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纪录片观后感6篇
抗疫纪录片观后感篇1
近期全国本土聚集性疫情呈现点多、面广、频发的特点。梁万年表示,多地发生本土聚集性疫情并不意味着我国防控策略、方针和措施无效。但要深刻认识到,中国地域广阔,各地医疗卫生条件存在差异,疫苗接种在不同人群之间存在不平衡性,加上老年人口基数大,对于点多、面广、频发的情况,必须要高度重视,深刻认识到它的潜在危害性,下大决心、下大力气尽快控制疫情,避免造成持续性的社会传播。
疫情防控的重要环节包括发现和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梁万年说,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播力强、隐蔽性强的特点给当前疫情防控增加了不少难度和挑战。
如何更加全面、精准地进行疫情防控?
“关键是如何早发现,以及发现以后如何快速采取措施。”梁万年说,“快”和“早”非常重要,要继续加强监测,加强对重点人群、重点场所、重点机构的监测,并且做实做细。一旦出现疫情,必须快速出手,拿出和病毒赛跑的态度采取措施,怕的就是存在犹豫和侥幸心理。快速的同时,还要强调精准。要进一步精准识别密切接触者,精准划分管控区、封控区,精准进行相应的干预。
信心非常重要,要保持战略定力。
梁万年表示,“动态清零”策略一方面要快速识别、处置疫情,切断疫情传播链。另一方面也要求精准防控,也就是如何用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的效益,平衡疫情防控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日前公布的新版诊疗方案做出了一系列调整,比如轻型病例实行集中隔离管理,普通型、重型、危重型病例和有重型高危因素的病例应在定点医院集中治疗。这并不意味着放松了对轻症患者的关注和管理,而是在资源配置上作出调整。恰恰证明了中国的抗疫是与时俱进的,正在科学、有序地推进。”梁万年说。
梁万年表示,从人类和疾病的斗争史来看,人类最终一定能战胜疾病。“这个胜利什么时候到来?要看我们的科技手段、防控策略和措施等一系列要素。在和新冠肺炎疫情斗争的过程中,疫苗是非常有效的武器,一些抗病毒药物也正在研发和使用过程中,显示出良好的治疗效果。中医药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再加上人民群众形成良好的健康素养等等,都是我们的希望。当前,信心非常重要,要保持战略定力,不麻痹、不厌战、不侥幸,不松劲。”
抗疫纪录片观后感篇2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全国上下同心共战的趋势渐渐形成,汇聚成火,温暖寒冬。他们是千里送口罩的华侨,以“中国人”留名驰援同胞;他们是奋战一线的医务人员用白衣奉献,抵挡“冰冷病毒”肆虐;他们是殚精竭虑的科研人员,用滚烫的身躯与冷管里的活性病毒接触……他们是这个冬天的“春天”。认真感受来自他们的温度,汇聚抗击疫情能量,你会发现,暖春似乎已悄然而至。
春天的温度来自医者的倔强逆行。病魔来临,人们远离,他们前进;病毒蔓延,人们恐惧,他们不惧。来自全国各地的医护人员主动签下请战书,肩负起医者的使命,与亲友们告别,毫不犹豫地奔赴前线,驰援武汉,救助祖国。逆行出征,是钟南山高铁餐车上的疲倦,是李兰娟昼夜研究的身影,是女医护为方便救治剪下的长发,就像一束光簇拥另一束光,爱的力量亦会众人拾柴火焰高……他们手拿着火把为人们渴求的春天探路,他们是最美的逆行者。
当越来越多治愈的患者摘下呼吸器,走出医院,绽放笑容时,逆行者的努力得以回报,春暖花开也渐渐来临。
春天的温度来自每一位平凡人的汇聚合力。“这个世界不存在超级英雄,不过是闪着亮光的普通人”。确保道路通畅的“轨道医生”“铁路蜘蛛侠”;在火神山医院,首批物业志愿者连夜开展保洁工作;数十亿的捐款、无数的爱心物资滚滚而来;快递小哥、外卖员、出租车司机……各行各业的人们以自己的方式同心战“疫”,每个人做出自己的贡献,形成相互依偎、彼此支撑的强大力量。
时已立春,万象更新。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我们不惧风险、不计回报,用热血和赤诚守护脚下这片土地,为的是守到春暖花开、山河无恙。在这场与病魔的攻坚战上,我们发扬“钉钉子”精神,一锤接着一锤敲,越是艰险越向前。我们一定能赢!春天一定回来!
抗疫纪录片观后感篇3
上周四晚,在家正做着晚饭,接到一个电话:“你是不是去过外地,来社区报道一下,要做核酸。”
“上…已经一个多星期了。我不知道社区在哪儿”,我回忆着说。
他:“x街x号,出门往右一直走”。
前段时间,疫情又起,3月10日南京也发现了病例,于是14天内去过外地的人,必须做核酸。
那好吧。周末就去了社区报道,填了张表格,一式两份。
然后去了一个指定的核酸检测点,做了检测。
不由感慨,他们信息之灵,政策之严。
但最让我惊讶的是,电话那头的他,不仅知道我去过外地,还知道我住哪儿。
感叹之余,开始好奇,那些给我们打电话,或则传达通知的人,他们是怎么工作的?
无独有偶,在全国各地跑的亮叔,也遇到了类似的情况。不过他不仅接到电话,还主动打了个电话。
亮叔:「因为最近我的健康宝突然弹窗了,所以导致了很麻烦的情况,我立刻给12345打电话投诉了。
因为我经常出差,所以社区经常给我打电话,催我做核酸。我觉得很麻烦,有时候不理他。
嗯,我这时候突然想到,“电话那头的他们是什么样的感受?”所以临时决定拍了一部短纪录片。」
于是有了今天的这个片子——《电话那头的Ta》,关于幕后工作人员的故事。
正好,也解答了我的问题。
片子主要有三个部分,包括12345热线的话务员、地铁调度大厅,以及社区工作人员。
这里就挑一个我接触过的部分聊聊:社区工作人员。
其实关于社区,在城市生活的我们,大概率会接触到。
印象中社区是大家长,生活中遇到问题都可以找他们,有新消息也是从他们那里来。
现在疫情,他们更是忙到飞起,核酸做了一轮又一轮,各种信息登记了又确认,只为保障大家安全。
片中有一段,让我很有感触。
社区工作人员在白天的核酸检测工作结束后,晚上还要给辖区内、近期从外地到南京的人打电话确认。请他们去核酸检测,或按要求居家隔离。
那天晚上,亮叔也跟着一个社区的于书记,来到他们社区办公室。回到办公室的于书记,依然电话不断。
而工作人员们,也是埋头打电话。
一位工作人员联系的居民,似乎因接到这个电话在生气。
工作人员一边解释,一边希望对方可以支持他们工作,提供相关信息。结果是,话没说完,电话断了。
对方挂断了。工作人员拿下手机,看了一眼,摇了摇头,然后双眼回到了桌前的电脑频幕。
摄像师:他把电话挂了?
工作人员:是的,这是很正常的现象。
摄像师:但是你摇了摇头,是不是经常遇到这种。
工作人员话不多:对。
亮叔:你不难过吗?如果被骂的话...
工作人员哭笑不得的神情:我表现得不难过吗...
亮叔:那你怎么调整自己的心态?
工作人员:因为我还有很多下一个名单要打(电话)。
看完这一段对话,你感受到什么没有?
其实,就是前面说到的那个词——保障安全。
对我们来说,这是突然来电中的一个,感觉好麻烦;对他们来说,却是加班熬夜,一个个确认的重要存在。
我想,这不仅是他们的工作,也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这段时间的疫情,让我们生活变得麻烦,如果没有核酸证明、如果疫情不结束,好多地方去不到,好多事情都做不了。
感谢背后一直付出的他们,希望疫情早点结束,希望他们尽早恢复正常工作。
愿我们也好好珍惜拥有的,抓紧做自己想做的,保重身体,活出生命。
抗疫纪录片观后感篇4
《人间世》,这是一听名字就很压抑的一部纪录片。片名“人间世”来自庄子,原文写为人处世之难,而现作为这部纪录片的名字,我想,医院就是一个缩小版的社会,而我们在这里上演着人间世事的百态。和以往我看过的避重取轻的纪录片不大相同,这是一部极其真实的纪录片,不像其他视频一样只有惯有的套路,将医生塑造的似乎无所不能,好像他们总能将濒死的病人从死神手里抢回来,总能起死回生一般的神奇。而《人间世·救命篇》一开始,就向我们呈现了三则抢救失败的案例。
第一个年轻人被查出有心脏问题,最后发展到急性心衰,医生拼尽全力也没能挽救他的生命。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最后一个镜头,是他的床头,那里还摆放着爱人希望他早日出院而送来的礼物。第二个年轻人因为吃多了变质海鲜,中毒导致多个脏器衰竭,抢救过程中医生们下意识的用自己的体温去温暖血袋,主任近乎恳求的向电话另一头申请多调用些血袋,但是病人最后还是抢救无效死亡。第三个是患有先天性马凡综合征的病人,不做手术的话大动脉随时会撕裂导致死亡,冒险做了特大手术,几乎把全身的主动脉都换成了人造血管,但他还是没能挺过手术第二天……
这一篇里我感受到的,不仅仅是亲情爱情,更多的是医德医道,医生们很多下意识的细小的举动,都在诠释着救命的艰难和迫切,那是对生命的尊重和珍惜,是身为医生对每个病人的责任心。
《人间世·生日篇》围绕的是高危孕妇,看完这集我真的很难去评定她们的做法,明明已经被告知不适宜怀孕,却偏偏愿意拿命去赌,看着她们拼上性命生下的孩子,我不知道我该去赞美母爱的伟大还是批判她们的不理智,可是我又有什么理由去做此评判呢。我们每个人所做出的选择,最后都要我们自己去承担后果,只是有些决定伤害的不只是我们自己,连带着深爱着我们的亲人,都会被这个决定拉入悲痛的沼泽。
对医生来说,这些可能是每日最平常不过的记录,却看得我几次泪目。
尤其是《人间世·烟花篇》,这是我最先观看的一集,可是现在想起来,还是会忍不住的难过。这一篇将镜头对准了一群孩子,他们均患有骨癌,虽然这种病的患病率只有百万分之三。在本该是天真烂漫无所顾虑的年纪,他们却被命运裹挟着推进病房,受尽病痛的折磨。刚开始我以为既然播放出来了,最后都该是健康出院了,可是却眼看着他们一个个从鲜活可爱到被盖上了白布,谢幕时名字被框上了方框……我们都是平凡的人,在巨大的命运面前,根本没有选择的权利。
纪录片一开始便是三个医生尝试给松茗进行麻醉,而松茗挣扎着哭着喊“我要呼吸”。仅仅四个字,就让人不忍再看。在这一集里,他们说的很多话都会让人心尖犯疼。子涵说“痛的时候嘴里含块糖就会好些”;安仔说“游戏里人有很多命,输了重来就好了,不像我自己,只有一条命”,“我真的到极限了,我撑不住了”;思蓉说“愿望说出来就不灵了”以及叙述旁白的杜可萌,在片尾时平静的说“医生告诉我,我体内的癌已经扩散到肺部了”……还记得可萌在片头时说,病房里的故事有的结局很悲伤,有的结局很美好,但更多人的故事都还没有结局……
我想他们一开始也是有着满满的希望的吧,因为在孩子们的心里医生无所不能,他们总能治愈我们的疾病,可是一次次的化疗,一次次的.手术,一次次的通知,渐渐地让他们习惯了病房的残酷,从满怀希望到坦然接受……也让观看的我们真正的体会到医生也有无能为力的时候,他们不是神也不是救世主。
这些医生中的一个心脏外科主任赵强,他的微信签名写着“每天都要开心”,对我们来说,这不过是一句简单的祝福,可是对他来说,“开心”是工作,也是每天都要面临的残酷考验。还有给我印象最深的车在前医生,在病人抢救无效去世之后,48小时没合眼的他本来可以离开了,但他几乎下意识的在病床前试图擦干净病人的血,他说“我们还是希望年轻人有更多机会活下来,可是你没得选啊”。
每每抢救失败后,镜头里留下的医生的背影,都仿佛在诉说着他们深深的无力感。医闹,医患关系紧张,这些问题的存在很难让我们正确看待医生这个职业。但是通过这个纪录片,我想或许我们可以稍微理解一下这个高强度工作的职业,去发现和感受这个世界的善意和温暖,并将它一直一直的传递下去。
真的很感激这部纪录片,让我们看到了即使身处绝境,但仍然有一些从细枝末节里渗透出来的最珍贵的情感。
那是一束光。
抗疫纪录片观后感篇5
这个冬天非比寻常,这个春节独一无二。大街上少了份热闹,多了份安静。仿佛整个大地真的睡着了,随着花香的散去,陪伴鸟儿冬眠。
但有一个地方,那里的人们还在奔走不息,那里的人们还在彻夜难眠,这个地方就是——武汉。它,是疫情起源地;它,更是体现中华儿女团结一心、共患难的地方。“在生命面前,一切都不重要了。”但就是有这么一帮人,无畏恶劣传播的病毒,守在病人身旁,守在前线。他们是伟大的白衣天使,用自己的努力换取病人的好转,哪怕自己也可能感染病毒。
每当呆在家中不能出门时,我都会想想那些奔赴前线的工作者们。他们在用生命战斗,用自己的生命来换回疫情的好转,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去添乱。我们现在需要做的就是老老实实在家,静下心来。人们说“终于到了躺在家还能为祖国作贡献的时候了”。不错的。我们现在保护好自己,不受病毒感染就是对祖国的贡献了。因为我们拥有的知识还不够多,在抗击疫情上没法给予帮助。我们更加应该好好学习文化知识,不断提升自己。
“患难见真情”不错的。在疫情面前,每个人都显得那么的苍白无力,但我们不怕困难,我们坚信---努力过后终是晴天。这次疫情虽然不是那么容易抑制,但这正体现了我们伟大祖国的凝聚力。各地纷纷运送物资给武汉、各地医生专家奔赴前线、人们在网上为武汉加油打气,这一切的一切,都体现了中华儿女的不离不弃。
回来吧,那些个原本热闹、富有生机的街道;回来吧,那些个把黑夜照成白天的灯光;回来吧,那些个川流不息的人群。光明总是会战胜黑暗,努力终会得到回报。在持续不断的努力下,疫情正在一步步好转。我相信20_的春天也会像往常一般,生机勃勃。
加油武汉!加油中国!在这深深的给那些奔赴前线的逆行者们鞠躬。你们是使者、是英雄、是白衣天使。你们之所以无惧病毒,是因为你们对肩负使命的敬畏与坚守。“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为你负重前行。加油!我们等你们凯旋归来。待疫情过后,迎接春天的鸟语花香。
抗疫纪录片观后感篇6
让我们把时间倒回到几个月前。
那时,农历新年即将到来,这是一年中最欢乐的时光,每个人都期待着早日阖家团聚。
年轻护士即将回武汉老家过年,她打算今年和相恋多年的男友结婚。
离家多年的医生久居上海,如果不出意外,今年他也能回武汉待短暂的几天。
相濡以沫的老夫妻在家准备年货,今年是值得期待的一年,他们的孙辈即将出世。
新冠疫情突然爆发,打乱了所有人的生活节奏。约定好的难以团聚,无交集的陌生人却因此相逢。
每个人都可以是一束光
人们常常埋怨生活枯燥梦想遥远,有人为了生活而放弃追求,也有人选择用另一种方式实践自己的理想。
陈桂林是一位在上海工作的武汉人。她从小就想当一名医生,希望自己可以救死扶伤,像太阳一样发光发热,给病人带去生的希望。长大后她成为了一名护士,即使小时候的梦想并没有完全实现,她却仍然决定用自己的方式发光发热。
新冠疫情爆发后她挺身而出,瞒着家人来到武汉雷神山医院工作。
陈桂林是个生性乐观的人。她会在来雷神山上班的途中,和同事调侃自己的生活,会在防护服上认真写下“武汉加油”,还不忘配上一个嘴角弯弯的笑脸。
她说,“太阳很大,能发光发热。月亮比太阳要小很多。不做太阳,但能做月亮吧。”
用爱传递勇气
7床的爷爷一家三口都感染了新冠肺炎,他们被分在了三个不同的地方隔离治疗。与老伴仅一墙之隔的爷爷只能通过手机联系联系妻子,两位老人约定要一起努力活下去。
老伴在信中回顾了他们二人青梅竹马的故事,感谢老爷子这么多年对她的照顾。期盼他早日康复回家抱一抱刚刚出生的小孙女。
信的最后,奶奶动情地写道:
“你总是说想过平淡的生活,你总是要我留在你身边,说你想见我。那你就要有信心坚持活下去,一定要活下去啊,早点醒过来!”
相逢何必曾相识
护士陈桂林,今年29岁,打算今年和男朋友买房、结婚,迎接人生的新阶段。
7床老爷子,今年72岁,孙辈刚刚诞生,家人盼望他早点康复,回家抱一抱刚出生的小孙女。
本不相干的二人,因一封家信相逢。
在老爷子病情恶化后,陈桂林承担了用武汉话给老爷子念信的任务。
她穿着厚重的防护服,吃力地俯身在老人的耳畔,一句一句地念给他听。念到一半还因为喘不过气,不得不暂停休息。
昏迷不醒的老爷子,在护士的家乡话和老伴爱语的双重刺激下,微微摆动着头部,像是对老伴的呼唤做着回应。
念完信后,精疲力竭的陈桂林却显得很高兴,“他应该是听到了!”
像陈桂林这样默默付出的护士还有很多很多,他们像是黑夜中的点点微光,汇聚起来,照亮他人,更温暖自己。
医护不是万能的,但他们总能带给我们安慰。
爱也不是万能的,但它能让我们充满勇气,替我们驱赶黑暗。
我们为难以团聚而感到遗憾,却在与陌生人的萍水相逢中收获温暖。
而这些在相逢中迸发的点点微光,正是我们捱过漫漫黑夜时所仰望的灿烂光芒。
推荐访问:观后感 纪录片 抗疫纪录片的观后感 抗疫纪录片感悟 抗疫情的纪录片观后感 抗疫经典纪录片观后感800字 抗疫纪实观后感 抗疫纪录片心得体会 抗疫短片观后感 抗疫专题纪录片观后感 抗疫经典纪录片观后感 抗疫纪录片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