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度体制内工作忌讳这些“雷区”(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体制内工作忌讳这些“雷区”
为什么要事必回复?
一次,我亲口交代一位年轻下属给上级部门送一个材料。到了该送到了的时候,还不见回复,我没有催问,怕给他造成我不信任他的感觉。虽然没有联系他,但一上午老惦记着这件事,一直到中午在楼道里我看见了他,也不见他有回复的意思,于是我就问他材料送到了吗,他说送到了,还解释说要送交的那位领导同志不在,他就交给工作人员了。我问他为什么不及时回复我呢,他无语,我也无语。从这以后,我不再专门委托他去办哪怕很小的事。
可能有人会说,既然你很在乎这份材料要送到位,那为什么不重点强调一下呢?客观地说,这件事还没有重要到要重点强调的程度,但对上级交办的事不及时回复,恐怕不是一个小问题。俗话说得好:大事看能力,小事看品质。小事都靠不住,大事敢依靠吗?
在我们周围,总能看到有办事靠得住、事毕就回复的人。当然还有最让人放心的同志,遇到重要的事,不论大与小,你一定就会想起他(她)来。你不用担心,你交代的事他(她)一定放在心上,尽心尽力,随时报告,绝不让你焦急等待,同样的,你对这种人的事情,也不会大意,也不敢大意,也会尽心尽力给他(她)有个交代。可贵的是,具备这样品格的人,绝不会只对上级讲信誉,对同事、对外人、对下属都能一样相处,任何小事都可以托付,即使大事也没问题。你看机关里口碑好的人,都有这种优秀品质,都能够得到大家的赞誉。
为什么工作信息不建议群发?
一次,我在干部培训班讲课,学员们希望课后加强沟通交流。我说:“请你们把你们个人的邮箱地址告诉我,我好给你们发送相关材料。”一位干部说:“老师,不用那么费事,你发到公共邮箱就行了,大家都能看到,那不就省事了吗?”我说:“我不群发,我会给不同的同学发不同的邮件,还是分别来吧!”
我不是批评群发。为了工作需要,群发信息或发送到公共邮箱,便于相关人员共享;
或者给部门内人员群发通知,将工作信息广而告之,无可厚非。我强调的是,信息发布应该有针对性,必须发的、应该发的、要发的、可以发的、不应发的、要区别对待,不可滥发。
什么是滥发信息?举个例子。有的干部喜欢转发消息,什么都发,没有恶意,有时还是出于好意,提供信息或表示关心。但是,客观上确实有点“骚扰”人。这种无意识的“好心”,有时也会招致别人的反感。
当前被称为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受到信息的轰炸太多,可能会给正常的工作生活造成困扰。发信息是有讲究的,要有针对性,要弄清发的是什么信息,为什么要发这个信息,怎么发这个信息。我认为政府工作人员在信息发布上应坚持“必须发的才发,可发可不发的不发”的原则,否则,就成了垃圾信息。
为什么建立逻辑框架?
我们机关里说的逻辑,不是形式逻辑、“三段论”修辞学一类的东西。我们一般说的逻辑,就是思维的条理性。一个主题都有必不可少的一些要点。这个“要点”就是思维规律,简单说,就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谁思想得清楚,谁就表达得清楚。”这是德国哲学家X说的。我自己好多年不知道这个规律,说话写文章不明白要说什么,想到哪说到哪,盲目得很,没有逻辑框架,为此苦恼了很长时间。后来经过领导指点,还有项目培训,知道了围绕一个主题,都有一些必须回答的问题。最基本的问题就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不过,一般我们说话写文章,不会机械地顺序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而会根据需要变化多种模式,如“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也可以是“论点—论据—论证”,或是“从哪里来—现在何处—向何处去”,不一而足,但逻辑框架都很清楚。
知道了这一点,我就有意识地把建立逻辑框架运用到工作的方方面面,这些年我思考琢磨了一个“五要素工作法”,即总结出一般工作都必须回答的五个方面的问题,即“理念—目标—机制—内容—方法”。一项规划、一个项目、一次会议或活动都要回答这几个必不可少的问题,就是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基本问题。
推荐访问:雷区 忌讳 体制 体制内工作忌讳这些“雷区” 体制内工作忌讳这些 体制内工作应该注意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