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主题读后感3篇
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主题教育 > 文章内容

《基地》主题读后感3篇

2022-12-31 13:12:13 投稿作者:网友投稿 点击:

《基地》的主题读后感1  这是一本写于六七十年前的科幻小说,尽管如此,今天读来,还是能够感受到作者的不可思议。  故事。银河帝国注定将衰落,3万年的蛮荒时代即将到来。伟大的哈里·谢顿,通过心理史学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基地》主题读后感3篇,供大家参考。

《基地》主题读后感3篇

《基地》的主题读后感1

  这是一本写于六七十年前的科幻小说,尽管如此,今天读来,还是能够感受到作者的不可思议。

  故事。银河帝国注定将衰落,3万年的蛮荒时代即将到来。伟大的哈里·谢顿,通过心理史学准确的预测了未来的发展轨迹,并建立了科学基地(据说银河系的另一端还有一个基地),以保存科学技术,从而试图将蛮荒时代缩短到1千年,而谢尔顿计划的目标是建立第二帝国。为了加快谢顿计划的实施,谢顿在这过程中设置了一系列的危机,帮助基地更快的实现跳跃式的发展。这些威胁包括野蛮人的国王、地方军阀,甚至还有“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的帝国本身。然而每一次危机都会出现必然的解决方法,最终危机一次次被解决,基地也经历了“科学-宗教-金融”等不同的生存和发展阶段。

  科幻。小说构建了一个庞大的银河帝国体系,星球之间采用“超空间跃迁”的方式进行行星际旅行,核能作为主要的能源,在此基础上科幻了很多新的事物,核能枪,三位全息影像,人造阳光等等。如果要说科幻的话,这些算是科幻背景和科幻元素吧。

  关于社会。这本书最精彩的是对于社会形态和变革的设定,据说有罗马帝国的影子。将科学披上宗教的外衣来统治周边的蛮荒国家这一章写的很精彩。同样,随着宗教逐渐受到抵制,贸易的无孔不入和随之而来的强依赖性,再次巩固了基地的统治地位。小说虽然就此结束,但1千年的轨迹才刚刚开始,未来基地的发展更加耐人寻味,未来是通过文化,道德,还是其他什么不知道的手段来实现第二帝国人不可知。

  人物描写。这本书很薄,人物描写很单薄,很少,没有那种有血有肉的感觉。小说的结构是按照不同的危机,不同的章节来设定的,同时当然也是不同的年代和不同的人物。其实人物在这里并不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为按照谢顿心里史学的计算,历史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如98.4%)是可以预见的。只是有这么一些特定的人在某个特定的时间段,完成了该做的事而已。

  关于逻辑。对于社会发展的可预测这一点,也是小说最基本的一个设定,仅从逻辑上来说是不成立的。但就每一次危机的到来,和每一次社会的变革,以及文明的衰退或者发展,作者给出的架构还是能够不错的自圆其说的。

  花了不到一天的时间,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尽管这本书已经经历了很多个十年,但仍然没有生涩的感觉。

《基地》的主题读后感2

  1941年,21岁的阿西莫夫想出了一个崭新的科幻点子:撰写一部发生于未来的历史小说,描述“星河帝国”衰落的始末。然后,他在整个40年代,总共为基地系列写了八个故事,后来都归入《基地》三部曲。

  在遥远的未来,人类在银河系如蝗虫般繁衍扩张,直至统一整个银河,发展成为一个统治超过2500万个住人行星、疆域横跨十万光年、总计数兆亿人口的庞大帝国——银河帝国。帝国建国后的12020年,一个刚满32岁的年轻数学家哈里·谢顿开创了“心理史学”,这门学科能用数学公式准确推演全人类的未来。谢顿运用“心理史学”,推论出“银河帝国”会很快灭亡,之后会有长达20000年的“黑暗期”。为了人类的未来,为了缩短这个“黑暗期”,谢顿在其有生之年分别在两个地方建立了两个有着各自任务的“基地”,作为以后“第二银河帝国”的种子。大约150万字的《基地》系列故事就是围绕这一主线展开。

  我从去年底开始,陆陆续续花了一个季度的时间,看完整个《基地》系列。在我看来,这部著作至少有三个方面的不可取代性:

  一是其表现出来的深邃的历史眼光。

  谢顿是一名数学家,却跨界以统计、分析、预测为手段,介入历史、心理学、社会学的研究,并创建了一套名为“心理史学”的数学工具去分析人类的未来。

  谢顿认为,人类个体的行为是无法预测的,但是人类群体的行为是可以通过某种数学方法分析出来的。而成功的分析必须依赖于两个必须的条件:分析的对象数量必须非常庞大,以尽量减少个人行为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影响;被分析的对象必须不知道这个分析的计划,否则会多少影响到他们的行为发展。

  “历史从不创新,只是一再重复”。如果可以观其大略,而不计其余,人类的历史是有迹可循的,这一点,我个人是深表赞同的。

  二是关于机器人的一些思考。

  在阿西莫夫的世界里,人类对于机器人的感情是极其复杂的。没有机器人的帮助,人类不可能冲出地球,建立起横跨十万光年的大帝国。机器人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又不可避免地走向人类的对立面,导致第一次星际扩张失败,地球本体毁灭。经过漫长的斗争,人类消灭所有机器人,才得以建立“银河帝国”,并使机器人成为人类历史的一个禁忌,提都不能提及。

  然而,最有讽刺意味的是,一直默默守护“银河帝国”到最后时刻,并推动“心理史学”计划顺利实施,保存人类复兴希望的, 确保人类缩短“黑暗期”尽快进入全新复兴的,又恰恰是一个机器人:使用年限达到20000年、功能极其完备、近乎无所不能的机·丹尼尔·奥利瓦。

  《基地》试图说明:机器人技术不发展,则人类没有办法挑战浩瀚宇宙;机器人技术过于发展,则必然走上挑战人类的道路,这是1940年代的阿西莫夫就认识到的一个两难命题。正是这种矛盾的心理,促使阿西莫夫在另外一个系列《我,机器人》中首度提出“机器人三大定律”,并沿用至今,“机器人学”这个名词也因此在人类历史上首度亮相。

  三是隐藏在科幻背后关于人类社会组织形式的思考。

  在整个《基地》系列里,阿西莫夫大约描述了30个左右的星际文明。这些文明,都各有各的特色,如果我们忽略科技的因素,就会发现这些表面千奇百怪的文明,其现实基础仍然是1940年代的世界各国,只是在星际文明这个大背景下,阿西莫夫从艺术的角度对文明的特质进行了浓缩、提炼和极端化。从这个角度来说,《基地》系列中创造岀来形形色色的星际文明,犹如《镜花缘》中的君子国、小人国、女儿国、犬封国、聂耳国一样,可以当成一本奇异游记来看。

  在三十多个星际文明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两个:盖娅和索拉利文明,它们一个极度统一,一个极度自由,基本上就是人类社会组织形式的两个极端。盖娅文明的进化使得包括有机物、无机物在内的整个星球可以通过意识连结成一个整体,所有的意识都可以实现共享;每个个体既是个体,更是共体,以集体意志为意志;在离开母星体以光年为单位的距离后,个体仍然可以接受整体的意识和意志,从而实现极度的统一。

  索拉利文明展现的则是极度的自由:在一个三倍于地球面积的星球上,只生活了几千索拉利人的成熟体,他们的肉体进化出一种命名为“转换叶突”的能量转换器,一个个体所转换的能量足以支持成千上万的机器人用于管理领地事物;他们信奉“他人即是地狱”,就算同类也互不来往,大事以电波形式协商;极度的向往自由让他们甘于居住于地表之下,而且不谋求任何形式的扩张;为了尽最大可能减少和外界的接触,他们甚至进化出雌雄同体,真正实现了绝对的自由。

  在《基地》系列最后一本《基地与地球》中,阿西莫夫设计各种场景和反复讨论,似乎是试图说服读者(或者是他自己),盖娅文明的组织形式虽然和人类对自由的向往完全背道而驰,却是可以接受的。甚至在最后,他还专门设计了一个场景,通过号称拥有“不需要完全信息就可以做出正确选择”天赋的崔维兹选择用盖娅或者索拉利为蓝本建立人类新秩序,结果他选择了极度统一的盖娅模式,其原因就是,在即将到来的宇宙侵略中,我们需要统一意志!

  也许,这就是阿西莫夫借《基地》系列、“心理史学”以及崔维兹,来对自己关于人类社会组织形式的思索做出一个结论。如果考虑到1940年代欧美各国最大的现实就是全人类联合起来抵抗希特勒的侵略,极度的集中因而可以理解。那么,如果阿西莫夫能一直生活到今天,他会怎么设计这个科幻寓言的结局,这倒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

《基地》的主题读后感3

  终于,用了将近半年的时间,利用上下班、等车、等时间在喜马拉雅将阿西莫夫的基地系列科幻小说听完了,震撼于作者巧妙的构思、宏大的叙事,以及超前的科学思想和意识。下面,我就来介绍一下我眼中的基地系列小说。

  一、心理史学

  当初一开始能够将《基地》听下去,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一开篇介绍的“心理史学”。这是一个什么鬼呢?这是一套统计学理论,就像是统计物理,只不过它的应用对象不再是大量的微观粒子,而是大量的人。换句话说,心理史学可以抓住大量人类进行互动的宏观规律。这听起来好像非常不靠谱,但是书中却假设,他的发现者哈里。谢顿不仅为心理史学建立了精确的数学方程,而且还利用理论构造了一个庞大的谢顿计划,即在银河系的边缘——端点星建立了一个基地以抵抗银河帝国不可避免的灭亡命运,并以此为原点,蓬勃发展出一个全新的帝国。于是,所有的历史演进全部按照谢顿计划运行下去。

  作为系统科学的从业者,我当然知道心理史学是什么玩意儿。这不就是我们现在的人类行为动力学吗?现在,随着大数据的累积,人们已然可以做到为人类群体行为写出精确的方程了。例如Barabasi的辐射模型可以精确预测两地的通勤人流量。但是,要知道阿西莫夫是从1940年开始写《基地》小说的,我不得不佩服他超前的洞察力。

  小说的第一部花费了大量的篇幅描述基地人是如何一点点建立起一个全新国家的。然而,在大国构建过程中,每隔几十年就会出现一次谢顿危机,于是端点星的人类就开始聚集在谢顿穹窿聆听谢顿在上百年前录制的教导。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谢顿本人死后将近好几百年了,人类还是按照谢顿计划发展,谢顿的每一个预言竟然全部正确。这不得不让我产生了两个问题:即使这是科幻小说,心理史学的预测也太准了吧,超级离谱了;二、谢顿到底是何许人也?竟能这样牛逼哄哄地预测那么久的未来?

  二、骡与第二基地

  就在我感到略有厌烦和困惑的时候,小说突然来了一个变奏,出现了骡这个怪物。骡是个什么东东?他是天地造化生出来的一个变种——基因突变体。这个家伙有一种超强的能力——能够读取、改写他人的心灵,从而用心灵的力量来操控整个世界。骡的出现第一次让谢顿的预言失败了(但我觉得,失败了我反而感觉更高兴呢)。

  更有意思的是,骡将基地攻陷了,谢顿计划这就完全泡汤了。但是,一小批人开始另一套拯救计划,这就是第二基地。据说,在当年谢顿建立基地的时候,不是建立了一个,而是建立了两个,一个精于物理科学,另一个却精于心理科学。事实上,端点星第一基地上的人们根本就不懂心理史学,他们只是谢顿计划的执行者,而真正的心理史学在第二基地,这帮人是心灵力学的高手。

  到此为止,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阿西莫夫将这套理论命名为心理史学,而不是什么人类行为统计学,或社会力学之类的。原来,这个心理二字埋伏着第二基地的伏笔。这不禁让我联想到了现在的量子认知科学的研究,我咋感觉未来的量子认知就是心理史学呢。

  于是,第二基地的隐君子们和骡之间展开了一场颇为激烈,而且尔虞我诈的心理战争。谁说西方人不擅长勾心斗角的?读一读第二基地与骡这段,你就会发现阿西莫夫如果从政必然也是玩弄权术的高手。

  然而,最最让我大跌眼镜的还不是这些,而是,谢顿计划其实压根就不是什么预测,而是一套控制手段。第二基地的心理大师们可以像骡一样操控人们的心灵,从而通过在关键时刻影响关键人物而保证了第一基地的发展可以按照谢顿计划完满地进行下去。

  原来如此,谢顿计划压根就不是什么计划,而是一套控制手段,心理史学也不是什么单纯的动力学,而是一种控制理论。这类似于自我实现的预言。怪不得,当第一基地的有识之士们了解到此事以后都要拼了命地和第二基地人死磕呢。

  三、谢顿与机器人

  我的第二个疑问是,为什么谢顿那么厉害,能凭空创造心理史学和谢顿计划。阿西莫夫好像了解我内心一样,于是他在基地三部曲之后,又写了一个基地前传,专门为我们讲述科学家谢顿的故事。

  原来年轻的谢顿也很挫,是一个乡巴佬数学家,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玩数学游戏搞出了一套谢顿方程,但他自己却并不相信这些。然而,比较悲催的是,当时的政治人物们却很感兴趣,因为他们想借心理史学来玩后来谢顿自己玩的这套自我实现的预言。

  就在谢顿百般困惑,躲避事实的过程的时候,一位特别特别牛逼的朋友出现了,这就是浮名。这家伙不仅在各个地方都有一批跟随他的死党,而且还能起到心灵导师的作用,促使谢顿在经历了一系列波折之后终于全身心投入到了心理史学的研究过程中。

  但是,我们凭脑袋想想就知道,要想预测人类社会显然需要大数据啊大数据。可是,按照阿西莫夫的论述,那时候的人虽然早已经可以在银河之间超空间越迁,却并没有大数据研究,电脑落后啊。所以,谢顿怎么可能完成这么牛的学问呢?

  最后,他的朋友浮名帮助他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务。因为,这个家伙居然是一个老妖精,是一个机器人,居然已经活了大概2万多岁了。而且他记忆超强,他的头脑中包含了大数据。于是,在老妖精的帮助下,谢顿终于突破了障碍,建立了心理史学,并成功构思出基地的解决方案。在这里,小说提到了那个著名的机器人三大定律,而且居然还补充了一个第零定律。 所以,说了半天,人还是太挫了,真正牛的人是机器人!

  四、盖亚与地球

  到了90年代以后,在读者的百般呼唤下,阿西莫夫再一次续写了基地系列,于是就有了盖亚与地球的故事。我觉得这部分的描写更牛。

  首先,时间回到了谢顿计划执行了500多年的时候。基地这个时候已经非常牛了。同时,隐藏的第二基地也将自己隐藏的很深,几乎没人知道他们的存在。然而,就是在这个当口,一个端点星的奇人崔维兹却偏偏不信邪,他始终坚信第二基地的人仍然控制着第一基地的人。于是,在*的安排下,他和一个老历史学家佩罗拉特踏上了银河之旅,去找寻银河人类的共同祖先之地——地球。

  在这段旅程中,他们奇妙地踏上了一颗异常神秘的星球盖亚。盖亚是个什么东西呢?原来她是一个星球,也是一个联合在一起的超级生命体。盖亚上的河流、山川、树木、人类,全部都是联通在一起的,他们共享着同样的超级意识。

  这让我联想到了阿米巴虫,这些小东西在*时是单细胞的,但是在食物匮乏的时候,他们就会聚集形成一个全新的生物个体——鼻涕虫。这就是生命系统,也是复杂系统最让人感觉振奋的想法——跨越层次的存在。

  小说中展开了大量的对盖亚这种超级生物体的利弊的讨论。最搞笑的一段描述是,当盖亚的一分子——年轻女子包绮思与老佩罗拉特的时候,全盖亚人都能感受到那股喜悦——完全一点点的隐私都没有。

  目前,很多人开始构想未来的地球将会变成一个全球脑,但没想到的是这种想法阿西莫夫早在几十年前就已经做过详细的讨论了。

  更有意思的是,崔维兹他们在寻找地球的过程中,曾经拜访过各式各样的不同世界。在我看来,这些世界都仿佛在隐喻阿西莫夫看到的人类的各种可能未来发展。其中有一个世界叫做玻利亚,非常有意思。这里面的人全部是雌雄同体,而且他们的头脑中都已经植入了芯片,于是这帮人就可以直接意念操控外物了。这恐怕已经说对了人类未来的演化方向。 最后,他们在月球找到了一切的真相。原来影响谢顿建立心理史学的老机器人丹尼尔安排了所有的一切,甚至包括盖亚这个星球的建立。他率领着机器人们渗透到人类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影响了整个人类的发展历程。因为受到机器人三大定律的制约,他们不能伤害人类,

  而是善意地帮助人类发展。但最后,他们的能力仍然有限,必须要由人来作出那最后的第一推动。于是,人类将会朝向一个全银河系都要演化成一个超级盖亚的方向而努力。

  个人以为最后的对话非常精彩,深刻地讨论了人和机器的关系。而且,还有那个最后的精彩绝伦的伏笔——难道飞龙是外星系的异类吗?

  五、基地与三体

  最后我想简单说一说我对《基地》和《三体》这两部史诗级的科幻巨著的比较和看法。记得在我刚刚看完三体的时候,我就兴冲冲地给我们学院的一个法国外教推荐这部科幻小说,他听了听我的介绍,就说你应该看基地。看来,基地对西方人的影响超大。而且,这也说出了这两部小说的相似性。他们都是以大宇宙这个尺度为参考,都在用各种途径探索人类的未来。

  相比较来看,三体的故事性成分更强一些,而基地的科学探讨的成分更强一些,但是故事性稍差。也就是说,如果你想看完整的故事,那么首推三体。如果你想看关于科学的不严谨探讨,那么读基地更合适。


《基地》的主题读后感3篇扩展阅读


《基地》的主题读后感3篇(扩展1)

——《基地》读后感5篇

《基地》读后感1

  《基地》是一本怎样的书呢?额,我也不大清楚…作者可是大大有名,叫艾萨克?阿西莫夫。最有名的是他的机器人三大定律(这个很牛的)。我也说大不来。

  基地则是说写的银河系历史,是科幻小说。里边有个很牛的理论,叫心理史学,一个很牛的数学家,他发明了这个东西,通过这个,他可以预测银河系的未来。并知道了盛极一时的银河帝国将会衰亡,并将由此度过长大三万年的黑暗时间,为了将这个时间缩短到1000年,他组织了一群科学家,在银河系的边缘地方――端点星成立了一个叫基地的组织,为了对抗的银河衰亡而战斗着。

  基地是这个系列的第一部,整本书由5个中短篇组成。看完这本书花了我两个下午,也因为时间比较仓促,可能还有很多地方没了解到。第一次只看到前2个故事,到今天花了一下午,到最后差点看不完,就看快了些。现在有内容都几乎不记得了。

  试着记一下,第一个叫心理史学家,然后是银河系百科全书,接着*,行商,行商皇族?忘了……

  书里有3个牛人,第一个就是数学家谢顿,创立了心理史学,可以预测未来。成立了基地。第二个就是端点星也就是基地的第一任*,哈定。利用宗教控制了对基地虎视眈眈的四国,而且用宗教传播科学。控制了周围的国家。第三个人是候洛,出身于基地外的星系,最终却当上了基地的*,并用商业战败了最后的敌人,本部书就结束了。

  书是写与196几年的,所谓的科幻是那个时候的科技,其实还是差了很多,至少还没有计算机,不过这并不能掩盖这本书的精彩,可预测未来的心理史学,虽说在现世不可能成立,但仍十分出彩,利用宗教传播科学,控制国家,这段是本部书看的最爽的部分,哈定这个人在书中是个了不起的英雄人物。之后的候洛在宗教无法控制的情况下,解决了第三次“谢顿危机”。商业打败了武力。

  记录一句话:最后使用武力的都是无能者。

  看完书有什么感想呢?

  1、作者想象力强大,尽管还是早期的科幻小说,却依然有它的魅力。这个很值得自己学习,只有让自己思维活跃,才能思考敏捷,更好的理解事物。

  2、心理史学,老实说,我很喜欢这个理论。不过很含糊,而且貌似是不可能存在的,但相对来讲,它的地不亚于机器人三大定律。可惜这本书讲得太少,谢顿也只露面几次。

  3、唉,控制思想,有如此简单么,也许,要认清很多事物,一定要充分。

  4、看下能找到下几部不,这部也只是草草看了下,感触不是很深。以后再研究。

  5、就是这样了,完。

《基地》读后感2

  阿西莫夫一生著作等身,但每本书质量也都颇高,写那么多书,还保持想当高的质量,实在不是易事。

  这套《银河帝国:基地三部曲》,就揭示了阿西莫夫的高产高质的秘诀:写好提纲,重视设定,至于其中穿针引线的情节和文学描写,就尽量写的直白和朴实无华。这样写,当然是牺牲了一些文学性。但科幻小说最重要的是设定。所以有些读者对科幻小说嗤之以鼻,认为科幻不是正统的文学著作。但对于阿西莫夫来说,这样写的确是在保证质量的同时提高了写作速度。

  单看这三部书,第一部基地提出了很多新鲜有趣的设定:心理史学,基地,百科全书派等等,可谓诚意满满。因此我给了五星。

  第二部基地与帝国就有点惊喜不足,可以说全是套路,基本上就是说谢顿的心理史学的套路,一切都是谢顿的设计。到最后出现了螺,其实也还是说的是反心理史学的设定,并没有提出新的设定。而且这部的文学性简直是跌落谷底,到了让人不能忍受的地步。所以我给了三分。

  第三部第二基地则是这三部当中最精彩的一部。除了增加了一些新的设定,如第二基地的意念交流和意念控制,以及第一基地为了对付第二基地发明的意念干扰,可谓惊喜多多。而且第三部情节上也有想当多的亮点。第一个亮点情节是第二基地位置之谜,可谓悬念丛生,各种反转。第二个亮点是骡和第一发言人的对决,有种决战紫禁之巅的感觉,是个情节的高潮。第三个亮点是五人屋中对话,可谓是反转反转再反转!高潮迭起!有种十二怒汉的感觉!

《基地》读后感3

  《基地》系列小说是美国作家阿西莫夫写的一套著作,以其高精度的预言准确性和科学性著称。“机器人三大法则”是目前科学家们竞相遵从的定律就是出自其手。而我,首次阅读了他的著作之一《银河战地·基地1》。

  《基地1》是对整个《基地》故事所进行的一个铺垫,讲述了“基地”组织的创始人——谢顿的故事。谢顿是心理史学的开创者和专家,他预测银河帝国的首都川陀将在数年后迎来毁灭,而银河帝国则将陷入长达3万年的混乱期,期间科技倒退,民不聊生。为了减轻这场灾难,谢顿组织一个名为“基地”的科学集团,最终因不能被理解而流放到了端点星。在数十年间,端点星连遭三次危机,终被成功化解。

  这一部分是“基地七部曲”中的第一部,但它在故事的大致构架上已经基本确定了世界观——银河帝国时期,四王国时期和巨富们统治的时期。正所谓“基地的义务是保证银河帝国的科技文化”,不管是在野蛮“四王国”的入侵时期还是在巨商们的执政时期,基地始终于混乱中不倒。

  《基地》的第一部是到目前为止最令我深有感触的"一部科幻小说。它深刻地揭示了人性和人的心理。在四王国侵略时期,基地首任*哈定带领基地人民巧妙回旋,利用拥有核武器这一点,将四王国的统治者耍得团团转。

  《基地》创作于美国和苏联两国的冷战时期,因此这部小说特别受当时人民欢迎,人们觉得这就好像在讲他们自己的故事一般,时间、背影和战争、想象,合成了《基地》这部文学巨著。

  看了《基地》这部小说后,反观自己*时创作的小说,我觉得有很多不足之处。第一,人物性格特点不够突出。在《基地》中,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都是非常突出的。如谢顿,他是一个有智慧,有远见的人。作为全书的主角,他为故事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的思想贯穿全文,这就说明了故事主人公的重要性和他的作用,他应该是全文的一条主线,作为故事发展的关键,他的人物设定就是一位有智慧,能学习成长的人。

  第二,世界观创作不够流畅。按我目前的创作能力,我还无法独立创作出任意一个完整的世界观,也许是因为我现在的学识还很浅薄的原因吧,我只能在别人的世界观的基础上再加以创作,却无法到达完全原创的效果。我觉得《基地》就是一个很好的借鉴例子。它一半是借鉴了地球上如火如荼的经济战争,一半是通过作者的想象对故事进行了完善。这是一个很值得效仿的例子。

  《基地》的故事不仅引人入胜,更教导了我要如何创作故事,在创作过程中,需要积累大量的知识,每一个著名的作家都拥有强大的知识体系,为了能创作出我的原创作品,我必须更好地学习,吸收更多的知识。

《基地》读后感4

  这是金观涛老师推荐的书。

  阿西莫夫(1920-1992),这是一本写于六七十年前的科幻小说,尽管如此,今天读来,还是能够感受到作者的不可思议。

  故事。银河帝国注定将衰落,3万年的蛮荒时代即将到来。伟大的哈里·谢顿,通过心理史学准确的预测了未来的发展轨迹,并建立了科学基地(据说银河系的另一端还有一个基地),以保存科学技术,从而试图将蛮荒时代缩短到1千年,而谢尔顿计划的目标是建立第二帝国。为了加快谢顿计划的实施,谢顿在这过程中设置了一系列的危机,帮助基地更快的实现跳跃式的发展。这些威胁包括野蛮人的国王、地方军阀,甚至还有“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的帝国本身。然而每一次危机都会出现必然的解决方法,最终危机一次次被解决,基地也经历了“科学-宗教-金融”等不同的生存和发展阶段。

  科幻。小说构建了一个庞大的银河帝国体系,星球之间采用“超空间跃迁”的方式进行行星际旅行,核能作为主要的能源,在此基础上科幻了很多新的事物,核能枪,三位全息影像,人造阳光等等。如果要说科幻的话,这些算是科幻背景和科幻元素吧。

  关于社会。这本书最精彩的是对于社会形态和变革的设定,据说有罗马帝国的影子。将科学披上宗教的外衣来统治周边的蛮荒国家这一章写的很精彩。同样,随着宗教逐渐受到抵制,贸易的无孔不入和随之而来的强依赖性,再次巩固了基地的统治地位。小说虽然就此结束,但1千年的轨迹才刚刚开始,未来基地的发展更加耐人寻味,未来是通过文化,道德,还是其他什么不知道的手段来实现第二帝国人不可知。

  人物描写。这本书很薄,人物描写很单薄,很少,没有那种有血有肉的感觉。小说的结构是按照不同的危机,不同的章节来设定的,同时当然也是不同的年代和不同的人物。其实人物在这里并不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为按照谢顿心里史学的计算,历史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如98.4%)是可以预见的。只是有这么一些特定的人在某个特定的时间段,完成了该做的事而已。

  关于逻辑。对于社会发展的可预测这一点,也是小说最基本的一个设定,仅从逻辑上来说是不成立的。但就每一次危机的到来,和每一次社会的变革,以及文明的衰退或者发展,作者给出的架构还是能够不错的自圆其说的。

  花了不到一天的时间,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尽管这本书已经经历了很多个十年,但仍然没有生涩的感觉。

《基地》读后感5

  首先这是一套150万字的大部头,同样也世界科幻界影响最大的小说,没有之一。1965年世界科幻协会颁发了一个含金量非常高的奖项,叫人类历史上最好看的系列小说,基地小说战胜了《魔戒》(也就是指环王系列),拿下了这个奖项,获得了科幻小说界最高奖项。这本书的社会影响力也是科幻小说中最大的,他影响了整正一代人的科学观。我看过这样一个记载:有一次nasa科学家开会,有人说是基地粉丝请举手,结果所有人都举起了手。

  这是对科学家的影响。而另外一方面,这本书还影响一个特别的人,叫本.拉登,911后当时英国卫报采访了本.拉登,本.拉登明确的说,“基地的组织”就是受《基地》小说起名,因为他自己干的事和基地主角一样,是一个正义的事业。所以《基地》小说影响了这个世界上最聪明的大脑,同时影响了这个世界上最极端的大脑。

  其次,这是一本写了一生都没有写完的作品。写了整整50年,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末,一个叫《惊奇世界》的杂志的主编,发现一个叫做阿西莫夫的小伙子给杂志社投稿,九次都没有成功。主编觉得这个小伙子有前途,就约他吃了个饭,觉得这个小伙子有才华,就鼓励了他两句,所以阿奇莫夫就投了第十次稿。1942年五月,一部叫基地的短片小说发表了。

  阿西莫夫回忆说,他当时是受了《罗马帝国兴衰史》的启发,能不能写一步银河帝国兴衰史呢?然后在接下来的八年里,他围绕这机器搭好的框架写了很多中篇和短片小说。都在杂志上发表了,形成了一个基地的故事群落,就是后来的基地的前三部曲。写完三步曲,阿西莫夫刚好30岁。之后阿西莫夫一直没有写这个系列,因为他觉的这个系列已经完结。可读者不这么认为,一直催稿,直到一个出版社给阿西莫夫拍了5万稿费,只要动笔了00稿费就归你。

  阿西莫夫想,试试就试试呗。1982年时隔四十年之后,阿西莫夫开始续写基地,把自己新的认识写到基地里去。这就写了第四部和第五部,在一个超大的闹洞里结束了文章。这是基地写作的第二阶段。第三阶段是阿西莫夫人生的最后四年,他没有选择按照之前的系列继续讲故事,而是写了两部前传。阿西莫夫离世的时候第七步第五章刚刚开了一个头,后来找了一个大师补全了小说。就跟红楼梦一样是续写完成的。至此基地七部终于写完。


《基地》的主题读后感3篇(扩展2)

——《基地》的读后感3篇

《基地》的读后感1

  终于,用了将近半年的时间,利用上下班、等车、等时间在喜马拉雅将阿西莫夫的基地系列科幻小说听完了,震撼于作者巧妙的构思、宏大的叙事,以及超前的科学思想和意识。下面,我就来介绍一下我眼中的基地系列小说。

  一、心理史学

  当初一开始能够将《基地》听下去,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一开篇介绍的“心理史学”。这是一个什么鬼呢?这是一套统计学理论,就像是统计物理,只不过它的应用对象不再是大量的微观粒子,而是大量的人。换句话说,心理史学可以抓住大量人类进行互动的宏观规律。这听起来好像非常不靠谱,但是书中却假设,他的发现者哈里。谢顿不仅为心理史学建立了精确的数学方程,而且还利用理论构造了一个庞大的谢顿计划,即在银河系的边缘——端点星建立了一个基地以抵抗银河帝国不可避免的灭亡命运,并以此为原点,蓬勃发展出一个全新的帝国。于是,所有的历史演进全部按照谢顿计划运行下去。

  作为系统科学的从业者,我当然知道心理史学是什么玩意儿。这不就是我们现在的人类行为动力学吗?现在,随着大数据的累积,人们已然可以做到为人类群体行为写出精确的方程了。例如Barabasi的.辐射模型可以精确预测两地的通勤人流量。但是,要知道阿西莫夫是从1940年开始写《基地》小说的,我不得不佩服他超前的洞察力。

  小说的第一部花费了大量的篇幅描述基地人是如何一点点建立起一个全新国家的。然而,在大国构建过程中,每隔几十年就会出现一次谢顿危机,于是端点星的人类就开始聚集在谢顿穹窿聆听谢顿在上百年前录制的教导。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谢顿本人死后将近好几百年了,人类还是按照谢顿计划发展,谢顿的每一个预言竟然全部正确。这不得不让我产生了两个问题:即使这是科幻小说,心理史学的预测也太准了吧,超级离谱了;二、谢顿到底是何许人也?竟能这样牛B哄哄地预测那么久的未来?

  二、骡与第二基地

  就在我感到略有厌烦和困惑的时候,小说突然来了一个变奏,出现了骡这个怪物。骡是个什么东东?他是天地造化生出来的一个变种——基因突变体。这个家伙有一种超强的能力——能够读取、改写他人的心灵,从而用心灵的力量来操控整个世界。骡的出现第一次让谢顿的预言失败了(但我觉得,失败了我反而感觉更高兴呢)。

  更有意思的是,骡将基地攻陷了,谢顿计划这就完全泡汤了。但是,一小批人开始另一套拯救计划,这就是第二基地。据说,在当年谢顿建立基地的时候,不是建立了一个,而是建立了两个,一个精于物理科学,另一个却精于心理科学。事实上,端点星第一基地上的人们根本就不懂心理史学,他们只是谢顿计划的执行者,而真正的心理史学在第二基地,这帮人是心灵力学的高手。

  到此为止,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阿西莫夫将这套理论命名为心理史学,而不是什么人类行为统计学,或社会力学之类的。原来,这个心理二字埋伏着第二基地的伏笔。这不禁让我联想到了现在的量子认知科学的研究,我咋感觉未来的量子认知就是心理史学呢。

  于是,第二基地的隐君子们和骡之间展开了一场颇为激烈,而且尔虞我诈的心理战争。谁说西方人不擅长勾心斗角的?读一读第二基地与骡这段,你就会发现阿西莫夫如果从政必然也是玩弄权术的高手。

  然而,最最让我大跌眼镜的还不是这些,而是,谢顿计划其实压根就不是什么预测,而是一套控制手段。第二基地的心理大师们可以像骡一样操控人们的心灵,从而通过在关键时刻影响关键人物而保证了第一基地的发展可以按照谢顿计划完满地进行下去。

  原来如此,谢顿计划压根就不是什么计划,而是一套控制手段,心理史学也不是什么单纯的动力学,而是一种控制理论。这类似于自我实现的预言。怪不得,当第一基地的有识之士们了解到此事以后都要拼了命地和第二基地人死磕呢。

  三、谢顿与机器人

  我的第二个疑问是,为什么谢顿那么厉害,能凭空创造心理史学和谢顿计划。阿西莫夫好像了解我内心一样,于是他在基地三部曲之后,又写了一个基地前传,专门为我们讲述科学家谢顿的故事。

  原来年轻的谢顿也很挫,是一个乡巴佬数学家,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玩数学游戏搞出了一套谢顿方程,但他自己却并不相信这些。然而,比较悲催的是,当时的政治人物们却很感兴趣,因为他们想借心理史学来玩后来谢顿自己玩的这套自我实现的预言。

  就在谢顿百般困惑,躲避事实的过程的时候,一位特别特别牛B的朋友出现了,这就是浮名。这家伙不仅在各个地方都有一批跟随他的死党,而且还能起到心灵导师的作用,促使谢顿在经历了一系列波折之后终于全身心投入到了心理史学的研究过程中。

  但是,我们凭脑袋想想就知道,要想预测人类社会显然需要大数据啊大数据。可是,按照阿西莫夫的论述,那时候的人虽然早已经可以在银河之间超空间越迁,却并没有大数据研究,电脑落后啊。所以,谢顿怎么可能完成这么牛的学问呢?

  最后,他的朋友浮名帮助他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务。因为,这个家伙居然是一个老妖精,是一个机器人,居然已经活了大概2万多岁了。而且他记忆超强,他的头脑中包含了大数据。于是,在老妖精的帮助下,谢顿终于突破了障碍,建立了心理史学,并成功构思出基地的解决方案。在这里,小说提到了那个著名的机器人三大定律,而且居然还补充了一个第零定律。 所以,说了半天,人还是太挫了,真正牛的人是机器人!

  四、盖亚与地球

  到了90年代以后,在读者的百般呼唤下,阿西莫夫再一次续写了基地系列,于是就有了盖亚与地球的故事。我觉得这部分的描写更牛。

  首先,时间回到了谢顿计划执行了500多年的时候。基地这个时候已经非常牛了。同时,隐藏的第二基地也将自己隐藏的很深,几乎没人知道他们的存在。然而,就是在这个当口,一个端点星的奇人崔维兹却偏偏不信邪,他始终坚信第二基地的人仍然控制着第一基地的人。于是,在*的安排下,他和一个老历史学家佩罗拉特踏上了银河之旅,去找寻银河人类的共同祖先之地——地球。

  在这段旅程中,他们奇妙地踏上了一颗异常神秘的星球盖亚。盖亚是个什么东西呢?原来她是一个星球,也是一个联合在一起的超级生命体。盖亚上的河流、山川、树木、人类,全部都是联通在一起的,他们共享着同样的超级意识。

  这让我联想到了阿米巴虫,这些小东西在*时是单细胞的,但是在食物匮乏的时候,他们就会聚集形成一个全新的生物个体——鼻涕虫。这就是生命系统,也是复杂系统最让人感觉振奋的想法——跨越层次的存在。

  小说中展开了大量的对盖亚这种超级生物体的利弊的讨论。最搞笑的一段描述是,当盖亚的一分子——年轻女子包绮思与老佩罗拉特的时候,全盖亚人都能感受到那股喜悦——完全一点点的隐私都没有。

  目前,很多人开始构想未来的地球将会变成一个全球脑,但没想到的是这种想法阿西莫夫早在几十年前就已经做过详细的讨论了。

  更有意思的是,崔维兹他们在寻找地球的过程中,曾经拜访过各式各样的不同世界。在我看来,这些世界都仿佛在隐喻阿西莫夫看到的人类的各种可能未来发展。其中有一个世界叫做玻利亚,非常有意思。这里面的人全部是雌雄同体,而且他们的头脑中都已经植入了芯片,于是这帮人就可以直接意念操控外物了。这恐怕已经说对了人类未来的演化方向。 最后,他们在月球找到了一切的真相。原来影响谢顿建立心理史学的老机器人丹尼尔安排了所有的一切,甚至包括盖亚这个星球的建立。他率领着机器人们渗透到人类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影响了整个人类的发展历程。因为受到机器人三大定律的制约,他们不能伤害人类,

  而是善意地帮助人类发展。但最后,他们的能力仍然有限,必须要由人来作出那最后的第一推动。于是,人类将会朝向一个全银河系都要演化成一个超级盖亚的方向而努力。

  个人以为最后的对话非常精彩,深刻地讨论了人和机器的关系。而且,还有那个最后的精彩绝伦的伏笔——难道飞龙是外星系的异类吗?

  五、基地与三体

  最后我想简单说一说我对《基地》和《三体》这两部史诗级的科幻巨著的比较和看法。记得在我刚刚看完三体的时候,我就兴冲冲地给我们学院的一个法国外教推荐这部科幻小说,他听了听我的介绍,就说你应该看基地。看来,基地对西方人的影响超大。而且,这也说出了这两部小说的相似性。他们都是以大宇宙这个尺度为参考,都在用各种途径探索人类的未来。

  相比较来看,三体的故事性成分更强一些,而基地的科学探讨的成分更强一些,但是故事性稍差。也就是说,如果你想看完整的故事,那么首推三体。如果你想看关于科学的不严谨探讨,那么读基地更合适。

《基地》的读后感2

  《基地》是一本怎样的书呢?额,我也不大清楚…作者可是大大有名,叫艾萨克阿西莫夫。最有名的是他的机器人三大定律(这个很牛的)。我也说大不来。

  基地则是说写的银河系历史,是科幻小说。里边有个很牛的理论,叫心理史学,一个很牛的数学家,他发明了这个东西,通过这个,他可以预测银河系的未来。并知道了盛极一时的银河帝国将会衰亡,并将由此度过长大三万年的黑暗时间,为了将这个时间缩短到1000年,他组织了一群科学家,在银河系的边缘地方――端点星成立了一个叫基地的组织,为了对抗的银河衰亡而战斗着。

  基地是这个系列的第一部,整本书由5个中短篇组成。看完这本书花了我两个下午,也因为时间比较仓促,可能还有很多地方没了解到。第一次只看到前2个故事,到今天花了一下午,到最后差点看不完,就看快了些。现在有内容都几乎不记得了。

  试着记一下,第一个叫心理史学家,然后是银河系百科全书,接着*,行商,行商皇族?忘了……

  书里有3个牛人,第一个就是数学家谢顿,创立了心理史学,可以预测未来。成立了基地。第二个就是端点星也就是基地的第一任*,哈定。利用宗教控制了对基地虎视眈眈的四国,而且用宗教传播科学。控制了周围的国家。第三个人是候洛,出身于基地外的星系,最终却当上了基地的*,并用商业战败了最后的敌人,本部书就结束了。

  书是写与196几年的,所谓的科幻是那个时候的科技,其实还是差了很多,至少还没有计算机,不过这并不能掩盖这本书的精彩,可预测未来的心理史学,虽说在现世不可能成立,但仍十分出彩,利用宗教传播科学,控制国家,这段是本部书看的最爽的部分,哈定这个人在书中是个了不起的英雄人物。之后的候洛在宗教无法控制的情况下,解决了第三次“谢顿危机”。商业打败了武力。

  记录一句话:最后使用武力的都是无能者。

《基地》的读后感3

  这是金观涛老师推荐的书。

  阿西莫夫(1920-1992),这是一本写于六七十年前的科幻小说,尽管如此,今天读来,还是能够感受到作者的不可思议。

  故事。银河帝国注定将衰落,3万年的蛮荒时代即将到来。伟大的哈里·谢顿,通过心理史学准确的预测了未来的发展轨迹,并建立了科学基地(据说银河系的另一端还有一个基地),以保存科学技术,从而试图将蛮荒时代缩短到1千年,而谢尔顿计划的目标是建立第二帝国。为了加快谢顿计划的实施,谢顿在这过程中设置了一系列的危机,帮助基地更快的实现跳跃式的发展。这些威胁包括野蛮人的国王、地方军阀,甚至还有“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的帝国本身。然而每一次危机都会出现必然的解决方法,最终危机一次次被解决,基地也经历了“科学-宗教-金融”等不同的生存和发展阶段。

  科幻。小说构建了一个庞大的银河帝国体系,星球之间采用“超空间跃迁”的方式进行行星际旅行,核能作为主要的能源,在此基础上科幻了很多新的事物,核能枪,三位全息影像,人造阳光等等。如果要说科幻的话,这些算是科幻背景和科幻元素吧。

  关于社会。这本书最精彩的是对于社会形态和变革的设定,据说有罗马帝国的影子。将科学披上宗教的外衣来统治周边的蛮荒国家这一章写的很精彩。同样,随着宗教逐渐受到抵制,贸易的无孔不入和随之而来的强依赖性,再次巩固了基地的统治地位。小说虽然就此结束,但1千年的轨迹才刚刚开始,未来基地的发展更加耐人寻味,未来是通过文化,道德,还是其他什么不知道的手段来实现第二帝国人不可知。

  人物描写。这本书很薄,人物描写很单薄,很少,没有那种有血有肉的感觉。小说的结构是按照不同的危机,不同的章节来设定的,同时当然也是不同的年代和不同的人物。其实人物在这里并不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为按照谢顿心里史学的计算,历史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如98.4%)是可以预见的。只是有这么一些特定的人在某个特定的时间段,完成了该做的事而已。

  关于逻辑。对于社会发展的可预测这一点,也是小说最基本的一个设定,仅从逻辑上来说是不成立的。但就每一次危机的到来,和每一次社会的变革,以及文明的衰退或者发展,作者给出的架构还是能够不错的自圆其说的。

  花了不到一天的时间,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尽管这本书已经经历了很多个十年,但仍然没有生涩的感觉。


《基地》的主题读后感3篇(扩展3)

——《基地》优秀读后感3篇

《基地》优秀读后感1

  有我的地方,就没有你,对吧?在看了SNSD中徐贤的几个视频后,才知道爱读书的人也喜欢写读后感。虽然,我看书少,但好的习惯也是要学到来的。难得今天看完了一本书,就写一下好了。

  《基地》是一本怎样的书呢?额,我也不大清楚…作者可是大大有名,叫艾萨克?阿西莫夫。最有名的是他的机器人三大定律(这个很牛的)。我也说大不来。

  基地则是说写的银河系历史,是科幻小说。里边有个很牛的理论,叫心理史学,一个很牛的数学家,他发明了这个东西,通过这个,他可以预测银河系的未来。并知道了盛极一时的银河帝国将会衰亡,并将由此度过长大三万年的黑暗时间,为了将这个时间缩短到1000年,他组织了一群科学家,在银河系的边缘地方――端点星成立了一个叫基地的组织,为了对抗的银河衰亡而战斗着。

  基地是这个系列的第一部,整本书由5个中短篇组成。看完这本书花了我两个下午,也因为时间比较仓促,可能还有很多地方没了解到。第一次只看到前2个故事,到今天花了一下午,到最后差点看不完,就看快了些。现在有内容都几乎不记得了。

  试着记一下,第一个叫心理史学家,然后是银河系百科全书,接着*,行商,行商皇族?忘了……

  书里有3个牛人,第一个就是数学家谢顿,创立了心理史学,可以预测未来。成立了基地。第二个就是端点星也就是基地的第一任*,哈定。利用宗教控制了对基地虎视眈眈的四国,而且用宗教传播科学。控制了周围的国家。第三个人是候洛,出身于基地外的星系,最终却当上了基地的*,并用商业战败了最后的敌人,本部书就结束了。

  书是写与196几年的,所谓的科幻是那个时候的科技,其实还是差了很多,至少还没有计算机,不过这并不能掩盖这本书的精彩,可预测未来的心理史学,虽说在现世不可能成立,但仍十分出彩,利用宗教传播科学,控制国家,这段是本部书看的最爽的部分,哈定这个人在书中是个了不起的英雄人物。之后的候洛在宗教无法控制的情况下,解决了第三次“谢顿危机”。商业打败了武力。

  记录一句话:最后使用武力的都是无能者。

  看完书有什么感想呢?

  1.作者想象力强大,尽管还是早期的科幻小说,却依然有它的魅力。这个很值得自己学习,只有让自己思维活跃,才能思考敏捷,更好的理解事物。

  2.心理史学,老实说,我很喜欢这个理论。不过很含糊,而且貌似是不可能存在的,但相对来讲,它的地不亚于机器人三大定律。可惜这本书讲得太少,谢顿也只露面几次。

  3.唉,控制思想,有如此简单么,也许,要认清很多事物,一定要充分。

  4.看下能找到下几部不,这部也只是草草看了下,感触不是很深。以后再研究。

  5.就是这样了,完。

《基地》优秀读后感2

  《基地》这本收被称为“永恒的科幻经典”。本书作者阿西莫夫,主要讲述了这样一个神奇的`故事:哈里·谢顿开创了“心理史学”,预测银河帝国即将灭亡,所有人都在强力挽回,一时间内,银河震动,帝国飘摇;皇帝、宰相、夺权者、反叛星球,各方势力立刻剑拔弩张,三个主人公之间也发生了一些茅盾。

  首先,我觉得阿西莫夫的写作手法十分新颖,明明三个主人公没有一点关系,中间相隔了数十年左右,但把整本书看下来,却觉得这是个完整的故事,后来发现,是百科全书的一些段落将他们串在一起。这种手法是我们从来没有看到过的。

  其次,我觉得谢顿的目光十分深远,他仿佛已经彻底将“死”字看透了。然而,他的责任感很强。“吾事已毕”从此话中可以看出整个事情的流程对他而言仿佛像某个人从一开始给他下达的一个任务或者命令罢了,带给读者的有一种深不可测,像天气那般难以捉摸的感受。

  说起责任马洛成为了必不可少的角色,正如书中最后一段“未来关我什么事……就留给那些继任者吧。”马洛的性格从表面来看貌似与谢顿差不多——完成任务。实际上吧,有些不同,马洛更明显对未来的事更加漠不关心一些,认为自己只要做好自己的本份就够了,其实太多杂七杂八的东西无需考虑:反正又不是我的事,给人说不出的感受。

  我们的生活中有着责任感很强的人,如:老师。他想教好每一位学生,无论什么方法吧,责任感显然很重,而并非完成任务。

  阿西莫夫的重要科幻感不会让人看了太夸张,而仿佛身临其境。所以,他说“女士们,先生们,世界上只有一个阿西莫夫。

  银河震动,帝国飘摇:皇帝、宰相、夺政者,反叛星球,各方势力立刻剑拔弩张,阿西莫夫站在历史和未来的中央,看到了人性永恒的丑恶。

  从人类出现文明的那一天开始,文明就在不断地发展着,建立了千百个帝国几立在不同的时代。一切都在发展着,惟有人性不变的丑恶。

  当社会风雨飘摇,这个帝国银河快要崩溃的时刻,人们并不是团结起来去追求和*,而是懦弱地像蜗牛那样缩进了壳中,或者出手去伤害他人,打碎他人的“壳”,但他们并不知道,总会有比自己更加强大和更加卑鄙的人来打碎自己的壳。这就像清朝之后动荡不安的民国,文明的发展就这样被按了停止键。“大鱼吃鱼,小鱼吃虾米”的这条铁律才是永恒不变的。

  人们就这样变成了一个个“个人主义的末路鬼”和“社会病胎里的产儿”,他们像一盘散沙般成为一个个独立的个体,并没有水出现把他们“粘合”起来。

  就在这个极其危急,关乎人类命运的时刻。谢顿出现了,他给人们带来了希望,尽管只是一丝渺茫的曙光。然而,人们并没有因为他的出现而团结起来,只有两个基地里的人们在孤独地支撑着银河帝国。人们还是像从前那样,像那些千百万年前的人一样,自私、贪婪。

  其实在罗马、奥斯曼和蒙古这些帝国的身上都有着银河帝国的影子,人们永远不会承认自己的错误,只有阿西莫夫看见了。可人们何时能看清自己,了解自己,让人性成为“永恒的美丽”。


《基地》的主题读后感3篇(扩展4)

——《童年》的读后感500字-读后感3篇

《童年》的读后感500字-读后感1

  暑假里,我因为偶然的机会遇见了阿廖沙,他是高尔基《童年》里的小主人翁。这个四岁丧父寄住外祖父家的不幸的孩子。他的童年生活与我的童年生活有着天壤之别。

  阿廖沙外祖父卡什林乖戾吝啬、喜怒无常的。他的舅舅粗野市侩、嫉妒残暴,这两个人注定了孤苦无依的阿廖沙每天都过着胆战心惊的生活。

  居人篱下的阿廖沙的童年会这么悲惨?妈妈告诉我,那是人吃人的社会制度造成的,我们现在的社会,孩子就是宝。

  “生活上的事我来操心,学习上的事你自己负责。”这是我妈妈常对我说的一句话。好吃的尽往我碗里塞,衣服脏了小了,洗了又买新。从会走路,扭扭车、滑板车、自行车,想要什么就买什么。放假了,大包小包带着我去各地旅游,增长见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更是宠得不得了,连骂都舍不得骂一句,逢年过节做生日,红包更是鼓鼓的。以前,我觉得这些很正常,想都不会想起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可是,读了《童年》,认识了阿廖沙之后,我觉得我的家人对我真好!他们真的很爱我!有他们我的童年真的很幸福!

  老师摸着我的头笑了:“幸福的小伙子,有谁不幸福呢?”我看着班里的同学,是啊,还有谁不幸福呢?上学放学专车接送,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上课,在绿草如茵的操场上踢足球;有老师的谆谆教导,有朋友的殷切关怀。

  读完《童年》,我更加珍惜我的生活,因为我的童年是幸福的。

《童年》的读后感500字-读后感2

  每个人都有童年,但都并不相同。现在,在这繁华美丽的城市生活的我们是父母们的掌上明珠。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怎么可能会想马克西姆、高尔基的童年生活那般的痛苦呢?

  你也许会问你怎么会知道的呢?那是我在寒假看了他所写的《童年》中得到的答案。书中高尔基以自己的真实情景描写了主人公阿廖沙,他自幼父母双亡,外祖父脾气暴躁又不喜欢他,两位舅舅更是讨厌他,只有外祖母疼爱着他。也是在这种有残暴沙皇统治之下和恶劣的家庭环境下,小小的阿廖沙走了出来。

  与阿廖沙相比,现在的的我们是多么的幸福呀!我们就像温室中的花朵一般美丽的绽放着,在父母的怀抱下成长。我不禁想到了那些在大山深处的孩子们同样是相同的年龄,却拥有着不一样的童年:早上天刚蒙蒙亮,他们就早早起床,自己起来做饭,还帮着家里人做些农活。自己上学,走的是崎岖的山路,而学校也只是些比较宽敞的房子,在这样简陋的学校里,但他们还是十分认真的学习着。果真应了那句俗话“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看看他们,再会想想我们自己,有可能早上都是由父母叫起床才缓缓地起床,吃的早饭也是父母一催再催才吃完,在坐着轿车来学校的吧。在学校里我们有着高端的设备,整洁的课桌椅,可有些同学的学习成绩却十分的差劲。两者相比,我们是否要仔细想想:既然我们有着如此好的环境,优秀的小学器材,就应该好好学习学会独立,让父母放心!而不是坐享其成,用父母幸苦赚来的钱随意挥霍,最后“榨干”父母的钱财,要知道父母的钱财也是靠自己的劳动得来的。

《童年》的读后感500字-读后感3

  读了《童年》这本书,我的心久久不能*静,想了很多很多。我们都有五彩缤纷的童年,没有烦恼,无忧无虑。但是高尔基的童年与我们相比,实在是太黑暗、太悲惨了。

  高尔基以阿廖沙为主人公,讲述了自己悲惨的童年。阿廖沙在1871年丧父,跟着她悲痛欲绝母亲与慈祥的外祖母,坐轮船来到了他的外祖父家。但是,这个地方人们都用仇恨代替了亲情。娜塔莉亚舅妈被米哈伊诺舅舅打死,雅科夫舅舅与米哈伊诺舅舅把外祖父最喜爱的帮手茨冈用十字架给砸死了。阿廖沙的外祖父对他非常凶狠,几个舅舅也对他不闻不问,有时候阿廖沙还遭到了外祖父与几个舅舅的殴打。只有外祖母与母亲两个人爱着他,他艰苦的生活着。在他艰苦的生活着的同时,也在孜孜不倦的学习……

  在我的印象最深的一回中,阿廖沙的雅科夫就就把米哈伊诺舅舅灌醉了,气势汹汹地向这边“杀来”,阿廖沙被派去当侦察兵,他感到无比的自豪,最后在他的帮助下,外祖父与酒店的老板终于制服了米哈伊诺舅舅,让他改邪归正,不再犯错了。

  最后,自从1879年阿廖沙的母亲死后,阿廖沙就正式地走入了人间。

  读完这本书,我感到我的童年真是太幸福了。我不需要去干那些捡破烂的工作去度日。在学校,有老师的辛勤培育。每天放学回家,爸爸为我拿下书包,妈妈为我做好了香甜可口的饭菜,我们一家快快乐乐的在一起,多么美好啊。我们可以享受来自社会与家庭的无限关爱。高尔基没有,但是他是那么的勇敢与坚强,努力进取,勇敢地面对一切困难,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成为了一个深受人们爱戴的作家。

  时光飞逝,转眼间我也要离开了童年,走向新的生活了,所以我要更加珍惜我的童年时光。


《基地》的主题读后感3篇(扩展5)

——读后感的作文400字-读后感3篇

读后感的作文400字-读后感1

  最近,我看了一本叫《一只狗的遗嘱》的书。这本书由许许多多小故事构成,讲述了一只只小狗被主人抛弃后的悲惨遭遇。读后,我对“在这个世界上,一个人唯一不自私,不抛弃他的朋友,就是它的狗”这句话有了深刻体会。

  我觉得那里面的每只狗都很善良,其中一只狗的遗嘱写得是:“主人,希望我死后你不要太伤心......”可是主人对他心狠手辣,小狗对他却如此得好。

  记得有一次,主人对它进行特训。主人用手拦住它,小狗还以为主人叫它不要动,于是它就趴在那里,主人的意思是叫它冲出去,主人看它一动不动就以为它没用了,狠心的主人把它抱到车上,把香肠扔进树林,于是小狗就疯狂地跑着,可是它却没看到香肠,它迷路了。它走啊,走啊,终于走到了大街上,可是它只能四处流浪......

  在现实生活中,我也时常看到那些因生病、残疾或主人对它没有新鲜感而被抛弃的小狗,它们的眼神是那么的无助......

  我要呼吁所有养狗的,没有养的,或养其它宠物的人,都来读读这本书,它告诉我们无论狗还是其它动物,和人类一样是有感情的,它们也有思想,也会生气、难过。它们像襁褓里的婴儿一样,需要你的呵护,如果我们每个人真心对待,富有爱心,它们会成为人类的知心朋友,那我们将拥有一个和谐的世界。

读后感的作文400字-读后感2

  狗是人类的好朋友,也是人类的知心朋友。如果你养过狗,那么你就应该知道狗其实也有自己的思想,它也会生气、难过、高兴。但你们认真的想过狗的思想吗?

  这本书是有许许多多的小故事汇集而成的。每个故事都含带着各种感情,将狗们描写的淋漓尽致。它将狗们从心里发出的哀怨都生动地描写了出来,它还将狗的悲惨事迹像国家重大事件一般写了出来。读后令人不禁让人淌下泪水。

  特别是下面这份“遗嘱”,文章的核心,把狗对主人的忠心不二以及恋恋不舍表达的淋漓尽致。我很爱狗,我也衷心希望所有的狗主人都能对自己身边的小生命能多一份爱护与包容,也许有时它会因为无知而触怒主人,但它一定是无心的,请一定不要遗弃它们。虽然遗弃后你可以再买一只,但是它却永远是你心理依靠的唯一。奉劝那些打算养狗的人们,如果你们没有足够把握能够爱护它们一辈子,那就放弃吧,很多被遗弃的小狗就是在主人新鲜感消失后产生的,如果你真的爱它们,就负起你的责任,这才是我们身为人类应该做的。

  我认为,世间所有的事物都是有感情的。不要以为木头,铁块他们就没有感情。当你面对他们的时候,你可以把他们一脚踢开。但你有没有想过试着将他们轻轻的拿起,并把他们放在他们应该待的地方。

  无论是狗还是人,只有真心对待、富有爱心;同样你也会获得丰厚的回报的。如果世上每个人都可以如此,那么我们将拥有的是一个更加和谐的世界。

读后感的作文400字-读后感3

  每个人都有许多的朋友,但是你有没有想过,有的人因为金钱而对你冷漠无情;有的人因为权利而和你反目成仇;有的人因为你没有钱而一走了之。这种种情况,在人们的"交往中经常会发生,但在对我们十分忠实的宠物狗身上会发生吗?

  我读的这本书里,正好有这样两个小故事。故事一是这样的:从前有一个人,他和一位视钱如命的人成了朋友。后来他买了一只狗,过了不久,他朋友成了远近闻名的大富翁,这位朋友开始对他不理不睬,更严重的是这位朋友不仅想方设法想害死他而且还向那只狗抛出许多肉骨头,想让那只狗抛弃自己的主人成为自己的宠物。可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那只狗看都不看一眼,就去找主人了 , 你看那只狗是多么忠实。

  故事二:还是两个人一只狗,那两个人开始都是贫民。后来一个人成了富翁,另一个成了穷光蛋。这两人之间的关系就因此断绝了。穷光蛋变成流浪汉,可小狗不离不弃,继续跟着主人,也成了流浪狗,伴随主人一辈子。不用说也会知道,狗到死也会跟着主人的。

  狗是世界上最忠实的朋友,为什么有很多人还去伤害它?我们开始吧,开始保护狗吧!


《基地》的主题读后感3篇(扩展6)

——《梦想的力量》的读后感-读后感3篇

《梦想的力量》的读后感-读后感1

  梦想是每个生命主中最美好的渴望。人间的奇迹多出现在一个梦想过后,并经过努力使梦想成真。《梦想的力量》一文中的瑞恩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读完这篇文章后,瑞恩的善良、爱心、执着深深地感动了我。一个只有六岁的孩子,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给非洲的孩子挖一口井,不惜牺牲自己宝贵的娱乐时间和玩耍时间。和他相比,我实在是感到有些惭愧,如果全家都看电影去了,我也一定要跟着去,为了微不足道的两块钱擦两个小时的窗户,实在是太不值得了。而瑞恩做的与我所想的正好相反,他认认真真地将窗户擦了一遍,取得了距离他的"梦想又近了一步的两元钱。在擦窗户的过程中,瑞恩一定感到过累,也一定有过放弃的念头,但是一想到非洲孩子连干净的水都喝不到的情景,这种念头就被打消了。

  多么善良的孩子呀!多么富有同情心的孩子呀!他那金子般的心打动了全世界的人,使全世界的人都像瑞恩一样帮助有困难的人。

  看来,美好的善良的梦想,会给人带来希望,会给人带来无穷的动力,并能创造出奇迹。

  这正是梦想的力量!它会给人们带来无穷无尽的力量!能让每一个有梦想的人创造一个个奇迹!


《基地》的主题读后感3篇(扩展7)

——初二以三国演义为主题的读后感3篇

初二以三国演义为主题的读后感1

  狼烟纷起,战鼓擂响。箭在弦上,男儿为何不拔?

  塞北秋风,江南杏雨。江山如画,英雄为何不争?

  佳人乱世,笑靥如花。倾城倾国,你却为何不得?

  书中最令人扼腕的是刘关张这三兄弟。从桃园结义到赤壁破曹,从千里单骑到败走麦城,从长坡一吼到夜战马超。云长说:“即使大哥什么都没有,我也要去投奔他。”不论做什么都以他大哥为准,他可以对谁都不好可唯独要对大哥好。只因为他有义。他桀骜不驯却只对大哥忠诚,当知道自己的二哥被杀,就算打也好骂也好,这个仇我也要报。结果被手下所杀。这三人从书之头却没有走到书之尾。败走麦城,心不甘;身首异处,恨无奈;兄弟相死,泪满行。塞北风,吹散了他们的呼吸;古筝曲,叹不完他们的一生。他们兄弟之情所融合成的那一缕英魂。依旧是那么的有情有义,生死不分。忠诚之魂,永久不灭。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诸葛孔明,人称卧龙先生,被刘备所感动,拜为军师。为表忠心,献出隆中对;为得赤壁之赢,孤身犯险,舌战群儒;为对抗司马懿,冒险一搏,演唱空城。统一全国是他毕生之梦,当刘备临终托孤时,他发誓定会辅助刘禅,完成统一大业。这个人,他本身就是一个传奇。最终油尽灯枯,耗尽了他全部的力气。即使身已死,可他对蜀汉之忠,对刘备之忠,永久不止。

  他是英雄,有胆去刺杀董卓;他有志向,只为一统天下。雄心之魂,传古至今,但凡有志者,皆全有之。曹操,一位传奇之人,在三国之中,个个有雄心,可唯独他的雄心是那么雄厚,直抒扑面而来杀陈宫,灭吕布,就连袁绍,汉献帝之妃都成为了他的踏脚石。怎料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壮志却未酬,可时间是公*的,最后他的壮志化成一缕英魂,永久不灭。

  大梦方醒,百年长,不过弹指一挥间。罗贯中以情为墨,以义为纸,拾起“人生壮志”这支笔写出了人物百叹。关羽的忠,为后人叹;诸葛的智,为后人敬;孟德的雄,为后人佩。他们有壮志,有情义,只最终逃不脱命运。罗贯中不禁写出了人物姿,更重要的是,留下了一缕英魂,或忠或义,或智或才,不过是这其中无数人的`结合体罢了。

  爱无痕,情无边。欢笑泪眼共床眠。

  人已去,情却在。一寸离肠千万结。

  时已逝,间无隙。一缕英魂到永久。

初二以三国演义为主题的读后感2

  《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

  黄巾之乱是从桃园三结义开始,讲了黄巾起义之后,东汉F的反击,出现了刘备,曹操等英雄,而东汉*也快灭亡了董卓之乱是讲董卓入京前后的故事,从何进与十常侍对战到少帝逃出京城,结果被董卓救驾董卓入京后收买了猛将吕布,又废少帝,立献帝,大权独揽,实施*,逼得群雄联军伐董卓,虽然之后联军失败了,但是董卓最后也被吕布所杀后三个时期比较熟悉,也就不一一说了。

  《三国演义》中刻画了2多个人物,印象最深的,文属诸葛亮,武属关羽。

  说起诸葛亮,大家都是比较熟悉的。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民间,诸葛亮向来是位大红大紫的风云人物。在诸葛亮身上,除了忠、孝、义集于一身外,最大特点主要表此刻一个“谋”字上方。诸葛亮的智谋,超群出众,足智多谋,神机妙算,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而且还精通阴阳之道,能呼风唤雨、感知天地万物,运筹帷幄,用兵入神,百战百胜,决胜于千里之外。观其诸葛亮的一生,为了刘氏父子的江山社稷,可谓呕心沥血,忠贞不二,鞠躬尽粹、死而后以,直到五丈原孤魂归天时,还念念不忘刘家的江山社稷大业。算得上模范军师、模范丞相、优秀相父与师爷!

  至于关羽,则是忠、义、勇的象征。但缺点就是有些自负,此处也就不再一一列举。

  由于《三国演义》是战争小说,描述战争题材,从围绕大小战争故事所构成的特殊情节去观察,也能够理出一个结构脉络。郑铁生《三国演义艺术欣赏》就尝试这样去分析其结构,以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彝陵之战三大战役为主线,中间夹杂一些较次要的辅助性战役,贯串了全书,构成一个战争系统。冒忻和叶胥也有类似的说法,他们以赤壁之战为例:从起因到结束,共计八回,其间包括曹操下书,诸葛亮舌战群儒,蒋干中计,黄盖用苦肉计,孔明借箭,借东风,华容道释曹操等一系列小故事,各小重点组成了大重点,成为组织严谨的结构。

  总而言之,《三国演义》能够说是四大名著中的精品。虽然其中有些思想值得我们去探讨,但是它留给中华民族的好处是深远的。

初二以三国演义为主题的读后感3

  怀着激动的情绪,我第三次翻开了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

  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一样的性格,作者刻画的淋漓尽致,细细品味,让读者仿佛进入了一种境界。

  故事的主要资料是以智和勇来依次展开的,但是我认为智永远是胜过勇的。比如:在西城,孔明用空城计吓退了司马懿率领的十五万大军。此种例子举不胜数。

  但是在故事中也有“智不划谋,勇不当敌,文不拿笔,武不动枪”的。像汉室刘禅,整日饮酒作乐,不理朝政,心甘情愿的把蜀国献出,最后竟然上演了让天下人耻笑的事情,乐不思蜀。谁会想到一个国家的统治者能做出这样的时移俗易的事情来呢?

  有勇无谋,大敌当前,只能拼死征战。吕布,颜良都是典型的例子:如果吕布在白门楼听从谋士的计策,何必被曹操吊死在城门上呢?如果颜良把刘备在河北的事情和关羽说清楚,哪儿至于被义气的关羽所砍呢?古人云:大勇无谋,祸福占其,祸居上,福临下,入阵必中计,死无不目。

  再谈谈国家,魏,以前煊赫一时;蜀,以前功成不居;吴,以前名震江东。这么来看,从国家就能够反映出国君的性格。曹操,欺压百姓;刘备,爱民如子;孙权,称霸江东。

  如果说魏国在三国里智谋最强,一点也不为过。曹操的用兵堪称举世无双,司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两个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点:曹操多疑,司马懿太过阴险。再说蜀国,首当其冲的必定是卧龙诸葛亮。他那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还有像庞统、姜维、徐庶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认为都不如孔明。吴,一个占据三江六郡的国度,能算得上是有谋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时期的周瑜就熟读兵书,精通布阵。经过一番刻苦的发奋,最后当上了水军大都督,总统水兵。但是他太过于嫉妒,死时年尽二十六岁。

  从这些人物和国家我们不难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关联着成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只要踏踏实实,仔仔细细地走好追求成功过程中的每一段路,坚信成功必须会不远的。


《基地》的主题读后感3篇(扩展8)

——初二以*凡的世界为主题的读后感3篇

初二以*凡的世界为主题的读后感1

  《*凡的世界》里有一群不*凡的人,就是这群不*凡的人组成了这不*凡的世界,但在这群不*凡的人身上却发生了不*凡的故事,在这不*凡的故事中,透露出不*凡的精神和品格。

  读完这本书,我做了一下总结:这本书主要描写了*现代城乡生活,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孙少*等人为代表刻画了社会各阶层普通人民的形象,人生的自尊、自强与自信,人生的奋斗与拼搏,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纷繁地交织在一起。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被这群*凡的人感动了,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孙少*、孙少安兄弟两个。孙少*,他受过了高中教育,经过自学达到可与大学生进行思想探讨的程度。在他身上体现的是*凡。当他得到调出煤矿来到城市的机会时,他选择的是煤矿。这表现了他对工作过的地方的热情与眷恋。正是这样一个选择*凡的的人,他有着铮铮铁骨,有强大的精神动力,有巨大的勇气。从学生时代的“非洲人”到成年时代的“揽工汉”,他经历的是艰苦卓绝的人生奋斗,他的毅力是无人能比的。孙少安,为了分担家庭的担子,他选择做庄稼汉,做商人,都是命运推着他走的,可他每一步都走得那么艰辛,那么激昂,也走得那么完美。在他的身上,

  体现出*凡与伟大。身为兄长的他,血液里总有一种照顾小弟小妹的情感,在家里勤勤恳恳,只为了家里的人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关于自己,无所谓。他是伟大的,因为它的精神境界在这个时代已经很难寻找。孙少安在自己致富之后,不忘村里的孩子们,他个人掏腰包出资一万五千元重建了双水村小学,而在新学校庆祝典礼之时,自己的妻子却因得了肺癌倒下了。读到这里,我不禁对这两个相依为命、并肩奋斗的人肃然起敬,多么*凡而伟大的人啊!在他们伟大的背后是为了目标奋斗不息,是拼搏不止!

  走出曲折的故事情节,走出人物的悲欢离合,在现实生活中,我细细品味着这样一句话:“人生,有苦,有甜,但不能没有滋味;人生,有成功,有失败,但不能停止拼搏。”

初二以*凡的世界为主题的读后感2

  我花了近一个月的时间看完了路遥的《*凡的世界》,当我合上书本不禁感叹:世事变化无常啊!

  浪漫的彩虹,飘渺的世界。这是我记忆深刻的一句话!并且这里最让我感动的话。当看完这部书,我的眼泪打湿了书页,为里面的主人公的痛苦,被他们的亲情以及不永久的爱情流泪。

  孙少安、孙少*、孙兰香之间的兄妹之情,三兄妹与父母之间的感情,那种无私的而伟大的爱,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环境都不会动摇。一家人相互理解、相互体贴,在风雨中,在困境中,在挣扎中走完了一生的一段又一段。山水为之动容!孙玉厚的一生有这样几个出色的儿女真是太值得骄傲了。

  “这是一本能真正让我感动的书,十年来我都不敢看第二遍,*凡的世界十分令人感动,*凡但不*庸,在农村中的那些人那些事会让人找到方向、找到支持……人生,就是当有一天,你要离去的时候,回首往事,你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后悔……”这是杨云对这本书的评价。我觉得这是部*凡的作品,正是这部*凡的作品让我懂得了很多,有喜悦也有忧伤。

  田晓霞,一个聪明能干的女人,一个有着地位却又抛弃世俗的女人,一个处于人生辉煌时期、最美好的女人,却在采访中英勇牺牲。她与少*的约定还没有实现就走了,无独有偶,在第三部结束的时候秀莲也离开了人世。

  秀莲是个不怕苦不怕累,体贴善良、勤劳的人,和少安在一起受了很多苦,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当生活刚刚好转、刚有起色的时候,就突然得去了。

  那我们怎样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境和磨难,我们首先要有一个健康的心态,微笑生活,战胜自己,在快乐中度过每一天,现实中的张海迪和吏铁生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吗?他们身残而志不残,勇敢地和病魔做斗争,在逆境中抗挣,其坚韧刚毅的性格永远鼓励着我们下一代。

  一部作品会照亮你的人生,一个人的精神会成为你的信仰。这就是路遥和他的《*凡的世界》。


《基地》的主题读后感3篇(扩展9)

——《语文主题丛书》读后感 (菁选5篇)

《语文主题丛书》读后感1

  寒假里,我的小伙伴们都和爸爸妈妈外出游玩了。我可不一样,我在家里以《语文主题丛书》为伴,感受与《语文主题丛书》为伴的欢乐。

  这学期的《语文主题丛书》一共有七册,不过我最喜欢的是《金色童年》这一本,这本书分为六个板块,其中“名家讲童年”这一版块让我记忆犹新。

  我捧起书,一页一页地翻着,不一会儿,就沉醉其中,身临其境。读到《祖父的园子》时,就仿佛和童年的萧红一起手拉着手在祖父的后花园里玩耍;读到《妞儿》这篇文章时,妞儿被她的爸爸打时的画面就浮现在我眼前,这时我感觉妞儿实在可怜;当我读了《小时背书有好处》之后,仿佛听到巴金爷爷在跟我讲小时背书的好处,我听了不禁连连点头;读了《我的童年》后,里面展现出冰心小时候和伙伴一起航海出游的幻想,我有几分觉得冰心童年乐趣多多;读完《月光启蒙》、《弟弟》、《病中的老师》的时候,我又忍不住落下两行热泪。《我的早年生活》让我感受到做任何事都要做到底,不要放弃,最后一定会有奇迹。而《童年记忆》让我看到了小海伦失去光明后仍然寻找生活中的乐趣……

  遨游在书的海洋里,虽然足不出户,但我收获了许多快乐与惊喜。

《语文主题丛书》读后感2

  以前,我并没有发现读书能有多好玩,对读书不太感兴趣。可是在放暑假的这些日子以来,我被这一套《语文主题丛书》吸引住了。我逐渐爱上了读书,静心阅读已经成为一种习惯,读书使我受益匪浅。

  特别是《慧眼观天下》这本书,它让我不出家门就能看到我们国家各地的优美风景。其中一篇文章写得太美了,那就是《黄山云海》,我看了好几遍,每一遍都好像身临其境一般。闭上眼睛,我眼前总会浮现出那美丽、壮观、犹如仙境一般的地方——黄山。据书上所说:“黄山的云海景象奇特,美极了。到了那里就好似进入变幻莫测的仙境一般。”人们都说:“黄山是人间仙境。”我想,正是因为这浩瀚的云海吧。黄山重叠嶂,许多地方见不到阳光,水分得不到蒸发,温度越来越大,云雾愈浓,形成了瑰丽的奇异的云海。

  在书中就能欣赏到祖国大好山川有多美。更别提亲眼所见了。读书真好!它能让我们足不出户主能博览黄山风光,云海的美丽。我想作者之所以能写出那么好的文章,这与他爱看书勤于积累和善于思考是分不开的。

  书是我们的朋友,它能让我们从中学到许多知识,增长智慧。《语文主题学习丛书》真好!我爱这套书,它能帮我学到很多知识。

  以后我还要看更多的课外书,做一个学识渊博的学生。

《语文主题丛书》读后感3

  寒假里,爸爸妈妈都去上班了,没有人陪我,就剩我一个人孤零零地待在家里。闲来无事,我只好钻进书的世界,就这样我和《语文主题丛书》度过了一个不一样的寒假。

  这本书中有许多趣味故事,我十分喜欢。你们想知道书中故事都讲了什么吗?快和我一起来读一读《语文主题丛书》吧。

  科普知识,激发兴趣。《蚊子和无痛注射针》这个故事讲的是蚊子叮人吸血不算,还会传播疟疾等大量疾病,害人不浅。科学家经过实验发现蚊子先用锯齿状的小颚在人们的肌肤上打孔,再伸出针状的上唇吸血,这个小家伙还是很聪明的。人们依据这个,研制出无痛注射针。读到这不免激发了我对蚊子的兴趣。继续品读,我发现雌蚊子为了繁衍后代吸血,雄性蚊子不吸血。并且雌蚊子偏爱能为它们提供丰富胆固醇和维生素B的人。因为这两样是它们的最爱。我突然想起前段时间看“中央科技频道”时候讲述某个地方为了搜集数据,诱蚊捕蚊的故事。从捕获的蚊子身上提取数据,细致分析,为人类疾病预防工作提供有效数据。那么,这样看来蚊子也不是一无是处的。读了书中的故事,让我对大自然中的这些小生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想人类与蚊子的斗争还将继续。这个小生物给我们带来的不光是危害,也会为人类的疾病预防提供帮助。

  抗日故事,大快人心。《活捉小鬼子》这个故事讲述了人们警惕高,想办法捉小鬼子的事。这个故事让我们了解到抗日战争时期,游击队员与敌人周旋的智慧,他们不断和小鬼子们斗智斗勇,真是令人佩服……

  书中各种趣味故事,丰富了我的寒假生活,让我这个假期过得充实而又有趣,我喜欢《语文主题丛书》。

  我坚信读书就像品茶一样,只有细品才会尝出它的滋味。

《语文主题丛书》读后感4

  寒假期间我读了《语文主题丛书》,书中的故事非常精彩,有的让人捧腹大笑的,有的让人学到知识,每篇故事都非常有道理,我很快就爱上了这本书。

  我最喜欢动物的奥秘这个文章,一共有5个小故事,在故事中我看到了小猴子去寻找尾巴的主人,还学到了和蝈蝈分辨不同的声音,不仅有动物,还有很多ABB、ABAB式的构词方式,对我们以后的写作有很大的帮助。我最喜欢谁丢了尾巴这个小故事,森林里有一只调皮的小猴子,有一天在树林里玩耍,捡到了一条小尾巴,它就去寻找尾巴的主人,可是问了许多动物都没有找到主人。最后终于找到尾巴的主人了,是小蜥蜴丢的尾巴,原来是蜥蜴为了躲避危险,才把尾巴扔掉了。小猴子终于明白了,蜥蜴的尾巴是可以保护自己的。

  在这个文章中,我看到了一只乐于助人的小猴子,我们在学习中,也要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读完这个故事,我还知道了很多动物尾巴的作用,比如:鲤鱼用尾巴游泳,啄木鸟利用尾巴坐在树干上。

  这个假期主题丛书为了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喂胖”了我的大脑,我非常喜欢这本书,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

《语文主题丛书》读后感5

  《语文主题丛书》已经陪伴我四年了,它像一位提着指路灯的引路人,带领我走向正确的道路;它像哆啦、梦机器猫、小叮当的大口袋,里面的文章应有尽有;他像网上常说的“惊喜”面包,每一篇文章都给读者一次惊喜。寒假刚开始,我就迫不及待、如饥似渴的的读起来语文主题丛书。

  哇!我像一条离开大海,倍受煎熬,又重新回归大海的鱼儿,在无边无际的书海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刚失水的鱼儿,缺的自然是水,我情不自禁地游进《五彩池》,啊!掬起的每一滴都是金玉,撩起的每一串都是猪链。游完了美丽的《五彩池》,我归海来看《日出》,看完后不禁赞叹: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有如日之升的壮志和热情有蓬蓬勃勃奋发向上的精神,那么,什么样的奇迹不能在我们的手中实现呢?看完《大海》《日出》,我变成一只小鸟,《飞向*》,啊!《*的天空》真蓝啊!我不禁赞叹!这时,我的身体不受控制地飞向远方,等停下来才发现是《男生和女生》在交谈,我仔细一听,原来是男生在向女生还钱。我想:《一诺千金》《诚信》这种美好的品质竟然能流传到现在,真好啊!我满意地飞向了另一个故事,那里友隐藏了怎样的美呢?

  我在《语文主题丛书》中追寻美,你来吗?


推荐访问:读后感 基地 主题 《基地》主题读后感3篇 《基地》的主题读后感1 《基地》的主题读后感100字

猜你喜欢