众满意,调研才能体现本意。当下,群众为什么对领导来调研不是那样期待、那么当真、那般焦急?因为一拨又一拨人员来来去去,一层又一层领导谈谈问问,问题依旧是问题,困难依然是困难,群众的一片热心碰到的是一盆冷水,甚至合理的要求被当成不在理的诉求。一些调研成果出来后,热衷的是请领导批示、找报刊发表、送上级评奖,对问题的解决、群众的期盼、发展的推动漠然视之。

调研前的打招呼,使基层干部和群众有不能承受之重,调研后的不反馈,又使基层干部群众有不能忍受之轻。一些调研只是“用几天时间,转几个地方,翻几篇材料,搞几次座谈”,因为是轰轰烈烈地来,匆匆忙忙地走,“手中无粮,心里发慌”,只好用自我感觉代替群众感受,用他方材料嫁接本地情况。这样得出的调研成果自然会“走形变样”,群众看起来难以接受,成果应用下去“此路不通”。

“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拿出调研成果去基层“见面”,既要征求党员干部的意见,又要收集人民群众的看法,既要注重听顺耳之言,又要在意听反对之声。实际情况千变万化,矛盾问题层出不穷,只有及时地把调研成果晒到群众眼前,摆到现实当中,才能让虚、假、空的东西露出原形,从而增强调研成果运用的针对性、有效性、精准性,经得起群众、实践和历史的检验。


推荐访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