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五年脱贫攻坚工作总结(2023年)
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脱贫攻坚 > 文章内容

市五年脱贫攻坚工作总结(2023年)

2023-03-26 20:24:01 投稿作者:网友投稿 点击: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市五年脱贫攻坚工作总结(2022年),供大家参考。

市五年脱贫攻坚工作总结(2022年)

市五年脱贫攻坚工作总结

市五年脱贫攻坚工作总结2020年12月07日

六盘水位于贵州西部乌蒙山腹地,地处川滇黔桂结合部,国土面积9965平方公里,辖六枝特区、盘州市、水城县、钟山区4个县级行政区和1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4个省级经济开发区,92个乡(镇、街道),1145个村居。六盘水的特点,可以用5句话来概括:六盘水是一座年轻的城市,因“三线建设”而生,与“改革开放”同岁,于1978年12月18日十一届三中***开幕当日,经国务院批准建市,是国家“三线”建设时期重点布局和发展起来的一座能源原材料工业城市,年轻而富有活力。六盘水是一座沸腾的城市,因煤而建、因煤而兴,煤炭资源远景储量844亿吨,探明储量221.37亿吨,至今仅开采13亿吨,素有“江南煤都”之称,为国务院确定的全国20个成长型资源城市之一。六盘水是一座钢铁的城市,占地14.7平方公里的首钢水钢集团,赋予了六盘水“十里钢城”的美誉,成就了六盘水作为西南重要钢铁基地的战略地位,铸就了一代又一代六盘水人战天斗地的钢铁般意志和品质。六盘水是一座凉爽的城市,气候凉爽舒适、滋润清新,紫外线辐射适中,夏季平均气温19.7℃,森林覆盖率61.5%,被中国气象学会授予“中国凉都”称号,荣膺全国避暑旅游十佳城市、中国康养城市50强。六盘水是一座甜蜜的城市,以猕猴桃、刺梨、樱桃、软籽石榴等为代表的特色“山珍”果品近400万亩,被誉为世界古银杏之乡、中国红豆杉之乡、中国野生猕猴桃之乡、中国野生刺梨之乡。2019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265.97亿元,增长7.5%,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3048元、11043元,分别增长8.8%和10.8%,均高于gdp增速。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6.1%,步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共同进步的新时代。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3.4%,排全省第3位;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排全省第5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1%,排全省第2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排全省第2位,全市呈现出脱贫攻坚胜利在望、经济发展厚积成势、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各族人民安居乐业、干部群众感恩奋进、党的建设全面加强的良好局面,成为贵州改革发展的一个精彩缩影。先后获批创建第二批全国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全国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全国扫黑除恶重点培育市、全国市域治理现代化试点市、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等,成功创建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国字号殊荣。11月10日,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入选名单重磅公布,我市又获得了含金量最高、创建难度最大、最具有价值的全国文明城市“金字招牌”。

六盘水是典型的山地喀斯特地形,地处云贵高原一、二级台地斜坡上,境内岩溶地貌类型发育齐全,山峦众多、延绵起伏,沟壑纵横、深履险峻,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耕地破碎、自然条件恶劣,加之基础弱、底子薄、历史性欠账多。2014年建档立卡时,全市4个县(市、特区、区)中有3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其中水城县为深度贫困县)、1个省定重点县(钟山区),有68个贫困乡镇(其中省定极贫乡镇2个)、615个贫困村(其中深度贫困村162个),贫困人口60.37万人,贫困发生率为23.3%,高于全国14.8个百分点、全省2个百分点,是贵州脱贫攻坚主阵地和乌蒙山片区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同步小康,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赋予我们的“使命之考”,是全市广大人民群众给予我们的“初心之问”,也是进入新时代我们必须答好的“时代之卷”。建市40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深入学习贯彻******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贵州工作、六盘水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和省委、省政府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系列决策部署,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尽锐出战、务求精准,强力攻克贫困堡垒。尤其是今年以来,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和灾情汛情两道“加试题”,我们始终坚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脱贫攻坚,做到思想不能滑坡、力量不能削弱、工作不能松劲、标准不能降低,既“战疫”又“战贫”“战灾”,全力打赢两场战役。经过这些年的艰苦鏖战,全市脱贫攻坚同步小康取得历史性成就,62.66万贫困人口(含自然增减)全部脱贫,5年来平均每年减少贫困人口10万人以上,615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六枝特区、盘州市、水城县3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全部脱贫摘帽,贫困发生率由23.3%下降至0,以地级市为单位提前一年率先在乌蒙山片区实现全域整体脱贫、在贵州率先实现市域整体摆脱绝对贫困,脱贫攻坚成效考核连续5年名列全省前三、2019年位列全省第一,东西部扶贫协作国家成效考核连续两年为“好”,是全省唯一连续两年“好”的市州,书写了贵州脱贫攻坚的六盘水精彩篇章。

在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的进程中,五年来,我们重点抓了以下7个方面的工作:

——我们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强烈斗争精神坚决扛起重大政治责任。按照******关于“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必须实现,而且必须全面实现,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的重要指示要求,我们始终把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同步小康作为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检验,切实坚定决战决胜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提供坚强保障。始终把******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贵州工作、对六盘水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作为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面调整充实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组建4个市驻县区前线指挥部进和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办公室,构建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领衔出战、有关市领导靠前指挥、“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等部门合力攻坚的组织领导指挥体系。市委市政府每年与县区、市直部门层层签订责任书,逐级立下军令状,形成了上下贯通、责任到底、合力攻坚的组织体系,形成了“五级书记一起抓扶贫”的工作格局,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同步小康提供强有力组织保障。

二是强化战略谋划,作出精准决策。坚持目标不变、靶心不散、频道不换,在科学分析研判各地实际情况基础上,提出了“两翼先行、中路突破,全面决胜,确保如期全面小康”的总体思路,创新运用先谋后动、先远后近、先难后易、先快后慢、先内后外“五先五后”攻坚战法,因地制宜、因地施策,把***和省委决策部署转化成六盘水行动方案。“五先五后”攻坚法得到了省委孙志刚书记的精准指导和充分肯定并在全省推广,其经验信息被中办采用呈报***领导并刊发。先后出台了《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发起总攻夺取全胜的决定》《尽锐出战实施深度贫困村百村攻坚行动》《关于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实施意见》等60余个指导性文件。召开市委***、市委常委会会议、市政府常务会、专题会、领导小组会共200余次,对脱贫攻坚重大问题深入研究、系统解决。压茬发起了“四场硬仗”“春风行动”“夏秋攻势”“五个专项治理”“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秋后喜算丰收账”“冬季充电”“挂牌督战”等一系列重大行动,确保脱贫攻坚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向前推进。

三是强化科学施策,落实严格责任。聚焦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注重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创新实施了“四个三”攻坚法(“三段”攻坚,将任务细化分解为“大战、再战、续战”三大阶段,大战坚决拿下脱贫攻坚基本面、再战着力补齐脱贫短板、续战一鼓作气确保夺取全胜;“三级”攻坚,落实市、县、乡村三级书记抓扶贫要求,压实县、乡、村三级攻坚责任;“三专”攻坚,一名领导专职负责、一个团队专班攻坚、一套打法专业保障;“三严”攻坚,严明工作纪律、严格督导检查、严厉追责问责),为各地各部门精准施策、压实责任进行“量身定制”。全市368个市县直机关单位结对帮扶547个贫困村,选取282个先进村结对帮扶290个后进贫困村,建立了“机关联基层、强村联弱村”携手助力脱贫攻坚工作机制。5.8万名各类帮扶干部实现对15.8万户62.66万贫困人口结对帮扶全覆盖。“四个三”攻坚法入选2018年《中国扶贫》脱贫攻坚100计中的第24计。

——我们紧盯坚中之坚、困中之困,集中火力攻克深度贫困堡垒。按照******关于“要采取更加集中的支持、更加有效的举措、更加有力的工作,扎实推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重要指示要求,我们坚持骨头从最硬的啃起,攻坚从最难处突破,着力“四个聚焦”(扶贫资金项目向深度贫困地区聚焦、基础设施建设向深度贫困地区聚焦、东西部扶贫协作向深度贫困地区聚焦、帮扶力量向深度贫困地区聚焦),优先布局深度贫困地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项目,猛攻深度贫困堡垒,确保小康路上不落一户、不掉一人。

一是集中优势兵力尽锐出战。树立“脱贫攻坚打不赢、一切工作等于零”的思想,全面实行市、县领导领衔挂帮,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以身作则,亲自挂帅包保贫困发生率高于50%的深度贫困村,示范带动全市38名厅级领导和40名县级领导,采取“1+1”模式在原挂帮贫困村基础上再加挂1个深度贫困村,实现对96个深度贫困村挂帮全覆盖。把能征善战、敢打敢拼的同志派到最前线,在全省率先安排市县机关单位领导班子1.2万余人次驻村轮战,累计办实事7000余件。市县两级共选派了2752名驻村干部、590余名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对脱贫难度大、返贫风险高的贫困户,在原有帮扶力量基础上,又专门安排副科级以上干部捆绑包保,为决胜脱贫攻坚竭尽全力。

二是统筹城乡一体协同作战。立足“建设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先行市”目标定位,实施以区域发展、城乡统筹带动脱贫的战略,创建了“216”开放式扶贫试验区(即:将省定2个极贫乡镇、以及水城县脱贫任务最重的北部5个乡镇组成的1个连片石漠化脱贫攻坚协同决战区、全市脱贫难度最大的6个乡镇,组建扶贫试验区作为重点攻坚区域),明确了决战基础设施、产业扶贫、教育文化等八个工作重点,集中人力、物力、财力重点攻坚。成立了4个战区指挥部和13个极贫乡镇决战队,派出干部219名,整合资金13.7亿元实施各类扶贫项目554个,累计覆盖带动贫困人口14万余人脱贫。打造了区域型、集约型、开放型、改革型和党建型“五位一体”扶贫模式,探索出一条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融合、全面发展的内陆开放式扶贫新路径,带动全市特别是水城县整体脱贫,打造内陆开放式扶贫新样板。

三是实施“百村攻坚”全面决战。紧盯136个贫困村(含96个深度贫困村),实施“百村攻坚”行动,把“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标准细化为可操作、可量化的“96字要求”(吃不愁要求:吃饱吃好、结构合理、储备充裕,穿不愁要求:四季齐备、穿戴干净、摆放有序,教育保障要求:全部就读、严格控辍、保证质量,医疗保障要求:全部参合、诊疗及时、兑现政策,住房保障要求:结构安全、门窗完备、内外整齐,饮水安全要求:符合标准、四季不缺、取用方便,产业扶贫要求:因地制宜、长短结合、增收有效,环境整治要求:内外扫除、垃圾清运、干净整洁),一村研究制定一个攻坚方案,以村保乡、以乡保县,实现所有深度贫困村按时出列,0.89万户3.29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为深度贫困县水城县“脱贫摘帽”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们坚持夯基固本、立柱架梁,主攻“四场硬仗”筑牢脱贫攻坚基本面。按照******关于“扎实做好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就业扶贫、危房改造、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生态扶贫等精准扶贫重点工作,先解决‘两不愁三保障’问题”的重要指示要求,我们坚持抓重点、解难点、把握着力点,以打赢“四场硬仗”全面提升扶贫综合成效。

一是坚持“强龙头、创品牌、带农户”,全面打好产业扶贫硬仗。按照“立足煤、做足煤、不唯煤”发展方略,紧抓产业扶贫这个根本,牢牢把握产业革命“八要素”,抓实“五个三”工作,大力掀起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推动实现农业产业从种植低效玉米向种植高效作物转变、从粗放量小向集约规模发展转变、从自给自足向参与现代市场经济转变、从“提篮小卖”向现代商贸物流转变、从“户自为战”向形成发展共同体转变、从单一种养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转变,让贫困群众对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参与和产业红利的分享更加充实、更有保障。目前,累计种植猕猴桃、刺梨等特色产业399.06万亩,调减低效作物183.78万亩,建成省级以上农业园区32个,形成万亩以上的基地15个,千亩以上的基地282个,培育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40家、全国500强合作社5个、国家级示范社15个、省级示范社18个;建成加工冷链物流园区、万吨冷库、万吨猕猴桃精深加工中心、全省最先进的万吨果品分级包装生产线等,刺梨产品研发、加工规模、加工工艺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定制农业,建立起稳定直供直销机制,促进农超、农校、农批、农企、农商对接。农业产业的“脱胎换骨”让“山地劣势”变成“山地优势”,不断转化为贫困群众的“幸福不动产”“绿色提款机”,带动18.67万贫困人口脱贫增收。“刺梨王”“弥你红”“水城春”“盘县火腿”“人民小酒”等一款款“山蔬珍品”“凉都珍好”走出国门、远销海外、风行天下。

二是坚持“交通水利、电网电讯、环境卫生”先行,全面打好基础设施建设硬仗。针对偏远山区出行难、用电难、饮水难、环境脏乱差等薄弱环节,强力推进基础设施向村组延伸,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累计投入农村公路建设资金65.56亿元,建成农村公路10182公里(其中“组组通”硬化路6434公里),实现建制村通畅率100%和30户以上村民组100%通硬化路。累计投入农村安全饮水建设资金19.36亿元,解决155.39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95%,所有贫困村都有安全饮用水,历史性告别了“背水吃、挑水吃”的困境。对照农村电网国家“三大指标”,加大农村电网改造,改造率达100%,村村通动力电、户户通照明电。推动信息化向农村延伸覆盖,实现30户以上自然村寨4g网络全覆盖,解决贫困村网络信号弱难题。深入实施厕所革命和污水治理,全面开展新农屋、新庭院、新生活、乡村清洁“三新一清洁”行动,群众人居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三是坚持“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全面打好易地扶贫搬迁硬仗。坚持把易扶搬迁作为脱贫攻坚“当头炮”,2016年以来,全市完成规划建设安置点78个,建设住房近2.97万套,搬迁群众2.72万户11.62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17万户9.09万人)。为让贫困群众“一步住进新房子、稳步过上好日子”,探索出了“十五项战法”“三变+易扶搬迁+n”等特色做法,打造“青创汇”“锦绣坊”“工匠场”等一批就业创业平台。扎实推进易扶搬迁后续扶持“五个体系”建设,把工作重心从以搬迁为主向后续扶贫转变,从以搬得出为主向稳得住能发展转变,在全省创造性开展“两个社区”建设(“邻里和睦、守望相助、平安稳定、精神充实”的和谐社区与“入住充分、就业充足、生活便利、内外相融”的活力社区),做法写入了《贵州省深入实施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发起总攻夺取全胜的决定》,在全省推广实施。水城县《以“两个社区”为抓手构建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公共服务体系》的做法,被列为全国首批农村公共服务典型案例。“安得广厦千万间,搬出幸福新生活、贫困群众俱欢颜”的美好愿景正一步步在凉都大地实现。

四是坚持防止“因学致贫、因病致贫、因房致贫”,全面打好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硬仗。教育扶贫方面,全面落实控辍保学“双线”责任制和“七长”负责制,针对不同原因的辍学学生分类施策,确保辍学学生“劝得回、留得住、学得好”;全面推行送教上门“五有”措施(有教材、有教案、有教具、有作业、有记录);全面实施农村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全力落实教育精准扶贫资助政策。2016年以来,全市新建改扩建农村学校415所,新建改扩建农村幼儿园282所,共有义务教育阶段学生469066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133706人),义务教育巩固率由2016年的92.6%提升到2020年的98.3%,高中阶段毛入学率由2016年88.04%提高到2020年95.1%。累计下达各类资助资金37.09亿元,惠及和资助学生278.72万人次,做到了应助尽助。医疗扶贫方面,全市贫困户和监测户100%参合,贫困人口基本医疗、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医疗保障”全面落实;全面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县域内“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即时结报;全面落实慢性病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管理;全市875个行政村都有达标的卫生室,每个卫生室至少配备1名合格村医并配齐常用药品,极大方便群众就近就地看常见病、慢性病。2016年以来,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门诊补偿388.18万人次,医保补偿22216.58万元,住院32.37万人次,政策范围内补偿138055.6万元,实际补偿比85.63%,政策范围内补偿比91.24%。住房保障方面,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农村危房改造、老旧住房治理和安全等级鉴定,2016年以来,累计完成农村危房改造4791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房改造率由2016年的34.9%提高到2019年100%。完成农村老旧住房透风漏雨整治3606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房屋安全性评定138585户,配套完成农村“三改三化”和人居环境整治40余万户,贫困家庭安全住房全部得到解决。

——我们抓实利益联结、带农富农,坚持以“三变”改革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按照******关于“农村贫困人口如期全部脱贫,有一点必须指出并加以强调,就是保持农业稳定和农民收入持续增长。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完善农民收入增长支持政策体系”的重要指示要求,我们大力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农村“三变”改革,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形式,着力优化利益联结机制,通过“三变”把千家万户的贫困群众与千山万水的产业基地、千变万化的社会市场紧密对接起来、有效组织起来,着力把“三变”改革打造成农民增收致富的“黄金腰带”。

一是稳步推进资源、资产、资金“三资入股”,着力打造“股份农民”。不断丰富完善“三变”+特色产业、+乡村旅游、+易地置业等发展模式和土地股、资金股、技术技艺股等股权形式,持续推动各类资源活化入股、资产量化入股、资金整合入股、产权流动入股,将可以获取收益的各种资源变为股份,“捆绑”在农民身上,提高进入市场的“身价”,让每个农民都可以成为股东获得股份收益。目前,全市共有200.13万亩承包地、41.67万亩集体土地入股,55.47万户农户入股成为股东、入股受益农民达184.36万人,整合14.68亿元财政扶贫资金量化为村集体或农户享有的股金、撬动105.72亿元其他社会资金参与“三变”改革,累计发放“两权”抵押贷款8.76亿元,培育了234家企业、900家合作社、67个家庭农场参与“三变”改革。通过“三变”推动更多资源资产向农业农村聚焦,搅动农村发展的“一池春水”。

二是坚持采取保底收益+务工收益+分红收益“三重收益”方式,着力做实利益联结机制。坚持平等协商,分类指导股比设置,不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采取保底、务工、分红“三重收益”方式让农民更多分享改革成果。建立股份合作型分享机制,引导农户以各类资源入股获得股份分红;建立劳动就业型分享机制,鼓励入股农户到园区、基地、企业务工获得薪酬,着力解决“养懒汉”的问题;建立经营型分享机制,培养一批种养殖能手、家庭农场,解决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如何结合的问题;建立集体经济增收型分享机制,通过“三变”推动集体经营性资产管理规范、保值增值,在壮大集体经济的同时还采取二次分红等经济杠杆强化管理,丰富乡村治理手段。2019年贫困户户均分红2340元。全市村集体经济积累达4.87亿元,村均56.1万元,全面消除了“空壳村”。

三是全面推行合同书、股权证、分红单“三个到户”监管措施,着力保护农民权益。狠抓“三个到户”监管措施的规范落实,持续强化特色农业保险,推进“防贫保”等试点,每年建立风险准备金500万元。继续发挥“三变”法庭、“三变”检察室、“三变”信访接待室和律师团队等作用,加强法律指导服务。全面推进“片区协作、统筹监督、指定办案、联合审理”工作模式,将全市92个乡(镇、街道)划分为18个片区协作组,统筹县、乡、村三级监督力量,加强扶贫民生监督检查,从严惩治群众身边的腐败。经过这几年的不断实践和深化拓展,“三变”先后8次写入***文件,2017、2018、2019年连续三年写入***一号文件,写入《*********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等文件,荣获2016年中国三农“十大创新榜样”、2018中国三农“十大创新典型”,入选2017年全国精准扶贫10佳典型经验、2018年全国产业扶贫十大机制创新典型。“三变”改革成为六盘水脱贫攻坚的一张靓丽名片。

——我们全面深化协作、增量扩面,构建以东西部扶贫协作为重点的全社会扶贫强大合力。按照******关于“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的大战略,是加强区域合作、优化产业布局、拓展对内对外开放新空间的大布局,是实现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大举措,必须长期坚持下去”的重要指示要求,我们按照“创新、扩量、提质、增效”的思路,把“做足内功”和“借势借力”有机结合,抓牢战略机遇,丰富平台载体,用足用好资源,持续推进东西合作、定点扶贫和社会扶贫向纵深发展,呈现出工作更实、措施更准、效果更好、感情更亲的良好局面,为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注入强大动力。

一是聚力高位推动,促两地互访结对升级。坚持把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建立由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任双组长的领导小组,设立专门办公机构和工作小组,统筹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各项工作,建立对口协作联席会议机制,全面加强与大连市的扶贫协作和经济合作。2016年以来,两地互访高达34次,其中,两省省部级领导21人次,厅局级领导282人次。市县两级部门之间互访交流沟通350余次,大连市7个区市县(先导区)、60余家市直部门、16个街道(社区)、110家企业、11个社会组织,对六盘水市4个县(市、特区、区)、3个开发区,24个贫困乡镇、13个极贫乡镇、162个深度贫困村实现结对帮扶全覆盖。尤其是2018年以来,辽、黔两省党政主要领导带队开展互访4次,两地协作合作推向了新的高度。同时争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鞍钢集团、中国科学院定点帮扶六枝特区、盘州市、水城县,累计派出67名干部参与我市脱贫攻坚,投入帮扶资金6349.75万元;开展教育、医疗、党务和干部等培训20050余人次,实施村级卫生室标准化建设等项目14个,购买优质农副产品6819万元。

二是聚力合作共赢,促产业合作互补升级。用大连资金、市场、技术、管理等“发展性资源”激活六盘水矿产、特色农产品、生态等“基础性资 当前隐藏内容免费查看源”,实现产业互补升级。2016年以来,两地共同推动企业落地36家,到位资金68.9亿元,吸纳贫困人口就业和带动增收10144人。六枝万亩大樱桃研发基地、大连草莓高原育苗、大连(六盘水)农业技术产业园、力威铝业、轻钢别墅、新能源汽车充电设备、采矿采煤掘地机项目等集中落地六盘水。六盘水玄武岩新材料项目落户大连,开创东西部扶贫协作“反向飞地经济”新模式,得到国务院扶贫办的高度肯定。国家开发银行贵州分行、大连分行联手为盘州储备林发放29亿元贷款,从立项到贷款发放创造了国开行项目审批纪录,推出了储备林项目“盘州经验”。

三是聚力智力帮扶,促人才交流互派升级。两地坚持把人才交流作为深化东西部扶贫协作的重要支撑,通过双向挂职、两地培训、组团帮扶等多种方式,为决胜脱贫攻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2016年以来,大连市选派71名干部到我市挂职,选派560名专业技术人才到我市开展结对帮扶,我市选派97名干部赴大连市挂职,选派1070名专业技术人才到大连市进修学习;帮助建成学校41所、卫生院37个、扶贫车间57个;率先实现大连市213所中小学“一对一”结对帮扶我市213所农村中小学全覆盖,采取“5+1”组团帮扶模式,开展“组团式”帮扶的市实验一中,打造的“大连班”2020年高考一本上线率93%、二本上线率100%。

四是聚力就业稳岗,促劳务协作互利升级。始终把劳务协作作为深化两地帮扶的突破口和重头戏,坚持以岗定训、订单培训,实现劳动力与就业岗位合理匹配,凸显政策上“留住人”、情感上“温暖人”、制度上“呵护人”、待遇上“激励人”。5年来,累计组织建档立卡人口400人到大连市就业,围绕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配套公共服务布产业、稳就业。累计建成57个扶贫车间(工厂),在深度贫困村、安置点开发公益性岗位3300余个,围绕大连援建的扶贫车间用工需求和开发的扶贫专岗工作需要,举办就业培训班111期,培训贫困人口4992人。大连市2019、2020年均从市直部门拿出10个事业单位编制,专门面向六盘水贫困地区家庭大学毕业生招聘,把人才培养工作提升到政治层面,这在全国独一无二。

五是聚力消费扶贫,促发展成果互享升级。借助大连市东部沿海窗口城市优势,通过“七进”(进政府、进媒体、进饭店、进商场、进企业、进会议、进多媒体)模式,丰富提升“三进”(进机关、进超市便利店、进社区)载体,搭建拓展“三店”(农产品展示店、品牌经销店、黔味连锁店)平台,大力推进凉都农特产品走出去战略。两地大力开展消费扶贫行动,线上、线下齐心发力,加快推进“三专一平台”建设,其中布放专柜589台、设立专馆42个、专区325个。凉都猕猴桃、刺梨汁、“人民小酒”端上了大连市民的餐桌。“人民小酒”作为2019大连夏季达沃斯年会文化晚宴的官方指定招待用酒,搭起了联系世界的桥梁。5年来,累计销往大连扶贫产品4.772亿元。

——我们全面补短强弱、动态监测,多措并举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按照******关于“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的重要指示要求,我们牢固树立“脱贫成果不巩固,一切功夫全白付”意识,始终紧盯贫困户收入、教育医疗和住房、安全饮水等方面短板问题,实行动态清零,确保群众有稳定收入、有水喝,上得好学、看得好病,全力以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一是把促进就业贯穿始终。精准摸排贫困家庭和易地扶贫搬迁家庭、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户的劳动力状况及就业情况,对标“八个一批”,建立劳务就业扶贫“四个一”台账,通过组织外出务工、就近就地就业、开发公益性岗位等措施,推动人岗精准对接,确保贫困群众工资性收入不降低和稳定脱贫不反弹。目前,全市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已就业31.79万人,户均就业2.38人;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已就业5.22万人,户均就业2.07人,实现“一户一人”以上就业。

二是把问题整改贯穿始终。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坚持点上的问题就是面上的问题、暴露的问题就是隐藏的问题、今天的问题就是明天的问题、别人的问题就是自己的问题,点面结合全力推动各类问题整改,紧盯“七查”(查贫困劳动力就业、产业利益联结、易地扶贫搬迁“两头住”、“建新房住危房”、民政兜底保障、防贫返贫监测、建档立卡数据质量),全面巩固提升脱贫攻坚质量。2018、2019年连续开展两轮“五个专项治理”行动,整改销号问题776个。2020年按照“双台账、双责任、双追责”工作要求,通过挂牌督战、扶贫专线、调查研究、明察暗访、督促检查等各种方式查找问题,逐一制定整改方案,逐一抓好整改落实,逐一对账销号。在“挂牌督战”窗口期,全市收到上级各渠道反馈问题953个,全部完成整改和销号,整改率达到100%。对扶贫系统问题数据清洗8次,梳理整改问题数据260万余条。采取“本地回避,互相交叉”的原则完成脱贫攻坚大普查,完成15.41万建档立卡户、913个行政村、3个贫困县普查表的登记工作,审核反馈错误清单32643条并全部整改,今年8月底顺利通过了国家脱贫攻坚普查质量验收。

三是把动态监测贯穿始终。收官之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六盘水率先提出群防群控“十条措施”30条举措,选派1046名医务人员入驻企业开展疫情防控帮助复工复产。面对灾情汛情,组织广大干部拉网式对全市建档立卡户和边缘易致贫户受灾情况开展动态摸排,时时与卫生健康、民政、人资社保等部门进行数据比对并录入灾情登记平台上报,争取598万元救灾资金及时进行帮扶和救助。建立动态管理机制,做好预警监测,对存在返贫风险的1885户7199人和存在致贫风险的2361户8862人实施针对性帮扶措施,坚决防止返贫和新增贫困人口。紧盯弱能失能困难群众,落实民政兜底综合性保障政策,2016年以来,累计发放农村低保金22.07亿元,惠及农村低保对象7.29万户15.4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3.7万人。对符合条件的贫困家庭残疾人等,落实政府代缴养老保险、纳入临时救助、纳入特困供养政策,做到了应保尽保、应兜尽兜。创新实施“防贫保险”,织牢保障网底,防止贫困户出现“一边脱贫,一边又返贫致贫”的情况。比如,盘州市2019年6月开始启动实施“防贫保”工作,由县级财政筹资1000万元,委托太平洋保险开展入户调查、核实理赔工作,对因病因灾可能会导致返贫的农户按照100元/人的标准参保,进行“防贫保”救助,按照“宣传发动、农户申报、入户核查、联合审核、保险公司调查后确认赔付”的工作流程,聚焦边缘人口,做到符合条件的一户不漏、应赔付户一户不落,从源头上防止返贫致贫。这一做法,在全省退出县巩固提升脱贫成果现场推进会上作了经验交流发言。

四是把成果巩固贯穿始终。市委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的实施意见》(六盘水党发〔2020〕28号),聚焦“一超过两不愁三保障”、饮水安全、人居环境整治、易地扶贫搬迁和产业发展等重点,从10个方面细化实化量化巩固提升工作措施,此做法得到省委副书记蓝绍敏的充分肯定并由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全省学习借鉴。我们坚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道法自然,按照“四个一”(一个棚架、一垄菜园、一组果树、一排栅栏)和“四个有”(四季有绿、四季有花、四季有果、四季有菜)标准,实施“千家万户小康菜园”工程,全面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乡村环境颜值、乡风文明气质、庭院经济价值,着力塑造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六盘水样板。目前,全市打造“千家万户小康菜园”13.43万户,搭建棚架3.07万个,栽种棚架附作物59.43万株,种植蔬菜6329亩,栽种果树9.54万株,编制栅栏1046千米,清理农村生活垃圾6950吨,清理塘沟6404千米。全市漫山遍野大产业次第花开,房前屋后小经济绿意葱茏,昔日房前屋后“鸡窝地”正在变成“金窝窝”,“房前屋后不留渣,庭院内外果蔬花,讲究卫生精神爽,农村不比城里差”的靓丽乡村新画卷正在凉都大地上徐徐铺展。央视新闻频道、农业频道、农民日报等***媒体充分报道,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专题到我市进行调研。

——我们强化党建引领、组织保障,大力营造夺取脱贫攻坚全胜的浓厚氛围。按照******关于“抓好党建促脱贫攻坚,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经验;越是进行脱贫攻坚,越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重要指示要求,我们始终坚持脱贫攻坚打到哪里,党的组织保障就跟到那里,在全社会积极营造起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齐心协力抓扶贫的工作格局和强大氛围。

一是强化战时纪律,督查问效到位。按照严明纪律、严格督查、严厉问责“三严”攻坚要求,强化干部作风检查,围绕“5个100%”(各级干部到岗到位率100%、帮扶干部入户到位率100%、扶贫政策宣传知晓率100%、政策措施实现率100%、村级纠纷排处率100%)等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干部主要精力集中在脱贫攻坚一线。2016年以来,问责脱贫攻坚履职不力干部574名,党纪政务处分4574人,群众认可度逐年提升。

二是强化正向激励,关心关爱到位。我们为全市2754名驻村干部配送一本书、一床电热毯、一个取暖炉、一个小药箱越冬“四件套”,这一做法得到省委孙志刚书记的高度肯定并在全省推广。建立谈心谈话机制,与驻村帮扶干部开展谈心谈话3200余人次,走访慰问驻村干部家庭900余户,帮助解决实际困难240余个。全面兑现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艰苦边远地区津贴、浮动工资、生活补助、交通补助、意外保险、免费体检、工作经费。2016年以来,全市有412名第一书记或驻村干部得到职务提拔或职级晋升,市委表彰全市各行各业特别是脱贫攻坚中涌现出来的优秀******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800人,先进党组织400个。同时,积极向省委推荐表彰对象,共有273名同志和119个党组织获得省委表彰。

三是强化基层减负,作风整治到位。出台《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保障措施》《建立完善统筹规范督查检查考核有关工作机制》等文件,完善了文件发文、会议活动、督查考核等计划,切实减轻基层干部负担。2018年取消了市级对贫困乡镇的考核,2020年前三季度,市级累计发至县级及以下文件共1912件、召开会议87次、开展涉及县乡村和厂矿企业学校督查检查考核53项,同比分别减少40.1%、49.71%、59.8%。让广大基层干部轻松上阵,勇于担当作为。

四是强化动力激发,教育引导到位。坚持把思想和宣传引领贯穿脱贫攻坚工作全过程,大力营造全民动员、人人参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浓厚氛围。先后组织5.8万名各级帮扶干部对15.8万户62.66万贫困人口进行“大回访”,完成16.54万户“3+1”明白栏张贴,帮助群众细算“丰收账”,把党的惠民政策送到群众心中,引导群众发展产业、走出家门就业,走上增收致富路。制定《六盘水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宣传报道方案》,六盘水各级各类媒体平台统一开设“打好脱贫攻坚收官战”“我和我的扶贫故事”等特色专栏,刊播各类稿件300余篇,推出各类脱贫攻坚先进典型人物90余人。

五是强化典型选树,示范引领到位。始终注重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和培养,深入总结宣传扶贫领域先进人物和典型案例,传播好声音、传递正能量。涌现出了改革先锋、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获得者余留芬;怀揣4.5亿回乡创业,带动家乡群众脱贫的“全国脱贫攻坚奉献奖”获得者陶正学;“海嘎一天不脱贫,我就一天不下山”,党的十九大代表、“人民满意的公务员”杨波等3名全国先进典型,涌现出省级脱贫攻坚先进集体88个,先进个人203人。第一书记林金秀等入选2019年“贵州脱贫攻坚群英谱”。2016年以来,在脱贫攻坚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全市痛失优秀第一书记倪裔豹、优秀教师潘玲玲、优秀******员王文华等18名战友,他们用生命诠释了初心使命,激发了全市干部和广大群众誓夺脱贫攻坚全面胜利的豪情壮志和信心决心。

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有以******同志作为党***的核心、全党的核心领航掌舵,得益于******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的科学指引,得益于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得益于党和国家脱贫攻坚重大战略和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的强力推动,得益于全市干部的辛劳付出和苦干实干,得益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团结一心和顽强奋斗,得益于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关心支持。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相对贫困必将客观长期存在,部分群众脱贫成果还不够稳固,产业发展带贫机制还有待完善,脱贫群众内生动力还需进一步激发。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下一步,我们将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坚强领导下,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二中、三中、四中、五中***精神,全面落实******对贵州工作和六盘水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把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提升作为今后一段时间的重要任务,落实“四个不摘”,强化“四个不能”,推进“十个全面”,统筹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让全市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新生活。

一是完善防止返贫监测机制和帮扶机制。将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国家扶贫标准1.5倍左右的家庭,以及因病、因残、因灾、因疫等引发刚性支出明显超过上年度收入和收入大幅缩减的家庭纳入防止返贫监测范围,对具备发展产业条件的监测对象,加强生产经营技能培训,提供扶贫小额信贷支持。对有劳动能力的监测对象,帮助实现转移就业创业。对无劳动能力的监测对象,进一步强化低保、医疗、养老保险和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等综合性社会保障措施,确保应保尽保。对因病、因残、因灾等意外变故返贫致贫的家庭,及时落实健康扶贫和残疾人、灾害、临时救助等政策,保障其基本生活。最大限度降低返贫风险,确保脱贫成果稳定、贫困增量可控。

二是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体系。2020年以后,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基本摆脱贫困,对失去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包括老年人、残疾人和患病者等)提供社会保障。加强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政策衔接,把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一律纳入低保范围,所有符合低保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做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符合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不愁吃、不愁穿”,让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成为农村扶贫的主要形式。

三是纵深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在“辽宁企业+贵州资源”“辽宁市场+贵州产品”“辽宁总部+贵州基地”“辽宁研发+贵州制造”合作新模式上狠下功夫,强化大连与六盘水在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开展合作。聚焦纺织、农产品加工、新材料、新型能源化工、旅游装备、现代物流、物联网等七大产业板块,开展深度合作。推动长兴岛经济区与红果经济开发区、花园口经济区与水城经济开发区、生态科技创新城与六盘水高新区持续深入开展园区共建,以园区共建巩固区域扶贫成果。

四是加快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以创建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为契机,大力发展乡村级特色产业和村集体经济,引导农业企业、农业合作社和农户联合建立原料基地、加工车间等,推进经营主体与农户在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分工合作,实现加工在城、基地在村、增收在户;推进要素跨界配置、产业跨界重组、主体跨界联合,培育龙头企业、公司化合作社、新型职业农民等融合主体,搭建原料生产、精深加工、体验展示、物流销售有机衔接的融合载体;深化“三变”改革,健全利益联结机制,推进“农户利益链”“合作共赢链”与“企业产业链”相融合,形成龙头企业牵头、新型企业主体跟进、广大小农户参与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让农民分享更多产业链条增值收益。


推荐访问:脱贫 五年 攻坚 市五年脱贫攻坚工作总结 5年脱贫攻坚工作总结 脱贫攻坚五年总结汇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